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对突厥称臣(李世民召见中亚使臣)

李渊建立唐朝之初,为了防止北方的突厥在背后捣乱,让刘文静出使突厥,和突厥结盟。可好景不长,突厥颉利可汗继位后,开始对大唐虎视眈眈,几度侵犯唐朝土地。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后登基,是为唐太宗,因为当时唐朝国力不足以和突厥抗衡,李世民使用缓兵之计,和突厥达成“渭水之盟”。

李世民对突厥称臣(李世民召见中亚使臣)(1)

三年后,李世民派李靖、薛万彻等人领兵10万,打败突厥,颉利可汗被灭。此后,唐朝继续远征西北,吐谷浑、吐蕃、高昌国等国纷纷向大唐臣服。此时,远在中亚的吉尔吉人,建立了一个叫“黠戛斯”的国家,他们派了一个使臣,不远千里,从遥远的中亚,穿过西域来到长安,朝拜唐太宗。谁知使臣刚开口,就和李世民攀起了亲戚,使臣说:“一笔写不出两个‘李’字,他也姓李。”李世民细问真相后,泪流满面。

李世民对突厥称臣(李世民召见中亚使臣)(2)

熟悉地理的读者都知道,吉尔吉斯坦,位于中亚,距离中国千里之遥。但当时黠戛斯位于现在的吉尔吉斯坦西北,据《新唐书》记载:黠戛斯,古坚昆国也,人多赤发、绿瞳,黑发者甚少。也就是说,在那个年代,人们认为吉尔吉人都是绿眼红头发,黑头发的人很少。这次来到来到唐朝的使者,名叫失钵屈阿栈,是吉尔吉某个部落的酋长。他不仅会说少量的汉语,而且还是少数黑头发的吉尔吉人。

李世民对突厥称臣(李世民召见中亚使臣)(3)

李世民听说酋长姓李,感了兴趣,便细细问他。酋长说,他的祖先乃是汉朝名将李陵。这一段《旧唐书》有记载曰:黠戛斯自称李陵之后,与国同姓。汉代以来,中国历史资料保存完整,都知道李陵乃是名将李广之孙,公元前99年,汉武帝派军攻打匈奴,李陵主动请缨,以五千士兵深入敌境,连续取得几场小胜。一个月后,李陵遭遇匈奴主力,五千汉军被匈奴八万骑兵包围,双方激战十天十夜,李陵最终矢尽粮绝,被俘投降。

李世民对突厥称臣(李世民召见中亚使臣)(4)

汉武帝得知李陵投降后,要杀李陵全家,满朝官员,只有司马迁一人认为李陵不是真投降。可后来,匈奴人放出消息,说李陵给匈奴人传授兵法,汉武帝发天子之怒,灭了李陵全族。李陵死后,汉武帝才知道,给匈奴人传授兵法的人名叫李绪,并不是李陵。但为时已晚,李陵全家被杀,有家不能回,只得委身匈奴。匈奴单于也没亏待李陵,将女儿许配给他,让李陵在匈奴繁衍子嗣。

李世民对突厥称臣(李世民召见中亚使臣)(5)

​李陵娶了匈奴公主后,匈奴人征服了中亚的吉尔吉地区,李陵曾驻守在吉尔吉地区。所以,这里有李陵的后人,可信度较高。李世民听闻自己“本家”李陵的后代还在世,而且不远万里来到大唐和自己见面,热血沸腾,满含热泪,真诚地接待了酋长一行人,并和酋长把酒言欢。

李世民对突厥称臣(李世民召见中亚使臣)(6)

接下来,李世民答应将黠戛斯归唐朝管理,并且在黠戛斯建立坚昆都护府,封酋长为坚昆都督。从此,黠戛斯和唐朝就有了“血亲”。多年后,唐玄宗征讨突厥,黠戛斯人义无反顾的帮唐朝出兵,后来唐朝攻打回鹘,黠戛斯人又和回鹘为敌,黠戛斯可谓是唐朝最忠诚的藩邦。

李世民对突厥称臣(李世民召见中亚使臣)(7)

公元755年,唐朝发生了由盛转衰的“安史之乱”,回鹘人趁机切断河西走廊,黠戛斯人和唐朝中断了消息,这时他们完全可以自保,但他们没有,他们向回鹘发动了猛烈的进攻,最终惨败。100多年后,衰弱的唐朝已经到了唐武宗时期,黠戛斯历经周折,又派遣使臣来到唐朝,要继续和唐朝的藩属关系,唐武宗又被感动的泪流满面。

李世民对突厥称臣(李世民召见中亚使臣)(8)

唐朝灭亡后,黠戛斯人先后遭到契丹人和蒙古人的驱逐,此时,再也没有东方大国可以为这个忠心的“小兄弟”撑腰,他们的生存空间几度转移,逐渐分布在了帕米尔高原、费尔干纳等地。时隔多年,红旗之下,中国仍旧和中亚几个“斯坦”交好,在未来的道路上,相互扶持。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