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鉴赏的技巧(精准赏析艺术技巧)

散文鉴赏的技巧(精准赏析艺术技巧)(1)

一、修辞手法

常用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一览表

修辞手法

表达效果

比喻

用打比方的方式对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或渲染,使事物生动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常用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的道理加以说明,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深入浅出。

比拟

使被描摹的物(拟人)或人(拟物)生动形象,表达亲切,有情趣,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借代

使语言生动形象,简洁明快,常收到新颖别致、幽默风趣等效果。

夸张

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给人以启示;表达感情更强烈;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感染力。

对偶

在形式上,结构整齐,节奏感强,有音乐美,便于吟诵;在内容上,或两两对比,或两两映衬,或两两补充,使表达更集中、凝练且比照鲜明。

排比

一气呵成,节奏鲜明;突出强调,长于抒情;内容集中,增强气势。

反复

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层次清楚;多次强调,给人深刻印象。

设问

自问自答,启发读者思考。用在一段的开头或结尾,除引起思考外,还有过渡作用。

反问

语气强烈,感情强化。

反语

多用于批判对象,揭露对象本质,进行讽刺嘲笑,语中含刺,能增强批判性;具有幽默感。

双关

言在此而意在彼,表意委婉;含蓄隽永,耐人寻味,能增强抒情性;生动、活泼,幽默、风趣。

通感

化抽象为具体,突出特征,增强表达效果;调动读者的多种感觉,激发联想,耐人寻味。

二、表现手法

常用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一览表

表现手法

表达效果

象征

通过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与之有某种联系的概念、思想感情。引申事理,形象而含蓄,耐人寻味。

抑扬

在变化的反差中突出事物,两相对照,形成起伏之势,给读者以强烈印象,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

托物言志

假托某种具体事物来表达作者特定的主张或哲理。把要抒发的感情、要阐发的思想,借助于对某事物或物品的描摹议论,含蓄地表达出来,给人留下思考的余地和想象的空间。

虚实结合

抓住重点,或以实衬虚,或以虚衬实,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更鲜明地刻画人物的性格,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更集中地揭示题旨。

借景抒情

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衬托或渲染

用渲染描绘某一事物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特点,营造氛围。

点面结合

叙写事件全过程是面,抓住某一特殊情节或细节是点,两者结合能反映出事物的全貌,又能突出重点,表达事件的普遍意义和特殊意义。

以小见大

抓住最能体现大主题、看似平凡细小却包含典型意义和生命哲理的小事件来叙写,感人且具有社会意义。

联想想象

联想与想象经常在一起使用,可以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增强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对比

突出事物特点,使形象鲜明。

(说明:表现手法这个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表现手法指象征、托物言志、衬托、对比、抑扬、虚实结合、以小见大等手法,广义的表现手法包括修辞手法。高考卷一般使用狭义的概念。如需要,可按先“狭”后“广”的步骤思考,即先考虑狭义的手法,再考虑修辞手法。)

三、表达方式

1.记叙 2.描写

一、描写艺术

1.人物描写艺术

写人手法

作用

正面

肖像描写

(人物五官、面容、身材、衣着、神态描写等)

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及性格特征。

动作描写

语言描写

(对话与独白)

①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②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③描摹人物的语态,使形象刻画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心理描写

(直接与间接)

①直接表现人物的思想和内在情感;②表现人物思想品质,刻画人物性格;③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细节描写

(动作细节、语言细节、服饰细节、表情细节等)

①渲染时代气氛、地方特色,为人物活动提供背景;②细腻逼真地刻画人物性格;③推动情节的发展;④照应上下文的某个情节;⑤烘托人物心情,暗示人物命运;⑥营造某种氛围;⑦深化主题。

侧面

景物(环境)烘托

①烘托人物心情;②衬托人物性格。

他人对比衬托

①突出另一人物的性格特征;②深化主题。

2.景物描写艺术

景物描写手法及其作用

鉴赏角度

分类

作用

描写角度

感觉角度

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等(形、声、色角度)

能多侧面、立体化地展现景物,使景物展现出不同的特征,呈现出千姿百态,最终又组合成多样统一的艺术整体,从而展现景物的全貌、基调和总体特征,进而蕴蓄情趣和理趣。

观察角度

定点观察、移步换景

写景角度

远近结合、高低结合、内外结合

描写方法

工笔与白描

工笔又称细描,白描又称粗笔勾勒

工笔,能突出主要景物的特征,浓墨重彩的描绘能感染读者,更有利于表现主题。

白描,简练、生动、传神。

二者结合,形成对比,相互映衬,更能全方位地表现景物的特征,为主题服务。

描写方法

动静描写

可分为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

使景物更生动,更鲜活,更富有感染力。

虚实描写

可分为虚实结合、以实写虚、以虚写实

或激发读者的联想、想象,或突出景物的特征,或拓展表现空间,或扩大意境,或深化主题。

3.场景描写艺术

场景描写就是我们常说的场面描写。它与单纯的环境描写不同,它是以人物为中心的环境描写,一般由人物、事件和环境组成。它是某一段时间内社会生活的横截面,小说就是由一个接一个这样的“面”构成的。

场景又有公共场景和私人场景之分。在开放的公共空间里,人物受到社会道德、行为规范的约束,言行必须符合身份,表现人物须有分寸。而在封闭的私人空间里,人物得到充分舒展个性的自由,人物的真性情得以表露。如安娜·卡列尼娜在公共场景里端庄雍容,在与情人渥伦斯基的秘密约会里,却是那么热烈奔放。把人物放在这两个场景中交替表现,更能全面立体地揭示人物性格,展开故事的全貌,反映社会的道德风尚。

场景描写的作用:①给全篇“定调”,使叙述更加自然;②营造意境,渲染气氛;③导引人物出场;④揭示人物性格;⑤作为一种象征。

四、语言艺术

语言鉴赏角度及其作用

鉴赏角度

特点或作用

用词之美

炼字之美

①准确;②精练;③生动、形象、传神。

叠字(词)之美

①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使语言具有绘画美;②韵律铿锵悦耳,使语言富有音乐美;③叠字可以组成整齐的句式,使语言具有建筑美;④叠字能使意思强化,起到强调作用;⑤叠字能使上下文联系紧密,使文章有一气呵成之感。

反复之美

突出某种思想,强调某种情感,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和感染力。

化用(成语或古语)之美

富有文采,典雅优美。

句式之美

(句子)长短之美

行文错落有致,生动活泼,富于变化。

(句子)整散之美

句式参差,错落有致,节奏顿挫,音韵和谐。

风格之美

豪放、直白、华丽、精练、凝练、柔婉、含蓄、细腻、典雅、凝重、清新、明丽、朴素、活泼、诙谐等。

修辞之美

如比喻、排比、拟人、对偶、反问等。修辞方式是指修饰文字词句,运用各种方法,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又生动有力,情感真挚、强烈而又引人入胜。

活动一 重点掌握散文常见常用艺术技巧

一、修辞手法

1.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列语段。

(1)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节选自朱自清《荷塘月色》)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运用了拟人、比喻、排比、通感的修辞手法,极其形象、真切地描写了荷花的形态、清香,尽情展现了月光下的荷花之美。

(2)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节选自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运用了对偶、反问、反复、呼告的修辞手法,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悲愤,希望沉默的人们不再沉默,起来推翻这似人非人的世界。

2.特殊修辞手法——引用

把引用归入修辞手法中,学界有争议,这里暂且放在此中。不论如何争议,我们要面对的阅读考试事实是:散文中有大量的引用存在,考题中也有此类考题,我们该如何理解、应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并参考后面的“方法点拨”思考引用手法的运用。

一次,在一位朋友家里说话。朋友家有很好的音响设备,我们交谈时,客厅的喇叭里放着一张弹奏古琴的唱片。开始我并不留意,然而那奇妙的声音终于拨动了我的心弦,使我忍不住中断话题,仔细谛听那仿佛来自远古的声音。

这是非常奇妙的声音,单纯,委婉,使人联想起山间的泉水。这是在月光下流泻的泉水,晶莹清澈,蜿蜒曲折,跌宕起落,时而一脉如壶滴,时而汹涌如奔马。水花撞击着岩石,发出清脆幽远的回响。沉浸在这样的琴声中,使人很自然地想起王维的诗:“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静言深溪里,长啸高山头”“谷静秋泉响,岩深青霭残”……王维的诗句,简直就是琴声的绝妙写照。这琴声,也使人想起《礼记·乐记》里对音乐的描绘:“上如抗,下如坠,曲如折,止如槁木……累累乎端如贯珠。”想得更玄一些,仿佛能想见一个宽袍长发的哲人,面对着流水,思绪起伏。抑扬顿挫的琴声就是他自由自在的思想在天地间飞翔。

“那是《流水》,俞伯牙和钟子期高山流水结知音,弹的就是这首曲子。”朋友向我介绍道。千年前的琴曲能否流传到今日,我很怀疑。不过,这琴声确实古意盎然,没有丝毫现代人的浮躁和张狂。在七根弦上,能弹出如此美妙而富有内涵的曲子,实在是让人惊叹的事情。……(节选自赵丽宏《与古人对话》,有删改)

第二段引用了不少诗文,有什么艺术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这些诗文通过联想,将听音乐的感受化抽象为具象,进一步描绘了音乐表现的意境与内容。②表现了作者对古琴曲《流水》的喜欢。③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内涵。

散文中的引用主要是引用诗文和神话故事。引用题主要考查其作用、效果。答题时要注意:

首先看作者在何处引用这些材料,与上下文有何联系。(结构的作用)

其次看所引用材料所在段落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看引用材料与作者表达的主要话题有何关系。(内容的作用)

再看文章的主旨情感是什么,所引用的材料对表现主题、抒发情感有何作用。(主旨情感的作用)

最后看材料本身,看它有无增加文学性和底蕴,以及可读性,丰富文章内容等。(材料自身的作用)

如文章多处引用材料,答题时宜先分别说明作用,再总说作用。

二、景物描写技巧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节选自朱自清《荷塘月色》)

1.请赏析该段的描写艺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该段描写紧紧扣住景物特点,由静到动,依次描写了荷叶、荷花、荷香,视觉与嗅觉相结合,运用了比喻、拟人、通感等手法,生动、逼真地再现了月光下的荷叶、荷花、荷香之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节略部分内容提示] 母亲、姑妈等人在睡狮庵请和尚做佛事。“我”随着在山上待了一段时间后,天天吵着要回家,终于坐船回家了。刚上船,“我”发现自己珍爱的越窑盌(碗)丢了,母亲差船夫飞快地找回来……

一阵摇晃,渐闻橹声欸乃,碧波像大匹软缎,荡漾舒展,船艄的水声,船艄摇橹者的断续语声,显得异样地宁适。我不愿进舱去,独自靠前舷而坐。夜间是下过大雨,还听到雷声。两岸山色苍翠,水里的倒影鲜活闪袅,迎面的风又暖又凉,母亲为什么不来。

河面渐宽,山也平下来了,我想把碗洗一洗。(节选自木心《童年随之而去》)

2.分析文中画波浪线段落景物描写的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运用比喻(碧波像大匹软缎)、反衬(以橹声、水声、语声反衬“异样地宁适”)等手法描写景物,形象生动,动静相宜。②从听觉(橹声、水声、语声)、触觉(风“又暖又凉”)、视觉(碧波、山色苍翠、水里的倒影鲜活闪袅)描写景物,有声有色,使人如身临其境。

解析 “碧波像大匹软缎”是明喻,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碧波的舒展柔软;橹声欸乃,船头水声,断续语声,声音多而杂,正是这行船中的琐碎细小之声反衬出周围环境的“异样地宁适”,以动衬静,动静相宜。同时,综合运用多种感官写景,橹声、水声、语声是从听觉角度写景,风“又暖又凉”是从触觉角度写景,碧波、山色苍翠、水里倒影鲜活闪袅是从视觉角度写景,听觉、触觉、视觉相结合,有声有色,形象具体可感,使人如身临其境。

三、语言艺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并思考赏析语言的切入角度。

今年,到开封游逛的人特别多,游逛的最主要目的,就是来观灯。

再说那灯。

我们抵达之时,虽是正午,却见鼓楼、龙亭这些主要街区,俱已“东风夜放花千树”了。

说也怪,越盼淡月胧明,偏偏日落迟迟,待挨得黄昏近,笑语喧,好心的主人却又劝阻道:此时去观灯,保准你们挨都挨不到跟前!

纵然心急难耐,也只好耐下心来,远远地站在门口,放眼眺望长街,果然是人潮滚滚,黑压压一片。虽未亲临,可是一阵阵传来的欢声笑浪,越发教你心痒痒得如痴如醉了。

好容易等到了“灯火阑珊”时。哦,这话儿也许不算准确,已是夜露生凉月横中天了,兴致浓浓的观灯人,还是一簇簇一队队地蜂拥不绝。

汴京城名不虚传,而汴京人也果有奇术异能!你看那一盏盏巧夺天工的彩灯,真个是收尽了祥云五色荧煌炫转,那千百盏争奇斗俏的灯,一一地当街密密地排列开来,交相辉映,金光四射。近近地看,真是千姿百态,大放光华,直教人眼花缭乱;远远地望,只见高高低低,五颜六色,飞旋流转,闪闪烁烁,道它是银河垂地,一点也不夸张。不信的话,此时你抬头望望中天,平日如练的素月,也悄然失色,端端地消淡了许多光华。

(节选自2018年浙江卷《汴京的星河》)

作者的兴奋情绪在文中画横线部分表现为怎样的语言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用词夸饰,辞彩绚丽。②运用铺陈、排比语句。③语气急切:用副词“果有”“真个”等加强语气,用“你看”“你抬头”等表现急于分享的兴奋心情。

解析 赏析重要语句的语言特点,首先要明确赏析角度。语言特点一般从用词、句式、修辞、叙述人称、语言风格等角度赏析。答案一般由明确特色、举例分析内容、分析表达效果三部分构成。然后,根据赏析角度,逐一分析重要语句中的文字,总结语言特点。一般情况下首先考虑用词特点,如准确、简练、生动、形象等;其次是句式,如长句、短句、整句、散句等;再次是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拟人等;再次是叙述人称,如第一人称方便直接抒情,第二人称拉近与读者的距离,显得亲切,第三人称不受时空限制,比较客观等;最后是语言风格,如幽默、辛辣、自然、朴实、华丽等。

画横线语句中,“巧夺天工”“五色荧煌炫转”“争奇斗俏”等词语,辞彩绚丽,带有夸张的意味;“那一盏盏巧夺天工的彩灯”“那千百盏争奇斗俏的灯”“近近地看”“远远地望”是铺陈手法;“高高低低,五颜六色,飞旋流转,闪闪烁烁”使用了排比修辞;“果有”“真个”等副词的运用表现出惊喜的意味;“你看”“你抬头”等第二人称的运用,给人以急于和朋友或亲人等分享喜悦之感。根据这些分析,总结答案即可。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