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评价王安石秋风袭来满地金(苏轼题西林壁与王安石登飞来峰同样写山)

前几天回答了这样一个问题:苏轼的《题西林壁》王安石的《登飞来峰》,哪一首诗哲理性更强?为什么?


前言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首先,苏轼和王安石的这两首诗都有深刻的哲理。至于谁的哲理性更强,单从诗本身来说,其实没有什么意义,也没有什么权威的比较方法。

不过, 从现实生活中来比较,把这两首诗细细品味一下,可以看出两位作者不同的心境。如果一定要分个高低,似乎苏轼更高明一些,您看看下面所说是不是有一点儿道理。

苏东坡评价王安石秋风袭来满地金(苏轼题西林壁与王安石登飞来峰同样写山)(1)

一、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元丰七年(1084年),苏轼从黄州调往汝州作官,期间偷闲游览庐山。根据他自己的说法,本来不想作诗,但是一时忍耐不住,作了三首五言绝句。

仆初入庐山,山谷奇秀,平生所未见,殆应接不暇,遂发意不欲作诗。既自哂前言之谬,又复作两绝云:

青山若无素,偃蹇不相亲。要识庐山面,他年是故人。

又云:

自昔忆清赏,初游杳霭间。如今不是梦,真个是庐山。

之后苏轼又收到了陈令举的《庐山记》,读完以后,对好友关于徐凝与李白瀑布诗的评价又有不同意见,于是又做了一首七绝,把徐凝嘲笑了一番:

有以陈令举<庐山记>见寄者。 旦行且读,见其中云徐凝、李白之诗,不觉失笑 。旋入开元寺。主僧求诗 ,因作一绝云:

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惟有谪仙辞,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洗恶诗。 ( 《 记游庐山》)

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大家都很熟悉了,但是徐凝的这首“恶诗”未必都知道:

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今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

唐朝诗人徐凝很受白居易的赏识,这首入声韵的瀑布诗也是一流的作品,我个人特别喜欢“一条界破青山色”这句,可惜苏轼老人家不喜欢,还把徐凝讽刺了一番。

苏轼在庐山游览十几天,最后做了这首《题西林壁》,然后称自己的庐山诗从此写完了:

往来山南地十馀日,以为胜绝,不可胜谈。 择其尤者,莫如漱玉亭、三峡桥,故作此二诗。最后总老同游西林,又作一绝云:

”横看成岭侧成峰,到处看山了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余庐山诗尽于此矣。(《东坡志林·记游庐山》)

这篇文章中的第二句是另外一个版本:到处看山了不同。现在流行的版本是:远近高低各不同: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从苏轼的诗中可以看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如何跳出来呢?王安石的《登飞来峰》似乎是一种解决办法。


苏东坡评价王安石秋风袭来满地金(苏轼题西林壁与王安石登飞来峰同样写山)(2)

二、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王安石的诗写于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 ,诗人王安石当年只有三十岁 。

《登飞来峰》: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晚清民国时期的钱振锽在《名山诗话 》中评价:

荆公《北高峰塔》诗:“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予登山常为云所苦,盖高则蔽生。荆公下笔便不合理。袁子才论吏治曰:“自以为不误,误常多;自以为误,误常少。”荆公自谓不误者也。

钱振锽说王安石后两句不太合理,越是登高,云就越多,怎么会越高看的越清楚呢?不太符合事实与常理。

袁子才是随园老人袁枚,他评论的极为深刻。他说官员自认为没有错误的时候,错误就会比较多,自以为错误,错误就会比较少。看来王安石很自信,“自谓不误者也”。

这两段话其实对于王安石都提出了疑义。站得越高,浮云越多,自以为看得清楚,其实早已经被蒙蔽了双眼。

苏东坡评价王安石秋风袭来满地金(苏轼题西林壁与王安石登飞来峰同样写山)(3)

三、 苏轼看不清 王安石能看清吗

这两首诗的区别,就在于每首诗的最后两句: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

苏轼这首诗是经历过沧桑后的感悟,元丰二年, 发生乌台诗案, 李定、舒亶、王珪等人本欲致苏轼于死地。幸亏包括王安石在内的众人搭救,元丰三年(1080年)二月,苏轼死里逃生,被贬往黄州。

写这首诗的时候,已经是元丰七年,距离乌台诗案仅仅5年。苏轼已经年近半百。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一个中年人的感悟。

王安石作《登飞来峰》时只有三十岁。他受到宰相文彦博、欧阳修等人的赏识和举荐,对于未来充满了自信,正准备大展宏图。

因此从王安石诗与苏轼诗中的气度就能感受到不同。

不过,从袁枚上面的评价可以看出,王安石这首诗似乎有一点“诗谶”的意思。登得高,自然是希望看得远。但是浮云环绕之下,您王安石真得能看清楚吗?

苏轼反对新法,就是他认为王安石新法存在许多弊端。 在苏轼眼里,那个"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的王安石并不了解真实的民情。

苏轼虽然也希望进行变革,但是对于新党的粗暴推行的方式却不认可。因为苏轼屡次上书反对,惹恼了王安石身边的一些”浮云“,结果酿成乌台诗案,差点丢了性命。

所以苏轼感慨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而王安石的变法,也在”浮云“笼罩下失败,自己黯然下课了。

苏东坡评价王安石秋风袭来满地金(苏轼题西林壁与王安石登飞来峰同样写山)(4)

结束语

题主问:哪一首诗哲理性更强? 当然都有哲理性。

但是,一个似乎过于收敛,一个又锋芒太露。另外,还要看您用在什么地方,例如要送一幅书法给好友,您会选哪首诗呢?

在这个推崇创新和发展的时代,应该王安石的诗更受欢迎吧,社会需要这种积极向上的精神。

虽然苏轼的诗更加理性,但是迷茫不是这个时代的需要。

@老街味道

诗词创作时,找不到符合诗意的韵脚怎么办?有三个办法试一试

为何有些不懂诗词格律的人振振有词,要打破格律的束缚?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