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仙境神仙驻足地(仙人山下是仙家)

仙人山下是仙家

文/华子

在去白马峪村采风前,我对白马峪村的人文地理和风土人情知道的少之又少。说来也惭愧,作为土生土长的莱芜人,居然还是通过此次采风活动才对白马峪村有了细致的了解。

白马峪村位于莱芜城东南10公里处,地处莲花山脚下莲花河西岸,仙人山东麓,是一个说不大说不小的山村。据《丁氏谱》记载,明天启年间,丁姓由博山迁此建村,由于建村时有匹白马奔驰而过,驰进村西仙人沟(史名核桃峪)内,从而得名白马峪。在与村民相遇交谈时得知白马峪村原有河西、河东、小北岭三个自然小村组成,其小北岭原来只有一户人家居住,现已拓展成新村。白马峪村在历史上曾有艾、吴、闫、贺、张、吕、尚等姓居住过,现只存墓地遗址。现村人多为丁姓,还有毕、樊、韩、刘等5姓。新中国成立前夕,村民积极参加革命,1946年前后,丁西明、丁西汉、丁西琢、丁西禄、丁昌俊、丁昌胜、丁光其、樊登雨、毕玉青相继参军。丁西富、樊登云、刘佩举等人积极参加地方武装。1946年至1947年军队盘踞南冶,本村驻扎一个大队,受到了区武装人员的沉重打击。白马峪村成为敌人的眼中钉。敌人包围了白马峪村,抓捕丁西富、刘佩举、樊登云等人,幸亏丁西富等人撤离及时,枪弹打在前后左右,没有伤及他们。敌人恼羞成怒,七八个村民被抓到南冶,村民樊登文被绑,逃出100米后被匪兵一梭打中,身中两弹而亡。村农救会长丁连德被抓去南冶,酷刑后,身中七弹惨死。但他们保家卫国的精神延续至今。

其实,此次白马峪之行对于我来说收获颇多,但美中不足的是因身体原因我并没能登上仙人山的顶峰,带着遗憾半途而返。在错失山景的同时,我却偶遇了村西头在大门口扫地的丁大娘 。丁大娘见我从山脚下走来,便热情的跟我打招呼,说天太热非邀我去她家里喝点水凉快凉快。看着热情慈祥的老人,我顺便问了一声老人的年龄,谁知不说不知道一说吓一跳,身体硬朗的老大娘居然刷新了我的认知。本以为丁大娘顶多七十多岁,可丁大娘告诉我说她差一岁就九十了,而且耳不聋眼不花。她说村里还有很多跟她差不多年龄的老人呢!说话间不远处又走过来一位大娘,我一问她今年也八十四岁了,而且是八十九岁大娘的婶子。我与二位丁大娘坐在一棵树干犹如五根手指的大树下侃侃而谈。清风徐来,那心情别提有多惬意了。她们说,现在吃的好住的好,心情好生态环境又好,村里对她们这些上了年纪的老人还格外照顾,有补助,有幸福食堂定时给她们做饭,生活条件这么好,身体能不硬朗嘛,这得多多感谢咱们政府啊!

在与二位丁大娘的交谈中,我说我没有爬到山一半就折回来了,有些遗憾,大娘们便给我讲起了仙人山。仙人山是莱芜八景之一,位于谭家楼村西,北接凤凰山,南望莲花山。山上景色卓尔不群,颇得古今文人雅士推崇,明嘉靖年间莱芜知县陈甘雨在山上留下了“第一山”摩崖,后修有知县陈甘雨祠堂。从北边北望,山形呈“山”字,犹如一端坐老者的头肩,又有仙人安安琪生在此修仙,故而仙人山。山腰有仙人洞,山顶有仙人堂。山腰东侧悬崖绝壁处,仙人洞的存在增添了神秘感。据说仙人洞旁边的悬崖上,雪蓑子书“神在”二字还赫然在目。那个曾困扰莱邑人士数百载的刻石谜案,在癸巳年九月终被破解。“祭神如神在”,仙人山的神仙还在吗?除了“神在”二字,“雪蓑纶巾”“野客琴座”“少渠公锦云岩”“阳春台”“奇”等摩崖石刻巧妙设置,足见文人之雅兴,亦成仙人山之风景。传说秦始皇东游登琅琊台期间,曾与安琪生交谈三天三夜。在这人杰地灵的地方,我仿佛也看到了仙人修仙的情景。那波澜不惊,那逍遥自在,成为一幅幅难以描述的画卷印在脑海。令我不禁感叹自己何其之幸,来仙人山下与仙人续缘,感叹白马峪村处处是风景。

在告别了二位丁大娘之后,我便一个人沿着村中小路往回走,一路上的风景让我停了又停,核桃树下,石屋墙边,青石碾旁……每一处风景都会让我联想到很多故事。尤其是看到古老的石碾,我便想到小时候看母亲一个人天不亮就起来推煎饼糊的场景。那些艰苦的日子虽已不复存在,可这些物件不知不觉成为时间的印记。

由于我跟孙淑静老师没有爬山,村支书毕研贵老师便带着我们和从山上归来的草上飞摄影师去了村里的另一处景观,也就是仙人遗迹。相传仙人安琪生在朝阳洞炼丹,常来此取水。因这条小溪常年有水,且是仙人安琪生取水之处,所以提名为“仙溪”,并用篆书篆刻仙溪于石板之上。顺着仙溪处往上走,石板上一条长长的彩带和一只大脚印深深吸引了我,毕研贵老师告诉我们这些足迹之所以珍贵,是因为它们不是我们雕刻的,而是浑然天成的,也是仙人留给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相传仙人安琪生在山上修仙时,仙童跟仙姑下山去挑水,本来一柱香的时间就能折回,可两柱香已过,他们还没有打水回来,安琪生下山来一看,仙童跟仙姑还在溪边嬉笑玩耍,忘了归程。安琪生一生气一跺脚就在石板上留下了一只深深的足印,那条长长的彩带据说也是仙姑起飞时裙角划拉出来的。跟着毕书记一直往前走来到了仙人井旁,仙人井也就是仙童跟仙姑下山打水的井,仙人井有三米多深,而且长年有水,夹在石缝中间,其形状跟特色也是极其少见的,清清的水倒映着蓝蓝的天,偶有几声鸟鸣穿透仙人沟至仙人顶,此时,若有一壶酒,定不负这人间仙境之优雅,而吟诗作赋于山水中。

站在仙人桥上,听桥下溪水流动,此刻,我不想读流动的白云,不想看轻盈飞翔的鸟儿,只想用最简洁的方法倾听由上而下的顺畅和由下而上的曲折,我若成仙,那山坡的草尖会不会因我低眉抚琴而轻摇?仙人井的水会不会因我犹抱琵琶半遮面而静止呢?想象归想象,现实归现实,世上无难事,有心却难成仙。 若心中有仙,我想,仙便是我,我便是仙。

毕老师告诉我们,别看现在仙人桥环境优雅风景迷人,其实在一八年以前,这里并不起眼,而是村里老人去世后遗留物品的焚烧地,到处都是塑料袋之类的垃圾。自一八年换了领导班子后,村两委认为这里是天然风景区,不能破坏掉,于是便开始注资打造还原仙人桥的风貌,从清理挤压了多年的垃圾开始,由于这里都是大石块,不能使用机器,只能用人工一点一点徒手清理,耗资好几万,才有了现在人见人爱花见花开的人间仙境。毕老师还说,在两委跟全村人的共同努力下他们成立了“仙溪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利用村民种植的花椒辣椒加工制成花椒酱,辣椒酱等而远销四面八方,生产的石磨煎饼也远近闻名,它们已然是白马峪村的名片,也是白马峪的特色。家家户户因此而富裕起来。看着年轻有为的毕老师我肃然起敬,像他这样的年纪没有为自己着想单独发展,而是带领村民共同走向致富之路,这是村民之幸福,得知这些也不得不让我们再次折服,想想能遇到这样有大爱的朋友也是人生之大幸啊。

这次白马峪之行,从山上到山下,从田间到地头,到处的洋溢着幸福的笑,草间野花盛开,红绿相间美景,引多少游者竟折腰。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仙人山以及相连的沟沟峪峪,养育了勤劳的白马峪人。白马峪风景之秀美,乃仙人遗迹居中,西临朝阳洞,北临吊鼓山。视仙人山主峰,一棵古柏立于河岸悬崖边上。从仙人遗迹涉足,沿仙人沟至仙人山顶,小径曲折蜿蜒,树木郁郁葱葱,与村落和古迹组成了一幅绝美画卷。置身其中,仙即是我,我即是仙!

华子于2022—6—12日白马峪采风有感

人间仙境神仙驻足地(仙人山下是仙家)(1)

人间仙境神仙驻足地(仙人山下是仙家)(2)

人间仙境神仙驻足地(仙人山下是仙家)(3)

人间仙境神仙驻足地(仙人山下是仙家)(4)

人间仙境神仙驻足地(仙人山下是仙家)(5)

人间仙境神仙驻足地(仙人山下是仙家)(6)

人间仙境神仙驻足地(仙人山下是仙家)(7)

人间仙境神仙驻足地(仙人山下是仙家)(8)

人间仙境神仙驻足地(仙人山下是仙家)(9)

壹点号 华子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