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论春秋(等等猫听历史之十八)

等等猫听历史之十八:黄老政治

撰文 / 老六

历史论春秋(等等猫听历史之十八)(1)

美术:邓邓

划重点:

黄老学说到底是什么文景之治到底有多好七国之乱到底为什么

讲述/李伟

全文3118字,阅读大约需要12分钟

诛灭诸吕之后,被吕雉扶上来的汉朝第四位皇帝刘弘也迎来了厄运。这个可怜的孩子,虽然做了四年皇帝,但连一天的福也没享到。如今,吕雉已死,名义上的皇权已经无法保护他,他从傀儡一下子变成了眼中钉,甚至连血统都得不到承认。大臣们决定废了他,连同另外三个由吕雉找来的所谓刘姓诸侯王一同杀掉,这场血腥的刘氏正名之战遂宣告结束。

刘弘被废,皇位空缺,必须拥立一位新帝。此时,已经无人能够指定继承人,大臣们只能通过协商来决定。就这样,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由民主机制产生的帝王出现了,他就是刘邦的儿子,汉文帝刘恒。刘恒是幸运的,好似天上掉了个馅饼砸中了他,大汉王朝也是幸运的,因为刘恒是个出色的皇帝,由他开始,中国历史迎来了第一个盛世,这就是文景之治。

【 黄老政治 】

汉高祖刘邦称帝二年,有一次到达河北保定附近的顺平,他感叹于这里的雄壮,称赞说,除洛阳外没见过如此繁华的城市。顺平当时不过五千户,人口不足二万五千人,而全国像顺平这样的地方都已寥寥无几,可见接连发生的灭秦战争和楚汉争霸对整个国家造成的巨大摧残。刘邦作为天子,出行的仪仗甚至都凑不齐四匹同样颜色的马,大臣们更是多乘牛车。民众生活苦不堪言,人吃人的现象并不显见。

汉王朝的统治者们明白,必须尽快改变这一现状,否则江山不保。从刘邦起,便开始执行与民休息的政策,轻税赋,减刑罚,大力发展农业生产。而这一切措施,均来自一个很重要的思想,道家的清静无为。

道家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老子是他们的祖师爷,后来出现了一个流派,为了扩大影响力,将黄帝也尊为先祖,便有了黄老之说。黄老之说并未脱离道家的主流思想,仍然主张以无为而治而使天下大治,认为只要减轻人民负担,对其不加干涉,人民生活自然会逐步改善。

这一思想恰合了汉初百废待兴的情况,得到了汉王朝统治者的极大认可,从刘邦立国开始采用,一直持续下来。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大汉王朝国力快速恢复,民生不断改善,无为而治也始终深入人心。

历史论春秋(等等猫听历史之十八)(2)

汉初三杰之一的萧何是个治国能手,他当宰相时,辅助刘邦制定了一系列政策。萧何死后,曹参接替他,却没有什么重大的施政措施。年少的皇帝刘盈责备他不作为,曹参反问刘盈,你比先帝刘邦如何?刘盈说不如。曹参又问,我比萧何怎样?刘盈说差点。曹参便说,既然如此,你我按照先帝制定好的政策办,自然国泰民安。

萧规曹随生动反映了汉王朝初期与民休息、无为而治的情景,为官作吏的因无事可做,都忙着在家生养孩子。但这种所谓的不作为,却为百姓带来了难得的喘息,那种苛政猛于虎,有吏夜捉人的景象在此时难得一见。

汉文帝刘恒被拥立为皇帝后,延续了刘邦、吕雉时代的政策。他的妻子窦皇后是道家黄老学说的忠实信徒。刘恒本来就是个宽厚仁慈、谦逊贤德的人,受妻子的影响,更是大施仁政,多次降低税负,减轻刑罚,从不与民争利,深受人民爱戴,是中国历史上数一数二的仁义之君。

历史论春秋(等等猫听历史之十八)(3)

窦皇后不但影响了汉文帝刘恒,而且从小就让儿子刘启和其他皇子研读《老子》《庄子》,刘启就是后来的汉景帝。

刘启继位后,窦皇后便成了窦太后。她虽然不像吕雉那样独揽大权、临朝称制,但也在国政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维护黄老政治的主体地位是她的一大使命。

汉景帝时,曾有一个儒家博士辕固生,对道家的老子和庄子表达了一些不敬之意,窦太后很生气,让他赤手空拳的到猪圈里和野猪搏斗,幸得汉景帝偷递一把刀才保住了性命。宰相赵绾是个儒家学者,想用儒家思想取代黄老学说,窦太后将其打入大牢,最终逼赵绾自尽。

就这样,无为而治的黄老政治得以在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延续四十年。黄老政治的结果,使得人口大量增加,财富快速累积,粮仓的存粮多到腐烂,国库的存钱无法计数。到汉景帝刘启逝世,汉朝立国六十一年后,汉初萧条残破的景象已不复存在。

黄老政治使得汉王朝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盛世,但他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随着社会不断发展,清静无为的指导思想也逐渐显现出他不足的一面。在不加干涉政策的保护之下,大的地主富豪不断出现,社会贫富差距开始拉大,新的矛盾孕育而生。

另一方面,为了维护天下太平,避免战火再起,汉朝立国以来对北方强悍的匈奴始终采用怀柔政策,对内部刘姓诸侯王势力的快速壮大也没有严加控制。这些因素都是破坏汉王朝长治久安的巨大隐患,而最先到来的危机便是诸侯国的七王之乱。

【 七国之乱 】

刘邦当年为了大汉江山的稳固,顶着诛杀功臣的帽子将异姓诸侯王铲除干净,他把一个彻底姓刘的江山交给了子孙,心想天下便可太平了。可他哪里知道,在权力和利益面前,姓什么都是一样的。引起汉王朝立国以来最大危机的,恰恰是他的刘姓子孙自己。

刘邦死后,吕雉当权,之后又发生了刘氏皇族和吕氏集团的斗争,刘恒最终被拥立为帝,但同他一样有机会问鼎天下的诸侯王不在少数。这些诸侯王们没有夺得帝位,与汉王朝中央也逐渐离心离德,加之文景之时修养民生,连军队都解散了不少,诸侯王们趁机坐大,开始不服管束。

最先发现这一问题的是汉文帝时的年轻才俊贾谊,他向汉文帝刘恒承送的《治安策》被誉为西汉第一雄文。贾谊在文中深刻分析了封国过于强大的危害,将中央和诸侯国比作身体和手臂,指出汉王朝如今手臂肿得像腰一样,指头粗得像手臂一般,如不马上根治,必将死于祸患。他建议马上将大的诸侯国化整为零,缩小其面积,削弱其实力。

可惜的是,汉文帝没有完全采纳贾谊的建议,只将齐国和淮南国瓜分为十国,分封给了齐王和淮南王的子孙。这一不彻底的做法,既未完全解决其他大诸侯国的威胁,又间接使得他们提高了警惕,开始进一步加强自身实力,预谋对抗中央。其中,吴国的情况最为严重。

历史论春秋(等等猫听历史之十八)(4)

吴王刘濞是刘邦的侄子,因在平息淮南王英布叛乱时有功被封吴王。吴国地处东南,自然资源丰富,刘濞封王后,便在那里搞起了独立王国。他开矿铸钱,晒海制盐,广招兵马,笼络人心,吴国百姓只知吴王,不知汉帝。这种情况一直持续了四十余年,终于因为一个意外逐渐演变为一场叛乱。

汉文帝时,吴国太子刘贤到长安朝拜,在与皇太子也就是后来的汉景帝刘启喝酒时,表现的极为不敬。刘启很生气,怒用棋盘打了刘贤的头,谁知一下子就把刘贤给打死了。这件事让吴王刘濞十分愤怒,从此称病,不再朝拜皇帝。汉文帝刘恒对其一再忍让,使得刘濞更加有恃无恐。

此后不久,汉文帝去世,汉景帝刘启继位,刘濞的不臣之心更甚。这时候,刘启最倚重的大臣晁错提出了《削藩策》,目的是通过追究王侯的罪过逐步削减他们的封地。而这一措施刚一实施,马上触动了诸侯王的神经。吴王刘濞终于等来了机会,他联络七个诸侯王同时起兵反叛,提出的口号是,诛晁错,清君侧,史称七国之乱。

历史论春秋(等等猫听历史之十八)(5)

七国的反叛早有预谋,所以一开始进展的十分顺利。刘启迫于压力,杀了晁错,企图以此平息战乱。可是,正如晁错所说,诸侯王阴谋作乱,削减封地他要反,不削减封地他也要反。刘濞等人诛晁错不过是个借口,他们并没有因为晁错被杀而停下叛乱的步伐。刘濞自称东帝,正式与西汉政权分庭抗礼,汉景帝这才下定决心,武力镇压叛乱。

汉景帝派周亚夫领兵抵御叛军,而就在此时,他的亲弟弟、梁王刘武立了大功。他坚定站在了哥哥一边,举全国之力拼死抵御叛军的进攻,使得周亚夫得已断绝叛军的粮道,继而大败吴楚联军。

吴楚联军是叛军主力,他们一败,其余叛军迅速瓦解。吴王刘濞被东越王诱杀斩首,楚王刘卬兵败自尽,其他参加叛乱的诸侯王不是自杀就是被杀,来势汹汹的七国之乱,就这样转瞬平息。

七国之乱是汉朝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间点。如果七国叛乱成功,历史将倒退若干年,中国可能再次陷入诸侯林立,战乱不休的局面中,文景之治好不容易取得的成果将付之东流。汉景帝平定叛乱,顺势剥夺了诸侯国的行政权和军权,使得皇权和王权的冲突得以彻底解决。不但让汉王朝顺利通过了瓶颈期,而且使中央政府成为真正的大一统政府,可以腾出手来,集中精力应对北方匈奴的挑战。

历史论春秋(等等猫听历史之十八)(6)

图片来源于网络

声明:

文章、图片及音频,均系老六胡说头条号作者老六及相关授权人原创。严禁一切形式的抄袭及无授权转载。如需转载,请留言联系。来自互联网的图片文中已注明,尊重作者版权。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