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好中考寓言类作文(观课黄厚江记叙文故事情节的展开)

记叙文故事情节的展开,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如何写好中考寓言类作文?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如何写好中考寓言类作文(观课黄厚江记叙文故事情节的展开)

如何写好中考寓言类作文

记叙文故事情节的展开

——共生写作教学案例之一

黄厚江 (江苏省苏州中学)

师:我刚才听了一节课,发现同学们身心发展非常健康,在生活中发现了很多故事。这是写好文章的基础。但是,你能从生活中发现一个具有开发价值的故事,并不等于就能写一篇好文章。我们一般从生活中看到的原始素材和故事,往往都比较单薄,还不是一个丰富的故事,所以对于我们想写好记叙文的同学来讲,有一个很重要的基本素养,就是要善于对事件进行展开。(板书:事件展开)比如刚刚有个同学看到小猪,这个同学看到一对情侣,如何把你看到的这个镜头转化成一个故事呢?从看到可写的故事到有分量的文章,中间有一个比较长的过程,有很多要求。我们今天来尝试事件怎么展开。事件展开有很多种方式,今天我们主要学习其中一种。

先给同学们读一篇文章,这是我们班一位同学写的。我先读前面的一部分,大家听的时候就要在脑子里想一件事。想什么事啊?

生:想后续事件的发展。

师:非常好。作文的题目叫“满分”。(板书:满分)

中考前的日子,是紧张而忙碌的,不经意间一模即将来临,他,一位成绩优秀的初中生,正在努力为一模作准备。一遍又一遍地翻着书本,以至几乎能把书本内容背诵下来,就这样他信心十足地参加了一模考试,果然考场上是一帆风顺,几乎没有遇到什么难题。过了几天,物理老师来报成绩了:“这次考试我们班有一个满分,在此给予表扬。”他两眼发光,激动地盯着老师。“王小川!”接着是热烈的掌声响起。随着掌声,他的眼神却黯淡了下来。他知道这掌声不是送给他的。拿到卷子的时候,明晃晃的99分很是刺眼,就差一分啊,就一分啊,满分就与他失之交臂。他的心中是无比遗憾,翻了一下试卷,他却无比疑惑:这道题目我明明是正确的,为什么扣我一分呢?“题目明确规定算到小数点的后两位,你为什么算到第三位呢?”老师呵斥。“可是我算到第三位,数值上没有错啊。”他的争辩显得如此的苍白无力。“那可不行,一切要按照题目上的要求,你先回去吧,下一次好好努力。”

师:这个故事就先读到这个地方。大家都听明白了吧?现在我们面前已经有这样一个故事了,或者说,有了这么一个事件。但它能不能算一篇理想的文章呢?或者说,能不能算一篇文章呢?

生:不能。

师:不能,最明显的是字数不够。高考要求我们作文多少字啊?

生:800字。

师:这还差得远呢!更重要的,不仅仅是字数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什么问题?

生:没有情节的展开。

师:对,但还有更重要的。这个同学讲还没有情节的展开,那么情节展开的目的是什么呢?文章有一个重要的标志,是什么?

生:要有思想。

师:非常好。要有灵魂。故事的展开就是要表达思想,思想就是文章的灵魂。如果让你们接着写,你们觉得故事怎么发展?大家想一想,两三个同学议论议论也可以,哪个同学想到了就先交流。

(全班同学自由讨论。)

师:有没有同学有比较成熟的想法?

生:可能是对他的激励,老师鼓励他。

师:(板书:老师鼓励)老师鼓励后怎么样?

生:继续努力.

师:你们觉得怎么样?

生:比较俗。

师:不要紧,大俗就是大雅。

(学生大笑)

为什么这就叫俗呢?

生:这样的情节从初中就开始写了。

师:好,如果你想到更好的方案可以再说。其他同学呢?

生:他对这个事情还是耿耿于怀,上课的时候,跟老师交流的时候,再次讨论这个问题时,老师对他已经有了固定的印象,感觉他像一个刺头一样,他们之间的交流也不好了,那个学生在学习物理上也遇到了障碍。

师:我帮你把情节概括一下。就是跟老师的关系交恶了,形象也不好了。这边的同学呢?有什么不同想法?

生:故事中不是还有一个拿满分的同学吗?他找到那位同学的试卷,发现他也保留了三位小数,然后找老师理论。老师说一模是电脑阅卷,不能改分数,那位同学就是永远的100分,他就是永远的99分。

师:用“永远”两个字啦?

生:因为改不掉分数。

师:那也不能用“永远”,后面还有考试的呀。

生:或者是中考的时候他拿了100分,他的同班同学拿了99分。

师:好的,有点意思。找小川的卷子,那道题小川也保留了三位小数,分数不能改,维持原判。

生:还有一个故事就是他自己加了一分。

师:他这一分加到哪里去呢?是老师的记分册上还是他自己的卷子上呢?

生:加到他自己的卷子上,他觉得自己没错。

师:在试卷上添上一分变成100分。你老师不给我,我认为我是100分。非常好啊,请坐。

刚才大家是想怎么说就怎么说,想怎么写就怎么写,这是写记叙文非常重要的品质。但是注意,要想写好文章不是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也不是想怎么想就怎么想的。有一句话说:“一篇小说一旦写成功,他就不再属于作者,而属于读者。”这句话听起来有点玄乎,意思是小说一旦写成,到底怎么理解就不由作者说了算,读者想怎么理解就怎么理解。同样,一篇文章一旦开了头,它后面应当怎么写也不全由作者说了算。

——听懂这话是什么意思了吗?就是当这个事件一旦形成,后面应该怎么发展,有它自身的逻辑。我们有些同学说:“我的文章我做主。”就是我想怎么写就怎么写,然后我就对他说:“你的文章你做主,你的分数我做主。”刚才都是你们做主的,但到底怎么写更合理呢?大家先想一想,事件的发展必须达到什么样的要求?有没有同学想到?

生:我觉得要大致符合人的认知。

师:符合认知规律,就是要合理。(板书:合理)除了合理以外呢?还有什么要求?刚刚已经有位同学说了,要有意思。写记叙文首先要把题目变成一个故事,然后用故事表达一个意思。这很重要。有很多同学写后面,有没有同学想到?

生:应该要出人意料。

师:应该要出人意料(板书:出入意料),但又要合理,对不对?其实这就是我们所谓的要有波折,波澜,要有变化。(板书:波折,波澜,变化)很好,摸到记叙文的门道了。再来补充两点。一是最好聚焦到一个点上,围绕一个点展开。(板书:围绕一个点)换一个角度从反面说,就是不能散。最最重要的是后面一个,什么叫故事呢?

莫言说他是一个讲故事的人。记叙文就是讲故事,是故事就有情节,什么叫情节?事件之间的发展要有因果关联。好的,现在这么多要求我们清楚明白了,大家来审视一下上面的种种方案,你们觉得哪些方案是不太好的?相对好的是哪个方案?大家认为在试卷上反复写几个100分好不好?

生:不好。

师:为什么不好呢?首先你要反复写100分干什么呢?

生:骗自己。

师:骗自己,再来看,有没有聚焦到一个点上?我们现在的事件聚焦到什么点上呢?你认为应该聚焦到哪个点上?

生:聚焦到满分上。

师:对。再来看有没有因果?老师不给我写100分我就自己写100分,有没有因果?因为老师没有给我100分,所以我就自己写上100分。那高考的时候就不要去考了,老师把试卷发给你,你就都写100分。其实这个同学的发言有个漏洞,你自己写下来的这个100分跟考试的100分,是不是同一个100分啊?

生:不是。

师:你这个100分不代表成绩,只是一种不满的情绪。所以我认为聚焦还不是很集中。被老师批评后,心里很不平衡,奋发向上,中考考了个很好的成绩。这个方案怎么样?

生:不好。和原来的故事不在一个点上。

师:对。矛盾不集中。由有阴影到考不好,最后再考好,这个方案也有这样的问题,而且因果关系也不够合理。其他方案我们不再一一评点了,同学们自己可以想一想,也可以互相进行讨论。下面我们一起来看原作者是怎么展开的。看看他的展开是不是符合这些基本要求。

“按照题目上的要求”,他一边念叨,一边离开老师的办公室。转眼间,二模到来了。他进入物理考场以后,又想起了老师的这句话,嘴里不断地念叨着:“一切要按照题目上的要求。”周围的同学无不侧着头看他。“这位同学,你在说什么呢?”监考老师皱眉。“没什么,老师”,他这才反应过来。前面的题目完成得很顺利,他也很苛求自己每道题百分之百正确。做到一道填空题时,他突然疑惑了。题目很简单,可是题目明明写的是“溶化”,他记得书上写的是“熔化”。他犹豫了很长时间,耳边又响起了老师的那句话:“一切要按照题目上的要求。”于是他很果断地写下了“溶化”。整个考试期间他反反复复地看这道题,反复安慰自己说:“一切要按照题目上的要求。”可是,心里头总感觉很忐忑。考试结束之后,他特地去问了语文老师,语文老师告诉他说:“要看主语,如果主语是水,液体的,那就填‘溶化’;如果主语是金属,那就填‘熔化’。”他悬着的一颗心终于放下了。很快,又到报成绩的时候了,他眼中再次充满了希望的光芒。“这次考试很可惜,我们班没有一个100分,只有一位同学得了99分,太可惜啊,就因为写错了一个字。同学们,考试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细节啊。”老师的话无情地破灭了他的满分希望。

师:好,这是这位同学写的事件的发展。现在我们大家一起来讨论一下,比较一下。认为这位同学写的事件发展比较成功比较合理的请举手。(举手较少)都不认为成功,是吧?我们先请举手的同学来说说,你认为他的事件发展为什么比较成功?

生:我觉得这样写比较容易产生悬念。

师:为后面的发展提供了悬念。

生:而且这样写也有一种写老师关注细节的讽刺意义。

师:对老师的那两句话具有讽刺的意味,是这个意思吧?

生:但是我觉得他这样写的话,会不会导致读者认为这个作者是刻意这样写。

师:怎样写的呢?

生:老师如果给他满分,这篇文章的档次就下降了。

师:这个同学已经想到了后面。有没有同学觉得这个事件的展开并不是太好的?觉得还没有我们班同学前面几个方案好的呢?(没有同学发表不同意见)这位同学,你是认可还是不认可啊?

生:稍微有一点不认可。

师:我看出了你不认可。你主要对他哪些方面不太认可呢?

生:我们刚刚讨论的时候也讨论到了,就是他太注意细节了。觉得不够出乎意料,还在意料之中。

师:你觉得出乎意料一定要让所有人都想不到?

生:我觉得还是没有升华到一个主题吧。

师:还没有升华到主题,非常好。我觉得这个同学说得非常有道理。但同学们不要太纠结,不要刻意强调出乎意料。有意识的强调事件的跌宕起伏就很好了,因为我们毕竟不是文学创作。就算是文学创作,一个电视剧,是不是所有情节我们全都想不到啊?另一点,这个同学讲得非常好,这样写意思还不是很明白,确实如此。

下面说说我的看法,我从总体上还是非常认可这位同学的写法。第一,事件很明显有了新的发展。我们刚刚几个故事都处理得比较简单而单调,事件没有本质的发展,没有推进。大家明白我的意思吧?第二,我尤其认可他的,就是聚焦在一个点,矛盾很集中。

考试写完了再写考试,满分还是满分,然后紧紧抓住老师一句话,那句话太重要了,因为那句话体现了因果,就是因为前面那句话导致了后面一次考试又没得到满分。有些同学抓住他和得满分的同学之间的关系,就没有抓住主要矛盾。所以,原作者的安排,总体来说还是比较好的。刚刚有同学已经讲到了事件的后一步。一个同学说后面肯定导致老师给他难堪,还有一个同学说这样写意思还没有明白。是的,文章还没完啊,事件还要向前发展。下面我们

围绕让它的意思更明确,想一想,让你写,事件会怎么发展。请大家注意,除了刚才的种种要求以外,还要让它不但有意思还要意思明确。

(全班学生讨论。)

师:好,那边的同学先来,说说你们这一组的想法。

生:主题讽刺教育制度或者是考试制度。

师:怎么讽刺?下面怎么写呢?

生:就写两次考试,就是下一次考试又特别注重细节,又没得100分。

师:现在大家聚焦的意识比较强了。一模二模,后面再来一个三模行不行?就来一个三模吧,三模考得好吗?

生:考不好。

师:因为什么原因考不好?

生:因为注重细节。

师:因为注重细节。大家已经摸到记叙文写作的一种门道了,因果关系非常重要。第三次考试他又因为老师那句话没考好。这组同学啊,你们认为怎么展开?后面要不要写考试了?

生:不写考试了。

师:那写什么?

生:他们俩的成绩不能更改了。第二次考试他没错,是改错了。

师:大家认为合理吗?(学生没有反应)我认为不太合理。原来的事件,矛盾在于老师前后的语言,在于这位同学的心理,现在变成了阅卷的失误。这两种矛盾不是一个性质,就分散了。你们三个人刚刚讨论的是不是这样?

生:第一次老师跟他说要注意细节,第二次他就开始死抠细节,我以前也因为死抠细节被扣分,但还不像他这样死抠错别字,我感觉他这样已经不算注意细节了,已经过头了。

师:那是不是说第二件事情不合理,或者说他的心理出了问题?你觉得应该怎样安排比较合理呢?

生:我觉得老师既然说让他注意细节,那下次就应该留心;如果说要出问题,那就是他把题目看得太认真了,把题目意思给理解错了,而不是看错了一个字。

师:这个同学的想法我觉得非常有道理。其实我的意思就是想让同学们对作者的第二次安排作出揣测。作为物理试卷,纠结“溶”和“熔”是没有道理的,应该纠结在某一个符号上导致没有拿到满分才更为合理是吧?由此可见这位同学已经不是“注意细节”而是典型的“纠结于细节”了。但这个纠结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大家可以思考。总之,我还是比较认同他这个说法的。——这位同学,我发现我上你当了。大家有没有发现我被他拐跑了?那位老师讲的不是一个细节问题,老师讲的是什么?“一切要按照题目上的要求。”但这个同学把我们拐跑了其实就是发展了另一个情节。就是后面还是要让他考一次试。再考的时候也是细节出错,看错了符号,最后又考不好。是这个意思吧?其他同学呢,有没有不同的思路?

生:接下来第三次考试,他碰到和第一次一模一样的问题,没注意又做错了,考完试才发现这次跟上次是一样的错。结果他又很懊恼,就知道自己肯定拿不到满分了。

师:怎么错的?还是小数点后面保留三位数?

生:对。还是保留三位数。但最后他发现却是满分。

师:最后发现是满分?有点意思。他的情节是,再考遇到同一个题,而且是同一个答案,也是题目要求保留两位小数,他保留的还是三位数,但这回考到满分了。你认为这样好不好?

生:非常好。

师:你认为他这样写是要表达什么意思呢?

生:讽刺一下,因为一样的答案却是不一样的成绩。

师:讽刺什么?主要是讽刺老师批改试卷不认真?这是一种思路,讽刺的矛头就是阅卷老师。大家想一想这个合理不合理?

生:看起来这个安排很具有讽刺效果,其实不是很合理。对照前面的要求,还是分散了主题。

师:这个安排,我也觉得不是很好。不是不能讽刺老师,但讽刺老师的阅卷粗心,和前面已有的情节不够一致。如果还能紧扣前面老师的话,就好了。下面我们看看原作者是怎么写的:“紧张的日子过得飞快,一眨眼中考到了。”大家看,是中考好还是三模好?

生:中考。

师:对,这体现了事件的张力,也使结果更具有震撼力。

考试的时候,他充分吸收了前两次考试失败的经验,仔细地审视每一道题目,幸运的是中考并没有什么难理解的字眼,要求也很清晰,他小心翼翼地写着做着。直到铃声响起那一刻,他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这一回终于能拿满分了。他心中无比欢喜。中考后的放假是轻松而愉快的,他躺在沙发上悠闲地看着报纸。看到中考答案的时候,他的心又紧张起来了,首先翻开了物理答案,一道道题目对下来,都没有问题,直到最后一道题。怎么还有这样一道题?我怎么没看到呢?他有点疑惑了。“或许是太轻松了,以至于忘掉这道题了吧,我怎么可能漏掉这道题呢?从来考试也没有这样的情况啊。”他自我安慰道。愉快的日子如白驹过隙,眨眼间就过去了。这一天是领分数条的日子,他在座位上忐忑不安,那张蕴含了无数期望的纸条从前面传过来,终于他拿到那张轻松又沉重的纸片,他看了一眼,随即脸色煞白,无力地瘫坐在椅子上,90分,最后一道题刚好是10分。

现在我们讨论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我们是让这个同学考好好还是考差好?认为考好好的同学举手。(两个同学举手)你说说理由。

生:这样安排的效果是积极向上的。

师:中国的古典作品大多是这样的,来个大团圆的结局,题目是满分,最后也是满分。但是大家要记住,最后让他考了满分,你是要表现什么意思呢?这点太重要了。你要告诉人们什么呢?只要注意细节,只要按规定要求,只要听老师的话就能考满分?所以我认为从主题的深刻性、震撼力,从阅读欣赏审美的角度讲,恐怕还是不要让他考好比较好。下面是第二个问题:让他没考好,是什么原因比较好呢?你可以有各种各样的安排,但是必须有一条,必须和前面两次构成一个内在的联系。

最后一次,最关键的一次没有考好,没有拿到满分,他的原因是什么?这就是主题的指向。所以记叙文特别强调这种因果关系。好,下面就涉及到主题的指向了,最后的结尾就太重要了。这里有两个结尾,我们来比较一下。

结尾1:这一学期期末表彰的名单上再也没有出现他的名字。

结尾2:一年以后,他以一个普通高中生的身份,夺得了物理竞赛的金牌。

认为结尾2写得好的同学请举手。(举手比较多)哪位同学来说说理由?

生:我认为结尾2意义比较深刻,现在的教育伤害了很多比较有天赋的学生。

师:她的意思我明白了,就是拿满分的未必有出息,不拿满分的未必没有出息。有没有人认为结尾2不好的?

生:我觉得结尾2和整篇文章有种脱轨的感觉。我觉得结尾1比较深刻,有很深的意味,唤起了对主人公的同情。

师:我跟这位同学的意见比较接近,比较喜欢结尾1。一般来说,记叙文的结尾要干净,结尾要

含蓄有意味。不喜欢结尾2,什么原因呢?第一,不合理。一年后,这么纠结的一个高中生夺得金牌了?不可信,让人无法理解。而且拿金牌的就是成功.就是“有出息”吗?这是想用另一种方式来肯定大家批评的教育。

现在请每个同学给这篇文章写一个结尾,要能体现我们前面提到的各项要求。——啊,要下课了。那就课后再写。黄老师写了三个结尾,你们看一看,哪一个更好?

结尾a:原来往往越想得到的就越得不到啊。

结尾b:他后来才明白,或许人生本来就没有满分。

结尾c:中考结束了,他病了。可到底是什么病呢?

认为a方案好的请举手。(没有人举手)认为b方案好的请举手。(少数举手)好,找个同学说一说为什么b好。

生:文章的中心是想拿满分,最后发现人生本来就没有满分。很自然,也很深刻。

师:认为c方案好的来说一说想法。

生:我认为c方案思考的空间比较大。

师:想不想听听黄老师的意见?

前面两个都是议论式的,把主题点得很明,也很有深度。但引申得的确有些突然,而且我以为记叙文以叙述的方式结尾更好。c方案由没有考好而生病,由他的病进行设问,很自然。可能是心痛,也可能是教育的病,当然也可能是社会的病。但是黄老师也觉得三个都不好。为什么?因为最好的结尾在你心中。好的,下课。谢谢同学们!

(本文选自《语文教学通讯A》,2014.4)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