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的姓氏起源简介(冯姓起源与源流)

冯的姓氏起源简介(冯姓起源与源流)(1)

中华冯氏在中国境内居住人员的源流分布不外有以下几种:

1. 传说中的黄河之神,即河伯冯夷之后。裔孙仍有分布于少数民族地区。中华冯姓起源据史料记载最早是起源于河伯族首领冯夷,其后人在冯地(今陕西大荔县的冯邑)建立了冯夷国,历经夏商周三朝,但在西周时被周武王所灭。

2. 有外姓人的后代易姓为冯。

3. 西汉司马迁后代。

源于司马迁。据司马氏史料记述西周毕公姬高佐武王伐纣有功被封为“大司马”,子孙以“司马”为氏,西汉司马迁因受奸人所害,为逃避追杀,司马迁长子司马临将司字加一竖改姓同。司马迁次子司马观将马字加两点水改姓冯。这在古籍中虽然没有记载,但在民间有不少传说。陕西省韩城芝川镇徐村有司马迁之墓和司马祠,徐村原住民是冯同二姓,两姓有冯同不分,冯同不婚的习俗,二千多年来,冯同二姓均认同祭拜司马迁为共同先祖的事实,加之以家谱为佐证,司马迁后代有冯姓, 因此冯氏源流中添有新支脉。

明朝1573年丰顺仕弼公谱序--一族正根:

粤自后稷,巨跡笃生,帝喾之犯,姜嫄与帝出祀郊禖,以求有子。姜嫄见大人脚跡,以己跡印之,遂歆然震动而有孕,是生后稷,名曰弃。弃为儿时,好种五谷,及长,尧举之为农官,封于有邰(今陕西省武功县西南),赐姓姬氏。传至第四代曾孙公刘迁于豳舟(今陕西省彬县旬邑一带),传至九世孙古公亶父,又自豳迁于岐(岐山县东北),是为西伯。文王仁原新命,其庶子毕公高食采于冯 阝(即始平郡,即陕西古愧里,现兴平东南,辖境今咸阳、户县以西,宝鸡、兴平以南),因姓之为冯。文王名昌,即古公(亶父)之孙也,生有圣德,商纣命为西伯诸侯之长,得专征伐,故称西伯。是时商纣暴虐,文王行仁政,怙胄西方,天下三分心归于文王,已有其二。此所谓“仁原新命”也。其子武王,名发,伐商纣王,受命为天子,始封其父为(周)文王,又封(其弟、文王之第十五子)毕公高于冯 阝地。因封赐姓,曰冯。是毕公高者,实冯氏受姓之始祖也。

我毕冯世家最早的发源地是在陕西。周文王之第十五子毕公姬高封地于毕原,奉禄食采地理位置在陕西西安咸阳大荔的冯邑。康王十二年(约公元前1010年),保釐东郊厥后支子食采于冯 阝(即始平郡),子孙去邑为氏(书作冯)。冯氏有声望的世家大族大都居于陕西省兴平县东南的始平,被称为冯氏始平世系,毕公姬高是由毕转冯第一人,冯简子是记史第一人。据孤本老谱《天极公谱》载:一世;毕公高,次妃姜氏;二世;金公,讳音元,号万(即冯万),妣姒氏。三世;冯伯子,名迏,字光廷,妣姒氏。四世;冯竺公,字明达,妣子氏。五世;冯恩,字泽民,妣姜氏。六世;冯景,字公明,妣姜氏。七世;冯廷臣,字方奖,妣姜氏。八世;冯文,字奇丰,妣子氏。九世;冯连,字拔春。十世;冯企生。十一世;冯彬。十二世;冯波。十三世;冯共,字容。十四世;冯塘,字全。十五世;冯铿。十六世;冯志大。十七世;冯宏才。十八世;冯中郎。十九世;冯简子。二十世;冯襄子。二十一世;冯达人。二十二世;冯玉,字妇。二十三世;冯淼。二十四世;冯秀芳,字景泰,妣徐氏。二十五世;冯涵,妣徐氏。二十六世;冯欢,字逈北。二十七世;冯亭,号掩炎。二十八世;冯去疾,中山郎,妣李氏。二十九世;冯桂,讳馨,字敬之。三十世;冯唐,妣赵氏。三十一世;冯遂,字王孙。三十二世;冯忠,又名琪、妣 氏。三十三世;冯奉世,字子明,妣张氏。生九子一女:选卿 远卿 连卿 君卿 运卿 迏卿 圣卿 蓬卿 才卿,女一,名婕,汉元帝选入宫中,立为昭仪。是史上著名的“冯皇后”。三十四世;冯君卿,讳正,即冯野王,妣付氏。三十五世;冯异,字公孙,妣王氏。据广西冯君南谱载共生有六子。异公性谦谨,精通兵法,领兵有方,不争功利,诸将毎次论功,公独坐大树下,军中号称“大树将军”。后代冯氏子孙以冯异有功不居功为荣,并以谦逊为家训。这就是冯氏宗祠的楹联:“始平世泽;大树家声” “大树堂”的由来了。

传至今天,全国各地冯氏族人多为大树堂裔孙,主要分布于广东、广西、河南、河北、江苏、江西、湖南、山东、四川、重庆和云南等地,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列第九位,在以人口为序的中国姓氏中排名第27位,人口近千万,可谓螽斯衍庆,瓜瓞绵绵,人才辈出,源远流长,在中国社会发展史上历朝历代都发挥重要作用。(广东冯俊标)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