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寄宿制幼儿园课程优点 云南雨林里的幼儿园

云南寄宿制幼儿园课程优点 云南雨林里的幼儿园(1)

《爸爸补习班——一个父亲的育儿笔记》 云南日报供图

近日,一本名叫《爸爸补习班——一个父亲的育儿笔记》的新书由凤凰传媒集团正式出版发行,迅速在社会读者引起热议。

该书是一位父亲放弃百万年薪,用四年时间,辗转珠海、厦门、昆明、西双版纳四个地方,养育两个孩子的生活记录和生命感悟。

但正如该书推荐者、华东师大学前教育专业博士生导师、国际学前教育组织中国委员会副主席周欣教授所言:

“作者不仅仅是从一位父亲的视角去看待和实践育儿的过程,还能从更为深刻和宽广的教育理论和社会文化的视角来分析育儿过程,这种视角在很多方面甚至已经超越了不少专职的学前教育工作者。”

作者对幼儿园的研究和思考部分,具有很多独特的视角,这一点正如该书的另一位推荐者、喜洲资本集团董事长、战略投资家向宏先生所言:

“《爸爸补习班》这本书对幼儿园做了独特的价值发现与价值发掘。这既为幼儿园的管理者找到努力的方向,也为幼儿园的投资者找到投资的方向。”

这样的价值发现与价值挖掘,完全来自于作者陪同孩子在昆明和西双版纳上幼儿园的经历,该书一半的内容也正是描述作者在这两段经历中的观察与思考。

在此之前,作者带着两个孩子在厦门生活。书中《昆明租房记》一章描写到:“由于厦门的气候不是很好,夏天太热、冬天也不暖和、特别是湿度太大,造成两个孩子鼻炎不断。经反复讨论,作为气候难民的我们,最终决定带着孩子、搬离厦门去四季如春的昆明生活。”

作者全家最终是在呈贡住下,并送3岁半的老大(名叫“恩之”)上了当地一家口碑较好的幼儿园。但没想到孩子表现出巨大的反抗,每天都吵着不去幼儿园。

刚开始作者以为是每个孩子都会经历的“入园焦虑”,但后来发现,是因为孩子根本不喜欢这个幼儿园的生活方式和管理方式。

书中提到:

这家幼儿园的优点在于对小朋友的“安全”特别看重,把孩子送到这里也确实不会有什么健康或安全方面的隐患。为了预防流行疾病,幼儿园每天都熏白醋,整个幼儿园长期被一股酸酸的醋味所笼罩。在他们的严格把关下,哪怕在手足口高发季,在邻近的幼儿园都查出多例手足口病的情况下,恩之所在的幼儿园的手足口发病率仍然为零。

但在我看来,这家幼儿园的缺点也是在这个“看重安全”上。由于过于重视“不出事”,以至于严重限制了孩子们的自由。幼儿园本身面积就小,全园200多名孩子的活动空间室内室外加起来不足1000平,孩子们除了早上课间操以及一周一次的体育课可以到操场上活动一下外,几乎都限制在那40平米的教室里活动。

操场上可以玩的器械也少得可怜,只有一个滑滑梯。滑梯还人为地、死板地分成两部分,高的那一边是大班小朋友玩的,稍矮的这边是小班中班玩儿的,理由是害怕大班小朋友动作太大冲撞到了小班小朋友。如有小朋友越界,换来的一定是老师的一顿批评。此外原本有一个小沙池,但园方认为不安全,也不让小朋友去玩了。还有一个很矮的攀岩墙,但一次也仅仅容纳得下3个孩子同时攀爬。

本来空间和设施都有限,再做了各种限制,可想而知,生性好动的孩子在幼儿园怎么能开心得起来。

恩之在厦门的时候玩的滑梯已经比那个长滑梯要长得多,或者说要“危险得多”。这就难怪放学的时候我去接恩之,让他自己去玩滑梯,他走在上面、已没有任何新鲜感、欢欣喜悦感,却是一副“生无可恋”的表情(如图)

云南寄宿制幼儿园课程优点 云南雨林里的幼儿园(2)

孩子“生无可恋”的表情 云南日报供图

作者为此也尝试让孩子转学去上昆明别的幼儿园,并为此做好了再次搬家的准备。可是,转了一圈下来,并没有看到一家他心仪的幼儿园。

书中写到:

就好像在我家附近还有两家房地产商开办的幼儿园,建筑都很漂亮,面积也比现在这家幼儿园要大。

其中一家因为是新建,基本没有绿化,用恩之的话说是“光秃秃”的;而且把孩子活动空间(特别是沙坑)建在风口上,完全忽略了这个地方位于滇池边上,大风不分季节时段地呼呼刮着,孩子玩沙过程中一定会不可避免地会遭受“风沙”之苦。

另外一家看上去最气派,但里面的管理在我们打听过程中被很多人诟病,因为曾出现过孩子食物中毒事件。当地人都不把它当做第一选择。

主城区最知名的一家幼儿园,我们也去参观了,但就幼儿园环境来说甚至还不如现在恩之就读的幼儿园呢,加上名额早已挤满,一个学位难求,因此只好作罢。

所以,我最近常常苦恼的倒不是孩子的生病,而是想到恩之要在幼儿园呆三年的时光,而我在昆明却找不到一家幼儿园,让我可以很放心、很开心地把孩子交给他们,让我觉得孩子在那里不会生活得憋屈、而我将来也不会因此遗憾。

这个时候,作者在朋友圈里发现一家西双版纳的幼儿园,那是一所掩映在一个小雨林中的幼儿园。在朋友圈的照片中,作者看见那里的孩子在树林中追鸡抓虫,在高大的凤凰树上荡秋千,在一串串的废旧轮胎上攀爬,在花草夹道的鹅卵石上涂鸦,在鸡蛋花树上骑跨……联系对方后,说是还有最后一个入园名额。

于是,虽然在昆明租了一年的房才住了3个月,作者立马带着孩子到了西双版纳去上这家雨林中的幼儿园——景洪市望天树幼儿园,本书的第四部分也是本书最重要的部分,就是描述作者的孩子在这家幼儿园一年的生活。

云南寄宿制幼儿园课程优点 云南雨林里的幼儿园(3)

雨林中的幼儿园 云南日报供图

在《森林里有座幼儿园》这一章,作者描述了这家幼儿园的环境:

整个幼儿园的生态呈现出典型的热带雨林特点。高大的凤凰树、红豆树、火烧花、澳洲坚果、芒果树、牛心果等植物遮天蔽日;低矮一些的有桑葚树、橘子树、柠檬树、芭蕉、栀子花等;还有一些藤蔓植物或攀爬于墙头,或攀附于高大的望天树上,有四季皆开的红花西番莲,还有典雅的蒜香藤花,有热情的炮仗花。此外还有很多我从来不曾见也叫不上名字的各类花草。这些让这个幼儿园看起来就像一个小型的公园。

幼儿园里的活动设施看似随意,却很用心地设计和布局。这些让幼儿园看起来又像是一个野外拓展训练场,有悬挂在高大的凤凰树上的双拉手吊环、秋千,有用坚实的铁链串挂在高大的树杈上供孩子们攀爬的轮胎,有栓在两棵树之间的溜索,有结实的不锈钢板制成的滑滑梯,有就地取材于倒下的大树制成的独木桥……这么丰富的集游玩与锻炼于一体的设施,让我看得目不暇接,心想好动的孩子们在这样的幼儿园里再也不用担心无处释放旺盛的精力和好动的天性了。

幼儿园里还设置了家禽区,里面真的有养着鸡鸭鹅之类的家禽。几只肥胖的大白鹅和大脚鸭子见我们在围栏外参观,就伸长了脖子“鹅鹅鹅”“嘎嘎嘎”地叫唤起来。母鸡妈妈就自由的多,因为它可以领着它的小鸡宝宝们在围栏外的草丛里散步觅食。这些让幼儿园看起来又像是一个小型的农庄。

在作者看来,这样的幼儿园才符合幼儿园的英文kindergarten所描述的含义。这一点正如“中国幼儿教育之父”陈鹤琴在《幼稚教育》1927年第一卷第一期发表的《我们的主张》这篇中国幼儿园教育的纲领性文献中所说:

“幼儿园这个名词的英文意思本是一个花园,让小孩子在里面自由活动、随意游玩、吸收新鲜的空气,享受天然的美景,不是象大学生拘在一间教室里面;但是中国的幼稚园并不是一座花园,简直是几间房子,小孩子从早到晚差不多都是在那里生活。有的幼儿园只有一间房子,没有什么空地可以自由娱乐。这种幼儿园简直是一个监狱,把活泼的小孩子关在里面,过一种机械式的生活;像这种幼儿园,真是还不如不办来得好。”

作者写道:通过我在厦门、昆明的经历,实地感受,很多中国的幼儿园即便不是幼儿监狱、但至少不是真正的kindergarten;而望天树幼儿园,是真正当得起 kindergarten这个定义的。

在这样的真正的花园里,作者发现,望天树幼儿园是在对孩子进行生活教育。在《幼儿园的生活教育》一章中写到:

恩之今天回来很激动告诉我们,老师组织他们去摘幼儿园的园子里的火龙果,然后再让他们用火龙果包成汤圆、然后一起煮来吃了。

这让我再次感叹恩之们的生活真是幸福,因为他们在这个幼儿园里生活真是好丰富有趣。就好像一个恩之同学的妈妈在朋友圈里这样写道:

“多说说宝贝正在上的幼儿园!这是个神奇的地方!!

先说说小朋友可以在幼儿园做什么吧:他们可以登高、爬树、捡鸡蛋(捡不是关键,关键老师带着他们一起煎成荷包蛋给吃了!),摘果子(摘了也直接给吃了)摘椰子(当然这个得喝),菠萝蜜熟透了自己掉(当然还是被孩子们吃了),老师带着孩子一起做火龙果饼(园里自己种的火龙果熟了),一起做三明治、寿司,(做好也是进肚子里了),老师们说从他们幼儿园出来的孩子都是吃货,好吧,幸福的吃货们! 他们还可以抓虫,捡蜗牛,喂鸡,养狗,采蘑菇,种菜,摘菜(有时带回家,有时老师带着做好吃了),还可以做太多太多!

我有点想不出他们不允许干什么!他们带孩子收衣服,叠被子,打扫卫生,动手做美食,户外探险,雨天穿上小雨衣出去踩水,捡蜗牛!孩子们没有学会很多生字,却个个都是生活小能手,擅长发现美,更热爱生活!”

正如这位妈妈的文章所揭示,这个幼儿园的孩子们不仅仅是“吃货”,最重要的是,“吃”其实只是个结果,孩子们参与的是从原料采摘到制作食物的全过程。他们所吃即自己所摘,或者所吃即自己所见。

中国人过去爱说,“没吃过猪肉,但见过猪跑”,但今天的孩子,吃过猪肉的很多,见过猪跑的却很少。就好像恩之他们幼儿园每周都会有一道菜,是“清炖大鹅”,我相信,吃过鹅肉的小朋友很多,但真的见过鹅、喂过鹅的可不多。而恩之他们吃的这个鹅却是幼儿园自己养的鹅,而去喂这些鸡呀鹅呀,也是恩之他们常常要完成的功课。

幼儿园不仅对孩子进行生活教育,更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这是这个幼儿园的特色之处。因为幼儿园的园长深刻认识到,在今天的幼儿教育中,首先需要教育的是家长。如果不能把家长教育好,孩子就不可能教育好。

在《家长是最需要学习的》一章,作者介绍了园长一堂别开生面的家长会:

在我看来,这个家长会和其他的家长会完全不同。

首先,它的目的不同。我们知道,一般的家长会往往都是学校向家长通报孩子的表现和介绍学校的动向,而这个家长会,园长一开始就说了,其目的是促进家长的“连接与交流”。

所以,家长会一开始,就是让家长们三人一组、围绕一些有关自己孩子和家庭的问题展开交流,目的是方便大家很快认识,并建立彼此的“连接”。

在我看来,促进家长之间的“连接”还不是园长唯一的目的,利用这个家长会对家长进行“教育”才是园长更大的目的。因为这个家长会,更多的是介绍园长的教育理念、特别是针对家长的教育理念。

而最重要的教育理念就是园长讲到,孩子要想在未来获得很好的发展,有赖于孩子与父母之间建立高质量的亲密关系,也有赖于父母之间要建立高质量的亲密关系。也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就意味着家长必须要改变自己与孩子之间的“关系”,甚至要去改变父母之间的“关系”,否则,就根本不可能教育好你的孩子。

我也由此感觉,这次家长会与一般家长会更大的不同就是内容不同。或者说,这是一个有理念的家长会。整个过程中,园长都是在介绍幼儿园所坚持的理念,并介绍整个幼儿园是如何围绕这样一个理念在组织。

园长介绍说,望天树幼儿园是致力于打造一个“亲”的幼儿园。也就是要以幼儿园为平台,构建一个孩子和孩子亲、孩子和老师亲、老师和老师亲、孩子和家长亲、家长和家长亲的平台(如图示,园长还特别介绍了,望天树要“让爸爸和孩子亲”)。

云南寄宿制幼儿园课程优点 云南雨林里的幼儿园(4)

雨林中的幼儿园 云南日报供图

家长会只是幼儿园对家长进行教育的开始,这样的方式还有很多,比如,针对家长的读书会。书里就介绍,

今天是周五,但恩之所在的雨林谷儿童之家的小兰老师又利用晚上的时间,在雨林谷家长的微信交流群里为大家做了一个多小时关于《正面管教》的读书分享。这已经是她第二次做分享,上一次是带病分享《关键期关键帮助》。

而望天树幼儿园的园长,在开学还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已经利用周末时间免费开设了两次、每次两天的家长学堂,一次是关于黄维仁博士亲密之旅的读书分享,一次是关于DICS行为模式与沟通的家长教育。

通过这样的方式,连作者本人这样一位长期从事以企业为平台、对社会进行教育的资深顾问来说,也感觉自己在幼儿园一次次受到了教育。

这也正是作者写的《爸爸补习班》一书的含义所在,就是今天,比教育孩子更为重要的是教育成人,但教育成人最好的方式,其实是通过幼儿和幼儿园,也就是说,幼儿和幼儿园才是爸爸(也包括妈妈)最好的补习班。

所谓通过幼儿,就是在0到3岁的时期,父母(特别是父亲)应该多给孩子以高质量陪伴,这样做不仅有利于孩子的成长,也有利于自我的成长和家庭的和谐,特别是夫妻关系的改善。之所以能实现这样的目的,很大程度上是我们可以从孩子那里受到教育,这样的教育是我们通过“孩子”与世界的本体、与我们失联很久的“大爱”重新取得联系。

而在3岁以后也就是孩子上幼儿园时期,作者认为,幼儿园应该从幼儿手中接过这根教育的接力棒,去对家长进行教育——不是从家长手中接过教育孩子的接力棒,而是从孩子手中接过教育父母的接力棒;通过给家长讲述育儿的知识特别是理念,来对家长展开进一步的教育。

关于“育儿”这个词,中国人说到“育儿”,诚如其中文字面所言,往往指的就是教育孩子;而“育儿”这个词在英语中是parenting,重点是放在对父母(parents)的教育上。所以,育儿首先是育父母;或者进一步地,比教育孩子更重要的就是教育成人。

然而,中国的家长们很多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中国的很多幼儿园更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这也正是作者在《爸爸补习班》一书中所指出的,望天树幼儿园为此所展开的对家长的教育,乃至立足“亲”的理念,去把幼儿园打造为一个孩子、老师、家长的亲的共同体的价值所在。

而这样的努力如果再往前走一步,也就是通过幼儿园去展开社区教育,甚至可以把整个社会团结在一起,去推动社区治理;乃至把整个社会整合在一起,去推动社会建设。这是作者通过陪伴孩子在我们云南这一家小小的幼儿园上了一年学后所感悟到的幼儿园的大大的价值所在。

为此,作者在《幼儿园与社会治理》一章中,引用与陈鹤琴先生齐名,并称为“南陈北张”的中国幼儿教育另一位开创者张雪门先生在《新幼稚教育》一书中的观点“幼稚教育的对象是儿童,目的却是根据于社会、作用于社会、促进社会的建设与发展”,指出:

任何一门“幼儿教育学”特别是“幼儿园管理学”,一定是根据于当时之社会、并为了作用于当时之社会而展开。或者说,一门真正的幼儿园管理学必须是针对当时社会问题、从幼儿园这个独特的社会机构角度所给出的当时的答案。

我希望能有一些有志于从事幼儿教育的有识之士,去探索出适合今天中国社会、甚至能引领今天中国社会的“幼儿园管理学”,因为这正如张雪门先生所言,“如何从理论而成为现实,固尚有待于试验;但环境逼迫,大势所趋,我们诚欲替中华民族在教育上打出一条出路,也只有从这一点上去努力了!”

马云在阿里巴巴成立达摩院的演讲中提到,“二十一世纪的公司,只有解决社会问题才能活下来,不解决问题活不下来的。”“我们要孕育的是一个社会,而不是一个公司。”

我想,这两句话同样适用于二十一世纪的幼儿园。我向那些怀抱理想来从事幼儿园投资与管理的有识之士再进一言,“我们要孕育的是一个社会,而不仅仅是一个幼儿园。要有这样伟大的理想,才可以办出伟大的幼儿园”!

云南网记者 王永刚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