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楼司镇历史详解(千年古镇都司镇)

邓州市南四十里左右,有一个千年古镇——都司镇,闲来无事闲逛,在集市上竟然发现了几百年前的石板桥和百年老街,它们历尽沧桑,依然与寨河为伴,在淅淅沥沥的冬雨中静默着。

民国二年(1913年),都司镇属邓县桐柏里,桐柏店。据说原来有一座桐柏庙,至今没有留下任何痕迹。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为邓县都司衙联保。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12月23日,改为都司乡,1998年3月,由都司乡改为都司镇。

羊楼司镇历史详解(千年古镇都司镇)(1)

据说,都司镇民国时期,因当地有都司村,遂改名为都司镇。那么问题来了,此地什么时间设置了都司衙门?

都指挥使司,设立于明代,是一种地方军事机构,置都指挥使一人,为正二品,相当于现在的分军区司令员。

都司镇位于两省三县的交界处,南控荆襄,西扼川陕,历代多有驻军。明代在此屯兵的可能性也很大。都司镇现在向北15公里就有陶营乡政府,向西南20公里林扒镇的马场村等与驻军相关的地名。

到了清代,都指挥使司的地位有所下降,都司为正四品武官,等级在参将,游击之后。只统领几百绿营兵。

羊楼司镇历史详解(千年古镇都司镇)(2)

据《都司乡志》记载,古衙遗址在都司村北大井与南大井之间。上世纪五十年代,村民耕作时,发现了大量的砖块瓦砾,在文物普查时,还发现了一枚“咸丰都司印”。

现在,关于衙门的印迹也荡然无存。然而,在南寨河上,竟然发现了一座明代修建的五孔石板桥。两边的引桥基本保存完好,下面的桥墩由石条铺砌,两边呈尖形,这样能减缓水流的冲击力。

这座桥往南,以前是通往老河口的官马大道,现在已经废弃,踏着青石板向北走,就进入了都司镇的百年老街。

窄窄的街道两边,还偶尔能看到一座,二座原汁原味的清代老房子。这可是以前富有人家拥有的门面房。

羊楼司镇历史详解(千年古镇都司镇)(3)

古桥,古街,悠悠古道正慢慢淡出我们的视线。回望千年历史风云,让人感慨万千。你了解都司古镇,桐柏店的遗迹和典故吗?

据都司镇官网报道,都司历史悠久,人杰地灵。“都司”一词是古代军事建制的名称,古称桐柏店,始立制于元,鼎盛于明嘉靖时期,朝廷在此设置四品武官,统兵万余,旌麾漫卷,雄踞驿隘(有存放在市文化馆内的出土文物古代兵器和都司衙大印为证),扼湖广要道,镇巴蜀通衢,当时有“一衙镇三县”之盛誉。

“都司衙”中军大帐就设在现在都司鱼池李自然村,商贾云集,市场繁荣,有十二酒楼,十三当铺,设有山陕会馆,里税盐卡,繁华景象可见一斑。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都司人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像都司的文昌阁、八里的儒学馆、王堂的古戏楼便是明证,其鼎盛繁荣景象延续至清末,都司故此名扬中原。

都司镇现在挖掘历史文化,打造自然生态都司,已成为都司广大有志之士的共识,得到了全社会的认可和广泛支持。

羊楼司镇历史详解(千年古镇都司镇)(4)

一是“竹”文化。距镇政府西南1.5公里处,现有300亩御竹(井冈山毛竹之分支),东边与4000米弯曲河道以及一个300亩水库(丹水湿地公园)相连;向西500米与排子河的黄龙潭、白龙潭放生池相接,计划以此为依托,建设御竹生态苑,全力打造颇具特色的“竹”文化。

二是古衙文化。引资1亿元恢复(重修)“都司衙”原貌,占地200—500亩,包括城墙、城门、军衙、军营房、跑马场、训练场、兵器库、烽火台、炮楼、城外的明清建筑风格一条街。

三是水文化。1、渠系建设。我镇有干支渠5条,长30千米,遍布全镇,有效灌溉面积4万亩。修复损坏的引丹灌渠,完善相关水利设施,不但保证了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而且绿色环保、自然生态,必将成为一道靓丽的水文景观。2、围绕集镇东300亩水库,建设丹水湿地公园。以水库为依托,对周边区域进行绿化、硬化、美化,栽植竹子和常青树,建设亭、台、楼、阁,突出明清特色,围绕“水”字做文章,全面打造集垂钓、观赏和健身为一体的休闲娱乐服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