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人类历史有巨大影响的十个国家(有史以来对人类贡献最大的是哪个国家)

我的结论是中国人60%,美国、英国、德国、荷兰占40%,总之中国人对人类贡献最大。从人类古文明来看,有四大文明古国:四大文明古国,是国际上认可度较高的关于世界四大古代文明的统称。分别是古巴比伦(位于西亚)、古埃及(位于北非)、古印度(地域范围包括今印度、巴基斯坦等国,位于南亚)和中国(位于东亚)。四大文明古国实际上对应着世界四大发源地,文明分别美索不达米亚、古埃及、古印度、中国这四个大型人类文明最早诞生的地区,而稍后的爱琴文明未被包含其中。四大古文明的意义并不在时间的先后,而在于它们是现在文明的发源地。而至今只有中国文明大国一直传承下来,其它文明已基本消失。 要准确的恒量一个国家对人类的贡献,必须站在历史的角度,全方位的进行考量。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量:一是农业;二是手工业;三是工业基本元素;四是商业经济;五是古代科学技术;六是金融经济;七是工业和科技现代化;八是军事和军事基本元素;九是看看外国人是怎样评价的。为什么要这样考量,因为一至八的考量项目,是一个完整的历史或现代国家必须具备的基木功能,从中可看出一个国家在这个项目上对人类的贡献多少,所以这八个项目基本上就能概括,一个国家的基本能力和对人类的贡献了。 比较对象只以中国和欧洲作标的。 一在农业方面,有什么历史技术性名著。 中国:《氾胜之书》、《齐民要术》、《陈敷农书》、《王祯农书》、《农政全书》统称古代五大农书,可以说后三者实际上就是农学的延伸,在为农业发展的服务过程中,加上长期的实践活动,才导致他们的产生、发展和取得辉煌。因此农学在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中实际上是最基础的学科,其它一切学科是为农学服务,以农学为中心。 《氾胜之书》:西汉氾胜之著。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农业科学著作。书中总结出一种叫“区田法”的耕作方法,还介绍了“穗选法”、“浸种法”等选种方法和育种方法。该书现存3700多字,内容丰富。 《齐民要术》:北魏贾思勰著。是一部系统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全书共10卷,92篇,11万多字。书中对农、林、牧、副、渔各方面都有详尽论述,被誉为农业百科全书。 《陈敷农书》:宋代陈敷著。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谈论水稻栽培种植方法的农书。陈敷自耕自种,下苦功夫钻研,于74岁时写完这部著作,对古代的农业生产作出了巨大贡献。 《王祯农书》:元代王祯著。全书共36卷,13.6万多字,分为《农桑通诀》、《百谷谱》、《农器图谱》三个部分,是当时农业生产技术的总结。 《农政全书》:明代徐光启著。这是一部集前人农业科学之大成的著作。全书60卷,50万余字,书中汇集了有关农作物的种植方法,各种农具制造以及水利工程等农业技术和农学理论知识,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氾胜之书》的作者氾胜之是西汉时人,汉成帝(西元前32年——前7年在位)时出任过议郎,后因在三辅地区(包括关中平原)推广农业、教导种麦取得成效,而被提拔为御史。《氾胜之书》18篇是他总结农业生产经验的基础上写成的。 该书总结了两千多年以前以我国关中平原和黄河中下游地区为中心的农业生产经验,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综合性农书,书中对整个农业生产过程对作了详细的总结。其主要内容包括:提出了“凡耕之本,在于趣时,和土,务粪泽,早锄早获。”的耕作栽培的总原则;科学的阐明了适时播种的重要性,认为播种冬小麦不宜太早也不宜太迟;最早记载了我国劳动人民的选种方法和草木(瓜类)植物嫁接的方法;详细介绍了种肥、基肥和追肥的清况和方法;对汉代农业生产技术的一大创新“区田法”和被誉世界上最早的“溲种法”也详加论述;此外《氾胜之书》不仅总结了当时北方旱地农业生产经验,而且也涉及到了南方的水田耕种方法。从中可以看出,我国两千多年以前的汉代农业生产技术就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准,对我们今天的农业生产也还有著重要的参考价值。 《齐民要术》的作者是北魏贾思勰,山东益都(今山东寿光县)人。在所有的历史文献中均找不到他的有关事迹,只是在《齐民要术》的题署中说 “后魏高阳太守贾思勰撰”,故作者的身世很难定论。 《齐民要术》大概成书于西元6世纪30—40年代之间,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大型综合性农书,主要反映了的是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的农业生产情况,对秦汉以来黄河流域的旱地农业生产技术的一个系统总结,标志著以精耕细作技术为核心的中国传统农学也已臻于成熟。 《齐民要术》全书共分十卷,九十二篇,把卷首的“序”和“杂说”计算在内的话共约十一万五千馀字,其篇幅之巨在古农书中可谓罕见。全书的体例以系统严整著称,其内容含盖农、林、牧、渔、副等各业,首先重点讲述的是大田作物和蔬菜的种植、果树和林木的栽培以及动物的饲养等主要内容,接著讲述了酿造、食品加工等副业和兼述有实用价值的南方热带植物。这种编写的体例,成为后世模仿的对象。 《齐民要术》在海外的流传,要数日本最早,影响也最大。唐时,日本史书就有记载,此后又出现了大量的手抄本和刻本。近现代日本学者也投入了相当大的热情去整理和研究《齐民要术》,于是有了“贾学”的出现,主要成果有西山武一、熊代幸雄的《校订译注齐民要术》等。 19世纪末《齐民要术》传到欧洲,英国著名博物学家达尔文在《物种起源》裏称其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即使在现代也受到国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如:英国学者李约瑟(Joseph Needham)在编著《中国科学技术史》第六卷(生物学和农学分册)时也以《齐民要术》为重要材料。 《陈旉农书》的作者是南宋的陈旉,其生平事迹不详,自号西山隐居全真子,又号如是庵全真子,看来是道教全真派教徒。 《陈旉农书》成书与南宋绍兴十九年(1149年),篇幅不大。全书共有一万余字,分上中下三卷,上卷总论土壤耕作、作物栽培和土地经营;中卷牛说,讲述耕畜—牛的饲养管理;下卷蚕桑,讨论有关种桑养蚕的技术。 《陈旉农书》是现存第一部有关南方水稻种植区农业生产技术的著作。书中以有关水稻生产技术为核心,但也总结了南方旱地作物的生产经验。从现存的古农书来看,其主要的成就有: 第一次专篇论述了耕牛问题; 第一次把蚕桑作为农书的一个重点问题; 第一次专篇系统地论述了土地规划和利用; 第一次专门讨论了水稻秧田育苗技术; 第一次系统的总结了农业生产技术的原理; 第一次把农业经营管理和生产技术放在同种位置,且强调经营管理是农业生产的关键因素; 提出了著名的土壤肥力学说:“地力常壮”和“用粪犹用药”的论断。 《王祯农书》全称《东鲁王氏农书》,元王祯撰。祯,字伯善,山东东平县(今东平县)人。有关他的生平事迹的文献资料很少,他大约生活在十三世纪到十四世纪之间,曾于元成宗元贞元年(1295年)任宣州旌德(今在安徽)显灵,大德四年(1300年)调任信州永丰(今江西广丰)县令,农书就是他在调任永丰之前完成的。 《王祯农书》有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农桑通决》6卷19篇,是农业总论性质的。首先论述了农业、牛耕和蚕桑的起源,以及农业和天时、地利、人力三者之间的关系。其次论述了包括垦耕、播种、中耕、施肥、灌溉、收获和贮藏等大田作物的生产技术。最后论述了果木的栽培、家禽(包括鱼和蜜蜂)的蓄养,以及养蚕、缫丝等内容。第二部分《百谷谱》是对农作物的各论。分别论述了谷属、蓏属、蔬属、果属、竹木、杂类、饮食类和备荒论等80多种植物的生产技术。第三部分是《农器图谱》,共分12卷20门,插图300多幅,占全书的五分之四。如此详细的介绍各种农业生产工具,这在以前的农书中很少见,标志著中国传统农具已经发展成熟,在中国农书中,其地位是不可替代的,在中国农学中,其功绩是不可磨灭的。故《农器图谱》是《王祯农书》中最具有价值的一部分,奠定了该书在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史,尤其是在中国农具发展史中的地位。 《王祯农书》是中国第一次兼论了南北农业生产技术的农书。农业因天时、地利等关系具有区域性,中国南北农业生产技术也有较大的差异,王祯在农书中注意对比异同,强调互相取长补短以促进农业的发展。这和《农器图谱》构成了该书的两大特色。 《农政全书》的作者是徐光启(1562-1633)。徐光启,字子先,号玄扈,明南直隶松江府上海县(今上海市)人。中国明末杰出的科学家和近代科学的先驱。他的科学成就是多方面的,但一生用力最勤、收集最广、影响最深远的还要是集中农业与水利方面,其代表著作就是《农政全书》。 《农政全书》初稿大约完成于1525—1528年之间,徐光启死后由其门人陈子龙等对原稿进行修订和增删,于崇祯十二(1639)年刊刻发行。整理之后的《农政全书》,“大约删者十之三,增者十之二”。全书共70余万字,其中作者在摘引了225种前人文献的同时,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和数理知识,提出独到的见解,并多以“玄扈先生曰”形式出现的他自己的著作大约有6万多字,分为12目包括:农本3卷;田制2卷;农事6卷;水利9卷;农器4卷;树艺6卷;蚕桑4卷;蚕桑广类2卷;种植4卷;牧养1卷;制造1卷;荒政18卷,共60卷。 《农政全书》是一部传统农业科学的百科全书,主要包括农政思想和农业生产技术两大内容。其中农政占了全书篇幅的一半以上,重点论述农本、开垦、水利、荒政等和农业生产息息相关的政策内容。 《农政全书》在具体的农业科学技术上的成就有:用事实破除了中国古代农学中的“唯风土论”思想;对棉花从栽培到织成布这中间一系列技术问题的详细论述,提出了“精拣核、早下种、深根短干、稀稞肥壅”的十四字口诀;总结了番薯越冬藏种技术和栽培经验;总结了蝗虫灾害的发生规律及治理的方法;详尽地介绍了女贞树养白蜡虫的经验等。 欧洲:上世纪1000年前无。 二手工业。 中国:手工业专著:战国时期,出现了手工业专著《考工记》。记述了齐国官营手工业各个工种的设计规范和制造工艺,不但在我国工程记述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在当时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的。 欧洲:在上世纪1000年前无。 三工业基本元素。工业的基本元素提升主要是机械的材质的提升,也即从木制和低级金属,再向高级金属发展。主要是向铁和钢发展,而这就要看铁的冶炼能力了。中国冶炼术历史如下:古代冶炼技术的演进春秋以前,中国的冶炼技术处于比较原始的阶段,当时使用的冶炼方法称为“块炼法”。当时炼铁使用木炭作燃料,热量少,加上炉体小,鼓风设备差,因此炉温比较低,不能达到铁的熔炼温度,所以炼出的铁是海绵状的固体块,称为“块炼铁”。块炼铁冶炼比较费时,质地比较软,含杂质多,经过锻打成为可以使用的熟铁。钢铁冶炼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到“块炼渗碳钢”。出土文物表明,中国最迟在战国晚期已经掌握这种最初期的炼钢技术。人们在锻打块炼铁和熟铁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反复加热,铁吸收木炭中的碳份,提高了含碳量,减少夹杂物后成为钢。这种钢组织紧密、碳分均匀,适用于制作兵器和刀具。进一步发展到“百炼钢”技术。人们在打制器物的时候,有意识地增加折叠、锻打次数,一块钢往往需要烧烧打打、打打烧烧,重复很多次,甚至上百次,所以称之为百炼钢。百炼钢碳分比较多,组织更加细密,成份更加均匀,所以钢的品质提高,主要用于制作宝刀、宝剑。 在西汉中晚期,中国出现新的炼钢技术“炒钢”,这是在生铁冶铸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炼钢技术。大约在春秋末期,中国就已经发明生铁冶铸技术,以后经过长时间的实践和探索,逐渐形成利用生铁为原料的炒钢技术。其基本方法是将生铁加热成半液体和液体状,然后加入铁矿粉,同时不断搅拌,利用铁矿粉和空气中的氧去掉生铁中的一部分碳,使生铁中的碳含量降低,去渣,直接获得钢,这就是炒钢技术。这项技术的发明是炼钢技术的重大突破,使冶炼业能向社会提供大量廉价、优质的熟铁或钢,满足生产和战争的需要。炒钢的出现促进百炼钢技术的发展,人们以炒钢为原料,经过反复加热、折叠、锻打成质量很好的钢件。但是炒钢和百炼钢技术还存在一定缺陷,如炒钢工艺复杂,不容易掌握;百炼钢费工费时。 2 綦毋怀文发展灌钢法大约在东汉末,可能出现炼钢新工艺“灌钢”法的初始形式。南北朝时,綦毋怀文对这一炼钢工艺进行了重大改进和完善。南朝齐、梁时的陶弘景首先记载了灌钢法,北朝魏、齐间的綦毋怀文曾用这种方法制成十分锋利的“宿铁刀”。綦毋怀文,姓綦毋,名怀文,是中国南北朝时期著名冶金家。他生活在公元6世纪北朝的东魏、北齐间,具体生卒年代历史上缺乏记载,只知道他好“道术”,曾经作过北齐的信州(今四川省奉节县一带)刺史。据史书记载,綦毋怀文的炼钢方法是:“烧生铁精,以重柔铤,数宿则成钢”,就是说,选用品位比较高的铁矿石,冶炼出优质生铁,然后,把液态生铁浇注在熟铁上,经过几度熔炼,使铁渗碳成为钢。由于是让生铁和熟铁“宿”在一起,所以炼出的钢被成为“宿铁”。灌钢法是中国古代炼钢技术上一个了不起的成就。同百炼法或炒炼法比较,其优点1)生铁作为1种渗碳剂,因熔化后温度高,加速向熟铁中渗碳的速度,缩短冶炼时间,提高生产率。(2)熟铁因为碳的渗入而成为钢,生铁由于脱碳也可以变成钢,增加了钢的产量。(3)在高温下,液态生铁中的碳、硅、锰等与熟铁中的氧化物夹杂发生反应,去除杂质,纯化金属组织,提高金属品质。(4)灌钢法操作简便,容易掌握。要想得到不同含碳量的钢,只要把生铁和熟铁按一定比例配合好,加以熔炼,就可获得。3 推动中国古代刀剑技术的发展綦毋怀文是一位出色的制刀专家,对前人造刀经验进行研究、比较,经过不断实践,创造一套新的制刀工艺和热处理技术。 欧洲:在上世纪1000年前无。 四商业经济。 中国:与中国对比,马可波罗来到刚刚遭受蒙古人破坏之后还没有恢复元气的中国,便被中国的商业繁华而彻底震撼。对后来他的游记,自以为是的绝对不相信。因为同时期对比,威尼斯的贸易活动与任何一座中国城市都无法相比。而威尼斯却是整个欧洲商业中心。准确说,应该是整个欧洲,几乎只有威尼斯一座城市。 庄园中一切都是自给自足,所以欧洲中世纪几乎没有城市,威尼斯的出现,已经是中世纪结束的时候了。欧洲人几乎1000年间没有商业活动。偶尔需要与其他庄园进行交易时,是通过原始社会的物物交换方式,因为那些所谓富裕的庄园主,也没有哪怕一枚金币。在欧洲,能有条件持有金币者,那是贵族中的贵族了! 因为欧洲人在:中世纪全是文盲,根本没有历史。唯有教堂神职人员可能识字,但他们连纸都没有,一卷写有圣经的羊皮卷,可以买下一座庞大的城堡了!整个中世纪1000年,欧洲人没有任何《圣经》以外的文献。 走出中世纪后,欧洲那些近代早期小说,最多的主题还是庄园与城堡,小说中,仍然很少出现商业活动,一幅庄园奴隶制下自给自足的原始面貌。由此可知道,在这之前,欧洲的历史要有多么落后。 全世界只剩下中国文明没有被欧洲摧毁。他们抢走了不少文物,可我们中国耕读传统深厚,随便一个家庭都有不少书籍,这是全世界独有的现象,加之中国拼命抵抗,没有被西方占领,我们的文明得以保存。 古时候整个亚洲贸易畅通,非洲与西亚之间贸易往来频繁。古代文明社会,工商业是和农业同步发展的。没有农业的基础,根本不存在商业资本,不生产的社会,没有与其他文明可交换的商品,也就不存在商业活动。 古代中国是世界文明引领者,然而文明成果传到欧洲时便已所剩无几,他们依然在原始社会苦苦挣扎。 甘英出使西域,已经到达了文明社会的边缘。欧洲人尚未开化。匈奴被我们赶到西方,被欧洲社会的落后与野蛮所震惊,强烈鄙视欧洲,便狂揍了他们一顿,在欧洲人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中国与游牧民族的斗争,大部分游牧民族被我们融合,少部分被赶跑到西方。然而每一次都会引起蝴蝶效应,欧洲人便一次次被掌握了先进金属铸造技术的东方游牧民族蹂躏。最严重的那次是突厥人带去的。 蒙古人西征,也被欧洲的落后所震惊,蒙古人第一次见到世界上还有比自己更落后的地方。深深地担心自己的文明水平被欧洲人拉低,于是对欧洲人戏虐了一遍后,调头就走,绝不统治那里。 欧洲人被蒙古文明的先进所深深震惊,他们对成吉思汗崇拜地要死。欧洲人对蒙古人带来的信息所着迷,从此便梦想着死也要死在美丽的东方,那个人间天堂。 郑和下西洋,亚非贸易完全打开了,欧洲文明刚起步,不在考虑中,不值得进行直接贸易。在明朝建立的整个贸易网络中,亚非一体化,商业自由开放。而欧洲,仅仅一座威尼斯通过西亚间接介入贸易网络。其贸易额在整个体系中可以忽略不计,但这已经是整个欧洲的全部贸易了。 五是古代科学技术。 中国:中国古代关于科学技术和著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中国古代的天文历法 (1)先秦时期:①春秋时期,留下了世界上公认的首次哈雷彗星的确切记录。《春秋》记载,公元前613年,“有星孛入于北斗”,即指哈雷彗星,这一记录比欧洲早六百多年。②春秋时期我国历法已经形成自己固定的系统,基本上确立19年7闰的原则,这比西方造160年。③战国时期,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甘石星经》,其中有丰富的天文记载,反映了那个时期人们对天文的认识。 (2)两汉时期:①汉武帝时,天文学家制订出中国第一部较完整的历书“太初历”,开始以正月为岁首。②西汉关于太阳黑子的记录,被世界公认为是有关太阳黑子的最早记录。③东汉时,张衡从日、月、地球所处的不同位置,对月食作了最早的科学解释。④张衡发明制作的地动仪,可以遥测千里意外地震发生的方向,比欧洲早1700多年。 (3)隋唐时期:①唐朝天文学家僧一行制定的《大衍历》比较准确地反映了太阳运行的规律,系统周密,表明中国古代历法体系的成熟。②僧一行还是世界上用科学方法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的创始人。在实测中他认识到,在小范围有限的空间里得到的认识,不能任意向大范围甚至无际的空间推演,这是我国科学思想史上的一大进步。 (4)宋元时期:①北宋科学家沈括的突出贡献在天文学方面,把四季二十四节气和十二个月完全统一起来的“十二气历”更加简便,有利于农事安排。②元初设立太史局编制新历法。③元朝杰出天文学家郭守敬,提出“历之本在于测验,而测验之器莫先仪表”的正确主张,创制了简仪和高表等近二十件天文观测仪器,主持了全国范围的天文测量。④郭守敬主持编定《授时历》,一年的周期与现行公历基本相同,但问世比现行公历早300年。 2.中国古代的数学成就:(1)两汉时期:《九章算术》约成书于东汉,分九章介绍了许多算术命题及其解法,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它的出现标志中国古代数学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2)南北朝时期:①魏晋时期的数学家刘徽,运用极限理论,提出了计算圆周率的正确方法。②南朝祖冲之精确地计算出圆周率是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这一成果比外国早近一千年。它的专著《缀术》对数学发展有杰出的贡献。 3.中国古代的物理学成就 战国时期:物理学有较大成就。《墨经》中有大量的物理学知识,其中包括杠杆原理和浮力理论的叙述,还有声学和光学的记载。关于光影关系、小孔成像等,写的很系统,被现代科学家称为“《墨经》光学八条”。 4.中国古代的医药学成就 (1)先秦时期:扁鹊是战国时期最著名的医生,后代把他奉为“脉学之宗”,他采用望闻问切四诊法,从脉象中诊断病情。切脉是扁鹊的主要成就。四诊法成为我国中医的传统诊病法,两千多年来一直为中医所沿用。 (2)两汉时期:①战国问世、西汉编定的《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较早的重要医学文献。它奠定了祖国医学的理论基础。②东汉的《神农本草经》是中国第一部完整的药物学著作。③东汉末年的名医华佗,擅长外科手术,被人誉为“神医”,发明的麻沸散,比西方早1600多年。④东汉末年的名医张仲景,被称为“医圣”,其代表作《伤寒杂病论》是后世中医的重要经典。 (4)隋唐时期:①唐朝杰出的医学家孙思邈的《千金方》,全面总结历代和当时的医药学成果,并有许多创见,在我国医药学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②吐蕃名医元丹贡布编著的《四部医典》,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③唐高宗时期编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的、由国家颁行的要点。 (5)明清时期: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药物一千八百多种,方剂一万多个,全面总结了16世纪以前的中国医药学,被誉为“东方医药巨典”。李时珍重视实地考察和试验观察,注意运用比较方法,所以他对药物的认识和总结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本草纲目》对药物的分类反映了由低级到高级的生物进化观。李时珍还提出“鸟产于林,故羽似叶”的观点,反映了他在动物适应环境、相关变异以及遗传特征等方面的新认识。 5.中国古代的地理学成就 (1)南北朝时期:①西晋时期,裴秀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地图学家。绘制出《禹贡地域图》,还提出了绘制地图的原则。②北魏时期,地理学家郦道元的《水经注》,通过为古书《水经》作注,以《水经》为纲,全面而系统地介绍了水道流经地区的自然地理和经济地理等诸方面的内容,是一部历史、地理、文学价值都很高的综合性地理著作。 (2)明清时期:明朝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对石灰岩溶蚀地貌的观察和记述,早于欧洲约两个世纪。还记录了一些地理发现,纠正了前代地理学著作中的一些错误。 6.中国古代建筑学成就 (1)先秦时期:夏、商、西周的都城是全国政治、交通中心,都城有城门供居民出入,城内有整齐宽广的街道。 (2)隋唐时期:隋唐是中国古代建筑的成熟时期,取得了辉煌成就。①隋朝著名建筑师宇文恺主持修建了大兴城,唐朝在此基础上扩建为长安城。长安城政体设计合理,建筑规模宏大,体现了当时城市建筑的高超技术。②宇文恺采用图纸和模型结合的设计方法,是我国建筑技术上的一大突破。③隋朝工匠李春设计建造的赵州桥,是世界上最早的敞肩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3)宋元时期:①北宋末年李诫编写的《营造法式》,是我国建筑史上的杰出著作。②辽代河北蓟县独乐寺、山西应县木塔,是我国著名的古代木结构建筑。③金代的卢沟桥闻名中外。④元大都建筑宏伟,城内有完整的排水系统。 (4)明清时期:明成祖令人在元大都的基础上营建北京城,约八十万能工巧匠中,最有名的是木工蒯祥,被誉为“蒯鲁班”。北京城有三重,宫城外有皇城,皇城外有京城。宫城又称紫禁城。北京城的主体建筑都布置在中轴线上,中央官署集中在京城南部,钟楼、鼓楼位于城北。宫城的黄色琉璃瓦和红墙相配,充分体现出封建皇帝的威严。 7.科学技术著作 (1)科技论著:北宋科学家沈括《梦溪笔谈》,总结了我国古代主要是北宋时期的许多科技成就,在我国和世界科技史上有重要地位。英国学者李约瑟称沈括是“中国科技史上最卓越的人物”,《梦溪笔谈》是“中国科学史的里程碑”。 (2)生产技术综合著作: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总结了明代农业、手工业的生产技术。书中还收录了一些国外传来的记述,这表明海外技术的不断传入已称为人们不可缺少的知识。国外称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8.农业、手工业技术专著和科技论著 (1)农学专著:①北朝时期,贾思勰《齐民要术》,系统地总结了6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农牧业生产经验、食品的加工与贮藏、野生植物的利用等,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②明朝时期,徐光启《农政全书》。综合介绍了我国传统农学成就,建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农学体系。书中还引入了《泰西水法》,介绍了欧洲先进的水利技术和工具。全书60卷,分12门,其中“救荒”一门占全书三分之一,表明作者关心民间疾苦,也说明当时灾荒的严重和政局的衰败。 (2)手工业专著:战国时期,出现了手工业专著《考工记》。记述了齐国官营手工业各个工种的设计规范和制造工艺,不但在我国工程记述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在当时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的。 (3)科技论著:北宋科学家沈括《梦溪笔谈》,总结了我国古代主要是北宋时期的许多科技成就,在我国和世界科技史上有重要地位。英国学者李约瑟称沈括是“中国科技史上最卓越的人物”,《梦溪笔谈》是“中国科学史的里程碑”。 (4)生产技术综合著作: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总结了明代农业、手工业的生产技术。书中还收录了一些国外传来的记述,这表明海外技术的不断传入已称为人们不可缺少的知识。国外称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唐朝时《真元妙道要略》一书最早提到了火药,唐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 宋仁宗时成书的《武经总要》记载了许多火器的制作方法。 《甘石星经》是世界最早的天文学著作。: 隋朝天文学家刘焯编制的《皇极历》,创立了计算日月运行的新方法,是当时最先进的历法。②唐朝天文学家僧一行,在《皇极历》的基础上制定的《大衍历》,比较准确地反映了太阳运行的规律,系统周密,表明中国古代历法体系的成熟。③一行还是世界上用科学方法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的创始人。 西周:商高讲过“勾三股四弦五”这一勾股定理特例,载于《周髀算经》。 东汉:《九章算术》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 唐朝:著名数学家王孝通撰写的《缉古算经》,首次提出三次方程式正根的解法,能解决工程建设中上下宽狭不一的计算问题,是对古代数学理论的卓越贡献,比阿拉伯人早三百多年,比欧洲早六百多年。 明代:数学家程大位编著《算法统宗》,奠定了后世珠算法基础。 清代:蒙古族数学家明安图推出“割圆九术”,将其研究成果整理成《割圆密率捷法》。他用解析几何方法把三角函数和圆周率的研究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齐民要术》:北魏贾思勰著,是现存一部最早、最完整的农书。 《梦溪笔谈》:北宋沈括著,是我国科学发展史上的珍贵遗产。 《农政全书》:明末徐光启著,论述了农学理论,并介绍了欧洲的水利方法,是我国古代优秀的农学著作。 《天工开物》:明末清初的科学家宋应星所著,被后人誉为“17世纪中国工艺百科全书”。 《河防一览》:明朝潘继驯所著,总结了我国古代治理黄河水患的经验。 而欧洲中世纪1000年前连正规的文字记载都没有,因为没有纸和印刷术。 六金融经济。最早的股份公司、产生于17世纪初荷兰和英国成立的海外贸易公司。这些公司通过募集股份资本而建立,具有明显的股份公司特征:具有法人地位:成立董事会:股东大会是公司最高权力机构;按股分红;实行有限责任制。股份公司的成功经营和迅速发展,使更多的企业群起效仿,在荷兰和英国掀起了成立股份公司的浪潮。到1695年。英国成立了约100家新股份公司。 18世纪下半时英国开始了工业革命,大机器生产逐步取代了工场手工业。在这场变革中,股份制立下了汗马功劳。 随着工业革命向其他国家扩展,股份制也传遍了资本主义世界。 19世纪中叶,美国产生了一大批靠发行股票和债券筹资的筑路公司、运输公司、采矿公司和银行,股份制逐步进入了主要经济领域。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美国制造业产值的90%由股份公司创造。19世纪后半叶,股份制传入日本和中国。日本明治维新后出现了一批股份公司。我国在洋务运动时期建立了一批官办和官商合办的股份制企业,1873年成立的轮船招商局,发行了中国自己最早的股票。 股票的出现,促使股票交易所产生。早在1611年,就有一些商人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买卖海外贸易公司的股票。形成了股票交易所的雏形,1773年,在伦敦柴思胡同的约那森咖啡馆正式成立了英国第一个证券交易所,以后演变为伦敦证券交易所,1792年。24名经纪人在纽约华尔街的一棵梧桐树下订立协定。形成了经纪人联盟,它就是纽约证券交易所的前身,1878年,东京股票交易所正式创立。它是东京证券交易所的前身。1891年。香港成立了香港股票经纪协会,后发展为香港证券交易所,1914年,中国当时的北洋政府颁布证券交易所法,1917年成立了北京证券交易所。 1171年,威尼斯银行成立,这是世界上最早的银行,随后意大利的其他城市以及德国、荷兰的一些城市也先后成立了银行。 所以最早的银行是意大利创立的。 1773年,在伦敦柴思胡同的约那森咖啡馆,股票商们正式成立了英国的第一个证券交易所,即现在伦敦证券交易所的前身。 所以最早的证券交易所在英国。 七现代工业和科技。一是英国首发第一次工业革命;二是德国各种工业母机和机械设备世界领先,;三是二三次工业革命欧美都领先。在二次工业革命,即电气化和石油化中,英国,德国、美国领先;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中,即电子化,电脑化,ⅠT化中美国、德国、荷兰领先美国主导着电脑产业,德国和荷兰主导芯片产业;在科技现代化中美国起主导作用。 八军事和军事基本元素。从基本元素谈,冷兵器时代铜铁武器制造中国从汉朝就有了,欧洲到中世纪末100O年后才有的。从热兵器看来,火药是中国人发明的,火箭也是中国人发明的,在唐朝就有了火箭式炮杖了,准确地说,火箭是由中国人发明的,中国是古代火箭的故乡。由中国古代科学家最早运用火药燃气反作用力原理创制的火箭,在当代科学精英的手中发展成为运载飞船升空的大力神,这是我们每个炎黄子孙都引以为自豪的 “火箭”这个词在公元三世纪的三国时代就已出现。在公元228年的三国时期,魏国第一次在射出的箭上装上火把,当时蜀国丞相诸葛亮率军进攻陈仓(今陕西宝鸡东)时,魏国守将郝昭就用火箭焚烧了蜀军攻城的云梯,守住了陈仓。“火箭”一词自此出现。不过当时的火箭只是在箭头后部绑附浸满油脂的麻布等易燃物,点燃后用弓弩射至敌方,达到纵火目的的兵器。 北宋的军官冯继升、岳义方、唐福等(公元10世纪后期),曾向朝廷献过火箭及火箭制造方法。那时的火箭已经使用了燃烧效能更好的火药,但仍由弓弩射出。从而出现了人类历史上最早、最原始的“火药箭”。它用纸糊成筒,把火药装在筒里压实,绑在箭杆上,用弓发射出去。后来在原始火箭基础上做了改进,将火箭直接装入杆中间,爆时声响很大,借以恐吓敌人。 火箭出现后,在中国被迅速地用于军事行动和民间娱乐中。10~13世纪,在宋、金、元的战争中,已应用了火枪、飞火炮、震天雷炮等火药武器。那时的飞火炮和现代的火焰喷射器相似,是一种原始的火箭武器。北宋后期,在民间盛行的烟火戏中,人们利用火药燃气的反作用力,制成了能够高飞和升空的“流星”(或称“起火”)、“爆竹”为节日增添了喜庆的气氛。从工作原理看,流星、爆竹已具有火箭的特点。 公元12世纪后,原始的火箭经过改进后,广泛地用于军事。到了元、明时代,火箭兵器在战争中有了很大发展,并发明了许多与现代火箭类型相近的火箭,相继出现了二虎追羊箭、九龙箭、一窝蜂等火箭,这些都利用了火箭多级串联或并联(捆绑)的技术。明代史籍中记载了多种火箭武器,重要的有震天雷炮、火龙出水、神火飞鸦、飞空砂筒、万人敌等。 明代是我国火箭技术迅速发展的时期,军事技术家制成多种利用火药反作用力推进的火箭,用于军事战争。明初,朱元璋第四子燕王朱棣在夺取政权的“靖难之役”中,于河北的白沟河同建文帝的部队作战时,遭到“一窝蜂”火箭的射击,这是中国最早将“喷气火箭”用于战争的记载。此后各种单级喷气火箭日益增多,有单发和多发两大类。 三飞箭。 民族英雄戚继光在东南沿海抗倭时,创制了飞刀箭、飞枪箭、飞剑箭等三种喷气火箭,统称“三飞箭”。这三种火箭用长6尺的坚硬荆木制作,箭镞长5寸,分别制成刀、枪、剑形锋刃,能穿透铠甲。箭镞后部绑附长7至8寸、粗二寸的火药筒。作战时,将火箭安于木架上,手托箭尾,点着火药筒的药线,对准敌人射去,它在水陆作战都可使用。这三种火箭在戚家军水兵营的10艘战船上装备了2000多支,在车炮营、骑兵营和步兵营中,共装备了4760支,平均每人4支。戚家军装备如此众多的火箭,在中国和世界军事史上都是空前的。世界上其他国家,直到240多年后,才知道世界上有喷气火箭这种火器。 多发齐射。 单级火箭的高级制品是各种“多发齐射火箭”。它们大多是将多支火箭安置于一个口大底小的火箭桶中,桶内安置两层格板,用于火箭的定位和定向,同时又将各支火箭的火药线集束在一起,点火后众箭齐飞,发射面有数丈之宽,除前面提到的装有32支火箭的“一窝蜂”火箭外,还有二虎追羊箭、百虎齐奔箭等几十种,一次可射2至100支火箭不等。戚家军还常将多个火箭桶固定在火箭车上发射,一次可射几百支乃至上千支火箭,是后世火箭炮车的前身。戚继光在北方守备东段长城时,至少装备了40辆火箭车,这在古代是独一无二的。在世界其他的一些国家中,直到360多年后,才出现火箭炮车。 载人飞行。 明代时火箭不但用于军事领域,而且还出现了火箭载人飞行的尝试。中国明代学者万虎(也有称作“万户”)被认为是世界火箭的鼻祖,是试验空中飞行的开拓者。万虎在研究火箭具有推动物体上升能力的基础上,制作了一把能上天的椅子,他在座椅背后安装了当时最大的47支火箭,同时把自己捆在座椅的前面,两手各拿一个大风筝,然后叫人把47支火箭同时点燃,想要借助火箭向前推进和风筝上升的力量飞向前方。这个试验虽然没有成功,但他已被公认为世界上第一个试图利用火箭升空飞行的人。为了纪念万虎,人们已将他的名字用来命名月球背面东方海附近的环形山。 大约在13世纪末至14世纪初,中国的火药与火箭等火器技术传到了印度、阿拉伯,并经阿拉伯传到了欧洲。引发了阿拉伯与欧洲国家对火箭技术的引用,推动了火箭技术的发展。到1805年,英国炮兵军官W·康格里夫创制成脱胎于中国古代火箭的新式火箭,成为近代火箭的肇端,射程达到了2.5~3公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火箭技术逐渐用于空间探测和开发。1957年10月4日,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61年4月12日,苏联第一艘“东方”号飞船发射成功。1969年7月20至21日,美国“阿波罗”11号飞船登月。 有翼火箭。 明代后期的军事技术家还创制了“神火飞鸦”与球形带双翼的“飞空击贼震天雷”两种“有翼式火箭”。这两种火箭分别在鸦形与球形体内装满火药,火药中有火药线通出,并与起飞火箭火药筒中的火药相串联;发射时先点燃起飞火箭的火药线,使火箭飞至敌方,并将鸦身与球体内的火药引爆,杀伤和焚烧敌军的人马,是破阵攻城的利器。后来的导弹可以说是这种火箭合乎逻辑的发展。 二级火箭。 明代后期还创制了“火龙出水”等二级火箭。“火龙”有龙身、龙头、龙尾。龙身是为约1.6米长的薄竹筒制成的箭身,前边装一个木制龙头,龙口昂张,利于火箭射出。后边装一个木制龙尾。箭身头尾下部两侧各安一支半斤重的起飞火箭,箭身内部安置有神机火箭数枚,引线全部扭结一起。龙身下前后共装4个火箭筒,前后两组火箭引线各将其引线扭结在一起,前面火箭药筒底部和龙头引出的纽结线相连。两种火箭之间有火线相联。发射时,先点燃龙身下部的4个火药筒,推进火龙向前飞行。当起飞火箭的火药线燃尽时,龙身内的神机火箭即被引燃,从龙口射向目标。 这种火箭已经应用了火箭并联(4个火药筒)、串联(两级火箭接力)原理。它既可以射向天空,也可以用于水战。它用于水战时可在水面上飞行数公里远。这是最早问世的二级火箭,比现代的二级火箭要早300多年。此外,当时还创制三种可返还可回收的二级火箭“飞空沙筒”,把古代火箭技术推进到高级阶段,为近代火箭的研制启发了思路。这是中华民族对火箭技术的发展所做的重大贡献。 而欧洲中世纪1000年前连正规的文字记载都没有,因为没有纸和印刷术。但中国在清朝时败落了。而欧洲发明了导弹、飞机、坦克、大炮、核弹,卫星,航母、航天器等。 九外国人怎么评价的。 四大发明是关于中国科学技术史的一种观点,是指中国古代对世界具有很大影响的四种发明,是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重要创造,是指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及印刷术。 此一说法最早由英国汉学家李约瑟提出并为后来许多中国的历史学家所继承,普遍认为这四种发明对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且这些发明经由各种途径传至西方,对世界文明发展史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四大发明:造纸、指南针、火药、印刷术。 意大利数学家杰罗姆·卡丹早在1550年就第一个指出,中国对世界所具有影响的“三大发明”:是司南(指南针)、印刷术和火药。并认为它们是“整个古代没有能与之相匹敌的发明。” 1620年,英国哲学家培根也曾在《新工具》一书中提到:“印刷术、火药、指南针这三种发明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把事物的全部面貌和情况都改变了。” 而后,在1861~1863年,马克思和恩格斯更是将这些发明的意义推到了一个高峰,马克思在《机械、自然力和科学的运用》中写道:“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了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了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恩格斯则在《德国农民战争》中明确指出:“一系列的发明都各有或多或少的重要意义,其中具有光辉的历史意义的就是火药。现在已经毫无疑义地证实了,火药是从中国经过印度传给阿拉伯人,又由阿拉伯人和火药武器一道经过西班牙传入欧洲。” 英国汉学家麦都思指出:“中国人的发明天才,很早就表现在多方面。中国人的三大发明(航海罗盘(司南),印刷术,火药),对欧洲文明的发展,提供异乎寻常的推动力。” 来华传教士、汉学家艾约瑟最先在上述三大发明中加入造纸术,他在比较日本和中国时指出“我们必须永远记住,他们(指日本)没有如同印刷术、造纸、指南针和火药那种卓越的发明。这个发明清单被后来的著名英国生化学家、历史学家和汉学家李约瑟发扬光大。 总之结论:一是中国文化历史五千多年,人类目前生产生活和工业及军事基本元素和文化都是中国人创造的;二是中国曾经基础工业也很发达;三是中国历史上对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是人类最早的;四是商业贸易最早最发达的国家还是中国;五是金融业是欧洲首创的;六是工业和科技及军事现代化,欧美领先并主导,但基本元素是中国人创造发明的,不过欧美人采取拿来主义,把它们进一步发扬广大了。 综上所述,中国对人类的贡献是60%,其它40%为美国、英国,德国,荷兰,总之是中国对人类的贡献最大。 最后请,对中华民族认识漠糊和无自信心的人们,详细阅读此文,相信会很快改变认识和增强信心。 另外请临考高考的学生们也多看一看此文,最好背下来,会对你有很大帮助的。

对人类历史有巨大影响的十个国家(有史以来对人类贡献最大的是哪个国家)(1)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