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头翅蟋蟀(篱豆花开蟋蟀鸣)

夏日雨后,空气透着一股清爽,日落月升,夏虫也开始鸣唱,虽离秋分还几十天,那些曾经高高低低映照过暮空的萤火虫,现今已很少见到踪影。但树上的蝉鸣田间的蛙唱还在继续,躲在草丛下的地栖蟋蟀和枝叶草丛上的树蟋蟀,也在应和鸣叫。演奏的歌声此起彼落,琴韵悠扬点缀着夏夜的味道。

蟋蟀,又名促织,周邦彦《齐天乐》词云:“暮雨生寒,鸣蛩劝织,深阁时闻裁剪。”蛩就是蟋蟀,它那“织、织”的鸣叫声,好像在催人赶快缝制寒衣,故而得名。


蟋蟀的历史

在我国,蟋蟀,自古以来就有饲养把玩的历史,由这小小的鸣宠亦能窥得当时古人的生活一角。

唐代文学家王仁裕在《天宝遗事》中就有说到“每秋时宫中妃妾皆以小金笼闭蟋蟀,置枕函畔,夜听其声,民间争效之。”根据此文献推断,蟋蟀的饲养应始于唐代,天宝年间,养蟋蟀来听其鸣叫。

虎头翅蟋蟀(篱豆花开蟋蟀鸣)(1)

到南宋顾文荐的《负曝杂录》也有这样的记载“斗蛩亦始于天宝间,长安富人镂象牙为笼而畜之,以万金之资,付之一喙,其来远矣。”可见斗蟋蟀也是从唐代开始的。到宋朝的时候,斗蟋蟀之风大盛。南宋的宰相贾似道,就在西湖畔建“半间堂”,专门从事斗蛩之戏,并且还撰写了一本《促织经》。据《宋史》记载,当金兵围攻襄樊时,贾似道居然还在“与群妾据地斗蟋蟀”,蟋蟀可以说见证了这个时代的兴衰。

虎头翅蟋蟀(篱豆花开蟋蟀鸣)(2)

蟋蟀的种类:蟋蟀在全世界大约有三千多种,根据蟋蟀的栖所分类为:地栖性、草栖性和树栖性三大类型,会相互争斗的蟋蟀属于地栖性蟋蟀类。草栖性蟋蟀如(金铃子)咭蛉,秋季发出“飞哩哩----”鸣声,犹如金铃铛的响声,尤为动听,是为三大鸣虫之首。树栖性蟋蟀如苏州的黄绿色树蟋,鸣叫时作“喽喽----”长音或“飞喽飞喽----”之声。根据我国学者在国际动物学杂志Zootaxa上发表的《中国蟋蟀名录》记载,截至目前为止,中国共记载蟋蟀6科,16亚科,86属,331种。约占世界蟋蟀种数的十分之一。

鸣奏曲——大自然的演奏家

蟋蟀的发音机制:纺织娘和蟋蟀是蝗虫的近亲,均属直翅目昆虫。直翅目昆虫发育过程为“渐进变态”的过程:卵→若虫→成虫。若虫除了尚未有羽翅及生殖器官之外,与成虫的形体颇为接近。这些直翅目昆虫的发音器,一般可分为两种类型:翅膀相互摩擦发音者:如纺织娘和蟋蟀;后腿与翅膀摩擦成音者:如一部分的蝗虫。《诗经‧豳风‧七月》有云:“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就是指这两种发音方式:“动股”是“动两条腿”作声,“振羽”是“颤动其翅”鸣叫。

虎头翅蟋蟀(篱豆花开蟋蟀鸣)(3)

蟋蟀笼子

雄蟋蟀鸣叫时,是翘起那对翅脉特化的前翅,用左翅内缘的弹器,利用两翅的张闭,来回摩擦右翅下面的弦器而发出声音,再经身体各部的共鸣,产生蟋蟀独特的鸣叫声。有些蝗虫的后脚腿节内方,有一列相当于弹器的乳头状突起;前翅基部有一段特别加粗的部分,相当于弦器。雄蝗虫既是以后腿与翅膀摩擦发音,此发音装置往往亦见于雌蝗虫,不过发育不完全,无声可发。

虎头翅蟋蟀(篱豆花开蟋蟀鸣)(4)

蟋蟀的“耳朵”长在前脚上,鼓膜位于内侧或外侧,或两侧皆有。蟋蟀的鸣叫声除因种类而有异之外,每只蟋蟀所发出的声音也因行为背景,而有不同的“语调”。一般常听到的是雄蟋蟀单独时发出的“呼唤声”,用来招引雌蟋蟀及赶走其他雄蟋蟀。一俟雌蟋蟀“闻声”接近时,雄蟋蟀就改调发出“恰、恰、恰”的“求偶声”。交配顺利完成后,雄蟋蟀还会叫几声来安抚雌蟋蟀呢。万一交配过程中断,雄蟋蟀也会“埋怨”似的叫一两声。叫声最响亮的是“攻击声”,这是两只雄蟋蟀“比武”时,攻击或优胜者发出的声音。

虎头翅蟋蟀(篱豆花开蟋蟀鸣)(5)

白缘眉纹蟋蟀雄虫呼唤的雄姿

蟋蟀还是自然界的温度计:因为蟋蟀是冷血动物,它的新陈代谢率也受周围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气温上升时,蟋蟀也叫得快。

北美有一种雪白树蟋蟀,根据1897 年美国的塔夫茨大学( (Tufts College) 的物理学教授铎贝尔 (A. E. Dolbear)发表的《蟋蟀当温度计》研究报告中指出,利用雪白树蟋蟀每分钟发声的次数来估计外界温度的方式。他观察结果导出的计算公式是: T=50 [(N-40)/4]; “T” 是华氏温度;“N”是每分钟发声的次数。后来有人认为把40改为39,结果会更准确。

虎头翅蟋蟀(篱豆花开蟋蟀鸣)(6)

雪白树蟋蟀

根据去听雪白树蟋蟀,在热、暖、凉、冷四种环境下的不同叫声,用这套计算公式来算算当时的温度是华氏几度。不过此公式只适用于雪白树蟋蟀。至于一般的地栖蟋蟀,发声的频率,除了受外界温度的影响之外,也与其他因素(如虫龄、交配成败等)有关。

捕捉蟋蟀的技巧

宋宁宗庆元二年(1196年),张镃和姜夔于张达可家会饮,闻屋壁间有蟋蟀声,二人相约同赋促织。张镃的《满庭芳‧促织儿》,写景状物,细笔描述,曲尽形容之妙。

姜夔的《齐天乐》词有寄托,不赋蟋蟀之形,而咏蟋蟀之声。这两首词是文坛上咏叹蟋蟀的名篇,可惜张镃将蛩声描述成“凄咽悲沉”, 姜夔则赋以“哀音似诉”,但好在张镃提到“儿时曾记得,呼灯灌穴,敛步随音。任满身花影,独自追寻。携向华堂戏斗,亭台小、笼巧妆金。”这段词句对于儿时玩蟋蟀的朋友自能品味其间乐趣。

儿时的农家难得给孩子买玩具,抓蟋蟀是孩童的娱乐之一。在六、七、八月蟋蟀最活跃的时候。孩子们习惯拿汽水瓶装满水,带着玻璃罐,在草地上和菜园附近,到处找小土堆“灌水抓虫”。找到巢穴后,先把土堆拨开使洞口显露,再灌水。几分钟后,蟋蟀便会从烂泥里慢慢露出头来。一看到蟋蟀的头和那在空中挥舞的丝状触角,我们真是万分兴奋,但又不能马上伸手去抓,否则蟋蟀头一缩倒退回去,就别想再“灌它出门了”。此时必须按兵不动,大家围着洞口,静待蟋蟀进一步露出胸部。一旦全身曝露,再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生擒大蟋蟀,把它“关进”玻璃罐里。但会斗的蟋蟀不会挖洞,我们就带着火柴盒,四出掀稻草堆、翻烂木头,或在田边、墙角“敛步随音”(张镃词),寻找蟋蟀。

虎头翅蟋蟀(篱豆花开蟋蟀鸣)(7)

抓蟋蟀时,要懂得辨别雌雄,因为只有雄蟋蟀才会叫、会斗。雌、雄蟋蟀的末端都有一对长尾毛,只是雌蟋蟀在这两根尾毛的中间,又长了一根细长针状的产卵管,容易辨认。

斗蟋蟀的技巧

其实不是只有我们这些乡下孩子才喜欢斗蟋蟀,我们小孩单纯以“斗蟋蟀”取乐,大人们却像斗牛跑马那般,用斗蟋蟀来赌博。

虎头翅蟋蟀(篱豆花开蟋蟀鸣)(8)

抓完蟋蟀回到家里,拿一条番薯,切成小块来喂蟋蟀。火柴盒是当年乡下孩子们放“家当”的容器,弹珠、小鹅卵石、相思豆,无所不装。有些顽皮的孩子,会将蟋蟀装在笔盒内,到了学校,先将蟋蟀藏在教室外面,免得放在书桌里万一上课时叫起来,被老师没收。所以大部分情况下还是要用火柴盒装蟋蟀。一下课,一群男生便去拿自己的“宠物”,跑到树下蹲著围起来斗蟋蟀, 孩子们会将竹筒劈成两块竹槽作为“擂台”。

开战之前,先用双手把蟋蟀裹在掌心,从指缝往里面轻轻喝气。然后将蟋蟀放在掌中将蟋蟀在空中轻甩几次,最后裹在掌心再吹吹气,然后才让它上场。或许是由于呼出的二氧化碳,让蟋蟀轻度昏迷,又被在空中甩了几次,经过这番处理的蟋蟀,上“擂台”时不但不会跳走,还临敌不畏,见黑即斗。

虎头翅蟋蟀(篱豆花开蟋蟀鸣)(9)

“战斗”开始时,上回合的赢家和这次的挑战者分别从竹槽的两端进场,主人用狗尾草的草芯轻轻地触摸蟋蟀的尾毛,促使牠们前进。此时但见两对丝状的触角,随着蟋蟀的徐徐前进,分别在空中挥舞。如果两只蟋蟀“旗鼓相当”,一旦碰面就马上张开大颚,以短兵相接,展开肉搏战,直到其中一只受伤或毙命。不过一般都是速战速决,只须牙齧(niè)、足蹬一回合即可决胜负。输家拔腿跳出竹槽,赢家翘起前翅,一副胜者姿态”全场的的观众也也都齐声叫好。连续斗赢三场的蟋蟀,才算是当天的“常胜将军”,主人这才满面笑容、得意洋洋地把这“常胜将军”放回火柴盒。

虎头翅蟋蟀(篱豆花开蟋蟀鸣)(10)

如今虽已不能再回到秋高气爽,到处是金黄色的稻草垛的田间地头,当向现在的孩子们诉说童年玩蟋蟀的趣事时,他们觉得蟋蟀还是没有数码游戏那么好玩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