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可以人为改道吗(黄河改道)

黄河改道指黄河河道发生较大幅度的变迁。历史上,黄河一向以“善淤、善决、善徙”而著称,民间常有“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的说法。改道最北时,流经海河,出大沽口;最南时,流经淮河,汇入长江。据历史记载,公元前602年至1946年间,黄河决口泛滥1593次,发生较大改道共26次,其中有6次影响巨大,称为“六大迁徙”,涉及今河南、河北、山东、安徽、江苏五省。历史上黄河改道,除了极少数时候是由于人为原因直接造成的以外,基本上是黄河自行溃决而成的,多发生在唐代以后

黄河可以人为改道吗(黄河改道)(1)

黄河可以人为改道吗(黄河改道)(2)

现代黄河

明清故道(1368-1855年)

南宋、元故道(1128-1368年)

北宋故道(1048-1128年)

东汉故道(11-1048年)

西汉故道(前602-11年)

禹河故道(前2278-前602年)

大禹治水

三皇五帝时期(约公元前21世纪初),黄河泛滥,大禹奉命治水。《尚书·禹贡》记载“导河积石,至于龙门,南至于华阴,东至于砥柱,又东至于孟津。东过洛汭,至于大伾,北过降水,至于大陆,又北播为九河,同为逆河,入于海”。这里的“积石”指现今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附近的阿尼玛卿山。意思是说,黄河在龙门以下一段南流至华阴向东,经三门过孟津与洛河汇流。再下过大伾山北流,穿过漳河,经今河北曲周县以东向北,然后分为数支,分道入海。其中最北一支为主流,到今深县南折而向东,循漳河至青县西南,又东北经天津东南入于渤海。这条河因《禹贡》所载,故称为“禹河”。

禹河大徙

周定王五年(前602年)黄河在黎阳宿胥口(今河南浚县西南)决徙,偏离禹河故道[,至章武(今河北沧县东北)入海,为史载大禹治水后黄河第一次大改道。宿胥口河徙后的河道,大致从滑县附近向东,至河南濮阳西,转而北上,在山东冠县北折向东流,到茌平以北,折向北流经德州,渐向北,经河北沧州,在今河北黄骅县以北入于渤海。而原来的禹河旧道,有时还行水,至战国中期才完全断流。

秦汉时期

汉文帝十二年(公元前168年)黄河在酸枣(今延津县境)决堤,是汉代黄河最早的一次决口。

魏郡改道

新莽始建国三年(公元11年),黄河在魏郡决口,经平原、济南,流向千乘入海,这是黄河第二次大改道。至公元70年,主持治河的王景仔细选择新河道,并进行全面的整治,才解决水患。这条河道于今河南濮阳由西汉旧河道分出,经过今山东省聊城、禹城等县,在山东利津县附近入海。这条河道通行了几百年,无重大决溢改道。

北宋时期

横陇改道

北宋景祐元年(1034年)七月,黄河在澶州(今河南濮阳)横陇埽决口,于汉唐旧河之北分成赤、金、游等多支东北入海,史称横陇河。庆历元年(1041年)皇帝下诏暂停修决河。从此以后,大河在濮阳以下离开了流经千年的故道(后称京东故道),久久没有恢复。横陇河行水14年,虽未成患,但淤积迅速。

商胡改道

宋仁宗庆历八年(1048年)六月,黄河冲决澶州商胡埽(今濮阳昌湖集),河水泛滥后分为两脉:一脉向北直奔大名,经聊城西至今河北青县境与卫河相合,由天津附近入海,史称“北流”;另一脉在今山东省无棣县入海,史称“东流”。东流直至宋哲宗元符二年(1099年)才断绝。

三易回河

三易回河是指仁宗、神宗、哲宗年间的三次人为决口。

第一次回河:嘉祐元年(1056年)四月壬子朔,将商胡北流强行堵塞,让黄河改道入六塔河,六塔河无法容纳黄河,当天晚上决口,“溺兵夫、漂刍藁不可胜计”。命三司盐铁判官沈立往行视,而修河官皆谪。宦者刘恢奏:“六塔之役,水死者数千万人,穿土干禁忌;且河口乃赵征村,于国姓、御名有嫌,而大兴臿斫,非便。”

第二次回河:熙宁年间,又遽塞北流,并置疏浚黄河司,致黄河多次决口;有一次甚至夺淮入海,灌郡县四十五,而濮、齐、郓、徐尤甚,坏田逾三十万顷。

第三次回河:元祐八年(1093年),封闭北流,元符二年(1099年)二月黄河洪水在三门决口,唐开元年间所建“圣德颂”并大历年重修“禹庙”皆在山顶,均被冲毁。六月末,于内黄口决堤,东流遂断绝。

南宋改道

黄河夺淮

南宋建立之后,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年),东京府汴梁守将杜充为阻止金兵南下,在滑州(今河南省滑县)人为决开黄河堤防,造成黄河改道。新河道经滑县南和濮阳、东明两县之间,再经山东省鄄城、巨鹿、嘉祥、金乡诸县汇入泗水,由泗入淮,夺淮入海。从此黄河由原来的北入渤海改为南入黄海。此后黄河主要是在南面摆动,郑州以下、清口以上的黄河主流移动不定,或由泗水,或由汴水,或由涡水,或由颍水入淮,或同时分几支入淮,再入黄海。虽然时有北冲,但均经由人力强行逼堵南流。

金世宗大定八年(1168年)六月,黄河在李固渡(今滑县境内)决口,河水部分流向单州,当时“新河水六分,旧河水四分”。金章宗明昌五年(1194年)八月,黄河在阳武决堤。

金哀宗天兴三年(1234年),蒙古军至洛阳城下立寨,攻金国归德府(今河南省商丘县),“决黄河寸金淀之水以灌宋军”。黄河河水夺涡入淮,河道又一次较大的变化。

元代

元世祖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十月,黄河在开封、祥符、陈留、杞、太康、通许、鄢陵、扶沟、洧川、尉氏、阳武、延津、中牟、原武、睢州等十五处决口。朝廷调集南京(今开封)民夫204,323人,修筑堤防。

元成宗大德元年(1297年)七月,黄河在杞县蒲口决堤,次年(1298年)六月再次决口,河水泛滥导致汴梁、归德被淹。

元惠宗至正四年(1344年)夏,黄河大水,在白茅口(今山东曹县境内)决堤,主流向东北注入运河,再南流入淮,泛滥达七年之久。朝廷任命贾鲁为工部尚书兼总治河防使,堵住缺口。黄河自曹州以下至徐州河道称为“贾鲁河”。

明代

明初黄河,经河南荥泽、原武、开封、宿迁,向南流入淮河。洪武十七年至三十年(1384~1397年)黄河在河南境内多次决口。其中,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四月,黄河于原武黑洋山决口,东经开封城北五里,又东南由陈州、项城、太和、颜上,东至寿州正阳镇全入于淮。曹、单间贾鲁所治的旧河遂淤,主流徙经今西华、淮阳间入颖河,由颖河经颖上入淮。

清代

咸丰黄河大改道

清咸丰五年六月十九日(1855年8月1日),黄河在河南兰考北岸的铜瓦厢决口。河水先流向西北,后改东北走向,在山东境内借济水(又名大清河)入渤海。在咸丰黄河大改道之前,黄河下游流经路线,按照现时中国行政区域划分,大体上经过河南的荥阳、郑州、原阳、延津、封丘、中牟、开封、兰考,后经山东的曹县、单县,再经安徽的砀山、萧县、最后入江苏的丰县、沛县、徐州、邳州、睢宁、宿迁、泗阳、淮安、涟水、阜宁、滨海然后入黄海。

民国

花园口决堤事件

1938年(民国二十七年)6月6日晚,中华民国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八师为阻挡日本军,在河南郑州黄河南岸花园口开始掘堤。至9日用炸药炸毁大堤,河水穿堤而出,又向南流,沿贾鲁河、颍河、至安徽阜阳,由正阳关入淮;另一股自中牟顺涡河,由怀远入淮河。河水泛滥八年,河南、安徽、江苏3省44县市受灾。直到1947年堵复花园口后,黄河才回归北道。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