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科举制的历史(高考是科举延续吗)

萨沙历史上的今天作者:萨沙,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高考科举制的历史?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高考科举制的历史(高考是科举延续吗)

高考科举制的历史

萨沙历史上的今天。

作者:萨沙

本文章为萨沙原创,谢绝任何媒体转载

【萨沙讲史堂第一千三百九十一期】(历史系列第679讲)

高考是古代科举的延续吗?1977年12月10日恢复后的第一届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举行。

毋庸置疑,高考同科举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今天很多人攻击科举制度,其实在古代,科举制度恰恰是中华文明最大的瑰宝之一。

春秋战国时期就不提了,那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世袭制度。

老百姓永远是贱民,食肉者鄙也永远是食肉者。

这种世袭制度,形成了很多严重的社会问题。

比如陈胜吴广,两人既然能够搞出那么大的起义,说明他们是颇有能力的。

即便是“大楚兴,陈胜王”的把戏,整个秦国也没有几个人玩得出。

然而,此等人才却只能沦为低级军官。要知道,秦国借助商鞅变法,部分打破了世袭制度尚且如此,其他各国也就很容易想了。

封建王朝的汉朝时期,采用的不是科举,而是举孝廉制度。

曹操就是举孝廉被选拔出来的人才。

所谓举孝廉,其实是一种推荐制度。由于汉代还有春秋战国时期的遗风,地方实际上是门阀家族控制。

所以,举孝廉推荐的人才,大多是门阀家族的代言人。

换句话说,举孝廉仍然世袭制度的变种罢了。

世袭制度的问题不仅仅是国家没有人才,都是一群酒囊饭袋。

更重要的是,阶级不流动,导致有才能的普通民众,永远在底层。

谁都知道,人只有这一生,谁都不愿意虚度过去。

有才华的人,都用尽各种手段试图出头。

由此,社会就存在巨大的不安定因素。

一旦有机会,比如中央政府腐败、外敌入侵、经济混乱等等,这些野心家就会跳出来搞事,形成无穷无尽的内患。

隋唐开始的科举制度,就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即便是普通老百姓,只要好好读书,有一定的才能,也能从容做官。

我们熟知的名臣,如清末的林则徐、李鸿章、曾国藩之流,都是科举考试选拔的人才。

诚然,科举到了后期只是很垃圾的八股,至少游戏规则是固定的。

即便是玩八股这种文字游戏,通常也是思敏捷的人才能够胜利,当然也不乏擅长考试的书呆子。

科举考试,让中国的阶层可以流动,底层人民具有依靠才能到上流社会的机会。

这就大大缓解了社会矛盾,同时也为国家选拔了一些人才。

可以说,科举考试是中华文明领先于世界的重要元素,在古代绝对是超级先进的制度。

自然,到了今天,这种制度也仍然有效。

清末就已经取消八股文,开始类似于今天高考的选拔考试。

1949年民国时期,各大学考试是自己决定的,没有统一高考这种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要求,去各大学参加入学考试,这所大学考不进去,还可以去那一所。

1952年,中国实行新的高考制度,就是全国统一高考。

1966年因为“知识越多越反动”“工农兵领导一切”,高考被中断了。

文革时期,全中国实施“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的方法招收具有两年以上实践经验、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工人(工)、农民(农)、解放军(兵)上大学。“工农兵学员”上大学的主要任务不是学习,而是“上大学、管大学、用毛泽东思想改造大学”,简称“上、管、改”。

对于这种行为,有识之士自然是极不赞成。

国家的副领袖林彪,也认为“这样下去不用几年,各行各业都会出现人才荒”。

于是,1973年,邓小平复出后,重新举行了高考。

这也不是真正的高考,而是针对推荐选拔工农兵上大学,增加了文化考试项目。

这里需要说明一个重要人物,白卷“英雄”张铁生。

张铁生是辽宁人,只有初中文化,分配到农村,成为大队仓库保管员。1971年,他成为生产队长,加入共青团,还同当地农村少女小侯谈恋爱。

1973年,张铁生被生产大队推选为工农兵学员。他只有初中文化,而且考试前一天才拿到复习资料。显然,他参加文化考试是不可能通过的。

6月28日第一天考试是语文,张铁生已经抓耳挠腮了。

29日上午是数学,下午是物理化学。

考虑到工农兵学员文化水平低,考场可以翻书和资料查看,甚至可以询问监考老师得到帮助。

张铁生基础太差,对于物理化学几乎一窍不通,只是写了一些判断题和选择题。

鉴于考试成绩肯定极差,张铁生就在卷子后面写了一些话,大体是认为文化考试是故意为难工农兵学员,应该取消。

6月30日,张铁生试卷批改完毕:语文38分,数学61分,物理化学6分(不是白卷)。

这本身没什么了不起,就算今天高考也经常有人交白卷甚至写怪话。

然而,张铁生事件却牵扯了政治斗争。

文化考试是邓小平要求开展,而四人帮和邓是政敌。

而张铁生考试是在辽宁,而同江青关系不错的毛远新,恰恰是沈阳军区政委、辽宁省革命委员会副主任(分管文教和宣传)。

敌人拥护的我们就要反对,因此张铁生被树为榜样,用来反对高考。

1973年8月10日,《人民日报》转发了《辽宁日报》刊登的《一份发人深省的答卷》,并另加编者按:“七月十九日,《辽宁日报》以《一份发人深省的答卷》为题,刊登了一位下乡知识青年的信,并为此加了编者按。这封信提出了教育战线上两条路线、两种思想斗争中的一个重要问题,确实发人深思。”随后,《红旗》杂志转载时发表评论,认为搞文化考试是“旧高考制度的复辟”,“资产阶级向无产阶级反扑”。

1973年的文化考试很快作废。

1973年9月,根据张铁生想学兽医或农田水利的志愿,有关部门分配他到辽宁农学院畜牧兽医系学习,破格录取。

于是,文化考试不及格的张铁生,成为了大学生,还顺利毕业。

有意思的是,张铁生考取大学以后,立即甩掉了村姑女友小侯,同女大学生董礼平恋爱,出狱后结婚。

1975年1月,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张铁生当选为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并受到江青和王洪文接见,成为政治明星。

邓小平仍然坚持高考必须进行文化考试,知识绝对不是无用、

事实胜于雄辩,邓的主张显然是正确的。

即便如此,在毛去世之前,邓仍然备受打击。

相反,张铁生被树立为榜样后,青云直上:1975年8月,张铁生被任命铁岭农学院领导小组副组长、院党委副书记。

这几年的大学生涯,让张铁生也懂得了一些政治。

他投桃报李:1975年11月29日,张铁生在《辽宁青年》发表《对教育界某刊物上奇谈怪论的批判》,批判《教育革命通讯》第10期上刊登的《培养无产阶级革命接班人的正确道路》一文。张铁生在文中称:“修正主义教育路线妄图趁我们实现‘安定团结’、‘把国民经济搞上去’的时机,趁全国各条战线飞速发展的大好形势,要在教育战线上打开缺口,复辟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统治我们学校的旧教育制度。”这篇文章被“四人帮”誉为张铁生的“新答卷”,后被刊登在1976年1月6日《人民日报》。

此时,张铁生同四人帮绑在一起了

1976年7月13日,新华社电刊登了出席辽宁省召开的上山下乡知识青年代表座谈会的吴献忠、张铁生等19名知青在1976年6月12日撰写的信,信中称,邓小平就是“拔根”复辟的总代表,是破坏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罪魁。7月14日,《人民日报》全文刊登了该新华社电,标题为《向“拔根”复辟的罪魁祸首邓小平猛烈开火——辽宁省吴献忠等十九名下乡知识青年给全省人民的信》。

张铁生此举却引起了公愤,尤其让在农村艰难度日的知识青年们,对他极度痛恨。

在他们看来,作为普通知青的张铁生,依靠政治投机摆脱了恶劣环境后,竟然对以往的同学们落井下石,实属无耻。

任何政治斗争,都有赢家和输家,遗憾的是张铁生是输家。

1976年10月6日粉碎“四人帮”后,张铁生作为他们的党羽也被逮捕。

邓小平在1977年7月21日复职,迅速就做出两个重要决定。

1977年10月21日,新华社公布:中国政府恢复中断11年的高考制度。1978年10月,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会议决定,停止上山下乡运动并妥善安置知青回城和就业。

此举,对于中国有着重大影响。

而张铁生被判处15年徒刑,到1991年刑满释放。

其实,张铁生此人谈不上好坏,只是政治大潮下的棋子而已。

除了写了几篇文章以外,他也没有什么恶行。虽有些政治投机,在那个时代也是寻常事。再说难听点,他不过是个无足轻重的政治丑角而已。

1977年12月10日,中断10年的高考正式恢复。

而1978年,全国才开始了统一高考。

可以说,70年代高考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

在这之前,社会高阶层的人,比如王朔这种军队干部子弟,可以毫不费力的在参军。当时参军以后包分配,当兵期间供应待遇很好,社会地位高,比今天公务员牛逼多了。

没有背景的普通孩子,只能在农村种地,即便你再有才华也没用。

70年代高考恢复以后,迅速出现了一批人才,解决了长达10年的人才荒。

第一次高考是极为重要的,国家也非常重视。

由于试卷的印刷纸张不足,竟然特批了用于印刷毛选的纸张。

在当时看来,这是不可思议的事情。

据统计,当年的报考人数570万,录取人数27万人,录取率4.7%。今天看来,这个录取率太低,100个人才录取不到5个。这些大学中,真正有名气的大学还不到五分之一。

那个年代,只要能够上大学,等于端上了铁饭碗,也会有很高的社会地位。

一个年轻的小学老师回忆:考上大学以后,我就向暗恋多年的女孩子表白了。之前我觉得自己地位太低,配不上她,一直不敢说。成为大学生以后,我觉得有资格了,才当面对她说了。

声明:

本文参考

图片来自网络的百度图片,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