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计第二计的故事(三十六计之第三十五计连环计)

三十六计之第三十五计连环计

此计的本意是由于敌人十分强大,互为同盟 朋比为奸,相互勾结,在这种情况下,不可强攻,只能智取巧破。而运用引发矛盾、伺机暗控的方式, 使政敌内部互相倾轧、争斗,彼此摩擦,以消耗敌之有生力量。在敌疲内伤的情况下,施计者再寻时觅机,一举将敌人歼灭。这一过程中,施计于敌之内部与行谋于敌之外攻,均是内外结合,互行互补,宛若环环相连,节节相加一般,使强敌无喘息之机。只有如此,施计者所要达到的战略意图才有可能实现。

三十六计第二计的故事(三十六计之第三十五计连环计)(1)

此计名称的由来,源于古代的小说与戏曲。 明人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一书中,便有“王允巧施连环计”的故事情节。其实,“连环计”一词,又系作为根据元曲上的“锦云堂巧定连环计”而来。其具体内容,则是指东汉末年,王允与蔡邕巧设美人连环计,将美女貂婵先许配给吕布,后又送给董卓,从而激怒吕布,掀起义父义子之间的内部矛盾与剧烈摩擦,最后导致互相斩杀,借吕布之手诛除董卓的故事。元曲的这段故事,到了明朝初年,人们又修改订正了元曲本事。演绎为王允要暗算董卓,将一支“玉环”交给貂婵,并授以密计,让她按计行事,终于获得成功。于是便将此戏曲该名为“连环计”。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又将此故事情节加人诸多民间传说,进行艺术加工,于是更富有戏剧特色,情节更加生动,人物的艺术形象也更为丰满,用计的过程也更为详尽和富于情趣。至此,“连环计”一名,便在民 间不胫而走,成为家喻户晓的用计代名词。至于吕布、董卓戏貂婵,貂婵施计于董、吕,则更是人们所津津乐道的故事。此一曲折故事又几乎成为“连环计”的代名词。

三十六计第二计的故事(三十六计之第三十五计连环计)(2)

连环计”的核心意思是:以两条以上的计谋配合使用,首先陷敌于被动,减杀其优势,然后战胜敌人。

此计是处于劣势的一方应当选用的一种策略。战争中,当对手过于强大 时,劣势的一方不可能轻而易举地克敌制胜,必须通观全局,从实际出发,照顾各个环节,制定一系列的可靠措施,犹如现代拳击一样,向敌人发起连续攻击,以期获取最后的胜利。这当中,“使其自累”非常关键。因为,敌人一旦“自累”,就等于被捆住了手脚,原来所具有的优势就将无法发挥出来。如《三国演义》中描写的两个“连环计”即是如此:前者,董卓是因中了美人计而“自 累”于自己的义子吕布,原来的义子变成了逆子,优势变成了劣势,但自己还被蒙在鼓里;后者曹操是因为中了庞统的“连环计”而“自累”于战船相连,无法机动,一旦遭遇火攻无法逃遁,优势同样变成劣势,而曹操同样也被蒙在鼓里。

三十六计第二计的故事(三十六计之第三十五计连环计)(3)

由此例看来,对于连环计有两种理解。一是“使敌自累”。在敌人相互勾结,形成强大的实力,我方无法直接攻击时,为削弱敌人的实力,我方可采取制造矛盾、各个击破的手段,可以在战 略上使敌人背上包袱、自相牵制,把战线拉长、兵力分散,为我军集中兵力、各个击破创造有利条 件这也是连环计在谋略思想上的反映,二是“机巧贵连”,即对同一谋划对象使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机谋,这些计谋环环相扣,横向相辅,纵向相贯,相得益彰。

三十六计第二计的故事(三十六计之第三十五计连环计)(4)

总的来说,由于战场上的形势复杂多变,对敌作战时,使用计谋应该是每个优秀指挥员的本 领。而双方指挥员都是有经验的老手,只用一计,往往容易被对方识破。而一计套一计,计计连环,作用就会大得多。

连环计,指多计并用,计计相连,环环相扣,一计累敌,一计攻敌,任何强敌,无攻不破。此计 正文的意思是如果敌方力量强大,就不要硬拼,要用计使其自相钳制,借以削弱敌方的战斗力巧妙地运用谋略,就如有天神相助。

三十六计第二计的故事(三十六计之第三十五计连环计)(5)

此计的关键是要使敌人“自累”,就是指互相钳制,背上包袱,使其行动不自由。这样,就给围歼敌人创造良好条件。

战场形势复杂多变,对敌人作战时,使用计谋,是每个优秀指挥员的本领。而双方指挥员都 是有经验的老手,并用一计,往往容易被对方识破。而一计套一计,计计连环,作用就会大得多。

感谢阅读,喜欢的欢迎评论区留言,点赞关注转发,下期不迷路,谢谢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