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新华书店在什么地方(广州第一家新华书店旧貌换新颜)

广州新华书店在什么地方(广州第一家新华书店旧貌换新颜)(1)

广州市第一家新华书店——北京路新华书店升级复业。南方日报记者 梁钜聪 摄

提起新华书店,没有人会感到陌生。在许多人的阅读记忆里,“新华书店”是绕不开的文化符号。

近日,广州第一家新华书店、73岁的广州北京路新华书店迎来升级改造后的首日复业,于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当天正式恢复对外营业。

路过的人们发现,与印象中单一、同质化突出的“旧貌”不同,复业后的北京路新华书店换上了岭南特色明显、功能多元的“新颜”。

“数十年如一日”的新华书店,变了。

而这,也是打造”北京路书店群“的开始。

●南方日报记者 郑慧梓

忆旧▶▷“凡是读书的人,都往这个地方来”

成立于1949年11月,于1951年3月迁到现址的北京路新华书店,是几代老广不可或缺的独特记忆。

已经退休的刘家荣每次路过北京路新华书店时,总会走进来看看。1957年出生的他对书有着很深的情感,“小时候要买到心仪的书并不容易,也因此对书怀着神圣的情感,看书之前一定要用香皂洗手。”

刘家荣家中两面墙上的书柜堆满了书,其中有不少购自北京路新华书店。“一直在这里买,小孩出生之后,我们带小孩到儿童书店买连环画,买了很多书。”

担任广州全民阅读推广大使的律师汪翊,是北京路新华书店的另一名老顾客。与刘家荣相似,青少年时期图书缺乏的社会环境,更加深了他对书籍的渴求。上世纪80年代,到中山大学求学的他经常在周末从中大码头乘船至天字码头,再行至北京路新华书店寻书购书。

“当时人们获取知识有两个渠道,一个是图书馆,一个是书店。那时广州的书店并不多。”汪翊回忆起以前人们在书店通宵排队抢书的情景,“当年的北京路可以走车,而排队买书的队伍把交通都堵塞了,就为了买四大名著和一些外国翻译过来的优秀文学作品。”

汪翊也不例外,通宵排队买了一本《唐诗小札》。“这里可以说是我们那个年代的网红打卡点。凡是读书的人,他都往这个地方来。”

唐文彬在北京路新华书店已经工作了15年。“我从1986年进入新华书店,2006年左右从当时的东山区新华书店调到北京路新华书店,那时我专门负责音像进货和销售工作。”

“当时的音像商品包括音带、黑胶唱片、VCD和CD,但经过时代变迁,有些东西被淘汰消失了,我们觉得很可惜。”唐文彬说,但此次升级改造后的北京路新华书店仍在二楼保留了音像制品区域,也保留了如唐文彬一样的人们的情怀。

焕新▶▷从1.0版本“跳级”到3.0版本

变化的不只是音像品市场。随着时代变迁,线上售书、电子阅读以及近年来的疫情,让走进实体书店的人变少了。

但广州人对阅读的热情,并不因为购书渠道和阅读媒介的变化而消退。

最新公布的2021广州居民阅读调查成果报告显示,广州成年居民包括书报刊和数字出版物在内的各种媒介综合阅读率为90.3%。成年居民的阅读基础良好,人均纸质书和电子书阅读量均较高,其中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5.16本,电子书阅读量为3.52本。

创造阅读环境的书店仍被人们所需要。十几二十年未有大变化的国营老字号新华书店,也在此时迎来了转机。

2020年,为配合广州北京路步行街改造提升,北京路书店开展了全面的升级改造。

“此次升级将新华书店从书店的1.0版本‘跳级’到书店的3.0版本。”广州新华书店集团传媒连锁有限公司董事长何燕芬是这次升级改造的“主操刀者”,“我们从传统的图书销售商店,转向现代多元业态的服务型书店,定位为新型的公共文化阅读空间。”

内外兼“修”,此次转型升级改得彻底。

从外观上,北京路新华书店一改以往狭长的布局、单调的装饰,以岭南特色重塑店面风格。原先逼仄狭长的空间借鉴西关大屋“前庭后院”的布局,切分为三进院落,正厅打通天井,悬挂兼具现代感与古朴感的印章设计吊灯。岭南特色的“镬耳山墙”图案融入墙壁喷画、标示牌设计之中。

连接一楼与二楼的瓦片墙楼梯,则是何燕芬最为喜爱之处。“羊”字图案的瓦当砖铺满整面墙,上嵌广州特色地标的铜板介绍,小幅度的回旋让拾级而上者脚步微缓,在悠闲停留中感受广州岭南文化。

升级后的书店从功能布局上来看,已经成为了一个城市文化综合空间。

花街粤书吧是此次升级改造增加的最大亮点。其一楼与越秀区图书馆合作,作为一个新型阅读空间向公众开放,在这里既可以看书,也可以借阅。二楼则作为广州市非遗工作站的活动场所,平时陈列岭南非遗文创,也可作为非遗文化的传习空间。

“我们跟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也有合作。”何燕芬希望未来能将一些公益阅读、小型阅读服务放在这里。

书店的升级也伴随着读者服务的升级,科技感提升是北京路新华书店复业后给人们带来的另一惊喜。书店在正门处设置了自助收款系统,熟悉操作的年轻读者可以快速自主结账。新增设的导购机器人,可以在4万种图书中带顾客准确找到他需要的那一本。

谋变▶▷千店千面、聚落成群

一楼收银台后的大幅铜雕,也是何燕芬的心血。铜雕将清末民初北京路书坊一条街街景和第一家新华书店旧时的场景结合在一起。

时空变幻,北京路的“书文化”却始终绵延。

“年逾古稀”的北京路新华书店见证了广州城市的发展,也是广州书店发展史里的典型代表,它的变革传递出广州市新华书店求变的信号。

“我进来的时候,书店处于比较辉煌的年代,那个时候书店是文化领域一个很重要的单位,当然现在也是,但是它的角色已经发生了变化。”何燕芬在新华书店工作了30个年头,从基层岗位做到现在,没有多少人能比她更了解这里。

“可能很多人认为新华书店就是一副面孔,但其实近年来新华书店在不断改造升级,我们定位为‘千店千面’,即要根据不同的地域特点、周边人群的需求进行调整,这是我们近两三年最大的变化。”何燕芬说。

广州新华书店集团在广州拥有24家新华书店,再加上广购板块,店面超过30家。服务网络可深入到社区、深入到人们身边。因此,结合人们追求便利舒适的需求,何燕芬考虑利用店面网络覆盖优势实现与社会需求的精准对接。

在北京路新华书店以外,北京路步行街还集中了儿童书店、集雅斋、科技书店、古籍书店、岭南书店5家隶属于广州新华书店集团的书店。“6家书店我们将把它们重新划分和定位。”在何燕芬的心里,北京路新华书店的升级改造,为构建“北京路书店群”、打造广州“新文道”开了一个好头。

“北京路新华书店以岭南新韵为特色,儿童书店则会调整为和腾讯合作的亲子阅读体验空间,科技书店将作为一个综合性的体验式文化生活馆,目前正在装修的古籍书店着力于向年轻人推广古籍文化,旁边我们也做了新型的以茶文化空间为主导体验的书店。”何燕芬说。而集雅斋在过去一直以书画产品为主导的,未来也将以美学以及美术为主打方向。

“我们希望不同的书店具备不同的特色,呈现专业店的形象,让读者有需求、有侧重地来到门店体验。”

“要尽快将这些门店改造升级,要吸引更多的读者愿意静下心来,待在这看书。”

“书店应该是连接人们与知识的桥梁,新华书店要做人和世界的‘书’纽。”何燕芬有着自己的想法与计划。

从“千店一面”到“千店千面”,从单一书店到书店群,从售书商店到综合文化服务平台,新华书店的角色在悄然改变。

顺势而为、吐故纳新,新华书店曾陪伴一代又一代国人成长又老去,新一代又在它的陪伴下出生和成长。而它曾陪伴过的人们,也将陪它一起走入新的旅程。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