诉诉烦恼的句子(訴訴098)

自訴人(自诉人),◆依照法律規定直接向法院提起訴訟的被害人或者他的法定代理人,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诉诉烦恼的句子?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诉诉烦恼的句子(訴訴098)

诉诉烦恼的句子

自訴人(自诉人),◆依照法律規定直接向法院提起訴訟的被害人或者他的法定代理人。

自訴(自诉),◆亦作“自愬”。◆1.自己訴說。○《後漢書‧獨行傳‧王忳》:“妾不得白日自訴,每夜陳冤,客輒眠不見應,不勝感恚,故殺之。”○《新五代史‧唐莊宗紀上》:“[克用]上表自訴,其辭慢侮,天子為之引咎,優詔答之。”○《續資治通鑒‧宋太宗太平興國六年》:“﹝[趙普]﹞密奏:‘臣開國舊臣,為權幸所沮。’因備言[昭憲]顧命及先朝自愬之事。”○《清史稿‧廣略貝勒褚英傳》:“[褚英]意不自得,焚表告天自訴,乃坐咀咒,幽禁。”◆2.法律名詞。法律規定的自訴案件的被害人或監護人,為追究被告人刑事責任,直接向法院提起的刑事訴訟。

追訴(追诉),◆1.追述,追說。○[周克芹]《許茂和他的女兒們》第五章:“[許茂]老漢扼要地向人們追訴了他今天的遭遇。”◆2.對過去的犯罪行為,在法定期限內起訴和追究刑事責任的叫追訴。超過法定期限的,不再追訴。但在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公安機關采取強制措施以後,逃避偵查或者審判的,則不受追訴期限的限制。

主訴,◆■指病人看病时对自己病情的陈述。○《文汇报》1979.3.1:“他派人到区中心医院调来这个病人的全部病史档案,又自己动手将病人的主诉整理复写出来发给大家。”◆检察官在提起诉讼时担任主要起诉。○《人民日报》1999.1.13:“推行主诉检察官制度,在北京、天津、上海、重庆等十个大城市率先展开。”又2000.12.25:“主诉检察官方健是办案骨干,其妻不在广州,工作、生活两头跑。”

爭訴(争诉),◆猶爭訟。○《後漢書‧吳祐傳》:“民有爭訴者,輒閉閤自責,然後斷其訟,以道譬之。”

越訴(越诉),◆越級上訴。○《唐律疏議‧鬥訟‧越訴》:“諸越訴及受者,各笞四十。”○《元典章‧刑部十五‧告罪不得稱疑》:“如有論告本管官司者,許令直赴上司陳告,其餘并不得越訴。”○[清][吳樾]《意見書》:“其對平民也,濫刑苛法,不許越訴。”

原訴(原诉),◆在訴訟程序進行中,被告對原告提出反訴時,稱原告提起的訴訟為原訴。又稱本訴。

冤訴(冤诉),◆因冤屈而上告。○《舊唐書‧狄仁杰傳》:“[仁傑],[儀鳳]中為大理丞,周歲,斷滯獄一萬七千人,無冤訴者。”

獄訴(狱诉),◆猶告狀。○《舊唐書‧張鎰傳》:“[建中]元年五月二十八日,詔曰:‘準鬥競律,諸奴婢告主,非謀叛已上者,同自首法,並準律處分。’自此奴婢復順,獄訴稍息。”

依訴(依诉),◆依靠訴說。○《後漢書‧馮异傳》:“三輔遭[王莽][更始]之亂,重以[赤眉]、[延岑]之酷,元元塗炭,無所依訴。”

刑事訴訟法(刑事诉讼法),◆關於辦理刑事案件程序的法律。○《中國法制報》1984.11.26:“根據我國刑法、刑事訴訟法和其他有關法律的規定,大多數的刑事案件屬於公訴案件。”

銜訴(衔诉),◆1.猶銜冤,含冤。○[唐][孟郊]《峽哀》詩之六:“銜訴何時明,抱痛已不禁。”◆2.指訴冤。○[唐][孟郊]《杏殤》詩之七:“靈鳳不銜訴,誰為叩天關。”

誣訴(诬诉),◆亦作“誣愬”。◆誣告。○[漢][荀悅]《漢紀‧宣帝紀四》:“公卿議以[延壽]前既無狀,又誣訴典法大臣,欲以解罪,狡猾不道。”○《宋史‧儒林傳七‧程迥》:“[貴溪]民偽作[吳漸]名,誣愬縣令[石邦彥]。○[迥]言匿名書不當受,轉運使不謂然,遂興大獄,瘐死者十有四人。”○[清][梅曾亮]《戶部郎中湯君墓志銘》:“[姚石甫]以[臺灣道]創[英]夷,受誣訴,事白出獄。”

枉訴(枉诉),◆誣告。○《晉書‧嵇康傳》:“[東平][呂安]服[康]高致,每一相思,輒千里命駕,[康]友而善之。後[安]為兄所枉訴,以事繫獄,辭相證引,遂復收[康]。”

吐訴,◆向人说出(心里的话);倾诉。○杨沫《我爱上了珠海》:“仙女悲伤地向海鸥吐诉了自己的身世。”

投訴(投诉),◆1.投狀訴告。○《北齊書‧魏收傳》:“時論既言[收]著史不平,[文宣]詔[收]於尚書省與諸家子孫共加論討,前後投訴百有餘人。”○《新五代史‧唐臣傳‧蕭希甫》:“刑獄之冤者,何可勝紀。而匭函一出,投訴必多。”◆2.謂投案自首。○[許地山]《凶手》第二幕:“原來凶手是你這小廝,今日既然自己投訴,權免用刑。”

通訴(通诉),◆猶申訴。○《後漢書‧李固傳》:“[河內][趙承]等數十人亦要鈇鑕詣闕通訴,太后明之,乃赦焉。”○《魏書‧高崇傳》:“如二使阿曲,有不盡理,聽罪家詣門下通訴,別加按檢。”○[錢鍾書]《圍城》六:“不過,[中國]不像[英國],沒有基督教的上帝來聽下界通訴。”

談訴(谈诉),◆訴說。○[蕭三]《寄史密特》詩:“那麼我將落下地來把你緊抱,然後和你談訴衷腸。”

訴狀(诉状),◆訴訟事件的書狀。即狀子。○《宋書‧竟陵王誕傳》:“又獲[吳郡]民[劉成]、[豫章]民[陳談之]、[建康]民[陳文紹]等並如訴狀,則姦情猜志,歲月增積。”○[宋][劉安世]《論章惇強買朱迎等田產事》九:“臣等伏見監司郡守以下,不受[朱迎]訴狀,並行責降令丞。”○《初刻拍案驚奇》卷十一:“他本是儒家之女,精通文墨,不必假借訟師,就自己寫了一紙訴狀。”

訴衷情(诉衷情),◆1.[唐]教坊曲名,後用為詞調。又名《一絲風》、《步花間》、《桃花水》、《偶相逢》、《畫樓空》、《漁父家風》。分單調、雙調兩體。單調三十三字,平韻、仄韻混用。雙調四十一字,平韻。又有《訴衷情近》,雙調七十五字,仄韻。◆2.曲牌名。屬南曲商調。字數與詞牌同,亦有僅用前半闋者。用作引子。

訴願(诉愿),◆指當事人受國家機關不當的處分時,依法向原處分機關的上級機關提出申訴,請求撤消或變更處分。

訴怨(诉怨),◆陳訴怨憤。○《後漢書‧宦官傳‧單超》:“即案[宣]罪棄市,暴其尸以示百姓,郡中震慄。○[璜]於是訴怨於帝。”

訴冤(诉冤),◆訴說冤屈。○《後漢書‧黨錮傳‧李膺》:“[讓]訴冤於帝。詔[膺]入殿,御親臨軒,詰以不先請便加誅辟之意。”○[唐][劉長卿]《至饒州尋陶十七不在寄贈》詩:“去國空迴首,懷賢欲訴冤。”○[宋][洪邁]《容齋四筆‧祖宗親小事》:“[陳州]民[張矩],殺里中[王裕]家兩人。知州[田錫]未嘗慮問,又詣闕訴冤。”○[清][薛福成]《庸盦筆記‧史料一‧裕靖節公殉難》:“[陳若木]者,以字行,[宜興]人,習刑名,痛[裕公]之為[步雲]所賣也,乃代[裕公]夫人草訴冤之辭。”

訴語(诉语),◆訴說。○[清][顧汧]《外舅偕褚蒼書張德音過小園留飲》詩:“坐客琵琶如訴語,[開元]逸事指枯藤。”○[郭沫若]《集外(一)‧嘆逝》:“海潮兒的聲音低低起,好像是在替他欷歔,好像是在替他訴語,引起了他無限的情緒。”

訴言(诉言),◆訴說。○[明][海瑞]《玄鶴篇》:“仰盼丹闕迥,情眷玄鶴恫。玄鳥如訴言,感之惻余衷。”

訴雪(诉雪),◆謂申訴冤屈以求洗雪。○[清][袁枚]《續新齊諧‧溫將軍》:“我家修宗祠事發矣,賣地者之祖先鬼有[周]姓者,甚強,初控土地城隍各神,我已為訴雪矣。”◆补证条目■谓申诉冤屈以求洗雪。○唐张鷟《朝野佥载》卷一:“後訴雪,授睦州遂安縣令。”

訴休(诉休),◆訴說。休,語助詞。○[金][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卷四:“這回且擔免,若還再犯後,孩兒多應沒訴休。”○[元][王實甫]《西廂記》第四本第二摺:“若問着此一節呵如何訴休?你便索與他個知情的犯由。”

訴聞(诉闻),◆猶訴說。○《天雨花》第一回:“婆婆聽了回言答:公子今朝聽訴聞。”

訴枉(诉枉),◆訴說冤屈。○《宋書‧竟陵王誕傳》:“又[豫章]民[陳談之]上書訴枉。”○《魏書‧李彪傳》:“時有人訴枉者,二公及臣少欲聽採。語理未盡,[彪]便振怒。”○[清][顧炎武]《日知錄‧人聚》:“求名之士,訴枉之人,悉至京師。”

訴訟費(诉讼费),◆為進行訴訟而支出的費用。徐特立《給小學教師的一封信》:“一切訴訟由農民協會解決,不需一文錢的訴訟費。”○[蕭乾]《銀風箏下的倫敦》:“這人醒後被罰兩鎊,另付訴訟費五十先令。”

訴訟(诉讼),◆向執法機關提出控告、申訴,要求評判曲直是非。○《後漢書‧陳寵傳》:“[西州]豪右并兼,吏多姦貪,訴訟日百數。”○[宋][蘇舜欽]《太子太保韓公行狀》:“郡將[皇甫選]為世吏師,開公治狀,歎伏不已,又貽之書而稱美之。自是他邑訴訟之不決者,必屬公平處。”○[梁斌]《紅旗譜》五一:“[嚴知孝]不願走動衙門,多管訴訟上的俗事。”

訴說(诉说),◆告訴;陳述。○[元][鄭光祖]《倩女離魂》第三摺:“敘問寒溫,訴說真實。”○《水滸傳》第三二回:“次日辰牌起來,訴說路上許多事務,又說[武松]如此英雄了得。”○[周而復]《上海的早晨》第一部三:“等[阿英]她娘把不幸的遭遇一一從頭訴說給她聽,她才瞭解個中情況。”

訴述(诉述),◆訴說。○[郭沫若]《蔡文姬》第四幕第三場:“我彈的不是靡靡之音,我唱的也不是[桑間]、[濮上]之辭,我所彈的唱的就是我自己做的《胡笳十八拍》,是訴述自己的悲哀。”○[柳青]《<創業史>題敘》:“他們訴述着大體上類似的不幸,哀告救命。”

訴事(诉事),◆陳訴事情。○《類說》卷十四引[隋][侯白]《啟顏錄‧嘲庭中竹》:“[溫彥博]、[杜如晦]同為僕射,有[斐略]者訴事,二公久不答。”○《元史‧世祖紀九》:“自今應訴事者,必須實書其事,赴省、臺陳告。”

訴人(诉人),◆提起訴訟的人。○[唐][李復言]《續玄怪錄‧張質》:“又曰:‘案牘分明,訴人不遠。府命追勘,仍敢詆欺!’取枷枷之。○[質]又曰:‘訴人既近,請與相見。’”

訴權(诉权),◆起訴和訴願的權利。廣義指公民向國家機關請求依法保護自己合法權益之權,包括民事的、刑事的訴權,也包括行政訴訟和訴願的訴權。狹義指民事訴訟上的訴權。

訴屈(诉屈),◆申訴冤屈。○[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治家》:“[鄴下]風俗,專以婦持門戶,爭訟曲直,造請逢迎,車乘填街衢,綺羅盈府寺,代子求官,為夫訴屈。此乃[恒代]之遺風乎?”

訴求,◆陈诉和请求。○《文汇报》2007.1.17:“对于那些虽能够参加人代会却只是举举手、投投票,既提不出代表人民利益诉求的议案,也不能代表人民对损害人民利益的现象和不称职官员进行监督的‘人大代表’,人民群众是不满意的。”◆追求;要求。○《文汇报》2008.1.6:“毕竟脱离意识形态的功利专注于审美的诉求,或者离开人们积极参与的热闹回到独守空房的寂寞,都不过是文学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的特殊境遇而并非它的本质。”

訴窮(诉穷),◆訴說困厄、貧窮。○《晉書‧劉毅傳》:“弘道為國者,理盡於仁孝。訴窮歸天者,莫甚於喪親。”○《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八八回:“聽他說頭一段自己丈夫病死的話,不覺撲簌簌的淚落不止;聽他說到訴窮一段,覺得莫名其妙,自己一家人,何以忽然訴起窮來。”

訴落(诉落),◆數落,爭吵。

訴列(诉列),◆訴說,控訴。○《舊唐書‧李杰傳》:“[開元]初,為[河南]尹。○[傑]既勤於聽理,每有訴列,雖衢路當食,無廢處斷。由是官無留事,人吏愛之。”

訴理所(诉理所),◆官署名。○[宋][元祐]元年置。掌重新審理[熙寧]元年正月以後至[元豐]八年三月八日大赦以前,命官與諸色人等判罪案件。如有冤屈,予以申雪。○《宋史‧哲宗紀一》:“﹝[元祐]元年﹞三月辛未……置訴理所,許[熙寧]以來得罪者自言。”亦省稱“訴理”。○[宋][岳珂]《桯史‧永泰輓章》:“其二言[元祐]置訴理,所以雪先朝得罪之人。”

訴理(诉理),◆1.謂接受申訴而重新審理。○[宋][劉摯]《論太學獄奏》:“臣先准朝旨,看詳訴理[熙寧]以來罪犯,並[元豐]後來探報斷遣,公事涉冤抑,情可矜憫。”◆2.指申訴請求重新審理。○[宋][洪邁]《容齋四筆‧祖宗親小事》:“[饒州]卒妻訴理夫死,至召知州[范正辭]庭辯。”◆3.見“訴理所”。

訴苦(诉苦),◆向人訴說自己的困難或痛苦。○《西游記》第五八回:“弟子無奈,只得投奔[南海],見[觀音]訴苦。”○[清][譚嗣同]《上歐陽中鵠書》之七:“[婁尚書]回家嚴信,竟一文不肯捐,惟訴苦滿紙而已。”○[周而復]《上海的早晨》第三部四四:“現在各個車間都在訴苦,許多有問題的人敢於放下包袱了。”

訴控(诉控),◆猶訴告。○[元][尚仲賢]《柳毅傳書》第二摺:“想他在[涇河]岸上愁千種,悶懨懨蹙損眉峰,暗修下訴控雙親書一封,哭啼啼盼殺賓鴻。”

訴酒(诉酒),◆謂辭酒不飲。○[前蜀][韋莊]《東陽贈別》詩:“繡袍公子出旌旗,送我搖鞭入翠微。大抵行人難訴酒,就中辭客易沾衣。”

訴競(诉竞),◆訴說爭執。○[宋][曾鞏]《都官制》:“係累舂饎之人,恤其廩給,而申其訴競,主以郎吏,國之舊章。”◆补证条目■诉讼争执。○《北齐书·封孝琰传》:“因有僧尼以他事訴競者,辭引曇獻。上令有司推劾。”

訴毀(诉毁),◆謂訴告詆毀他人。○《新唐書‧竇璡傳》:“與[皇甫無逸]不協,數相訴毀,因請入朝,至半道,詔還之。”

訴告(诉告),◆告訴,向人訴說(苦難、冤枉等)。○[漢][王逸]《九思‧憫上》:“思怫鬱兮肝切剝,忿悁悒兮孰訴告。”○《京本通俗小說‧菩薩蠻》:“妾今訴告明白,情願死在恩王面前。”○[蔣光慈]《少年飄泊者》十五:“他聽了我的訴告之後,似覺也很為我悲傷感嘆,就將我收留下。”

訴法(诉法),◆謂訴之於法律。○[南朝][梁][任昉]《奏彈劉整》:“重覈[當伯][教子],列孃被奪,今在[整]處使,悉與[海蛤]列不異。以事訴法。令史[潘僧尚]議:[整]若輒略兄子[逡]分前婢貨賣,及奴[教子]等私使,若無官令,輒收付近獄測治。”

訴辭(诉辞),◆訴狀。○《晉書‧劉隗傳》:“百姓諠譁,士女縱觀,咸曰其冤。○[伯]息[忠]訴辭稱枉。”

訴詞(诉词),◆1.訴訟詞狀。○[宋][宋祁]《初到郡齋》詩之二:“攘臂貪豐粟,裝懷倦訴詞。”○《初刻拍案驚奇》卷十一:“[劉氏]與[呂大]大聲叫屈,遞上訴詞。知縣接上從頭看過。”○[清][黃六鴻]《福惠全書‧刑名‧批閱》:“被告訴詞及後有稟單,俱發該承附卷併審。”◆2.指訴苦的文字。○《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二三回:“有一個賣帖子的,席地而坐。面前鋪了一大張帖子的訴詞。”

訴呈(诉呈),◆訴狀。○《儒林外史》第四五回:“差人望着裏邊一人道:‘這[余二相]要寫個訴呈,你替他寫寫。’”

訴陳(诉陈),◆訴告陳述。○[清][黃六鴻]《福惠全書‧蒞任‧稟帖贅說》:“夫其飲恨積憤于[廷琬],已非一日矣,屢訴陳卑職之前,思以賠累之苦,包隱之害,赴省控告。”○《革命民歌集‧誰人不愛那紅軍》:“妹拿鏡子亮晶晶,鏡中笑臉喜盈盈,請問妹你笑什麼,肯否從頭來訴陳?”

訴長道短(诉长道短),◆謂原原本本地向人訴說。○[陳登科]《活人塘》三:“她躺在地下訴長道短的哭:‘我的親人啊,傷心啊!’”

訴辯(诉辩),◆亦作“訴辨”。◆申訴並辯白。○《紅樓夢》第八六回:“生兄在禁,具呈訴辯,有干例禁;生念手足,冒死代呈。”○《清史稿‧文苑傳一‧錢謙益》:“[鳳陽]巡撫[陳之龍]獲[黃毓祺],[謙益]坐與交通,詔總督[馬國柱]逮訊。○[謙益]訴辨,[國柱]遂以[謙益]、[毓祺]素非相識定讞。”○《新華月報》1952年第9期:“在法庭上以本民族語言、文字進行訴辯。”

訴辨(诉辨),◆見“訴辯”。

訴白(诉白),◆訴說。○《晉書‧律曆志上》:“[魏武]時,[河南][杜夔]精識音韻,為雅樂郎中,令鑄銅工[柴玉]鑄鍾;其聲均清濁多不如法,數毀改作。○[玉]甚厭之,謂[夔]清濁任意,更相訴白於[魏武王]。”

訟訴(讼诉),◆亦作“訟愬”。◆訴訟。○《宋書‧良吏傳‧江秉之》:“政事繁擾,訟訴殷積。”○[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省事》:“攻人主之長短,諫諍之徒也;訐群臣之得失,訟訴之類也。”○[宋][真德秀]《知泉州日諭州縣官僚》:“而豪民巨室,有所訟愬,志在求勝,不吝揮金。”

伸訴(伸诉),◆亦作“伸愬”。◆1.向上級官員說明情由,請求裁處。○[宋][葉適]《上寧宗皇帝札子》三:“蓋轉運司於本州為所部官吏,雖常伸愬,不敢取必。”○[元][關漢卿]《四春園》第二摺:“鬥打相爭、人命等事,都來我根前伸訴。”◆2.說明苦衷或委屈。○《初刻拍案驚奇》卷二三:“[行修]伸訴離恨,一把抱住不放。”○《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八回:“代兄弟在方伯跟前,伸訴伸訴,求方伯好歹代我說幾句好話。”○[巴金]《新生‧四月十七日》:“這裏面有思念,有愛慕,有回憶,有眼淚,有伸訴,有安慰。”

申訴(申诉),◆1.向上級或上屬機關申述情由。○《後漢書‧王符傳》:“今冤民仰希申訴,而令長以神自畜。”○《隋書‧刑法志》:“有枉屈縣不理者,令以經郡及州,至省仍不理,乃詣闕申訴。”◆2.訴說。○[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三本第二摺:“只此再不必申訴足下肺腑,怕夫人尋,我回去也。”○[葉紫]《山村一夜》:“雖然這中間我的那愚懦的親家公曾來過三四次,向我申訴過一大堆一大堆的苦楚。”◆3.法律名詞。訴訟當事人或其他有關公民對已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或裁定不服時,依法向法院或者檢察機關提出重新處理的要求。亦指國家機關工作人員或政黨、社團成員對所受處分不服時,向原機關(組織)或上級機關(組織)提出自己的意見。

上訴(上诉),◆1.謂向神祇、君王或官府訴說冤情。○《文選‧班固<東都賦>》:“下民號而上訴,上帝懷而降鑒,乃致命乎聖皇。”○《後漢書‧班固傳》作“上愬”。○[唐][杜甫]《杜鵑行》:“口乾垂血轉迫促,似欲上訴於蒼穹。”○[宋][韓琦]《北岳謝雪文》:“守臣慚政之缺,察民無罪,輒遣屬吏走祠下,合眾心之所憂,上訴於神。”○[清][趙翼]《檐曝雜記‧黔中裸俗》:“有事控於本官,本官或判不公,負冤者惟私向老土官墓上痛哭,雖有流官轄土司,不敢上訴也。”◆2.法律名詞。訴訟當事人不服法院第一審的判決或裁定,而按法律規定程序向上一級的法院申訴。○[魏金枝]《任璋元和三個地主》:“怎麼辦呢?有的朋友說:‘豈有此理,索性到[金華]上訴去!’”[謝覺哉]《纏訟》:“要知道,‘不服上訴’,是審判不當的救濟法子。”

如泣如訴(如泣如诉),◆如哭泣又如訴說。比喻聲音哀怨凄切。○[宋][蘇軾]《赤壁賦》:“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巴金]《春》一:“簫的如泣如訴的低鳴,被悠揚的笛聲蓋住了。”

請訴(请诉),◆請求和申訴。○《宋書‧王弘傳》:“同伍犯法,無士人不罪之科,然每至詰謫,輒有請訴。”

傾訴(倾诉),◆把想要說的話全部說出來。○[巴金]《家》二四:“你想,我的痛苦,又向哪個傾訴?”徐遲《祁連山下》:“他一件件說起來,幾乎傾訴了一切。”

泣訴(泣诉),◆亦作“泣愬”。◆流淚訴說;哭着控訴。○[宋][沈作哲]《寓簡》卷十:“[明皇]時,番胡入見,伶人譏其貌,不能堪,相與泣訴於上前。”○《東周列國志》第六一回:“[獻公]使教其嬖妾,嬖妾不率教,[師曹]鞭之十下,妾泣愬於[獻公]。”徐特立《致張敬堯的公開信》:“[特立]於七月內因事返鄉,四鄰父老咸來泣訴。”

起訴書(起诉书),◆由檢察機關向審判機關提出公訴時所寫的文書。

起訴(起诉),◆1.向官廳提出訴訟。○[蔡東藩]《清史通俗演義》第四九回:“[八排瑤]向有[黃瓜寨],被奸民衙役劫奪,因到官廳起訴。”◆2.專指向法院提出訴訟。○[葉聖陶]《倪煥之》十二:“那地皮原來是[蔣老虎][蔣大爺]的。○[蔣大爺]馬上要進城去起訴了。”

披訴(披诉),◆陳訴。○《北史‧楊播傳》:“至州借人田,為御史[王基]所劾,除官爵,卒于家。子[侃]等停柩不葬,披訴積年。”○[唐][李德裕]《賜党項敕書》:“諸部懷冤而有所披訴。”○[宋][蘇軾]《乞減價糶常平米賑濟狀》:“秋稅內[定州]只放二分,自臣到任後,累有人戶披訴乞倚閣。”○[清][吳偉業]《木棉吟》:“道畔相逢吏瞋怒,賣花何不完租賦。老翁仰首前致詞,足不能行口披訴。”

論訴(论诉),◆論辯申訴。○《宋書‧王藻傳》:“前後嬰此,其人雖眾,然皆患彰遐邇,事隔天朝,故吞言咽理,無敢論訴。”○《資治通鑒‧唐僖宗光啟元年》:“夏,四月,[令孜]自兼兩池榷鹽使,收其利以贍軍。○[重榮]上章論訴不已。”○[胡三省]注:“論,盧昆翻,說也,辯也。”○《宋史‧刑法志三》:“[崇緒]特以田業為[馮]強占,親母衣食不給,所以論訴。”

理訴(理诉),◆1.申訴;控告。○《唐律疏議‧鬥訟‧邀車駕撾鼓訴事不實》:“車駕行幸,在路邀駕申訴,及於魏闕之下,撾鼓以求上聞……謂上文以理訴不實,得杖八十。”○[宋][洪邁]《夷堅辛志‧劉和尚犬》:“我是庵內[劉和尚]之母……被兒打詈,思之悶絕,無處理訴,已自投溺於池。”◆2.審理訴訟。○[明][劉基]《郁離子‧九難》:“發號施令,理訴決訟。”

哭訴,◆哭着诉说或控诉。○池莉《你以为你是谁》十二:“此外陆掌珠多疑,唠叨,刁蛮,日渐俗气,动不动就跑回娘家或者跑到妇女联合会去哭诉。”

控訴(控诉),◆亦作“控愬”。◆1.申訴;陳述。○[晉][干寶]《搜神記》卷十一:“百姓喁喁,無所控訴,咎盡在[輔]。”○[宋][王安石]《乞罷政事第三表》:“伏望皇帝陛下……俯從控愬,實允詢謀。”○《金瓶梅詞話》第三八回:“情疏魚雁杳,空教我有情難控訴。”○[梁啟超]《俄羅斯革命之影響》二:“一八二五年,[尼古剌第一]即位,行絕對嚴酷之專制政治,有‘鐵沙’之名,人民益顛沛無所控愬。”◆2.向有關的人或部門告發;向公眾申訴自己受害事實。○《元典章‧刑部十五‧越訴》:“人民詞訟之劇,多有不候本路歸結,越經省府按察司控訴。”○[明][王廷相]《送豐洲蔡先生巡撫山東序》:“夫吏據乎勢者也,民制於勢者也,勢之所在,無往不壓,雖強梁者不敢於控愬,而況衰弱之民乎?”[清][薛福成]《上曾侯相書》:“凡州縣被民控愬者,大率多以門丁為辭,則其橫可得而知也。”○[巴金]《<家>後記》:“對禍國殃民的‘四人幫’,我再一次提出我的控訴。”

客訴(客诉),◆代人妄興訴訟,謂之“客訴”。○《資治通鑒‧後周太祖廣順二年》:“辛亥,敕:‘民有訴訟,必先歷縣州及觀察使處決……所訴必須己事,毋得挾私客訴。’”[胡三省]注:“事不干己,妄興詞訴,謂之客訴。”

抗訴(抗诉),◆人民檢察院對人民法院審判活動實行監督的一種重要形式。地方各級人民檢察院認為同級人民法院第一審案件的判決和裁定確有錯誤,依法定程序提請上一級人民法院重審;或者發現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定和裁定的錯誤,依法定程序提交人民法院重新處理。

牋訴(笺诉),◆求告之文;訴狀。○[唐][陸龜蒙]《南涇漁父》詩:“今年川澤旱,前歲山源潦,牋訴已盈庭,聞之類禽噪。”

號訴(号诉),◆亦作“號愬”。◆哭訴。○《新唐書‧儒學傳下‧褚無量》:“廬墓左,鹿犯所植松柏,[無量]號訴曰:‘山林不乏,忍犯吾塋樹耶?’自是群鹿馴擾,不復棖觸,[無量]為終身不御其肉。”○[宋][范仲淹]《范公墓志銘》:“[延安]吏民百數,詣闕號訴,謂城當陷而存,民將殞而生,皆公之力也。”○[明][沈德符]《野獲編補遺‧戶部‧江南白糧》:“小民敢與內臣抗乎,雖有號訴,九重萬里,曾無為之上聞者,乞敕各部改正舊法。”○[清][蒲松齡]《聊齋志异‧鴞鳥》:“有[山西]二商,迎門號愬,蓋有健騾四頭,俱被搶掠,道遠失業,不能歸,哀求諸公為緩頰也。”

公訴人(公诉人),◆代表國家向法院提請追究犯罪人刑事責任的人。

公訴(公诉),◆刑事訴訟的一種方式,是以國家公訴人身分向法院提起的訴訟。在我國,人民檢察院對偵查終結的案件,認為必須對被告人追究刑事責任時,由檢察長或由他指定的檢察員以國家公訴人資格,向人民法院提起公訴,並出席法庭,支持公訴。

告訴(告诉),◆亦作“告愬”。◆1.向上申訴。○《管子‧任法》:“賤人以服約卑敬悲色,告愬其主,主因離法而聽之。”○《呂氏春秋‧振亂》:“世主恣行,與民相離,黔首無所告愬。”○《漢書‧成帝紀》:“刑罰不中,眾冤失職,趨闕告訴者不絕。”○[晉][李密]《陳情事表》:“臣欲奉詔奔馳,則[劉]病日篤;欲苟順私情,則告訴不許。”○[唐][元稹]《與史館韓侍郎書》:“[逢]每冤其父之名不在於史,將欲抱所冤詣京師,告訴於司史氏。”○[清][沈德潛]《說詩晬語》卷上:“無可歸咎,無可告訴,不得不悵望於天。”◆2.告知;對人說明。○《史記‧龜策列傳》:“王有德義,故來告訴。”○[宋][楊萬里]《景靈宮聞子規》詩:“今年未有子規聲,忽向宮中樹上鳴,告訴落花春不管,裴回曉月恨難平。”○[明]徐渭《雌木蘭》第一齣:“把這要替的情由,告愬他們得知。”○《警世通言‧宋小官團圓破氈笠》:“[宋金]將入贅船上,及得病之由,備細告訴了一遍。”○[魏巍]《東方》第五部第十四章:“有一個想不到的好消息,我本來不打算告訴你們,好保持個突然性。”按,告知義今讀輕聲。3.特指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向法院控告犯罪人及其罪行,並要求追究其刑事責任的行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編第七章:“第一百七十九條……第一款罪,告訴的才處理。”

赴訴(赴诉),◆奔走求告;上訴。○[唐][元稹]《報雨九龍神文》:“刺史[稹]以二從事蒙受塵露,百里詣龍,為七邑民赴訴不雨。”○[宋][曾鞏]《廣德軍重修鼓角樓記》:“蓋[廣德]居[吳]之西疆……而獄訟赴訴、財貢輸入,以縣附[宣],道路回阻,眾不便利,歷世久之。”○[魯迅]《華蓋集續編‧我還不能“帶住”》:“倘使我沒有這筆,也就是被欺侮到赴訴無門的一個。”

分訴(分诉),◆1.辯解。○[元][王仲文]《救孝子》第三摺:“人命事不比其餘,若是沒清官,無良吏,教我對誰分訴。”○《水滸傳》第五二回:“[柴進]見來捉人,便出來說道:‘我同你們府裏分訴去。’”[許地山]《歸途》:“他不容分訴,便把剃頭匠帶往西去。”◆2.訴說。○[宋][晁補之]《惜奴嬌》詞:“漁火煙村,但觸目傷離緒。此情向阿誰分訴?”○《京本通俗小說‧西山一窟鬼》:“多情因甚相辜負,有輕拆輕離,向誰分訴?”○《初刻拍案驚奇》卷十二:“女子情知不尷尷,落在套中,無處分訴,自此改名[蘇媛],做了娼妓了。”

反訴(反诉),◆在同一訴訟中,被告人向法院對原告人提出的訴訟。

煩訴(烦诉),◆繁雜的訟事。○[宋][蘇轍]《送文與可知湖州》詩:“高臥鎮夸俗,清談靜煩訴。”

辭訴(辞诉),◆亦作“辭愬”。◆1.訴訟。○《宋書‧徐湛之傳》:“時尚書令[何尚之]以[湛之]國戚,任遇隆重,欲以朝政推之。凡諸辭訴,一不料省。”◆2.謂借故推辭。○[唐][趙璘]《因話錄‧宮》:“上後謂次對官曰:‘[韋溫],朕每欲用之,皆辭訴,又安用[韋溫]?’”[宋][蘇轍]《論京畿保甲冬教等事狀》:“惟有冬教一月之法,三路以被邊之故,民習為常,不敢辭愬。”

詞訴(词诉),◆訴訟。○[宋][陸游]《奏筠州反坐百姓陳彥通訴人吏冒役狀》:“臣近因民間詞訴,勘會到本路[筠州]百姓[陳彥通],因訴事夾帶,稱[高安縣]押錄[陳諒],經兩次徒杖罪斷罷,不合冒役事。”○[宋][俞文豹]《吹劍四錄》:“抑見禁罪囚及詞訴者,或從疏放,或從末減令……[臨川][黃崖]宰是邑,謂此錢出於訟獄之人,恐惹詞訴。”○[宋]《燕翼詒謀錄》卷一:“[咸平]元年十月己丑,有詔申警,悉毀撤之,詞訴悉歸之縣。”

愁訴(愁诉),◆愁苦地訴說。○[宋][楊萬里]《送姜夔堯章謁石湖先生》詩:“江山愁訴鶯為泣,鬼神露索天洩機。”

呈訴(呈诉),◆遞呈控拆。○[清][惜秋][旅生]《維新夢‧立憲》:“剝膚敲髓,聲聲總為錢糧;蕩產破家,瑣瑣徒勞呈訴。”

稱訴(称诉),◆稱述;稱說。○[宋][蘇軾]《鳳翔八觀‧詛楚文》詩:“計其所稱訴,何啻[桀][紂]亂。”

陳訴(陈诉),◆亦作“陳愬”。◆陳述訴說。○《陳書‧沈炯傳》:“奏訖,其夜[炯]夢見有宮禁之所,兵衛甚嚴,[炯]便以情事陳訴。”○《西游記》第十三回:“[伯欽]把三口兒的夢話,對[三藏]陳訴一遍,[三藏]也喜。”○[清][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打春》:“[景皇]即位,諭明年春日當復增三座。○[宛平坊]民相率陳愬,乃以時花充用。”○[老舍]《四世同堂》二:“他們有什麼委屈都去向[李四媽]陳訴,[李四媽]便馬上督促[李四爺]去幫忙。”◆补证条目■陈述诉说。○《后汉书·寇荣传》:“犯冒王怒,觸突帝禁,伏於兩觀,陳訴毒痛。”

諂訴(谄诉),◆諂媚、譖毀。○[清][李玉]《一捧雪‧醉泄》:“慢敘[莫成]心暗想,下回諂訴另提標。”

不容分訴,◆见“不容分説”。

稟訴(禀诉),◆舊時指向衙門控告。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辛亥革命‧人民反清鬥爭資料‧續記奉天省搶米之大風潮》:“鄉董[隋忠],知久必生變,日前遂先至縣署稟訴。”

表訴(表诉),◆表白訴說。○[趙樹理]《福貴》八:“我不要求別的。要求跟我[老萬]家長對着大眾表訴表訴,出出這一肚子忘八氣。”

辯訴(辩诉),◆法律用語。法院審判案件時,被告人為自己申辯。◆补证条目■法律用语。指审判案件时,被告人为自己申辩。○《宋史·职官志三》:“凡大理、開封、殿前馬步司獄,糾正其當否;有辯訴,以情法與奪、赦宥、降放、敍雪。”○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志一》:“既而神訶曰:‘汝曹野鬼,何辱文士?罪當笞。’又聞辯訴曰:‘人静月明,諸幽魂暫游水次,稍釋羈愁。’”也指辩白;申诉。○郑振铎《猫》:“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苦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施蛰存《名》:“有了这样的癖性,十足地有些傻气了。自己也承认是太过分,太‘好名’了。但是,另一方面,我也并不是没有充分的理由来为我辩诉的。”

辨訴(辨诉),◆亦作“辨愬”。◆申辯上訴。辨,通“辯”。○《二刻拍案驚奇》卷十八:“﹝[玄玄子]﹞又是個無根蒂的,沒個親戚朋友與他辨訴一紙狀紙,活活的頂罪罷了。”○《明史‧顧佐傳》:“[居正]等六人辨愬。帝怒,并諸為吏者悉戍之。”

敗訴(败诉),◆民事訴訟中,當事人的一方得到法院作出的不利於自己的判決。與“勝訴”相對。

哀訴(哀诉),◆悲傷地訴說。○[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風操》:“[江]南喪哭,時有哀訴之言耳。”○[唐][杜甫]《瘦馬行》:“見人慘澹若哀訴,失主錯莫無晶光。”○[巴金]《春天裏的秋天》二:“提琴的柔和的略帶一點哀訴的調子在空中飄蕩。”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