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奇葩的人和事悟空问答(34有用)

编者按

“联结,创变”,2016书香中国·北京阅读季·阅读盛典的关键词。如何去联结所有能联结的阅读力量,创变能创变的阅读价值?

10月27日下午,7位来自各行各业的大咖围绕“全民阅读:"有用,有益,有趣.有人读——全民阅读传播探讨”为主题的“阅读 ”对话在北京天桥艺术中心精彩上演。

小编说

这场论坛是小编最期待的一场对话,因为曾经给小伙伴们推书的经历给小编我的感触太多了,大学时到曾经把自己喜欢的书、喜欢的句子分享给朋友,却经常换来的是一句”你神经病吧”。

小编的挚友因为喜欢王小波和小编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曾经我和他都被同学们认为是“另类的人”,后来他根据王小波先生的词句,进行了逻辑串联写出了下面这首小诗:

细看过沉默的大多数

验证本质无能的愤怒

行驶特立独行的路途

你说出水中有蜃楼

我就与你拂袖而奔

整个灵魂交付与你

想变成天上忽明忽暗的云朵

想吃掉世上最美味的一切

一想到你呀 我这张脸就泛起微笑

爱你就像爱生命

大家是否有过和小编同样的心路历程,不再敢再向朋友推荐自己喜爱的读书,甚至把读书当作自己唯一的密室,我可以在里面与自己的灵魂亲密,如同小学三年级我第一牵起同桌漂亮女同桌的小手;又如同遇到美丽的姑娘,将我身心引向新大陆。

让我们听听大咖们是怎么分享他们的读书心得的,是否有过和小编同样的经历,他们又是怎么克服丛丛困难,达成推广阅读的目的。

请听8位大咖给您娓娓道来

人民日报微博负责人:徐丹

北京金牌阅读推广人,天使投资人:纪中展

“有书共读”创始人:雷文涛

新华社摄影部国际照片室主任、新华社十佳记者、荷赛奖获得者,清华大学外聘教授:吴晓凌

韬奋基金会理事长:聂震宁

北京印刷学院新闻出版学院教/授执行院长:魏超

北海幼儿园副书记:王鑫

主持人: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数字广播中心发展规划部主任:乔卫

徐丹(人民日报微博负责人

传统媒体在全民阅读推广中如何年轻化、网络化和接地气?

徐丹老师是以社交媒体运营的身份,深入浅出的讲解了如何在碎片化、轻阅读、浅阅读流行的时代,样利用年轻人愿意尝试的社交媒体来推广阅读,让全民阅读活动更加接地气、网络化,让更多的人愿意参与进来。

有哪些奇葩的人和事悟空问答(34有用)(1)

徐丹先生演讲

在实践当中发现,抓住一些重要的热点是一个很好的推广机会,在今年4月23日世界阅读日,推出了在网上尤其是在社交媒体上的活动“23页第4行”。你正在读哪本书,就随机翻到这本书的第23页第4行拍下来微博,@两个好友,再让他推荐他想读的书,如此循环推广下去。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这个话题的总阅读量两天的时间就达到3.11亿,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如何能做得有趣?第一就是抓住年轻用户愿意参与互动、交互活动的心理。

第二就是要不断地提醒年轻人阅读。“十一”的时候,我们就做了一场直播,在国庆长假的随机一天我们到国家图书馆,现场直播一下究竟是哪些人在假期还到图书馆阅读,他的阅读状况是什么样,是不是像大家说的门可罗雀或者爆满。我们想通过互联网不断提醒年轻人,当你在休闲娱乐的时候,不要忘记还有一种非常珍贵的生活方式来自我提升,那就是阅读。所以我们经常说,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在路上。

我们看看后台数据,微信经常追求高转发10万 ,我们总结了10万 的文章,年轻人最关注三种,第一个是与生命有关,比如说有伤亡或者罹难,怎么样提高自己的生命质量。第二个就是与财富有关第三个就是与青年成长有关。成长、成才、成功,这是大家非常关注的一类问题。我想阅读在这个过程当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没有读书的时代我们匆匆走过很多路口,蓦然回首时发现除了硬盘上储存的一堆照片,朋友圈里收获了一串点赞,视网膜前多了一层模模糊糊的沙,其他的在我们的生命中仿佛没有留下太多。

因为我们的眼睛被一块块屏幕所占据,我们的手指在移动终端上游移,周围的世界令人眼花缭乱,难以喘息。有限的时间碎片成片片花瓣,满天飘零,所以拿起书吧,许多年后当你再次回首你会发现那一本本曾经读过的经典著作足以辉耀年轻时奋斗的路途、足以温馨暮年时回忆的梦境。

纪中展(北京金牌阅读推广人,天使投资人

从有用到没用的阅读过程,从苦读到乐读的阅读逻辑

纪中展老师讲述了:从一个人读书到推荐书给别人,形成读书会,聚在一起帮助更多的小朋友读书,形成二万书院的过程。其中依托了:移动互联网从流量得到入门的资源,充分发挥个人、组织的媒体属性并把它们结合在一起。并结合自己的经历展开了话题。

有哪些奇葩的人和事悟空问答(34有用)(2)

纪中展先生演讲

现在阅读已经成为了大家的共识,尤其是绘本阅读。

给大家分享几个方法:

一是专业化;

二是注重互动,通过工具注重互动;

三是形成社群,尤其是读书人需要形成社群;

四是文化交融。现在阅读不仅仅是看纸质书,能否把音频、视频等结合在一起提供更多更丰富的阅读介质;

最后形成一套一套的体系和方法论的,这个是一个挺有意思的事情。

雷文涛(北京阅读季金牌阅读推广人、“有书共读”创始人和CEO)

阅读习惯的培养不在一朝一夕

一上来,雷文涛先生就提出了个问题——

不知道大家是不是在朋友圈看过这句话:“你有多久没有读完一本书了?”有各种各样文案出现类似的话。

这句话其实隐含着一个非常奇特的问题,我们可以换个角度来看,在当今中国,我们说现在爱读书的人存量确实很少,重度阅读者可能5%都不到。

有哪些奇葩的人和事悟空问答(34有用)(3)

雷文涛先生演讲

雷文涛先生谈到:我们有大量的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他有阅读愿望但是缺乏动力,这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很大的机会,这个受众超过两亿人。

读书带来的向上的力量特别大

我们理解阅读它不仅仅是读书本身,它表明了一种生活态度,说明我们希望生活变得更好,希望我们自己能够不断的向上提升,他标志着我们还在学习、吸收的状态——雷先生如是说。

基于此我们做了件很简单的事情,就是我们发起“每周共读一本书”行动计划,倡导每天早起阅读半小时,晚上睡前阅读半小时,每周一篇读书笔记,一周读完一本书,克服早期的阅读障碍,养成规律性的阅读习惯。

其次,我们找特别爱读这本书的人带着大家读。他会提前把书的精华做披露,也会发起一些有趣的话题,激发大家的兴趣。

然后发挥互联网的社群连接的力量,我们组建共读群,爱读书的人在里面进行交流分享,就一些话题进行讨论,这个时候就弥补了我们现实生活中身边没有爱读书人的氛围的缺乏。

最后采取游戏化激励,通过积分、等级设置、线上线下结合,拓展更多细分领域,通过细分内容来抓住有特定需求的人群。

在推动的过程当中我们发现:阅读愿望很强烈,但是推动力不够。我们进一步思考,把全社会当做一个家庭,那么爱读书的这些人应该是被奖励的,不能说因为现在没有钱、时间、空间而不能阅读,所以我们是不是能有一个机制,我们社会上爱读书的人,他学习的愿望是能够无障碍地得到满足。这是我们在想的一个问题。第二,爱读书的人是不是应该获得更多的机会呢,比如说在校的大学生应该优先获得一些更好的实习的机会。类似的问题我们一直在思考。

王鑫(北海幼儿园副书记)

让读书丰实我们生命的厚度

我经历了跟孩子共同读故事的年代,也经历了跟孩子一起共读绘本的过程,这个过程让我了解了我的孩子,因为我能够站在他的视角去看这本书,同时通过读书我也可以变相地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包括终生阅读的习惯,所以书也是媒介。——王鑫女士如是说

有哪些奇葩的人和事悟空问答(34有用)(4)

王鑫女士演讲

孩子的阅读动机:

1.孩子读的是精美的图片,他是通过识图来理解故事的;

2.孩子读的是这本书里有趣的地方和画面;

3.孩子读书纯粹就是乐趣,他在享受读书的过程.

孩子阅读的特点:

1.首先孩子的阅读是源于兴趣;

2.阅读喜好是根据孩子经验的主动建构过程;

3.孩子阅读是个性化的表达;

王鑫老师特别希望多出一些好书,供孩子读的好书,从小帮助孩子建立读书的习惯。当一个人养成一个习惯的时候,尤其是从小养成习惯,这个习惯会追随他一生,可能有些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吴晓凌(新华社摄影部国际照片室主任、新华社十佳记者、荷赛奖获得者,清华大学外聘教授老师)

新时代下各类元素与阅读的融合与阅读概念的变迁

从阅读的内容来说,阅读内容正在从逻辑化抽象化的向可视化转变。因为我们做影像的经常说数据可视化,其实除了数据可视化,就信息扩大化而言,思想、情感现在都是在一个可视化的考察范围内。——吴晓凌老师如是说

有哪些奇葩的人和事悟空问答(34有用)(5)

吴晓凌先生演讲

媒介的融合包括书籍形式的融合,纸质阅读到数字化。比如:以前的广播实际上已经被电视淘汰、边缘了。

但听音频我觉得应该也叫阅读。在我看来阅读不是僵硬的只和文字相关的概念,因为我是在文字之外来看待这个东西。在工作忙的时候或者手头有事的时候就听别人跟我们讲。我认为这是新时代碎片化阅读的一个不可避免的现象,甚至是一个解决的小途径。

阅读并不只是关于精英的、古典的,阅读更是个动态的概念。

用影像的方式来阅读我们阅读的风景,这也算是视觉对阅读的一个微小的贡献吧。

苏宁(京华时报的副总编辑)

跨界阅读推动新锐生活态度与审美方式

苏宁老师给大家讲了“书香跑”。“书香跑”从今年夏天做到现在做了两季,关于“书香跑”我想这个活动能够吸引人可能是让大家看到多了一种生活方式。

其实阅读和健身要付出的最大的成本我觉得不是买书的钱,也不是健身卡的费用,而是时间

每当我在朋友圈里谈到读书的话题,或多或少有人留言说,读书需要时间成本的。我们书香跑的活动其实就是有一个创意的概念,就是帮助大家把跑步跟读书的时间折叠到一起

有哪些奇葩的人和事悟空问答(34有用)(6)

苏宁女士演讲

我们第二季就提出了一个口号--书山有路正好跑步。跑步去书店,不然可能来不及锻炼,也来不及看书。跑步去见朋友们,把你关于阅读的最新感悟告诉他们”。

“书香跑”就是这样一个活动。让传统在反传统的今天变成超越反传统的非主流的阅读活动方式。产生实实在在的线下的获得感觉,是爱书爱运动朋友们的流动的盛宴。阅读的方式不是最重要的,是否要成群结队,我觉得也看个人,重要的是抓紧时间跑步去读书,与其绞尽脑汁用死亡造句不如跑步去读书。

嘉宾点评

有哪些奇葩的人和事悟空问答(34有用)(7)

大大舞台宾客掌声雷动 ,小编在小小的角落抚摸自己激烈跳动的心脏。虽然我达不到这样的高度,但听到大咖们的现场演讲,感受到了不一样的思想。

魏超点评:

我觉得阅读在本质上是一个个人行为,它原本是一个个人行为,而且以个人的体验为主,是一个体验行为。而这种体验还偏向于内敛,归于沉静,而沉静是美德。所以我认为这才叫阅读。

有哪些奇葩的人和事悟空问答(34有用)(8)

北京印刷学院新闻出版学院教授 执行院长:魏超(点评)

阅读分为:个人阅读、多人阅读。

多人阅读是值得研究的现象,而这个现象可能就需要领读者,我曾经旁听过圣经宗教界人士基督教人士一块读经,我认为是很好的多人阅读的形式,很有效。

我们的教育也是多人阅读的形式,多人阅读可能是我们阅读的未来都不一定,不能够因为阅读是个个人行为就来反对多人阅读的现象。

另一个重要的是:分享,我们在社交媒体上不光是有分享还得有有推荐,比如说:豆瓣做影评、书评就是要做一个推荐和发现的网站。最后他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功。

多人阅读最终会形成一个阅读产业。

正是因为有了互联网平台、有了数字阅读平台,阅读才有可能成为产业。而这个产业的盈利模式会比以往丰富的多的多,可以靠广告生存、可以靠投资生存,可以不必靠卖书生存,我认为里面会有很多有趣的东西可以探讨.西方的谚语说的是“一图胜千言”。

传播学有个文字转向,然后有个视觉转向,主要讲的是图、像,图像时代必然来临,就像当年的广播电视冲击出版印刷一样,今后会有一个图像时代来冲击我们的所谓的文字时代。

阅读是多样化的需求。但立足点始终是:迎合还是引导

我们所谓的阅读产业、我们讲阅读本身,我认为应该强调引导,我们应该理直气壮的去引导,而不止是一味的迎合。

聂震宁点评

有用,有益,有趣.有人读,怎么才能做到?

有哪些奇葩的人和事悟空问答(34有用)(9)

韬奋基金会理事长:聂震宁点评

一是读以至知。读书是为了知道东西。因为人不是生而至知而是学而至知。知知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就是乐于读书。所以人生食欲、性欲、求知欲,这三大欲望,这是与生俱来的,否则就不是人,那是动物。必须有求知欲才是人。因此读以至知是人的基本需求。

二是读以至知,读以至用。现在我们的阅读,很多时候读以至用。心灵鸡汤也是可以的,因为它有用,但为什么反对心灵鸡汤这么厉害呢,也是希望大家不要太急功近利,就是知道一点道理就算完了。事实上希望他有更多的修养,更深度的理解一些事物。可以理解为:读以修为。是一个人全面发展中非常重要的阅读的意义。

再是读以至乐,让孩子快乐,事实上让我们每一个人读了书以后,读自己喜欢的书快乐。

但愿我们能够在这个过程当中,中华民族世界闻名的典籍能够得到精英人士的阅读,大众能读到有用、有趣的书,最终使国民素质提高

后记:

也许世界有太多的复杂和失望要讲,很难有人勇敢一场。

但你们的笑像最温暖的阳光,给我力量。

也许未来的具体的模样是什么样,想法太多是捆绑。

但我的心、我的眼、我的目光,此刻落在你们身上。

让我们,让这一次,不一样。

走过的路谁也不可忘。

愿我们共同努力在未来形成更加扎实具体、丰富多彩北京阅读季活动做法,形成理论的源泉、实践的堡垒、效果的展示,为书香社会的构建发挥更大的作用。

朋友们让我们翘首以待在2017年我们力争“联结所有能联结的阅读力量,创变能创变的阅读价值”。

有哪些奇葩的人和事悟空问答(34有用)(10)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