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的发现有什么地位和影响(甲骨文的启发五行的五)

三大主要说法,先秦、战国、西汉,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甲骨文的发现有什么地位和影响?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甲骨文的发现有什么地位和影响(甲骨文的启发五行的五)

甲骨文的发现有什么地位和影响

《黄帝内经》的成书时间

三大主要说法,先秦、战国、西汉。

其部分内容,据考据,有先秦到西汉这段时间的已成书的内容和写作习惯。

最后的概念是:成书时间从先秦到西汉。

作者,现在一般认为是历史智慧的结晶,古人集体创作的产品。即便到西汉,20万字的一本医术专业的专著的整理、汇编,也非一人之能力可为。

西汉黄老之学兴起,这促成了基于阴阳五行基础模型的《黄帝内经》的汇编。在这之前,五行数理模型的发展是压抑的、潜在的发展。

书名为黄帝内经,仅仅是追本溯源的一种尊号起名方式,这也是古人常见手法。其部分内容是否为黄帝所说,也不可能知道了。这种手法,与道教追溯老子的方法是一致的。

兼容数理身份的董仲舒

董仲舒是儒家,但兼有道家、阴阳家的思想,同时,由于他将五行、周易、阴阳一统,而独尊儒术,造成了一个问题。五行的五被神圣化。

从后来历法的演变过程,我们可以看出,四季增加了一个长夏,变成了五季。而这又和独立发展的基于12进制的农历相不容。这在后世也就逐渐被放弃了。地支的12被牵强的凑数。最可恨的是音乐原本七个音,这回把半音去掉,变五个了。一些古曲是只有五个音的。这种五的禁锢,可见影响之大。

上古使用河图,为数理一统,一年分四季,后来有了五行,为凑出一统效果来,夏天后面多了一个牵强的长夏,

所谓古代的数理一统思想,无论东方还是西方,实际隐含了两个条件:简化、不许带小数点的。当然,东方古人重视人文了,这种整数化实际是一个简化,对人文的数理影响并不大,差不多就行。而西方古人开始重视数学,这些叫不准的精细部分,滋生了后世的数学。

中国古人也有一部分认真这种差不多部分的人,例如引以为傲的祖冲之,可是他的书全部失传,可见当时对数学的重视。后来这类人都干了类似鉴天监这种工作,相当于搞历法、天文、同时顺手搞搞儒教的天象迷信。

例如《雍正王朝》中弹劾年羹尧的理由,居然是山东大旱,这是因为出了年羹尧这个奸臣造成的。雍正心里明镜地知道御吏扒虾,但古代儒家就是这么干的。

例如火星凌日这种现象,地球上会发生点什么历史变迁。这本扯淡的东西,月食常见,自然现象而已,没有什么事件与之配合。这些东西后来被演变为迷信。

五的禁锢,从音乐说起谈谈怎么禁锢

我不是中医,中医中有关五的,这内容还是中医专业探讨,留给中医医生吧。

现代考古发现的最早的笛子是七、八个孔平均分布。这种古笛更像箫,应是竖吹,而非横吹。

中国最早的笛子,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管乐器之一。1987年在河南舞阳贾湖出土的一批新石器时代的骨笛,经“碳十四同位素放射”及“树轮校正”等相关于测试,这批骨笛距今有八千至九千多年的历史,被誉为“中华第一笛”。

也就是上古已经是七音乐律。古人能通过笛子或箫发现每七个音节是一个调,升调就需要嘴上技巧,而非手指的指法了。

战国时候曾侯乙墓的编钟其音域跨五个半八度,十二个半音齐备。 这时候儒家不成势,可是后来,就剩宫,商,角,徽,羽了。

后来有了五行,为了数理一统,音乐变成五个音了。4、7这两个半音被淡化。

从春秋、战国开始这种影响已经存在。

这种影响不仅来源于五行,当然也来源于河图、洛书中间的五。

《孙子兵法》:“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声不过五,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也。色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味不过五,五味之变,不可胜尝也。”(《势》篇)

4、7的确如孙子形容的,但由此衍生出色不过五、味不过五,这是什么道理?现在使用的像素最基础的是乾数256种单色像素。色不过五,这事并不靠谱。当然,只说重点,这又比阴阳多考虑三个重要因素,在当时算进步了。后世读书者如果把五当成定数,其害极大;但又有几人能跳出去的。

《礼记》说:“声成文谓之音。音之数五。”五音,是指宫、商、角、征、羽五音。

编钟是战国的,礼记是儒家的,当时儒家说话不好使,所以编钟是八度七音。

《史记·荆轲传》曰:“高渐离击筑,荆轲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宋人亦有称变为闰,曰闰徵。

《晋书·律历志》云“清角之调(音阶)以姑洗为宫,……太簇为变宫”。有以变宫为主音为结声构成的调(式)名。

虽有变徵、变宫之说,但是最早的“宫商角徵羽”的名称见于距今2600余年的春秋时期,在《管子·地员篇》中,有采用数学运算方法获得“宫、商、角、徵、羽”五个音的科学办法,这就是中国音乐史上著名的“三分损益法”全无“发、稀”两音。

也就是原本有4、7,七音、五音方法并存;而儒家认为五个音好听,把4、7干掉了。 仅仅是因为好听的关系吗?不是,还是古代数理文化的问题。

《礼记》中写到:"古之君子必佩玉,右徵角,左宫羽,趋以采齐,行之肆夏,周还中规,折还中矩,进则揖之,退则扬之,然后玉锵鸣也。"

连身上当时时髦的佩玉,都是按着五音来的。这样才算礼。这是儒家搞的。古之君子,这话含糊,实际是一种下定义的表达方式。你不这么干,就不是君子了,就不懂礼数了。这是宗教使用的文笔手法。

七是道家后来公认的数理数字,五和八是儒家后来公认的。

后来天文的28天罡,是沿袭河图道家思想的扩展。为了把这个五合理合法化,儒家搞了不少事情。以说明这个五的天经地义。

好在古人正经事情上,并未拘泥这个五,该是几还是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12个时辰、28天罡、12个月、四季等等。而现代人依然有把五当教义的。

《律历志》说;“宫者,中也,居中央畅四方,唱始施生为四声之径。商者,章也,物成事明也。角者,触也,阳气蠢动,万物触地而生也。征者,祉也,万物大盛蕃祉也。羽者,宇也,物藏聚萃宇复之也。”

这是五音与洛书兼容的解读方式。

《乐纬》说“孔子曰;丘吹律定姓一言得上曰宫,三言得火口征,五言得水曰羽,七言得金日商,九言得木日角,此并是阳数、”则进一步明确了宫为土、征为火、羽为水、商为金、角为木的配比关系。

这是五音与奇数的关系。

宋朝沈括说:“一律含五音,十二律纳六十音也、尾气始于东方而左行。音起于西方而右行,阴阳根错而生变化、所谓气始于东方者。四时始于木,右行传于火,火传于土,土传于金,金传于水、所谓音始于西方者,五音始于金,在旋传于火,火传于木,木传于水。水传于土、”

这是音律与60循环兼容的解读方法,同时解读与四向、起点的关系。这已经是宋朝了,后世用的,基本是按这个方向走的。

一些人以为这是逻辑分析的结果,但这实际是基于数理的下定义。你只有按着这种定义走下去,才能知道他下面说的什么意思,否则,没法看明白。

因此要了解古代的中医文化,需要了解古代的这些前提定义。

而这些定义基于什么,数理大一统思想的数,有些是数学原因,有些是并不数学的数理原因,十二凑到5n,你可以看看古人的数理办法,这不是数学。

这用数学怎么解释?不用想了,数学解释不了。

数理,数理,你真当是全部是用数讲理吗?当数讲不出道理的时候,理就是理了。如果你不信,就跟你亮胳膊,动粗了。

现代西方基于数学的数理文化一样存在这问题,数学真的解决所有问题了?没有!仅仅是数学进化到你已经不了解的地步了。不过亮胳膊变得文明一些了,重点先靠忽悠了。

待续。。。。。。

明天开始用数学分析五行数理中数的表达。。。。。。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