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判断带不带天地钩(带钩是向左还是向右)

善自约束,方得自在:古代革带佩钩的左右选择

器晤 3N3N

带钩是带上所用之钩,古时主要用于束带。战国经秦至两汉时代,带钩使用非常普遍,而且多用于束系革带,这一类属于腰带用钩。虽然在其他场合也会使用带钩,但在革带上却是最常使用,而且用法也比较固定。我们来看看古代革带采用怎样的方式佩钩,也看看不同时代在使用上有没有什么变化。

带钩在革带上的佩用方法,如果没有直接的图像资料,我们想要探出究竟,可能有一定的难度,也许会通过推测替古人设计出许多的方法来,但很难会有确定的答案。现在来讨论这个问题,其实是非常简单的,从出土的许多古代雕塑品中,还有一些如墓室壁画等古代绘画作品中,我们就能直接观察到革带佩钩之法。当然也须得是带着这样的疑问去观察,不然也会是视而不见,因为带钩出现在雕塑品和绘画上的目标实在是太小,很容易被忽视。

从战国时代的一些雕塑艺术品上,我们发现了可以了解带钩使用方式的一些细节。当时普遍的做法应当是将钩纽嵌入革带一端,多数都是在右手端,钩弦向外,与腰腹弧度贴合,钩首勾挂在革带另一端的穿孔中。河南三门峡上村岭5号战国墓出土跽坐人擎灯铜灯(图1),洛阳金村出土战国畜神铜造像(图2),河北易县出土战国铜人造像(图3),都是采用同样的方法用带钩束系革带,造像上勾挂腰带的带钩有细致的刻画。

如何判断带不带天地钩(带钩是向左还是向右)(1)

1河南三门峡上村岭5号战国墓出土跽坐人擎灯铜灯

如何判断带不带天地钩(带钩是向左还是向右)(2)

2洛阳金村出土战国畜神铜造像

如何判断带不带天地钩(带钩是向左还是向右)(3)

3河北易县出土战国铜人造像

秦始皇兵马俑坑的出土的秦俑,则有佩钩证据的更集中的发现,对了解秦时带钩的用法,提供了大量直观的材料。秦俑以军士俑为主,军士俑都束革带,一般有革带必有带钩。秦俑腰际都塑出腰带,带头和带尾在前腹位置用带钩勾挂。带钩置于带头,带尾上有带孔,带孔一般为三个,也有的为两个或四个。带钩勾挂的方向是带头居右,带尾居左,钩首从左侧带尾孔中由内向外穿出(图4、5)。

如何判断带不带天地钩(带钩是向左还是向右)(4)

4秦俑佩钩细部

如何判断带不带天地钩(带钩是向左还是向右)(5)

5带钩束带的秦俑造像

秦俑所饰带钩样式丰富,有的以动物为题材,有的以器具为题材,还有的以乐器为题材。动物题材带钩有鱼尾形、飞鸟形、鸭形、蝌蚪形等,乐器题材带钩有琵琶形和琴形等。有一带钩作武士奔刺状,雕一勇士身体前倾,双手握长矛作刺杀状。这些带钩都以同样方式勾挂,,钩体固定在右手端的带头上,钩首从左手端的革带穿孔中钩出。这是秦俑带钩的普遍使用方法,勾挂时有比较固定的方向,大多是钩首向左,系带时以右手执钩,左手执带头,将钩首纳入孔中。秦俑所示带钩大部分为右手端固定钩纽,钩纽在左手端仅见个别例子(图6)。

如何判断带不带天地钩(带钩是向左还是向右)(6)

6秦俑带钩束系的方向

汉代时革带佩用带钩,形式与方法与秦俑并无不同。如江苏徐州发现的汉代武士俑,腰间绘出带钩束带,与秦俑束带样式相同,也是右手端为钩纽,钩首向左勾挂(图7)。河北望都汉墓壁画上的束带官吏像,也用同样方式以带钩束带。四川成都东汉崖墓出土男舞俑和男坐俑,都是长袍束带,带钩横在腰间,与秦俑所见带钩勾挂方法相同,钩首无一例外是向着左手方向(图8)。

如何判断带不带天地钩(带钩是向左还是向右)(7)

7江苏徐州出土汉代武士俑

如何判断带不带天地钩(带钩是向左还是向右)(8)

8四川成都东汉崖墓出土男舞俑和男坐俑

另外在洛阳出土一尊战国时代拱手人铜造像,虽然也是系带挂钩,不过腰带为一环套形,钩纽与钩首都是勾挂在环套两端,这也许表现的是丝带的勾挂方法,不象革带是用孔勾挂。不论是孔挂还是套挂,带钩使用时都非常便利。

我们见到的这些例证,都是一人一带一钩。其实带钩束带有单钩法,也有并钩法,有时会双钩并用。如河北邯郸百家村3号战国墓中,两具骨架都有配钩的带环,而且都是双钩并挂一环,是少见的例证。河南辉县褚邱2号战国墓中,人骨腰部出并列的2枚带钩。又在山西长治分水岭25号战国墓中,发现4枚并列放置的等长带钩,钩背还有鼻穿,4钩并联使用。传世和出土带钩中还见到双钩或三钩连体铸造的宽体型,这也是对那些单体多钩并用法可能存在的一个最好的说明。

带钩的钩面一般都有精美的纹饰,不过再精美的带钩,在钩入革带孔中后显露并不多,但庄子说“满堂之座,视钩各异”,勾挂在革带上的带钩的样式,也一定是可以看得清楚的,应当也是主人身份的一个象征。

从大量出土资料观察,带钩的使用方法在东周秦汉时代并无明显变化,大概是因为带钩的构造变化不大,它的作用没有变化,所以用法也没有什么改变。当然也还有特例存在,古代带钩勾系革带,还采用一种钩挂圆环的方法,我将这方法称为“钩环配”,让我们在后面的文字中再作考察。

古代带钩的使用方法,一般是将钩纽嵌入革带固定,束带时将钩首勾入带孔,这是最简便也是最流行的做法,不过并不是带钩唯一的使用方法。

在有的时候古人用带钩束带,带钩需与带环组合使用,这是一种比较特别的束带方法,与一般流行的方法不同。不同之处在于,在腰带本来应当设计钩孔的位置,安装上一个圆环,束带时带钩并不直接穿钩在革带上,而是将钩首勾挂在圆环上。我将这方法称之为“钩环配”,以为配套的圆环也算作是一种带具。

带钩的这种钩环配用法,在出土文献和实物中都可找到证据来说明。在出土战国楚简中,读到遣册类文字中记有革带和带钩,有时还将钩与环并提,觉得它们应当是一对组合器物。如河南信阳长台关楚简记有“一组带,一革,皆有钩”、“一素缂带,有钩”,而湖北江陵望山2号墓楚简更明确记有“一缂带……一玉钩,一环”。这表明战国时代用圆环挂钩的方法使用面可能并不很窄,革带和丝带都有可能采用这方法束系。

在战国和两汉时代的墓葬中,也见到带钩与圆环共存的例证,有时还见到带钩直接勾挂在圆环上,这种圆环应当是带环,是与带钩一起使用的带具。与带钩配合使用的圆环,有铜、玉、骨、玛瑙等数种,有时见到一些玉环的制作还非常精致。

我们可以举出这样一些例证:

河南固始侯古堆春秋大墓中,有玉带钩、铜环与玉瑗、玉璜和其他玉饰组成的佩饰同出,其中的环有作带环的可能性。在河南汲县山彪镇6号战国墓中,嵌绿松石的铜带钩与玉环同出。山彪镇5号战国墓中铁带钩与骨环共存,郭宝钧先生断定钩与环是配合使用的。洛阳烧沟一座战国墓中,有一人骨架腰部的钩与环相接。安阳大司空村131号战国墓,墓主腰部附近的铜带钩压在一铜环上。山西孝义张家庄14号汉墓中,墓主腰部玉带钩与玉环共存。河北邯郸百家村3号战国墓中,两具骨架都有配钩的带环,而且都是双钩并挂一环,是少见的例证。

这些与带钩共存的各种套环,显然是与带钩配合使用的,这种不同于直接勾挂的方法可以称为“环钩法”。当然要在出土物中确认哪样的圆环就是带环会有一些困难,因为圆环的用途并不只是作带环。不过在考论玉带钩时,带环的确认似乎要简单得多,在一些地点发现了玉带钩与玉带环共存的例证,而且有时带钩直接勾挂在带环上。

如在广西合浦黄泥岗一座墓葬中出土的一组钩环配就非常典型,钩与环用同一玉材制成,出土时勾挂在一起。带环作蟠龙形,方体屈回,首尾相接;带钩为雁首形,长喙短体,体侧附双翅,圆钮。这对钩环配属新莽时期的作品,制作精工细巧(图9)。

如何判断带不带天地钩(带钩是向左还是向右)(9)

9汉代钩环配玉带钩

又如江苏无锡元代钱裕夫妇合葬墓出土的玉钩玉环牌,也是一套少见的钩环配。钩体接近琵琶形,背具钩钮;环体为椭圆牌形,整体看不出环形特点,一侧有小钩孔。钩与环牌正面均透雕写实的花鸟形状,雕工精细。环牌长8.3,钩长7.4厘米。这种变体的钩环配是介于典型钩环配与扣形钩之间的形态,也可归入扣形钩之列(图10)。玉扣形带钩出土很多,以后另作讨论。

如何判断带不带天地钩(带钩是向左还是向右)(10)

10元代钩环配玉钩

从现在发现的可以确认的玉带环看,它与玉带钩不仅在取材上一致,而且在雕琢风格上也完全相同,是与带钩同时同工制作的产品,这些都是确凿的带环(图11)。

如何判断带不带天地钩(带钩是向左还是向右)(11)

11传世钩环配玉带钩

不仅束带是如此,古代佩物用带钩,有时也会配合带环使用。如佩挂刀剑,有时会在鞘上先固定一个圆环,使用时将这圆环挂在钩首。广东肇庆北岭松山的一座战国墓中,见两柄铜剑旁都有金柄玉环,墓中也见到玉带钩。山东临淄郎家庄春秋1号墓的7座陪葬墓中,都发现玉钩和玉环,有的带钩直接勾压在玉环上,不过这些带钩并不是束带和佩挂刀剑的,而是挂囊盛物用的。

在传世品中,我们也发现一些钩环配带钩,有玉质钩,也有金属钩,这些带钩也都配有勾挂用的环状体,只是一般环孔较小,大小以容纳钩首为度。

我们知道,古代带环的存在虽然是确定的事实,但却并非所有的带钩都要使用带环勾挂,许多带钩出土时并不见共存的带环,多数带钩应当采用的是直接勾挂的方式。

我们还注意到,在鄂尔多斯系统的带饰中见到一种链式带钩,也作钩环配样式。这种链式带钩全用青铜铸造,以链为带,链首一端为带钩,另一端为圆环,使用时直接围挂在腰间。这显然是钩环配方法启发下的一种新创意,应当是古代北方武士喜欢的束带方式(图12)。

如何判断带不带天地钩(带钩是向左还是向右)(12)

12鄂尔多斯钩环配铜钩

带钩使用时左右方向的选择,是习惯的选择,也是自然的选择。

人的双手用力,力度不同,左右手还会有自然分工。一般而言,右手承担的事情要多一些,动作力度也要大一些,动作的稳定性与准确性也高得多。有一些紧要的事情,人们一般也都指派右手完成,如书写,如用筷子,如投镖等等。当然也有较少的人是用左手完成书写和使筷子这些动作的,我们称为左撇子。

左撇子有个专有名称叫左利手,人群中多数都是右利手。尽管人们常常也会羡慕左撇子,说他们属于聪明一族,但却极少有人专意将自己改变为左撇子。为什么有左利手和右利手这样的分别,相关学科有人反复作过探讨,原因也基本究明,也有不同的解释,我们在这里不想理会相关说法,只须认可右利手是多数人的生活行动姿态就够了。

这样的生活与行动姿态,因为有长远历史的积累,带来了诸多文化与物质的传承,也带来了各类产品的固型设计。右利手实质上引导了人们相当多的行为方式,在现代是如此,在古代也是如此。以束带方式而论,我觉得古今人都受着右利手传统的主导,这习惯应当是古人传导给我们的。古人用带扣束带,最惯常的穿带入扣的方向是由右向左,即左手执扣,右手穿带。更早普遍使用带钩的时代,带钩入孔的主导方向也是由右向左,左手执带,右手执钩将钩首挂入带孔。

古代带钩使用的习惯方向,是由右向左勾挂,这一点我们可以寻找到许多实证来说明。

数量最多的披甲武士俑,本来内面的袍服之外应是束有革带的,因为罩上铠甲后看不到了,所以带钩使用的细节不能一目了然。但还有许多短褐俑,腰腹是束带的,都是以带钩穿连。因为这些秦俑均是超原大的雕塑,所以革带和带钩细部刻画得非常清晰。出现在秦俑腰部的带钩有各种样式,有对称造型的,也有动物类和人物类造型的,带钩勾挂的方向,基本都是采用由右向左的取向。在现在见到的资料中,秦俑上的带钩仅有一例为疑似反方向勾挂,即由右向左,这可以看作是惟一的左利手用带钩的证据。如果这个证据具有统计意义,秦俑上表现的左撇子比例则可能有1/30,约当3%上下,这也许可以当作泥陶工匠左撇子的比例数字。

再由带钩在墓葬中的出土位置,也可以获得一些证据。在一些战国墓葬中,可以发现随葬带钩的出土位置是在死者的中腰位置,这样的带钩是在死者入殓时勾挂在腰间的,是现实生活的反映。有很多死者腰部的带钩,都保持着由右向左勾挂的方向。如河北邯郸百家村3号墓有3殉人都随葬带钩,一人腰部并列横置两枚带钩,另2人腰部也横置两枚带钩,57号墓一殉人腰部也横置并列的两枚带钩(《河北邯郸百家村战国墓》,《考古》1962年第12期)。这些原位摆放的带钩,为我们复原带钩佩带的方式和了解带钩佩带的方向,提供了重要证据。3号墓中的两个殉人带钩位置有清晰附图,只是带钩都不是常见的由右向左的方向,而是相反。起初我怀疑这是两个左撇子,但细一观察,他们的葬式似乎都是面向下的俯身葬,如果这个判断不误,那他们穿挂带钩的方向依然还是由右向左。

我们还可以由带钩造型显示的方向,判断它的勾挂状态。虽然大量带钩的造型是对称形态,左勾右勾都不会影响观赏,但也有许多带钩为人形或动物造型,它们的勾挂方向是不可改变的。已经见到的这类动物形带钩出现于战国早期,大量流行在战国晚期,秦汉时代也见到不少。比较典型的发现有河南辉县、湖南常德和山西长治分水岭出土的虎形带钩,陕西咸阳出土的兔形带钩,四川昭化宝轮院出土的犀牛形带钩,贵州威宁中水出土的牛头形带钩等。人面人体形带钩有陕西咸阳出土的甲士持钩形,这种带钩在秦俑上可以见到。还见到数枚伎乐人造型带钩,一般作弹奏琴弦状。这些动物与人形带钩的钩首,无一例外地都是向观者的右向、使用者的左向,它们只能用于由右边向左边方向勾挂,否则人像与动物像都会倒置。

这样看来,带钩的左向勾挂是一种传统习惯,正是由于有了这样的习惯,许多带钩在打造时就考虑到了这一点,以适应左向勾挂的传统。解释这传统形成的主要原因,一定是右利手主导的结果。

在我们的周围,并不难发现左撇子的存在,相信历史上也一定有左撇子,只是不敢比较古今左撇子比例的大小区别。因为有左撇子存在,不排除有反挂带钩的例子,即由身左往身右勾挂。只是这样的实例极少发现,但不能肯定今后一定不会见到这样的例子。

为着考察左右利手的比例,据说1980年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等研究单位调查了近2万人,调查项目有10个,包括握笔、用筷子、掷物、刷牙、用剪刀、划火柴、穿针眼、握钉锤、握球拍和洗脸,统计结果是右利手占91%左右,左撇子还不到1%,剩下的是混合型。一般估计国人中左撇子人口至少占总人口的6%~7%,在西方这个比例随着左撇子定义不同而不等,统计结果介于6%~30%之间,一种粗略的估计是左撇子占全世界人口的10%左右。可见是右利手主导着人们的生活动作姿态,也主导着产品设计的潮流。

左与右的选择就是这样,从古代束带挂钩的方向上见证了习惯,见证了传统,右利手传统主导了带钩的制作与使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