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怎样对孩子进行心理教育(了解孩子心理特点)

【编者按】本文由曾祥岚心理工作室供稿

家长怎样对孩子进行心理教育(了解孩子心理特点)(1)

当一个人变成了爸爸或妈妈,他的烦恼就会无穷多:为什么我家孩子快两岁了还不会说话?为什么孩子三岁多还不愿意和其他小朋友玩?孩子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为什么”?孩子为什么经常不遵守规则?孩子上课为什么总喜欢东张西望?为什么盯着写作业还不认真?为什么喜欢顶嘴、不听话?几乎孩子的每个成长阶段,作为父母的我们总有很多不能理解的事,特别是到了学龄期,孩子的学习仿佛变成了世纪难题,经常看到网上很多家长因辅导孩子作业而气得生病、住院,以至于家长们笑称“不谈作业母慈子孝,一谈作业鸡飞狗跳”,当然这个笑是无奈的笑。其实,学习、探索是孩子生来就具备的能力,为什么孩子在成长中逐渐丢失了这部分的能力?我们家长如何保持孩子的这份能力?今天我们就从了解孩子各个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的特点入手,学习科学的、合理的与孩子沟通交流的方式,并适时引导孩子的成长和学习。如何根据孩子不同阶段给予不同的引导?孩子的成长和发展分四个阶段,分别是婴儿期、幼儿期、儿童期和青春期。婴儿期和幼儿期的成长是为了给后期学习打下基础。

婴儿期(0-3岁)

家长怎样对孩子进行心理教育(了解孩子心理特点)(2)

(1)对于3岁前的婴幼儿来说,建立安全感和良好的依恋关系是首要任务。父母在宝宝饿了、冷了、尿了、拉臭臭了时积极的关注和及时的照顾都有利于宝宝安全感的获得,当宝宝获得了足够的安全感,他才可能对外界环境充满兴趣和探索欲望。

(2)父母还可以通过抚触增加宝宝的安全感。因为触觉系统是宝宝获得安全感的最重要方式。同时,触觉对婴儿的大脑发育作用特别大,所以医生和早教机构会建议父母经常轻轻触摸新生儿,如动动手指、脚趾,再大一点还可以跟着音乐节奏有规律的触摸,还可以用不同触感的东西触摸孩子,如不同形状、材质的球类、毛绒玩具等。

(3)除了触觉外,孩子还可以通过视觉、听觉、味觉和嗅觉等来感知外部的世界。外部世界的事物对孩子大脑的每一次刺激,都会让大脑神经产生新的突触和链接,刺激大脑发育。孩子天生就有与父母互动的需求,所以这个阶段的父母在给予孩子足够的安全感后,再有意识的为孩子提供丰富的刺激环境,在宝宝1岁前,父母可以用各种表情、动作及时回应孩子,如微笑、眨眼睛、拥抱、夸张的表情,1岁后,孩子的语言能力增强,父母就可以使用丰富的词汇与孩子互动。总之,在这个阶段,带着孩子接触不同事物、人、颜色、声音、味道等,给孩子带来丰富的体验和刺激,帮助婴幼儿的大脑、心理和人格的发育,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幼儿期(3-6岁)

家长怎样对孩子进行心理教育(了解孩子心理特点)(3)

孩子的大脑发育还在继续进行,所以还可以延续3岁前的那些亲子互动方式。同时,这个时期还要注重两个关键点,即鼓励孩子积极探索和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

(1)鼓励孩子的探索。我们会发现这个阶段的孩子常常喜欢问“为什么”,如为什么小草是绿的?为什么树叶会从绿色变成黄色?为什么小狗要“汪汪汪”的叫?很多大人会觉得孩子很烦,但正是因为孩子的这个好奇引领着他探索这个世界,这时父母要及时、耐心的回答孩子的问题,更要鼓励孩子。体验身边的事物、自己寻找答案。

(2)培养孩子规则意识。培养孩子规则意识其实就是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在这点上,父母要善于通过游戏引导孩子,及时地肯定和强化孩子日常行为中做的好的部分,使其重复直至养成一种习惯。孩子在这个阶段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对今后学习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要注意的是,规则是父母和孩子一起商量制定的,同时约定奖惩方式,过程中父母温柔而坚定地执行,直至孩子行为习惯养成后,就能变成他自觉遵守的规则。如果父母发现孩子已经到了小学还没有规则意识,我们作为父母就要有意识的补补课啦,即通过以身作则、用榜样的力量影响孩子,能发现并及时肯定、不断重复孩子做得好的部分和多一些耐心与引导、让孩子有足够的时间去调整。不要害怕来不及,要知道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第二好的时间就是现在。

儿童期(6-12岁)

家长怎样对孩子进行心理教育(了解孩子心理特点)(4)

这正好是孩子的小学阶段,孩子的主要任务是学校的学习。小学1-2年级阶段,孩子刚进入学校,除了适应学校学习和生活,在其他方面也发生了变化,如孩子从以游戏为主转为以知识性为主的学习方式,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渐开始使用抽象逻辑思维来完成学习任务,集中注意力的时间要逐渐变长,行为的自控能力也要不断提升。但是,孩子在适应学校学习生活时,可能会出现上课开小差、说话、东张西望、课后不能及时完成作业等,父母可能会因为孩子的这些问题变得焦虑,但其实对于刚进入小学的孩子来说这些不适应是正常的,这时就需要父母理解孩子出现的这些现象,耐心等待,给予孩子足够的适应时间和发展空间,给孩子足够的信心,相信孩子能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父母的这份耐心和相信对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有助于孩子更快的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当孩子进入3年级以后,他们的思维从具体形象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已经适应了学校的行为要求,也具备了主动参与学习的能力。这个阶段,父母更多的是让孩子通过学习获得价值感、勤奋感、自我效能感,尽量让孩子自己去探索学习过程,学会独自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在实际中,有很多父母却替孩子着急,过多的参与到孩子的学习中,如在孩子做作业时坐在孩子跟前盯着,一旦发现孩子做错了就马上指出来,孩子根本就没有思考的时间,这样很可能就会剥夺了孩子探索学习的乐趣。影响更深的,孩子做作业时注意力经常在父母的身上,生怕自己哪里做的不好,引来父母的责骂,在这种情绪中孩子怎么能静下来心学习呢?成绩又怎么能得到提升呢?而且,从小被父母紧盯着的孩子,等有一天父母不在身边监督时,就会变得无所适从或放纵自己,小时候会出现作业时玩玩铅笔、橡皮等行为,大点会在作业时间看小说、听音乐等,再大点或上大学后沉迷于网络或游戏等。其实,学习本来就是孩子的天性,很多孩子之所以讨厌学习,就是大人通过不断的比较、责骂等方式让孩子感受不到学习的乐趣,他们无法从学习中获得成就感和价值感,就会在游戏、网络等其他地方寻找快乐。网上有一个段子说如果一个孩子在打游戏时,父母一直在旁边盯着,一会儿说他这点打得不好、一会儿说他打的不如XX,那孩子对游戏也可能很快失去兴趣的。归根结底,父母要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孩子,让孩子自己探索和学习,获得学习价值感和勤奋感。

青春期(12-18岁)

家长怎样对孩子进行心理教育(了解孩子心理特点)(5)

提起青春期,很多家长都比较头疼于孩子的逆反,你说东他偏要往西,你不让他做的事他偏偏要做给你看。但是,从孩子的发展历程来说,青春期或所谓的叛逆对孩子具有重大意义。因为这是孩子自我意识开始建立、开始走向成熟的标志,是一个正常的成长过程。这时候的孩子要寻求属于自己的空间、自己的地盘,有一种“我想自己说了算”的宣言,他所谓的不听话只是在向父母表达我有能力和你不一样啦,我有能力做很多事情了。如果这时父母给予孩子足够的尊重和理解,他就会发展出独立的人格,为以后适应社会奠定重要的基础。现在经常听到的妈宝、巨婴或啃老的成年人,很可能就在这个阶段没有发展出独立的人格。在这个阶段,作为父母最重要的是多听多问,少讲道理。多听听孩子是怎么想的,多问问孩子想怎么做,需要爸爸妈妈什么样的帮助。同时,把对孩子的管理权逐渐交给孩子自己,这是一个逐渐放手的过程,让孩子形成成人感、独立感,能有权利决定自己的事,同时,给孩子留下一定的空间,开始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看待,尊重孩子的隐私,不随意进入孩子的房间,不翻看孩子的日记等。这个阶段不管孩子表达什么或用什么方式表达,父母先不要大惊小怪,而是作为孩子的朋友来听听孩子的想法,从情感和精神上支持孩子。最后想和大家分享的是,孩子的学习和成长是融为一体的,学习不只是记住多少知识,不只是分数的高低,而是通过一个发展、成长的阶段,引导孩子自己学会学习,让孩子自己获得不断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这才是有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特别重要的部分。

今天的分享也只是一个引子,孩子成长的每个阶段具体问题还要具体、深入的学习,希望我们家长的“好好学习”能助力孩子“天天向上”。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