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戏都有什么经典(拥有百年历史的黄梅戏)

黄梅戏自诞生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黄梅戏都有什么经典(拥有百年历史的黄梅戏)(1)

在黄梅戏的发展、演化过程中,参考、借鉴了许多其他戏剧的文化元素。在黄梅戏中,我们能看到楚剧、汉剧、采茶戏、京剧的影子,黄梅戏将这些剧种中的精华融会贯通,可谓博百家之长。

糅合了各戏剧特色的黄梅戏,深受民间喜爱,所以,更是成为了当下流行的戏剧文化之一。

即便是对黄梅戏缺乏了解的朋友,大多也听过《天仙配》、《女驸马》等经典剧目,甚至,能随口客串一把票友,唱上几句经典台词。

纵观黄梅戏的进化过程,可以说是从无到有、由简到繁,这一过程自然离不开热衷于黄梅戏的老前辈们的不懈努力。当下的黄梅戏顺应时代发展,已成为贴合当今文化的成熟戏剧。不论是唱腔、方言、伴奏方面,都已不可与百年前同日而语。在表演形式上,我们既可在舞台上看到黄梅戏,亦能在广播、影视作品中一睹其风采。

黄梅戏都有什么经典(拥有百年历史的黄梅戏)(2)

那么,经久不衰的黄梅戏究竟拥有怎样的艺术特色呢?今天,我们不妨站在相对专业的角度,对黄梅戏艺术的艺术特色进行剖析。

首先,便是黄梅戏易于被群众接受的大众性。从今时今日古典文化传播的过程来看,“接地气”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特质。长久以来,许多古典文化过分追求“登大雅之堂”,以至于脱离了群众,变成不食人间烟火般的高雅艺术。

从当代价值的角度来看,这类难以流传下去的古典文化无不缺乏大众性,不够质朴。黄梅戏之质朴,主要可从两个方面窥见:

第一个,黄梅戏的演唱者未必具有专业性。

一般来说,绝大多数戏剧的表演都需要整个表演团队来完成,黄梅戏则不然。表演黄梅戏的,可以是没有学习过乐理知识,甚至连唱腔都不合标准的票友。

我们时常能在民间看到农民、裁缝、纺织工等普通人进行免费演出,他们都是热衷于民间艺术的爱好者。在演唱之前,这些票友三五成群凑到一起,在庙会、舞台甚至是茶余饭后的小广场上自发地进行演出。演出完毕后,各回各家,没有丝毫负担。

进行非专业演出的表演者,不会以黄梅戏作为谋生手段,他们对戏剧的喜爱是发自真心的,这种质朴是许多戏剧文化都不曾具备的。

第二个,黄梅戏的表演形式,与民歌类似,极具生活气息。

从黄梅戏中的衬词里我们不难看到,一些在日常生活中脱口而出的方言亦会在唱词中出现,观者仿佛置身于真实的生活环境中,而不是在看一出虚构的桥段。

例如《蓝桥会》、《打猪草》、《夫妻观灯》等一些段子,所讲述的都是老百姓家长里短的小事,反映的是普通民众的衣食住行。或许在一些自诩高雅的艺术家看来,这些内容是琐碎且无意义的,但普通百姓喜欢的正是这种平易近人的表演形式。

黄梅戏都有什么经典(拥有百年历史的黄梅戏)(3)

笔者一直在强调黄梅戏具有“大众性”,那么,黄梅戏的大众性究竟体现在哪个方面呢?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喜爱黄梅戏的听众已突破百万人,而且,这个数字还在持续增长。一般来说,戏剧的受众相对较窄,无法与流行歌曲及电影媲美,只有一定年龄的观众才会对某种传统戏剧产生兴趣,黄梅戏则不然。在各地的戏曲比赛中,既有年过花甲的老者,亦有稚气未脱的少年,足见黄梅戏是一种老少咸宜的艺术。

从事演职行业的人员都知道,不论自己的基本功多么扎实,让观众亲口评价“好看”或“好听”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或许一些人认为黄梅戏比较“土”,殊不知这种充满土气的大众化亦在不断进步。要知道,百年以前的“大众化”与现今的“大众化”根本不是一个概念,黄梅戏之所以能够经久不衰,是因为它随时会根据社会背景进行演变,永远保持比较宽的受众面。

黄梅戏都有什么经典(拥有百年历史的黄梅戏)(4)

其次,我们再来说说黄梅戏唱腔上的独特性。

“唱腔”是我国戏剧表演领域对“唱法”的统称,可以说在每个戏剧艺术形式中“唱腔”都是主体。与乐器伴奏的部分不同,唱腔完全是由人声构成的。所以,不同的表演者所展现出来的音色截然不同,演唱技巧的高低亦会对唱腔造成影响。

黄梅戏的唱腔可划分为主调和花腔两个部分,此外还可延展出一个小类别“阴司腔”。主调,也叫正腔,在传统桥段中使用的腔调大多属于主调。若继续细化,主调又可分为平词、二行、三行、火攻等。所谓平词,是正本中应用最多的唱法,其腔调庄严肃穆,适用于叙述或陈词。在《天仙配》和《梁祝》中,我们能听到大量平词唱法。

花腔,在其他戏剧形式中亦有出现,不过黄梅戏中的花腔略有不同。通常来说,黄梅小戏的花腔都保持在同一宫调中,这种“联曲体”的形式更加简单。黄梅戏的花腔,还借鉴了一些民歌的唱法。所以,在听黄梅戏时我们不会有听到“板腔”的不适感。与此同时,即便是没有接受过专业的乐理训练的表演者,亦能在短时间内学得像模像样。

阴司腔可谓黄梅戏中的特色,一般来说剧目里的将死之人、鬼魂、鬼差通常会使用这一腔调演唱戏词。阴司腔既低沉又悠扬,每句唱词的结尾还带着拖腔,给人一种悲凉的感觉。在黄梅戏表演者职业化后,演职人员在花腔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彩腔”。通常来说,彩腔是所有腔调中最流畅,也是最欢快的。

每当表演者以彩腔唱词,就是为了向观众讨要打赏。虽说这种唱腔是演职人员为了经济需求发明出来的,但其艺术性仍值得观众为之买单。黄梅戏在唱腔方面的延展性非常强,例如安庆市的黄梅戏大师关阳老师就曾将自己惯用的唱腔小段收录进《梦会》这张专辑中,在该专辑中关阳老师选用了管弦乐器作为搭配,让黄梅戏的风格更加新颖。

黄梅戏都有什么经典(拥有百年历史的黄梅戏)(5)

还有,便是黄梅戏方言官话并用的协调性。

在黄梅戏中我们能听到大量安庆方言,这种方言听起来与普通话非常接近,在江淮语系地区的老百姓听来比较舒服。黄梅戏的唱词结构是非常独特的,正本中的唱词大多为七字句和十字句,演唱时的节奏遵循“二二三”及“三三四”的标准。当然,在一些字数较多或较少的唱词中,亦可根据原本的韵律进行自由发挥,进行压缩或扩增。

打个易懂的比方,“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上句中的“的”显然是在七字句基础上扩增出来的。但在唱法上,我们并不感受到违和感。

除了正本之外,黄梅戏的花腔小戏唱法更加灵活。

从唱词上来看,花腔小戏的唱词为三字句到七字句不等,且这些句子中频繁出现口语化的衬词。在唱法上,亦可用带有安庆乡音的官话唱腔。

之所以黄梅戏会在我国多地区经久不衰,或与这种通俗易懂的唱词风格有关。很多戏迷在听颇具地方风格的戏剧时,往往会被晦涩难懂的方言拒之门外。

但在听黄梅戏时,无需有这种顾虑。

黄梅戏都有什么经典(拥有百年历史的黄梅戏)(6)

最后,则是黄梅戏伴奏风格的多样性。

虽然人声是戏剧的主体,但乐器伴奏亦很重要。少了乐器伴奏,戏剧的氛围渲染便会大打折扣。在音乐伴奏方面,黄梅戏大量应用了高胡,并以其他民乐和锣鼓进行搭配。这种组合泛用性极强,基本可以适用于任何题材的剧目。不论戏本需要渲染何种气氛,这些乐器的搭配都能完美塑造氛围。

在早期的黄梅戏演出时,三位演奏者与表演者要遵循“三打七唱”的原则。除了演奏乐器之外,演奏者还会在表演过程中进行帮腔。在乐器演奏上的安排为:一人负责竹根节、钹和堂鼓,此人会坐在舞台的正中央;一人负责敲小锣,坐在场门外;一人负责敲大锣,同样坐在场门外。

这种位置上的安排,能够巧妙地让观众感受到“立体声”,伴奏会恰到好处迎合唱词,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并且,黄梅戏伴奏的风格,会随着灵活多变的唱腔而产生变动。通过数名演奏者的配合,可以渲染出悲伤、愤怒、愉悦等多种情绪氛围,能够显著地衬托出剧中人物的喜怒哀乐,让角色的情绪动态化。

前文我们提到,不论是平词还是花腔,黄梅戏的唱腔都是极具表现力的。然而,仅有腔调尚不足以让黄梅戏的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所以乐器伴奏起到了补充作用。

黄梅戏都有什么经典(拥有百年历史的黄梅戏)(7)

近年来,亦有不少黄梅戏爱好者用吉他等西方乐器对黄梅戏进行了别样演绎,这种伴奏形式让黄梅戏更加通俗化、流行化。

由此可见,传统艺术未必要拘泥于传统的表演形式,在不伤筋动骨的情况下,尝试搭配一些西洋乐器,或可使黄梅戏艺术展现出另一番风采。

参考资料:

【《黄梅戏考》、《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黄梅戏》】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