歼16有歼轰7吗(歼-16取代歼轰-7A成打击主力)

近日,《央视军事》就近期解放军多兵种近海联合军演,用一段200秒视频进行了总结报道。在视频中,参与此次军演的海陆空以及火箭军部队纷纷亮相,PHL-191箱式火箭炮、东风-15B近程弹道导弹、歼-20隐身战斗机、运油-20空中加油机、052D型驱逐舰等明星装备,也都展示了或犀利潇洒、或威猛霸气的身姿。不过,曾长期担当对海、对地攻击骨干的歼轰-7A,并没有在视频中出现,反倒是国产歼-16、引进的原装苏-30MKK等多用途战斗机,频频与轰-6K机群配合组成空中打击编队。这种无声变化的背后,深刻反映了我海空军战术打击思想的跃进,这一点非常值得关注。

歼16有歼轰7吗(歼-16取代歼轰-7A成打击主力)(1)

《央视军事》报道截图

从历史变迁看,自从军用飞机大规模应用于战场后,轰炸机和战斗机就逐渐分化为两个截然不同的应用分支。在二战中,伴随战争的不断演化,战斗机在保证对地作战需求的基础上,不断强化机动性能,造就了美制P-51、苏制拉-11等经典型号。而轰炸机则为了完成远程轰炸任务,也在不断提高航程、载弹量,使得体型愈发庞大,其中最典型的就是美制B-29战略轰炸机。到了冷战早期,轰炸机进一步细分,形成了用作战略威慑的战略轰炸机,比如美制B-52战略轰炸机,以及执行战场遮断任务的战术攻击力量,例如苏制图-22M“逆火”轰炸机。

歼16有歼轰7吗(歼-16取代歼轰-7A成打击主力)(2)

著名的美制B-29战略轰炸机

对于绝大多数国家来说,战略轰炸机的研制、维护和使用代价高昂,属于高端重量级装备,长期以来只有美国、苏联/俄罗斯在这一领域有所建树,中国只是勉强踏入这个门槛(从这一点也能看出,近期印度退役军官表示,印度空军计划向俄罗斯购买图-160的荒谬之处)。因此,大多数国家的空中作战力量,仅包括对空作战的战斗机群,以及执行中近距离对海、对地攻击任务的打击群。这种专职专能的模式在早期军用飞机价格相对低廉的时期,并没有什么问题,但随着军机的制造、培训、维护、训练费用直线上升,第一场变革悄然出现,这就是“战斗轰炸机”和“变后掠翼”。

歼16有歼轰7吗(歼-16取代歼轰-7A成打击主力)(3)

B-2A仍是最先进的战略轰炸机

1967年,F-111A战斗轰炸机正式加入美国空军,这款应用变后掠翼技术的著名型号,第一次将“战斗”和“轰炸”结合在一起,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各国空中力量期待的“一机多用”能力。具体来说,F-111系列的变后掠翼,可以在16°到72.5°之间自由调节,以满足在低空起飞、亚音速巡航、高空高速等不同状态下的气动需求。虽然由于发展过程中不断增重,导致最初计划的海军舰载型号取消,但总计560余架的产量证明其设计仍然相当出色。事实上,F-111可以认为是在战术攻击机的基础上,通过加强空战性能以提高战场生存能力、降低护航需求而衍生的经典型号。

歼16有歼轰7吗(歼-16取代歼轰-7A成打击主力)(4)

开始新历史的F-111战斗轰炸机

在见识到美国F-111的成功之后,向来喜欢借鉴美国航空技术的苏联,敏锐认识到F-111最关键的两项设计理念,并很快推出类似型号。1974年,苏制苏-24战斗轰炸机正式服役,相比于追求远程作战的美制F-111,苏-24为配合苏联陆军向西攻击欧洲大陆的战略需求,强调超低空精确对地攻击,并在完成攻击后迅速脱离。从苏联方面的联合演习效果来看,苏-24确实将“战斗轰炸机”应用理念和变后掠翼技术,堪称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在当时对欧美军队造成的威慑,完全不在大名鼎鼎的图-22M“逆火”轰炸机之下。

歼16有歼轰7吗(歼-16取代歼轰-7A成打击主力)(5)

苏-24战斗轰炸机

综合美国F-111和苏联苏-24的作战效能,战斗轰炸机确实是一条可行的新型技术道路。因此,欧洲的英国、德国、意大利也联合起来,发展了一款“狂风”战斗轰炸机,并同样采用了变后掠翼技术,尽管这种构型存在结构和维护复杂等缺陷。最终,“狂风”的航程、载弹量等指标都明显低于F-111和苏-24,但基本满足在欧洲空域作战需要,并进入三个国家服役,表明战斗轰炸机进入第二发展阶段。

歼16有歼轰7吗(歼-16取代歼轰-7A成打击主力)(6)

德国装备的“狂风”战斗轰炸机

我国在70年代立项著名的“轰-7”项目,按照当时国内航空工业技术,根本无法支撑立项设定的技术指标。但随着越南向中国提供战场上获得的F-111残骸,国内萌生了在“轰-7”基础上发展战斗轰炸机的设想,这就是日后大名鼎鼎的歼轰-7。受到研发经验不足,以及国产涡扇-9发动机长期不可靠等因素影响,歼轰-7在1998年才正式服役,至于真正批量生产的成熟版本歼轰-7A,已经到了2008年。这时,距离开创战斗轰炸机技术脉络的F-111服役,已经过去了40年,距离同样是战斗轰炸机第二阶段的“狂风”服役,也已经过去了近30年。

歼16有歼轰7吗(歼-16取代歼轰-7A成打击主力)(7)

歼轰-7A直到2008年前后才真正成熟

换句话说,歼轰-7A诞生时就已经是一款在设计略显落伍的型号,只不过当时中国海空军迫切需要一款有效的对海、对地攻击平台,因此才能容忍该机相对落后的种种特性。当然,精确制导武器的大规模应用,使得对海、对地攻击任务对空中平台性能的要求降低,也是歼轰-7A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有利因素。在服役后,能够搭载从50千克到1000千克不同规格的制导炸弹,并可以挂载鹰击-83反舰导弹的歼轰-7A,在当时确实满足了海空军的战术攻击需求,应因此频频以空中主力攻击平台的形象现身各类媒体。

歼16有歼轰7吗(歼-16取代歼轰-7A成打击主力)(8)

歼轰-7A曾经是海空军重要的空中打击平台

很有意思的是,如今苏-24、“狂风”、歼轰-7A仍在继续服役,只有最初开创战斗轰炸机先河的美制F-111已经全部退役,事实上,这一点并不是偶然,因为美国空军已经开创了另外一条全新道路。在80年代末期,F-111和苏-24的性能逐渐无法满足需求,苏联空军在新一代苏-27重型战斗机基础上,推出了苏-24的放大进化版——苏-34。后者全面继承了苏-24的作战定位和使用理念,只是按照技术发展提高了各项性能指标。而美国海军则在F-15C重型战斗机的双座教练型号F-15D基础上,推出了跨时代的F-15E多用途战斗机。

歼16有歼轰7吗(歼-16取代歼轰-7A成打击主力)(9)

新一代苏-34战斗轰炸机

从技术上来说,战斗轰炸机是在轻型轰炸机的机体上融入部分战斗机特性,而多用途战斗机则完全相反,这种本质性区别带来的益处,就是多用途战斗机固有的空战特性,大大提高了战场生存能力。这种改变诞生的基础,是80年代迅猛发展的战斗机作战软件和精确制导炸弹。其中,前者使得一款战斗机能在作战软件的辅助下,在不同状态下调整飞行姿态,即使不搭载复杂的变后掠翼技术,也能在高/低空、高/低速之间快速切换。至于后者则大大提高了机载武器的作战效能,使用数百千克炸弹就能完成以前数吨弹药才能达到的效果,降低了对载机载弹量的要求。

歼16有歼轰7吗(歼-16取代歼轰-7A成打击主力)(10)

引领多用途发展趋势的F-15E

在1991年海湾战争中,设计理念先进的F-15E大放异彩,证明了这款改进型号的成功。事实上,苏联海军在80年代除了苏-34之外,也参考F-15E,在苏-27的技术基础上推出了著名的多用途改进型号苏-30,只不过由于苏联解体,苏-30在量产前夜被打入冷宫,直到90年代末期才因中国、印度的大批订单起死回生。而对于我国来说,苏-30MKK多用途战斗机,实际比歼轰-7A战斗轰炸机更早加入海空军部队,这种似乎另类的发展模式,鲜明揭示了我国空中战术打击力量发展进程的艰难。不过,也正是在跌跌撞撞的演进中,真正符合国情的新体系才逐渐成长起来,并成为保卫祖国领空的精锐力量。

歼16有歼轰7吗(歼-16取代歼轰-7A成打击主力)(11)

苏-30MKK多用途战斗机对中俄都有重要意义

2000年12月,俄罗斯交付了第一批苏-30MKK,这款原本应该以对海、对地攻击任务为主的双座战斗机,在加入我国海空军后,却长期执行对空作战任务。直到同样具备中距拦射能力的歼-10A、歼-11B大规模服役,苏-30MKK才逐步专注于对地攻击的“老本行”。在经过苏-30MKK和歼轰-7A大规模使用的磨砺后,海空军真正体验到先进作战体系的优越之处,最终水到渠成促成了国产多用途战斗机的诞生。2009年,国产歼-15舰载战斗机完成首飞,这实际是国内生产的第一款多用途战斗机,只不过其舰载机的定位以及第三代早期的技术状态,使得很少有人意识到这一点。之后,随着歼-10B的批量生产,国产歼-10的技术改进路线也实现了多用途领域的突破。最终,随着歼-10C和歼-16的大规模生产,新的时代来临了。

歼16有歼轰7吗(歼-16取代歼轰-7A成打击主力)(12)

歼-15才是国产“侧卫”系列的第一款多用途型号

2011年,歼-16完成首飞,除此之外,设计单位还推出了一款与歼-16高度接近的单座型歼-11D。歼-16作为以对地、对海攻击任务为主的多用途型号,却先于空优型歼-11D立项,这在国内是绝无仅有的事情。在当时歼-20项目仍不明朗,引进苏-35S也没有定论的情况下,表明国内已经从之前空战为绝对核心的理念中转变过来,开始向重视远程战术打击的先进空中力量转变。这种转变带来的战略战术收益,也绝不是一个简单的“多用途”能够描述。

歼16有歼轰7吗(歼-16取代歼轰-7A成打击主力)(13)

歼-16带来了空中打击能力的质的飞跃

举个例子,原本由战斗机和攻击机组成的作战单位,不仅意味着需要生产两款不同型号,还意味着需要从飞行员训练、弹药搭配、后勤维护、辅助车辆保障等领域出发,各自保持一整套作战体系。在实战中,任何一款军机在执行任务后,必须在机场、维护、保障等设施都能满足需求的情况下,才能具备持续作战能力。相比于由单一多用途战斗机组成的队伍,后勤保障难度和运作复杂程度何止增加了一倍。比较而言,这种灵活性和在战场上瞬息万变的局势下多能的特性,才是多用途战斗机,真正在世界范围内大受追捧的根本原因,当然直接的后果就是无法变身战斗机的战斗轰炸机逐渐被时代淘汰。

歼16有歼轰7吗(歼-16取代歼轰-7A成打击主力)(14)

曾经备受关注的歼-11D战斗机

我国之前的航空技术水平不足以满足海空军的战术装备需求,只能提供落后于时代的歼轰-7A,虽然精确制导武器的发展,使得歼轰-7A在一定程度上担起了对海、对地攻击任务,并且在十数年间表现也很不错,但其根本不足却难以在后天弥补。当歼-16在2016年开启大规模量产之后,歼轰-7A也随即就在2017年3月正式停产,曾经引起广泛关注的歼轰-7B改进型号,更是彻底烟消云散,只有部分技术应用于歼轰-7A的改进,这些在2021年的珠海航展上已经有所展示。

歼16有歼轰7吗(歼-16取代歼轰-7A成打击主力)(15)

已经销声匿迹的歼轰-7B

因此,在歼-16已经大规模装备并形成战斗力的情况下,曾经勇挑对地作战主力重任的歼轰-7A已经去日无多。当然,由于歼轰-7A仍在承担无法取代的低成本打击任务,因此仍然能在各种训练活动中公开现身,但在近海军事演习这种带有实战威慑性质的行动中,歼-16的性能优势显然更加突出。种种改变,对歼轰-7A来说可能并非幸事,但对于海空军来说,歼-16的大规模应用带来的却是新质作战力量的跃升。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