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凉山的脱贫攻坚记录(大凉山深处开出幸福花)

四川凉山的脱贫攻坚记录(大凉山深处开出幸福花)(1)

大凉山深处开出幸福花

■本报记者 罗地生

四川凉山的脱贫攻坚记录(大凉山深处开出幸福花)(2)

村委会墙壁上的汉彝“双语”标语

深秋时节的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甘洛县斯觉镇挖里乌村远看牛羊成群,近闻瓜果飘香;收割后的稻田泛着点点波光,成群的鸭子在其间游荡;条条入户路环绕着的彝家新寨,玉米满墙谷满仓……

在精准脱贫前,这里是另一番景象。挖里乌村是典型的极度贫困村,交通闭塞、经济基础薄弱、村民文化水平低下,鲜有人知。但脱贫攻坚的春风让这个极度贫穷的村庄渐渐“苏醒”。

2015年,凉山州安监局担起了对口帮扶挖里乌村脱贫的重任,机构改革后,凉山州应急管理局接续发力。如今的挖里乌村,家家户户住新房,村民树立了新风尚,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让村民收入持续增长。挖里乌村的蝶变之路算不上波澜壮阔,却见证了应急人的奋斗历程。应急人在大山深处,谱写着战贫斗困的壮美华章。

四川凉山的脱贫攻坚记录(大凉山深处开出幸福花)(3)

脱贫有多难

“从没想过挖里乌村会有今天的模样,这在以前简直不敢想象”

11月20日是彝族的新年。随着新年的临近,挖里乌村外出务工的年轻人陆续回到家乡。他们惊喜地发现,昔日的村庄变了模样,幼儿园开起来了,养猪场建起来了,提着啤酒瓶四处晃荡的村民不见了……

此时的挖里乌村像个美丽的“新娘”,家家户户都在出力,忙着为“她”披上节日的盛装。正在打扫卫生的老村长吉克曲沙感慨:“从没想过挖里乌村会有今天的模样,这在以前简直不敢想象!”

以前的挖里乌村有多贫穷?据说“土墙草顶垒空房,屋内混居猪和羊”都不足以描述到位。“在孩子较多的家庭,裤子和鞋子都轮着穿;买不起火柴,就借邻居的火炭生火……”想起过去的穷日子,吉克曲沙低头陷入了沉思。那个时候,家家户户挤在漆黑的土坯房里,天冷时围着火塘取暖,铺上稻草当床。家里没有像样的家具,有的家庭连吃饭的碗都没有,更别提吃饱了。挖里乌村身处群山丛中,很多人连县城都没去过,因为去一趟要走几十公里的崎岖山路。

路,是村民们最关心的问题,也是挖里乌村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突破口。2015年,凉山州应急管理局派遣的扶贫干部到了镇里,却进不去村。

脱贫有多难,扶贫干部就有多拼。没有路,他们就组织群众投工投劳,与村民们通过人背马驮的方式把建筑材料背进村里。修路的施工方请了好几拨,有的施工方嫌成本太高、不划算,中途跑路了。大家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但看到道路一段一段修建起来,还是乐开了花。

2017年8月,通村路修到了村委会,扶贫干部乘势而上。入户路一公里一公里铺过来,富民产业一项一项引进来,村规民约一条一条立起来……村民的日子一天一天好起来。

这个在以往从来都没有一寸水泥路、一座砖瓦房的贫困村,在凉山州应急管理局的帮扶下,脱胎换骨。这翻天覆地的变化,让村民们由衷地赞叹:“共产党瓦吉瓦,书记卡沙沙!”(注:在彝语里,“瓦吉瓦”意为非常好,“卡沙沙”意为谢谢。)

带活村“两委”

工作队来了之后,挖里乌村党支部一直被县里评为优秀党支部,党员群众的拥护度有了很大提升

2017年,挖里乌村率先摘帽,通过了凉山州政府验收,实现整村脱贫。

“整村脱贫不意味着结束,恰恰是新工作的开始,我们要加大力气巩固脱贫成果。”对于挖里乌村脱贫摘帽后的帮扶工作,凉山州应急管理局局长魏汉昆斩钉截铁地说,“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

从2015年开始,该局每年安排一名局领导专抓脱贫工作。2017年,该局副局长肖爱民开启了“驻村模式”。“本来可以住镇上,但为了贴近群众,我们选择住到村里。”肖爱民说。

2018年,凉山州应急管理局派遣杨军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带领3名工作人员组成驻村工作队,杨军任队长,其余3名队员协助。工作队租住在村民吉克曲布家,一住就是2年,生活极为不便。

相比于生活上的不便,彼时挖里乌村“两委”班子作风涣散,是驻村工作面临的一大挑战。当时,工作队面对的是一个党建材料不规范、扶贫资料不完整、电脑使用不熟练、开会不正式,甚至还有人无故缺席的村“两委”。

给钱给物不如建好一个党支部。工作队驻村之后,便把建好建强村“两委”班子作为扶贫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整理完善扶贫资料,教村干部操作电脑,以身作则,坚持每天到办公室……

面对作风的改变,村“两委”班子既感激又惭愧。他们开始主动与工作队商量村里的工作,开会也变得规范了,没有人无故缺席。本来住在县城的村党支部书记、村长、文书,也在工作队的感染带动下,几乎天天待在村委会。

“我们要把应急管理系统的优良作风带到驻村工作中,带活村‘两委’班子。”杨军说,工作队来了之后,挖里乌村党支部一直被县里评为优秀党支部,党员群众的拥护度有了很大提升。

为方便党员干部办公和群众开展活动,凉山州应急管理局协调相关部门筹措建设资金25万元,并挤出15万元工作经费,共计投入40万元,为挖里乌村建设了多功能办公及活动场所。现在,工作队和村干部吃在一起、住在一起、干在一起,为村里培养了人才和后备干部队伍。“将来我们走了也不用担心。”杨军说。

除了驻村帮扶,2018年以来,凉山州应急管理局每月派遣2名以上党员干部开展入户蹲点工作,与村民同吃同住,听民声、宣党策、解民忧。“我们要把党的扶贫惠民政策宣讲好,让党的光辉照进群众心里,扶贫工作才有用之不竭的源头活力。”魏汉昆说。

凉山州应急管理局还创建了帮扶责任人制度。机构改革后,随着该局人员的增加,对挖里乌村63户可能返贫的建档立卡户,由“一帮多”变成“一帮一”。除该局每名领导需要帮扶2户外,其余建档立卡户全部实现“一对一”帮扶。

栽下“梧桐”引“金凤”

当初反对的那些村民,专门跑到村委会感谢他们,竖着拇指赞叹不已:“原来,你们真能干成事儿”

10月4日,200头种猪被送进了挖里乌村乌金猪生态养殖基地。看到这一幕,杨军感慨道:“要引‘金凤凰’,先栽下‘梧桐树’。”

杨军所说的“梧桐树”,正是挖里乌村的高标准家庭农场——乌金猪生态养殖基地。这是甘洛县规模最大、科技含量最高的生态养殖场,总投资600余万元,年出栏4000头至6000头生猪。

“我们来之前,村里没有一点像样的产业。”杨军说,他们实地调研后,决定利用产业扶持资金建一个养猪场。这得到了凉山州应急管理局等单位的大力支持,一个20多万元的项目变成了800余万元的大项目。

然而,就在工作队跋山涉水选好场地、到处碰壁跑完程序,准备开建的时候,村民却不同意了。“群众不相信我们能建养猪场,以为我们的帮扶就是发放一些慰问物资,不相信我们能干成事。”杨军说,一些村民还阻挠修路,劝他们别折腾了。

挖里乌村党支部书记吉克李胡子告诉记者,他在山顶选址时遇到几名村民,对方告诉他,要是能把路修到山顶,杀头牛给他吃。不久后,路通了。吉克李胡子笑问他们:“牛呢?”

路通了,养猪场也正式开始动工。曲克曲日是村里的贫困户,养猪场动工后便回到家乡打工,每天加班加点也不叫累。他希望养猪场早日建成投产,以后就不用外出打工了。

厂房建起来了,但工作队又面临一个问题,那就是没有规模化经营的经验。凉山州应急管理局积极协调各方,以“公司 合作社 农户”的方式,实施规模化经营。 “我们是真正来扶贫的,要全力支持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凉山州应急管理局副局长木呷杰布说,养猪场就是“造血式”扶贫,让群众在劳作之后充满收获的幸福感,激发脱贫内生动力。

而养猪场实行的养殖模式正好体现了这一点。据杨军介绍,猪崽先由养殖场进行提纯繁育,在猪崽生长至15千克左右后,分发给农户继续饲养,养到100千克左右再回收到养殖场,继续饲养3个月左右后推向市场。

“由于是原生态食品,佛山市结对帮扶企业及四川大学均表示有大量需求,因此生猪出栏后不愁销路。”杨军说,他们还制定了保护价,不仅让村民的收入有保障,还能让其充分享受村集体经济分红,使生猪迅速转化为财富。

“看到养猪场就像看到自己的孩子。”杨军说,从2018年到现在,遇到过缺水没电等不少困难和挫折,甚至想过放弃。但他说:“我是第一书记,我都不干,哪个来干?”养猪场建起来后,当初反对的那些村民,专门跑到村委会感谢他们,竖着拇指说:“原来,你们真能干成事儿!”

干群一心聚合力

“新风超市”树起了新风,“火塘夜话”温暖了心灵,工作队一点一滴的努力,让村民们在惊叹之余有更多感动

随着彝历新年越来越近,工作队又开始准备各种礼品和慰问物资了。从2018年开始,凉山州应急管理局每年拿出3万元,用于在彝历新年举办活动,奖励致富带头人、星级文明家庭等。“今年我们打算邀请邻村哈布村的村民一起过节,大家一起庆丰收、贺脱贫。”杨军说,今年的彝族新年将格外热闹,与工作队刚驻村时有着天壤之别。

四川凉山的脱贫攻坚记录(大凉山深处开出幸福花)(4)

挖里乌村举办彝族年摔跤比赛

刚脱贫摘帽时,挖里乌村部分贫困户“等、靠、要”思想依旧严重,薄养厚葬、高价彩礼等陈规陋习屡禁不止,杀牛宰羊、盲目攀比等铺张浪费之风严重。找准病根,便可对症下药。工作队开起了“新风超市”,建起了“感恩长廊”,激励教育群众看变化、感党恩、知奋进。魏汉昆时常带领全局干部职工到村里开展“火塘夜话”。

砸断精神贫困的枷锁需要一两代人的努力,杨军专门争取资金建立了挖里乌村第一所幼儿园,在孩子心中播下文明的种子。

幼儿园动工开建后,以前只知道串门喝酒的吉克索布找到工作队。听说能在家门口打工,吉克索布把酒瓶子一扔,投入热火朝天的施工建设。他说,党的扶贫政策这么好,自己要自食其力。改变的不止是吉克索布。“新风超市”树起了新风,“火塘夜话”温暖了心灵,工作队一点一滴的努力,让村民们在惊叹之余有更多感动。

“我们今年初搬到村委会党群服务中心后,老乡们就经常往这里跑。有时遇到我们做饭缺少葱花儿,一会儿就给我们拿来一大把。”杨军说,群众渐渐改变了对工作队的排斥,现在队员们走到哪家都像自己家一样。

四川凉山的脱贫攻坚记录(大凉山深处开出幸福花)(5)

杨军(右)与村民唠家常

吉克曲布一家和工作队的交往最为密切,也深知工作队的不易。这一家人总是把自家的土鸡蛋送给工作队,然后到超市买便宜的鸡蛋吃。队员们都默默计着数,找机会把钱给他们。有的村民直接把鸭和鹅送到村委会,队员们坚辞不受,村民扔下就跑。

在感动的同时,工作队也发现,当初送给群众的鸭苗,如今都长大了。但由于养殖规模不大,无法大批量销售,而有的村民年老体衰,提着几个鸭蛋到镇上去卖也不划算。

工作队想到凉山州应急管理局开展的“以购代捐”活动,并且干部职工每个月都要到村里开展帮扶工作,看望慰问自己帮扶的贫困户,不如趁此机会,在无形中“消化”掉村民的农产品,让其“无鸭可送”。

“现在,村民的鸭和鹅还未出村,就被我们买光了。”杨军说。从2018年至今,凉山州应急管理局通过“以购代捐”“暖冬行动”等形式开展全方位的帮扶,已投入近40万元。

“我们没有扶贫专项资金,每一分钱都是从牙缝里挤出来的。”木呷杰布说。

绝不能因灾返贫

“排查治理隐患是我们的本职工作,我们要充分发挥部门职能优势,帮助贫困户解决一些实实在在的问题”

日前,记者看到,在挖里乌村1组,滑坡体挡墙建设正如火如荼地进行。这处隐患是队员们在2019年7月29日发现的,当时挖里乌村已经连续下了50多天的雨。担心隐患点发生泥石流,凉山州应急管理局请来专家设计治理方案,并争取到193万元的隐患治理资金。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隐患治理工作便停滞了。

今年7月26日,一场暴雨突袭挖里乌村。杨军带领工作队和村组干部打着手电筒连夜抢险,组织村民撤离。由于工作队平时组织村民开展过洪涝灾害演练,此次灾害未造成人员伤亡。

天公不作美,7月、8月接连下了几场大雨,导致施工不断推迟,杨军心里别提有多着急了。雨季一过,他就组织重新设计治理方案。如今,悬在30多户村民头上的滑坡隐患治理即将完成。

挖里乌村4组临河的17户村民也住在地质灾害隐患点周围,脚下犹如埋下了“定时炸弹”。但由于该隐患点彻底治理难度太大,杨军他们便安排专人监测,并设置了避灾安置点、逃生通道。接下来,工作队将积极争取灾害补助资金,帮助受威胁群众尽早搬离。

应急管理往往承担急难险重的任务,作为应急人,脱贫攻坚就要帮最穷的村,斩最穷的根。“排查治理隐患是我们的本职工作,我们要充分发挥部门职能优势,帮助贫困户解决一些实实在在的问题。”杨军说。

四川凉山的脱贫攻坚记录(大凉山深处开出幸福花)(6)

驻村干部实地查看隐患点

驻村3年,杨军见证了挖里乌村从一穷二白到百业兴旺。指着村委会门前的一片梯田,杨军像一个排兵布阵的将军。“这些土地整合后,这一块可以出租,那一块种植经济作物……”杨军说,发展产业要多点开花,他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把经济作物种植发展起来。

不过,很快他又信心满满,因为在接下来的乡村振兴中,挖里乌村被选为了试点村。“作为试点村,我们打算让周边的村民为我们的养牛场种植饲料,带动大家一起致富奔小康。”憧憬着未来的发展,杨军的眼里闪着光。

来源:中国应急管理报 责任编辑:丁茜 罗地生

中国应急管理报 新媒体中心 编辑:康雯佳(实习)

四川凉山的脱贫攻坚记录(大凉山深处开出幸福花)(7)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