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古人名字的避讳(古人名字避讳方法三种)

名字避讳,算的上是中国古代一项独有的文化传统,在漫长的封建时代,凡文字中遇到对古人名字的避讳(古人名字避讳方法三种)(1)本朝皇帝或尊者的名字,均要回避而不用,这一传统从周朝一直延续至清末,举国之人都要遵守。自宋代开始,中国的书籍刻印开始兴盛,各类古籍中对皇帝名字的避讳,正好给了古籍鉴定工作一个绝佳的参考依据,而我国现存古籍中,又以明清时期刻印古籍占多数,所以本文只以明清时期古籍避讳做一简短叙述。

古人避讳所用方法主要有三种:第一是改字,把与皇帝名字相同的字,改为其他字。像我们熟知的,东汉为避光武帝刘秀的名讳,将“秀才”改作了“茂才”,而唐初为避讳对古人名字的避讳(古人名字避讳方法三种)(2)太宗李世民,六部之一的民部,就成了后世的“户部”。第二是空字,因避讳,空其字而不书,或作空围,或曰“某”,或径书“讳”。第三是缺笔,就是当文字中出现对古人名字的避讳(古人名字避讳方法三种)(3)本朝皇帝的名字时,不书满其字笔划,缺笔以示避讳,谓之“为字不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避讳方法。

明清时期的避讳,主要开始于明末,从明光宗泰昌年间开始,历熹宗天启、思宗崇祯两朝而止。泰昌皇帝名朱常洛,故古籍中的“常”字改为“尝”,“洛”字改为“雒”。凡古籍中“由”字缺末笔,及“校”改为“较”、“挍”、“检”字改为“捡”,则是避讳天启帝朱由校、崇祯帝朱由检的名字。常见古书卷端著者著作方式的“校”字,从明末开始改为“较”,在刻工中甚至形成职业传统,一直沿用到清初。

对古人名字的避讳(古人名字避讳方法三种)(4)

崇祯《常熟县志》, 抄本,“常”字改作“嘗”(简体作“尝”)

对古人名字的避讳(古人名字避讳方法三种)(5)

对古人名字的避讳(古人名字避讳方法三种)(6)

明末汲古阁《桯史》、郭正域选《杜诗》,“校”字都写作“挍”

对古人名字的避讳(古人名字避讳方法三种)(7)

郭正域选《杜诗》,“檢”字改作“撿”

清代之初,尚无避讳,故顺治帝福临的名字不讳。康熙帝名玄烨,两字均避讳,甚至眩、舷、弦、伭、铉、炫等与玄有关联的字均加以避讳,或用元、神二字替代玄字,而烨字则缺末笔以示避讳。

对古人名字的避讳(古人名字避讳方法三种)(8)

同治年间《理学宗传辨正》一书中,东汉学者郑玄被改作郑元

对古人名字的避讳(古人名字避讳方法三种)(9)

对古人名字的避讳(古人名字避讳方法三种)(10)

乾隆年间武英殿聚珍版《陶山集》《学易集》中,“玄”、“絃”都作缺笔处理

对古人名字的避讳(古人名字避讳方法三种)(11)

嘉庆年间民间抄本,与“烨”相似的“晔”字,右侧“华”字直接避讳不书

雍正帝胤禛,两字均避讳。胤多见于缺末笔,或改字为允,禛缺末笔,或改字为祯、贞,像康熙年间著名文人王士禛,为避帝讳初改“士正”,乾隆年间又改为王士祯。有时候,一些相近的字像“缜”、“稹”也会缺笔。

对古人名字的避讳(古人名字避讳方法三种)(12)

雍正年间《香祖笔记》刻本,禛字缺笔

对古人名字的避讳(古人名字避讳方法三种)(13)

清后期刻本《杜律启蒙》,“稹”字缺末笔

对古人名字的避讳(古人名字避讳方法三种)(14)

清后期刻本《永历实录》,堵胤锡,“胤”字用“允”字代替,加框

对古人名字的避讳(古人名字避讳方法三种)(15)

胤字缺笔避讳,缺第一笔

乾隆帝弘历(弘暦),两字皆避讳。弘字缺末笔,与弘有关的字也讳,或改字为宏,常见明朝年号弘治改作宏治、弘光改作宏光。“暦”字有缺笔讳,如厤,或改为“歴”、“厯”,常见把明代年号万暦改作万厯。

对古人名字的避讳(古人名字避讳方法三种)(16)

对古人名字的避讳(古人名字避讳方法三种)(17)

清后期刻书《江人事》《字触补》中,万历(暦)的两种不同写法

对古人名字的避讳(古人名字避讳方法三种)(18)

清末《鹤林玉露》抄本中,暦字缺末笔避讳

对古人名字的避讳(古人名字避讳方法三种)(19)

乾隆年间刻《乐善堂全集》中,“弘”字缺末笔

嘉庆帝顒琰,两字皆避讳。“颙”缺末两笔,“琰”缺末笔,或把该字最下面的“火”改为“文”、“又”。因为“颙”、“琰”二字较为少见,所以嘉庆帝庙讳对古籍鉴定帮助贡献不是很大。

对古人名字的避讳(古人名字避讳方法三种)(20)

对古人名字的避讳(古人名字避讳方法三种)(21)

嘉庆初年刻本《说文解字注》及《九家杜诗集注》中,“琰”或缺笔,或将右下角“火”字改成了“又”

对古人名字的避讳(古人名字避讳方法三种)(22)

一些嘉庆年间的抄本、刻本中,为避时讳,“淡”、“谈”等有“炎”作偏旁的字,也不时会被避讳

对古人名字的避讳(古人名字避讳方法三种)(23)

道光年间刻本《南华真经影史》,“颙”字缺末两笔

道光帝旻宁(旻寜),两字皆避讳。旻字缺中间一点,“寜”字缺末笔,或改为甯或寕。但“寕”字作为“寜”的异体字,明清古籍中较为常见,所以古籍版本鉴定时,不可以单纯以“寕”字作为判定标准。

对古人名字的避讳(古人名字避讳方法三种)(24)

对古人名字的避讳(古人名字避讳方法三种)(25)

对古人名字的避讳(古人名字避讳方法三种)(26)

以上为清代古籍中,一些有关“寜”字的避讳实例

对古人名字的避讳(古人名字避讳方法三种)(27)

“旻”的避讳较为少见。此为同治年间《学易集》中缺笔避讳

咸丰帝奕詝,两字皆避讳。均缺末笔示讳,兼讳伫、苎等,但“奕”、“詝”二字较为少见,“詝”字缺末笔,又与道光帝避讳重叠,所以对古籍版本鉴定帮助不大。

同治帝载淳、光绪帝载湉,载字基本不避讳,二帝均单讳一字。淳缺末笔为“涥”,或改为“湻”。湉缺末笔,“恬”字也有缺笔的例子。淳字因为常见,所以是个常见的判断年代的用字,而湉字较为稀见。

对古人名字的避讳(古人名字避讳方法三种)(28)

清末《鹤林玉露》抄本中,淳字缺末笔避讳

对古人名字的避讳(古人名字避讳方法三种)(29)

对古人名字的避讳(古人名字避讳方法三种)(30)

以上两种为常见的“淳”字改字避讳

对古人名字的避讳(古人名字避讳方法三种)(31)

光绪年间《策对名文约选》,“恬”避“湉”讳,缺末笔

宣统帝溥仪(溥儀),单讳仪字,仪缺末笔,溥字尚未见有避讳实例出现。

对古人名字的避讳(古人名字避讳方法三种)(32)

宣统年间刻《续碑传集》中,“儀”字缺末笔

声明| 图文来源网络,旨在分享传播,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原文仅代表原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布后的三十日内与书艺公社联系。

END

欢迎·加入学习交流群

| 群福利 |

1)珍稀碑帖高清大图放送

2)珍稀吉金书画古籍电子版

3)免费艺术书籍限量赠送

……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