一代女王大玉儿(一代王后大玉儿)

(接上)

当时,安徽桐城的马屁秀才周南“诣阙条奏”,提出要布尔木泰垂帘听政,遭到她的拒绝。但是玄烨根本驾驭不了那么大的政府机构,“朝廷有黜陟,上多告而后行”,必须在她的指导下进行。为避免皇权被其他王室成员夺去,布尔木泰和顺治启用了4个异姓大臣—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和鳌拜做托孤大臣。顺治死后,老哥几个在顺治的灵位前向宣誓:“誓协忠诚,共生死,辅佐政务;不私亲戚,不计怨仇;不听旁人及兄弟子侄教唆之言,不求无义之富贵;不私往来诸王贝勒等府,受其馈赠;不结党羽,不受贿赂;惟以忠心仰报先皇帝大恩;若复为身谋,有违斯誓,上天殛罚,夺算凶诛”。

一代女王大玉儿(一代王后大玉儿)(1)

(索尼与索尔图 影视剧照)

但这四个人各有各的算盘。索尼老谋深算经常装病不上朝;苏克萨哈是举报多尔衮的急先锋,害怕布尔木泰算旧账也不敢甩干膀子干;遏必隆就是根墙头草。于是本来排行老四的鳌拜掌握了一些实权。鳌拜武将出身,城府不够深,态度也不够端正。有点小权就洋洋得意,尾巴翘老高,看谁不顺眼就想揍他两拳踢他两脚。

1664年,鳌拜逮捕了中风瘫痪的汤若望和南怀仁等西方传教士,并准备将他们凌迟处死。汤若望是布尔木泰的义父,对福临有救命之恩,对康熙又有辅佐登基的功劳。鳌拜一介武夫大字不识一斗,这么干是排外的思想在作怪。但是却让布尔木泰读出了一个危险的信号—鳌拜对皇权构成了威胁。她接到对汤若望的判决后,怒发冲冠,“汤若望向为先帝信任,礼待极隆,尔等俱忘却,而欲置之死耶?!”正好此时北京发生大地震,她借口天降灾难特赦了汤若望和他的仆人潘尽孝。但是汤若望的同事们钦天监官员李祖白等全部被砍头。

一代女王大玉儿(一代王后大玉儿)(2)

(鳌拜 影视剧照)

此时的布尔木泰觉得有必要出手了。她不愧是精于算计的老政客,一出手就非同凡响。按照爱新觉罗家的规矩,玄烨长大了娶老婆肯定得娶布尔木泰的娘家、漠南蒙古的公主们。但此时要遏制鳌拜就必须依靠其他三个自己拉上来的辅政大臣,扫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她为玄烨选了索尼的长子内大臣噶布喇的女儿、学士索额图的侄女做皇后。1665年,11岁的玄烨和12岁的赫舍里氏举行大婚典礼。这下就把索尼推到了布尔木泰和玄烨的船上,他以退为进的策略没办法再推行了。看这招管用,咱就多用它几次,发挥最大效用。布尔木泰又把遏必隆的女儿、鳌拜的义女钮祜禄氏弄进宫封为贵妃。这下遏必隆的手脚也被捆住了,他不得不为嫁进皇家的女儿着想。就算他不帮玄烨,也不会再跟着鳌拜屁股后头混。

鳌拜这人有篡权的野心?那是胡扯。布尔木泰要除掉他只是因为他有点坐大,挡了玄烨的道儿;而且做事不讲究方式方法,蛮横无理。他曾是皇太极的心腹,当年多尔衮跟豪格争皇位,就是索尼、鳌拜这些人用武力要挟多尔衮,才使他放弃了自己做老大的打算。多尔衮摄政之后,他不屈不挠,惹得多尔衮三番五次想整死他。1657,布尔木泰病重,鳌拜昼夜在宫中守卫侍候,顾不上自己吃饭休息。也就是因为他的忠心,福临才选他做了托孤大臣。谁对爱新觉罗家不忠都有可能,唯独鳌拜不可能。他做梦也不会想到到头来主子会拿他开刀。

布尔木泰设了一个局引他一步一步往里跳。1667年,鳌拜出头要把20年前多尔衮从皇太极的正蓝旗圈走的冀东肥沃的土地拨过来。这个主张赤裸裸地是向主子献媚讨好。“你叔把你们家的良田给抢了,我帮你夺回来。”而且这样换防可以避免八旗军与地方势力勾结。鳌拜这么干得到了索尼和遏必隆的支持。但是苏克萨哈坚决反对,正白旗的那些人能答应吗?户部尚书苏纳海、汉军镶白旗的直隶总督朱昌祚、汉军镶白旗的保定巡抚王登跳起来誓死抵抗。鳌拜一看这不是当年打到多尔衮集团的时候漏网的几条小鱼吗?全给收拾了。他和索尼、遏必隆一琢磨,斩立决!可是万万没想到,没有亲政的小皇帝玄烨这时候站出来投反对票,只准“各鞭一百,没收家产”。玄烨是得了便宜卖乖。合着鳌拜帮你把地抢回来了,你充好人送人情。鳌拜就是缺心眼儿,楞没转过这个圈儿来。他不想吃哑巴亏,老头子一生气把三个人硬给砍头了。这下好心变了驴肝肺,小皇帝说他“矫旨”杀人。布尔木泰这是在拿鳌拜做反面教材,用他做梯子让玄烨的威信和民意指数往上攀升。意思就是,你们都瞧瞧鳌拜多跋扈多嚣张,竟然假传圣旨,公然蔑视皇帝。

一代女王大玉儿(一代王后大玉儿)(3)

(苏克萨哈 影视剧照)

这还不够,还得让鳌拜更出格一点。于是又有了玄烨到鳌拜家串门,在他的席子底下搜出匕首的一出戏。“尝托病不朝,要上亲往问疾。上幸其笫,入其寝,御前侍卫和公托见其貌变色,乃急趋至榻前,揭席刃见。上笑曰:“刀不离身乃满洲故俗,不足异也。”这场戏里破绽很多。第一,鳌拜装病让玄烨去看他,然后拿把匕首就想搞暗杀。这也太缺心眼了。他躺在床上,玄烨带着大内高手去探望。力量对比鳌拜根本就不占上风,也没有下手的机会,况且凶器还是把匕首。第二,看见鳌拜脸变色护卫们就直奔席子底下找刀,分明是演练过知道凶器藏在哪里。如果鳌拜真想杀玄烨,不可能寄希望于一把小匕首,府内到处都会布下重兵。哪会轻易让他们找到凶器然后大摇大摆地回家。第三,武将刀不离身的确不足为奇。但是历史是胜利者写成的。这件事被政府的舆论喉舌一造势,就变成了鳌拜想弑君。

这时,索尼上书要求玄烨亲政。布尔木泰拦下了,一直等索尼死后才说“帝尚幼冲,如尔等俱谢政,天下事何能独理”“择吉亲政”,辅政大臣“仍行佐理”。打申请到批复中间长达大半年的时间,舆论都在攻击鳌拜不愿意还政,大权独揽。

一代女王大玉儿(一代王后大玉儿)(4)

(擒鳌拜 影视剧照)

等一切布置妥当了,火候到了,康熙带领一帮十几岁的小毛孩把鳌拜给逮住了,于是康熙成了千古一帝。擒鳌拜的故事也有很多破绽。第一,既然说鳌拜控制了玄烨身边的亲信侍卫,那么只要鳌拜吼一声,外面的侍卫立刻会冲进去救他。你说是侍卫多还是康熙训练的库布多?是大内高手厉害还是库布厉害?但是鳌拜就这么悄无声息地像玩猴一样被逮住了。第二,鳌拜被捉后,政府上下好像没发生什么事一样平静,他控制的兵力也没有做一丁点反抗。这说明,鳌拜并没有像皇室宣扬的势力那么大,也根本没有篡权的野心。他压根儿就没想到自己会成为小皇帝亲政的供品。这从事件的后续发展也可以看出。鳌拜只是被囚禁起来,没有追究责任;他的后人不仅没有受到株连反而还封了官做。雍正登基后给鳌拜恢复了爵位;乾隆在评判建国功绩时还给鳌拜加官进爵。这都说明,鳌拜不过是倒霉地被用作反面案例帮助小皇帝树立威信,提高国家最高领导人的控制力和民意支持率。

可以说,布尔木泰这一招十分漂亮。清算多尔衮是她给福临的政治资本,打倒鳌拜则成了玄烨的政治资产。康熙丝毫不否认布尔木泰所起的作用,他说“设无祖母,无以成立”“无以至今日”。玄烨勤政后,布尔木泰退居幕后,但军国大事仍会请示布尔木泰。玄烨年轻时比较浮躁,有点急功近利。裁撤三藩就过于急切。1675年,他逼反了吴三桂,“就迁于辽东,他日朝廷吹毛求疵,我等只能引颈受戮!不如举兵,父子可保全!”。虽然他雄韬伟略,但是风暴真的到来了,他又吓得不知所措。就在他派出大军“南征,宿卫尽空”的时候,蒙古察哈尔部布尔尼乘机叛乱,直逼北京。这个时候,还是布尔木泰给他吃定心丸,向他推荐帅才“图海才能出众,盍任之”。玄烨立即给图海“授以将印”,让他带兵镇压布尔尼叛乱。布尔木泰那双慧眼看中的图海可不是盖的。他“辅翌世祖、圣祖二朝,功业卓然”。受命于危难之时,他指挥若定失萧曹,“选八旗家奴之健勇者,得数万人”,采取特别手段“疾行,不许留宿”“每至州、县、村堡,即令众家奴掠之,所获金帛无算”,迅速到达察哈尔,又用特别命令“前此所掠皆士庶家,不足为宝。今察哈尔承元之后,数百年之基业,珠玉货宝不可胜计,汝等如能获取之,可富贵终身也”结果“一当百”,活捉了布尔尼。他用的什么特别手段?行军途中准许大兵们抢掠财物还忽悠他们布尔尼有数不清的金银珠宝,谁抢到算谁的。这在《康熙王朝》里都算作周培公的功劳。周培公其实是图海的幕僚就是师爷。的确是他用三天三夜说服了王辅臣,但平定察哈尔王的是图海。这场战役解除了首都的威胁,意义重大。布尔木泰知人善用,政府的那点事都在她手心里攥着。

一代女王大玉儿(一代王后大玉儿)(5)

(吴三桂 影视剧照)

布尔木泰还拿出宫中的金帛犒赏三军,支援战争。吴三桂起兵后,孔有德的女婿、驻扎广西的孙延令也跟着造反。孙延令的老婆就是布尔木泰的养女孔四贞。中央接到孔延龄造反的消息是大吃一惊。布尔木泰坚持认为养女不会背叛清政府,孙延龄有难言之隐。事实上的确如此。孙延龄和孔四贞小两口不合,导致孙延龄一脚踏清政府一脚踏吴三桂。孔四贞后来没有辜负布尔木泰的抚养,发挥自己的影响力使孔有德的旧部参与到镇压吴三桂的兵变中。

布尔木泰与玄烨建立了亲密无间的情意。玄烨每天上班下班都要去报告,出门公干也要报告行踪。1682年,“三藩之乱”平定后,康熙回盛京老家祭拜祖陵,到吉林乌拉时,逮了不少鱼,他立刻把自己动手捕的鱼浸在羊脂里快马加鞭送到北京给布尔木泰品尝。有这番孝心,她一辈子的辛酸都得到了回报。

一代女王大玉儿(一代王后大玉儿)(6)

(孝庄与康熙 影视剧照)

1687年,布尔木泰病倒。康熙衣不解带,睡不安榻,昼夜守护。孙子的小心照顾没能留住她的生命。一个月后,她在慈宁宫崩,享年75岁,谥号孝庄文皇后。她死前交代,“太宗奉安久,不可为我轻动。况我心恋汝父子,当于孝陵近地安厝,我心始无憾。”意思就是不让与皇太极合葬,葬在福临的皇陵旁边。就因为她的遗言,布尔木泰的灵柩一停直在顺治的孝陵旁边,始终未能下葬。直到38年后,雍正登基觉得姥姥停灵在暂安奉殿后,国运昌盛,皇帝长寿,子孙也康健,暂安奉殿是个风水宝地,就把暂安奉殿改建为昭西陵。当年十二月初十,布尔木泰正式入葬昭西陵地宫。

对于康熙30多年不葬布尔木泰,雍正又把她葬在陵区大门外,很多人认为与太后下嫁谜案有关。有人推测,皇帝们觉得无论如何布尔木泰与多尔衮的关系丢了爱新觉罗家族的颜面,葬在陵区风水墙外罚她世世代代为子孙把门。不葬在东陵的原因容易理解,东陵的主陵是顺治的孝陵,无论她埋在哪个方位都比顺治低,不合规矩。但她为什么不愿意和皇太极合葬,以及康熙为什么30年不把她下葬,也已经成了历史谜案,没有任何史料可查。

她就是个谜一样的女人。

(全文完。)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