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都县历史出现哪些名人 于都县古代历史人物概况

于都自古至今,人才辈出,继往开来,累世不衰,其中一大批或有成就的思想家、学问家、理学家代表,或有益于人民的名官廉吏,或隐居田园著书立说的乡贤名人等等,现选择部分历代著名人物简要记述,以飨读者。

西晋

太康初的陈方期,字长年。太守徐仲景征召他去做功曹,不就。以孝著称,亲丧昼夜号泣,几于毁灭,一夕假寐,若有人语曰:“无益存亡,愿择出处。”方期惊起,服除,但始终未去做官。

南朝一—宋

元嘉末的邓德明,少从雷次宗学,与韦遥等为同学,通晓并记述古今事情,尤好山水。作《南康记》,系江西最早的地方志书之一,隐远、奇异的事物详尽记载无遗,超过一郡历代之文献。旧志按:凤渚谢公府志载,德明郡人。宋元嘉(424~453年)末就雷次宗学,其时郡治正在雩都。作《南康记》,所表山水,又雩特详。其为雩人无疑,因采入之。

一、唐及五代

赖棐,字忱甫,雩都人。七岁能文,十五岁通晓九经及诸子百家。唐肃宗乾元年间进士,授崇文馆校书郎,辞归隐居乡里。

凭祥兴,雩都人。晓勇略,与弟祥祯、祥兆皆英武尚义。黄巢之乱,倾赀募兵勤王,二弟皆殁于阵,祥兴累功为将军。诏遣归图卢光稠,及境,光稠阴遣人刺杀之。乡人神之,为葬溪南,立祠祭祀。

李涞(1538~1602),字源甫,号养愚,雩都人。明代理学家。隆庆五年进士,历官宝应县知县、户部给事中、山东按察佥事、广西参议、佥都御使、都察院中丞等职。嘉靖四十五年宰辅张居正遭父丧夺情,充大婚册使,李涞疏言此大典不宜以亲丧将事。居正怒,出为山东佥事。累迁右佥都御史,巡抚应天。万历十九年,李涞遭弹劾罢官回籍。李涞的理学由薛暄入门,而上溯朱熹,所谓近里着已,不影附宗门者。与李涞同时的明代理学家、吉安人邹元标说:“雩都县稍前有何廷仁、黄弘纲两位先生,为王阳明的高足弟子。如今李涞的真学问、真人品,与何、黄两位先生相伯仲”。李涞致政家居,四壁萧然,惟聚徒讲学,寒暑易节勤讲不辍。晚年,刊刻薛暄的《读书录》和何廷仁、黄弘纲二人的文集,以训迪后学为已任。万历二十二年,主持修纂《雩都县志》。死后,既列祀郡、邑乡贤,继又奉配享濂溪、阳明二先生祠,门人又专祠邑中,置祭田。康熙十年,同乡举人易学实多方搜集其著述,编成《李中丞文集》二卷。

丘大成,字志竞,雩都人。万历四十年任连城县知县。练达治务,风励僚佐。迁学宫于旧址,建明伦堂。迁名宦、乡贤二祠于学后,建寅宾馆于衙右。当时,穆穆无可誉。死之日,民思之不能忘(《连城县志▪名宦志》)。

郭端,字季正,雩都人,生于明洪武年间。明永乐三年(1405年),入京太学,授官行人司行人。永乐十年选为御史,出巡广东。此时镇守太监雷春恃势放纵,任意杀人,郭端上书揭发,雷春伏罪。靖江辅国将军阴谋不法,郭端上书列举他的罪状,将军被判刑,成祖皇帝下令表彰郭端。云南盐法不清,皇帝面谕郭端去巡察整顿。他到云南,清弊端,建新法,措施得务,井井有条,事毕返回京城,恰逢蒋得中扰乱闽、广、湖、湘等地,朝廷严令能辑,未能捕获。众官推荐郭端去制服他,端在延平将其捉拿归案,皇帝大喜,赏赐金钱慰劳郭端。当时安南初定,朝廷对南疆边界的安宁很担心,皇帝特令郭端挂征夷将军印,统领三军去做两广监军。端走遍两广,巡视交趾,降服豪强,申雪贫弱冤抑,释放无辜入狱的人。行迹所到,贪官污吏以及克扣军饷的军官,无不闻风丧胆。端在两广任职多年,两袖清风。回到家乡探亲时,许多乡亲来看望他,郭端拿不出好东西来款待,便在门口挖了一眼水井,以“人情好水也甜”来酬谢乡亲。后人称此井为“郭屋井。”永乐十九年,郭端赴京考绩,以功绩最大提升为奉议大夫,出任山东按察司事。永乐二十二年仁宗登位,令任随侍官。次年仁宗死,宣宗即位,即调郭端为交趾佥宪。交趾对明朝叛服无常,宣宗二年安南王三世孙陈嵩,请求宣宗立自己为安南王后继人,宣宗准许,即派王部尚书罗汝敬送诏书到交趾,并令郭端班师回朝。汝敬按定期提前3天入交趾,郭端未及迎接,罗即以怠慢迎诏罪上状将他们逮捕入狱。郭端在狱9年;每日读书赋诗自乐,至宣德十年(1435),始蒙恩赦出狱、复官。不久病死,朝廷许多大官抚棺痛哭。

谢 祜,字信斋,明水头人,生卒不详。其父谢宁,明正统六年(1441年)中举人,曾任广东都司,为官勤慎刚正,崇尚正道。考绩期满,归训子孙务于耕读。谢祜极孝顺父母,听从父教,在家勤耕苦读。他生性聪明,博览群书,但不喜欢研究进仕之道。谢祜能体恤百姓疾苦,为民解忧。当时于都每年要派伕50名,协助赣县、南康造红站船5只;派10名司马兵往安远板石巡检;还要征集许多民兵去会昌参加防御。百姓负担沉重,疲于奔命。谢祜十分同情。于是步行5000里路,赴京上书,说明于都地处要冲,百姓疲惫,对邻县的伕、船、兵员实难协助。奏文报入朝廷,宪宗命令江西抚司,商议处理,一定要做到劳役均平,使负担稍有减轻。随后谢祜又向各院司等衙门,诉说于都百姓困苦,请求减免赋税,再次得到批准,百姓无不感激他的恩德。明弘治初,孝宗发布命令,凡中央或地方所出现的各种利弊,允许各人奏文陈说。谢祜再次带着大儿子国玉,渡过江淮北上,到京城向皇上陈说国计民生大事22条,其中内容有:宰相贤良,以辅佐皇帝治理国事;节约国家费用,以体恤百姓钱财来之不易;会昌不应设防守军队,以减轻百姓负担;长河堡应建置巡检司,以统领乡间民兵;运河贡船多冒充滥用,挥霍浪费,隐瞒私有等弊端严重;要坚决除去官妓,以整顿官常职守,奋勉风俗。孝宗见他奏文中的言词诚恳正直,采纳了他的进谏。都御史李昂十分敬佩,手写“天朝纳牖”四字相赠。巡抚赣南都御使金泽和韩邦问看到他的奏文都叹息说:“这是匹夫而为天下大事担心的人啊!”每年都以厚礼来慰问他。

严 銶,字文器,生卒不详,雩都人。明宏治二年(1489年)乡试,以《易》科成绩优异中举人,授杭州府推官。他明辨冤狱案件,清理盐税舞弊,剔除贪官污吏。3年考绩期满,其行李箱子萧然无物。有人劝他去借贷银两用以行贿,获个好官职。他严肃地回答说:“行贿不是我的志愿,况且借贷必须还偿,依靠正常俸银有限,非苟取百姓的财物就不能还偿,与其损害百姓利于我的官职,倒不如丢了我的官职而无害于百姓!”经推荐,被转任大仆寺卿。他奏请皇帝减去山东马匹十分之二、三,牧民困境才稍有复苏。后提升为广西平乐知府,不久因病辞职回乡。卒年失考。他在家平日生活极其清苦,吃野菜调羮,穿粗布衣服,清淡度日。大家都说:“严公是廉洁官吏。”死后,提学蔡克廉匾题“清白吏”,挂在严家门上。以垂永久。

五、清代

易学实,字云浮,号犀崖,雩都人。崇祯十二年己卯科举人。鼎革后,杜门读书、著述,年七十犹能灯下作小楷。曾编订《李涞文集》,手抄《困知录》,著有《犀崖文集》三十六卷、《云湖堂集》六卷。康熙二十三年,主纂《赣州府志》二十卷。

梅贲英,字子鹤,雩都人。性淡静,好钞录文史。每岁终,陈所录于案,以酒脯酹之。词义皆默诵不遗。顺治十四年举于乡,公车不第,键户著书。李元鼎尝曰:“子鹤骨劲神清,令人对之,萧然自远。”著有《鹿谷文集》、《史论》四卷、《诗集》六卷、《四书汇解》二十卷。

尹元贡,字仲禹,号种雨,雩都人。康熙三十八年举人,任房山县知县,卒于官。有诗名,工书,不轻作,顾性嗜茗,得佳茗啜疾书,舒卷自如。著有《读史日钞》《步堂诗集》《步堂古今诗选》。

黎文蒸,字储彩。甘贫力学,坚持不懈。参与编修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县志、五十一年(1712年)府志。由岁贡为临江府训导,勤于讲学而秉性冲和。年八十五岁卒。卒之顷,子孙问所遗言,若云:“八十年来慎保身,冰渊求敢拟前人,生平行事无机巧,惟恐此心失本真。”

管乐,字亮揆,雩都人,乾隆七年进士。任湖南长沙府醴陵知县,调繁任靖州绥宁知县,署茶陵州知州,升湖北汉阳同知,黄州知府。著有《卧村制艺》《汉江课士录》《考信篇》。

康绪,字特观,水头里(今岭背乡)人,乾隆元年(1736年)中举人,先后任南康教谕,永宁训导,诲人不倦,任山西盂县知县,行使车马外出因道路狭窄走了庄稼地时,厚资给民而不会闹事。盂有小河,夏秋洪水迅涨,房屋荡析,他捐俸筑堤,水不为患。每断狱,如有生路可求,即援例出之,讼案随勘随结,不妨民业。逢严冬,设粥厂,制棉衣,救济穷人,士民大悦,树碑以纪其德。告病归家,没有盘缠,众醵金相赠。

易轼,字焕尧,号苏湖。少好学,沉潜经史,独具见解,中乾隆辛卯(1771年)科举。历署新城、金谿、武宁、上犹、九江府学教职,补彭泽训导,他注重教书品行第一。曾曰:“品行本也,文艺末也。有文艺而无品行,吾儒所不齿也。”著有《易经心解》、《礼记周礼辨义》、《书经折衷》、《诗经释义》、《春秋汇参》。

李睿,字淇圣,号慕园,雩都人。乾隆二十五年庚辰江西乡试第一名,三试礼部不售。著有《易经咀言》《说余闲吟》《菉园诗稿》《志余闲吟》。乾隆十六年主纂《雩都县志》,独出体裁,考核精详,直笔无私,招致邑人不满。

宋昌图(1729~1795),字道昌,号畏轩,雩都人。诸生。理学家。初谒赣县邓元昌,以为圣贤可学而至,居恒以敬为主,言动必宗礼法,终身无倦容,著有 《畏轩集》二卷、《训蒙要编》。

宋华国(1735~1803),字雨宜,号立崖,昌图仲弟,雩都人。理学家。乾隆三十年乙酉拔贡,乾隆五十年部选授石城县教谕,六年后任吉水县训导,彭泽县教谕。著有《立崖文集》《立崖诗集》。

宋光图(1738~1766),字尚宾,号二崖,昌图季弟,雩都人。诸生,副贡。理学家。终年二十九岁。著有《二崖先生文集》。

宋维驹,字月台,华国子,雩都人。古文家。嘉庆十二年丁卯科举人,官奉新县学教谕。师事姚鼐,受古文法。致力古文数十年,波澜不尚壮色,议论不求耸听,唯斤斤以无序为戒。著有《古文钞》。

宋昌恂,字怀恭,号敬亭,启传子,应桂孙,雩都人。少好学,博闻强记,淹贯经史,刻有《敬亭文稿》行世。清乾隆庚午科(1750年)举人。挑选知县,分发云南。以亲老告近,改发湖南,历署石门、新宁,借补武岡州州同,丁外艰归。服阕,仍赴云南,历署南宁县,沾益州临安同知。昌恂所至,遁分尽职,夜治官书,往往达旦不寐。民有为前官所抑,久羁禁狱者,讯明立出之。或有疑狱,人不能决,昌峋一鞫而出。署宁远时,有僧被窃,获盗数人,无从得赃。偶过山麓,见一新坟,曰:“此即赃也。”驰视开坟,赃果在是,立还僧,民惊为神。署沾益,宿多陋规,悉革去。太守巴公怜其清苦,欲以盐斤二十万假之,发卖可获息千金。昌恂力辞之,谓此颇类青苗法,巴公不悦,昌恂曰:“阿上官以取民财,吾不为也。”比忧归,士民遮道,如失慈父母,作歌颂之,以为有古循吏风云。

于都县历史出现哪些名人 于都县古代历史人物概况(1)

宋昌芹,字泮草,号楚园,雩都人。祖凤依,迁居赣城,孕十二月而生。洪声硕肤。幼质鲁,刻苦力学,积久顿悟,以能文称。清乾隆乙酉(1765年)科举人,辛卯成进士。引见以礼部主事主客司用,克称其职。施充顺天乡试同考官,人彀者多知名士。大学士蔡公新深器之,期以大用。既念亲老,乞假归省,观察某公延为濂溪书院山长,开导后学不倦。乡人有携重金以私干者,却而不受曰:“吾家世清白,无需此为。”未几、白昼梦羽人招之曰:“我蓬莱客也。”遂以疾终。

钟学玦,名玉冰,字慕贞。雩都人。清道光七年(1827年)8月25日生。父性和善,务农兼商,勤俭操持,家道日厚,素以“勤劳”、“积德”为家训。学玦深受熏陶,勤奋好学,淡于功名,爱读医书。少年丧父辍学,继承家业,务农行医。为人仗义疏财,善行乐施。妻黎氏,勤俭贞淑,夫有善举,热诚劝勉。栏杆前,据桥头、马安之门户,握银坑之烟喉,过往者甚多。然而高山耸立,溪涧穿流,却没有桥,春夏水涨路阻,行人怨声载道。学玦深感其苦,叹道:“巨项捐职荣一身,有愧;修桥铺路利万民,积德。”于是偕同兄弟学玑。学琚和王享金、谢声蔚诸人捐献,建栏杆前花萼桥;随后又解私囊,建樟树兜下桥。两座都是3孔麻条石拱桥,至今依然完好。是时栏杆前和塘弯背数里无人家,尤其牛轭岭,是通往兴国古龙岗的要道,十几里无人焑。烈日炎炎,雨雪霏霏时,行人无处栖息而非常苦情,钟学玦不惜千金先后在冷水坑口建花萼亭,塘弯背建息肩亭,牛轭岭建风雨亭。并拨良田6亩,以资养亭和施茶济众。鉴于当地百姓求医治病困难,学玦发奋自学中医,经过几年刻苦实践,学就一手医术。前往求医者甚多,却不收钱纳礼。他说:“为民不恤民,枉为民,钱财如粪土,非我所欲,为民解痛,方为我愿。”施中公推学玦主管义仓,他备荒济民,公正无私。乡里民间纠纷,为人极力据理辨解,甚至自己掏钱息事。热心公益济民之举,深受百姓赞颂。光绪十四年(1888年)学玦61寿辰,于都县侯赠赐“乡善之士”匾;乡耆赠奉“善德长芳”匾。以扬其业,彰其德。光绪十九年七月十九日卒,终年66岁。

于都县历史出现哪些名人 于都县古代历史人物概况(2)

(供稿:于都县志办)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