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姓的来历(雷氏源流考略)

雷氏源流考略 文/广西 雷寅威 摘选自《广西雷氏族谱》

一、说文解字

雷姓的来历(雷氏源流考略)(1)

说文解字

(1)姓氏用字

雷姓的来历(雷氏源流考略)(2)

姓氏用字

(2)基本解释 雷拼音:léi lèi

雷是分别带有阴阳电荷云团靠近时放电而产生的巨大声音。由于阴阳激荡,雷雨能生养万物。雷是一会意兼形声字。在甲骨文中雷字中间有弯曲的弧线和圆形,像雷在云中回转奔驰形。金文中的雷字在上面增加了雨字,小篆的雷字,仍保留金文的字形,但去掉了闪电之形,本意是雨中雷声。

(3)基本字义

●雷

○léi ㄌㄟˊ

○由于下雨时带异性电的两块云相接,空中闪电发出的强大声音:雷电、雷鸣、雷动、雷雨、雷霆、雷厉风行。

○军事用的爆炸武器:地雷、鱼雷、布雷、手雷、雷管。

○﹝雷池﹞古水名,在今中国安徽省望江县。现用于成语,不敢越雷池一步,比喻不敢越出一定的范围。

○姓

(4)详细解释

●雷 ○靁 léi

○〈名〉

①象形,甲骨文,中间象闪电,圆圈和小点表示雷声,整个字形象雷声和闪电相伴而作。小篆变成了会意字,从雨,下像雷声相连之形,表示打雷下雨。本意:云层放电时发出的巨响。

②同本义

靁,阴阳搏动,靁雨生物者也。—《说文》

阴阳合为雷。—《春秋•玄命苞》

雷者,阴中之阳也—《白虎通》

仲春,雷乃发生,仲秋,雷始收声。—《礼记•月令》。

雷以动之,风雨散之,雨以润之一。—《易•说卦》。

阴阳相搏为雷。—《淮南子•坠形》

天下应之如雷霆。—《荀子•儒效》

如雷如霆,徐方震惊。—《诗•大雅•常武》

峭壁呀呀虎擘口,恶滩汹汹雷出吼。—杨万里《檄风伯》

③又如:雷火(因雷击所起的火);雷光(闪电的光芒);雷吼(形容响声大如雷鸣);雷气(雄壮的气概);雷奋(如雷霆的震动);雷干(气候天气苦热);雷谤(比喻猛烈毁谤);雷驰(形容快如雷电闪击);雷腾云奔(如雷电风云般的奔腾)

④巨响,巨大声响。

雷霆乍起—唐•杜牧《阿房宫赋》

⑤军事上用的爆炸武器,如:地雷、水雷、鱼雷。

⑥通“靁”。古酒器名。

君子是造立礼器……雷、洗、觞、觚。—《隶释•汉鲁相韩敕造孔庙礼器碑》

⑦姓

(5)词性变化

雷 léi

〈动〉:①打雷。

故雷则掩耳。—《吕氏春秋•贵生》

天冬雷,地冬雷。—《管子•七臣七主》

〈动〉:②通“擂”,敲击

雷鼓大震。—《资治通鉴》

(6) 字形演变

雷姓的来历(雷氏源流考略)(3)

字形演变

(7) 字形对比

雷姓的来历(雷氏源流考略)(4)

字形对比

二、起源演变

(1)姓氏起源

雷姓是极其古老的姓氏。《中国图腾文化》说:“古姓渊源于图腾。”“最古的姓氏或祭图腾名称,或是由图腾名称演变而来。”《南蛮源流史》载:“冯贽《云仙杂记》引《抱朴子》云:雷曰天鼓,雷神曰雷公,因雷响声如大鼓,故被原始社会初民视为天上大鼓的声音。响雷的威力狂猛,有时闪电能轰毁林木人兽,因而使古人对雷非常惧怕,同时也带来崇敬的心情,奉他为雷神,又称雷师、雷公。”于是人们对雷产生了自然崇拜,嗣后从自然崇拜变成了图腾崇拜,以雷命氏族名,以雷符号作氏族徽,以雷称常住之地……最终产生了雷姓。

(2)姓氏来源

华夏姓氏,有的一源多姓,有的一性多源,雷姓属于一姓多源的姓氏,汉族雷姓来源,主要有三。

一为承嗣祖姓。

《三皇五帝时代》载:“燧人-赫胥-伏羲氏仍然留在古昆仑山、祁连山、赤水、不周山和甘肃秦安大地湾一带的裔民少典氏、有蟜氏等,在距今7400年前后”, “向南迁徙到秦岭常羊山(常阳山) ”, “繁衍了炎帝氏族和黄帝氏族”, “与彤鱼氏、方雷氏、西陵氏、天鼋氏、嫫母氏、鹿氏、黾氏、雷氏等等,共创了陕、甘、青、阴山黄河河套、泾渭平原、西羌戎狄文化……创造了亚洲中部、中国西部的最辉煌的上古文明”。

《五帝时代研究》载:“据不完全统计,黄帝族系直属诸侯有:西陵氏、方雷氏……等31个。”“皇帝臣僚,应该说是友好联盟的诸侯,其中有雷公等85个。”“皇帝与之征战的诸侯有榆罔、蚩尤等6个。不过蚩尤……战败后参加了皇帝系统……在这里只有3个诸侯计算。”“共工……也是一个独立的大诸侯。”“……来朝的诸侯有:贯胸氏和长股氏……共122个。”

《路史•••国名纪•黄帝》载:黄帝平定天下之后,釜山会盟,册命各级朝官,具茨山嘉封功臣名将,“乃立四辅、三公、六卿、三少、二十有四官,凡百二十官,有秩以之共理,而视四民”。“命俞跗、岐伯、雷公察明堂、究脉息,谨候其时,则可万全;命巫彭、桐君处方,盅饵渝浣刺治而人得以尽年。”

《姓夗》说:“黄帝有臣子名雷公,是个名医,精通医术,其后子孙以雷为氏。”《姓氏急就篇》说:“雷氏是黄帝时雷公之后,汉有雷被、雷义、雷绪,晋雷焕,后魏雷绍,苻秦雷弱儿,唐雷万春、雷满、雷颖,宋雷德骧……”雷公子孙承嗣祖姓姓雷。

二为以国为氏。

《路史•国民纪》载:“三皇四侯伯国有靁伯国(等51个)汉有靁侯属东海郡。”

“上世帝王妃后国有西陵国,黄帝元妃嫘姓国……有嫘氏、西陵氏、方纍国国,黄帝次妃方儽氏,一曰方靁……有靁氏、纍氏。”“”

《世本集览(第八册)•杂录一•帝世》(王梓材撰本)载:“黄炎诸国黄帝时有西陵国,方雷即雷国(等五国)。”

《世本•卷七下•氏姓篇下》(秦嘉谟辑补本)云:“雷氏,方雷氏之后,为黄帝妃,生玄囂,其后氏焉。”

《通志•氏族略》载:“ (古代)以国为氏者有雷氏、西陵氏等233个,(以夏商以前国为氏者有雷氏、西陵氏等64个)。 ” “雷氏,方雷氏之后,女为黄帝妃,生玄枵,盖古诸侯之国,后汉有雷义,又有雷次宗,蜀有将军雷同,吴《陆抗传》有宜都太守雷潭。”《元和姓纂》亦有类似说法。

方雷氏后代以国为氏姓雷。

三为他族改姓。

《后汉书》和《十六国春秋》说:“潳山蛮、南安羌并有雷氏。”

《姓氏考略》载:汉代及魏晋南北朝时期有“潳山蛮”和“南安羌”改姓为雷。《中国姓氏•三百大姓群体—遗传和人口分布(上)》说:三国蜀汉下辩的雷氏出自氐族,北方地区的雷姓,一部分来自女真人的后裔;宋代金国的阿典氏族集体改姓为雷氏;清代满洲八旗阿克占氏族集体改姓雷氏;景颇族春雷氏汉姓为雷。基诺族布柯氏汉姓为雷。

另外其他民族也有雷姓,《中国姓氏•三百大姓群体—遗传和人口分布(上)》说:南方地区的汉族雷氏一部分来自南蛮盘古氏之后,盘古氏后裔是当代苗、瑶、畲等族的先民,雷姓为其大姓,今壮、苗、瑶、彝、水、阿昌、畲、羌、土家、蒙古、回等民族,均有姓雷。

(3)立姓始祖

华夏雷氏立姓始祖当属雷公,明证如次:

第一、雷公绩著丹书,名垂青史。

《太平御览》载:《帝王世纪》云,“《素问》曰黄帝坐明堂如雷公而问之曰子之医之道夫雷公对曰诵而未能解解而未能别别而未能明明而未能彰足以治群僚不足致侯王愿得受树天之度四时阴阳合之别星辰与日月光以彰经术后世益明上通神农著至教疑于与二皇帝曰善无失之此皆阴阳表里上下雌雄相输应也而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以教众庶亦不疑殆医道论篇可传后世可以为宝。”

《南蛮源流史》载。“皇甫谧《帝王世纪》云,‘黄帝命雷公、歧伯论经脉,旁通问难八十一,为难经;教制九针,著内外术经十八卷。’葛洪《抱朴子》谓黄帝‘著体诊而受岐、雷。’黄帝还命雷公及俞跗察明堂究息脉,著有《至教论》、《药性炮制》等书,见于《淮南子•俶真训》、《黄帝内经素问》、《通鉴外纪》及《古今医统》。以上诸书都把雷公说成是黄帝时的名医,且还著有几步医书,说明当时的雷公是一个人,不是以后的雷公神,这正与嫘祖出于雷氏部落相同。这一雷公乃嫘祖之亲系。”雷公绩著丹书,名垂青史。

第二、雷公姓源久远,嗣脉绵长。

《世本集览(第八册)•杂录•王朝》(王梓材选本)云:殷商诸臣之有氏可纪者有“雷氏雷公后”。雷公与炎帝、黄帝、西陵氏、方雷氏同属于一个时代,雷公姓氏得名,已有五千多年以上的历史。雷公姓源久远,嗣脉绵长。

第三、时下一些说法,缺乏实证。

一曰“雷公(按:指榆罔之子“雷”,下同)不是姓雷,而是名字叫‘雷’”。“‘雷’最早出现时,是名而不是姓。……名叫‘雷’,所以被尊称为‘雷公’。如果他姓雷,那么后人就不会以他的姓来称它为‘雷公’,而是以其名字相称了。”

尊称某人为“某公”,族外一般以其姓称,如称关羽为“关公”,包拯为“包公”;族内讳其姓,一般以其字或号称,但亦偶有以其名称者,这在古代是不允许的。说榆罔之子名叫“雷”,所以被尊称为雷公。如果他姓雷,就不会称他为雷公,实属武断。

二曰“雷公(即“雷”),本来姓姜,叫姜雷”。 “因为从炎帝神农传至第八代炎帝榆罔,帝位一代传一代,神农姓姜,各代炎帝必然姓姜……而雷公是榆罔的长子,本是帝位继承人,自然也是随父姓姜。”

《国语•晋语四》云:“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二帝用师以相济也,异德之故也。”

“黄帝之子二十五人,其同姓者二人而已……其同生而异姓者,四母之子别为十二姓。凡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唯青阳与苍林氏同于黄帝,故皆为姬姓。”

《三皇五帝探源》载,唐•王维《广黄帝本行纪》云:“帝尧陶唐氏,黄帝玄孙姓伊祁,名放勋,兴于定陶,以唐为帝,都平阳……帝舜有虞氏,姓姚名重华,黄帝八(疑当作九)代孙,都蒲坂,年百岁,得道登遐于九嶷之山。”

《五帝时代研究》云:“《路史•炎帝纪上》:炎帝‘纳承桑氏之子,子十有三人。’”

《三皇五帝时代》云:“祁姓,炎帝神农祖先发源于祁连山,得姓祁……神农氏末世榆罔(又名参卢)本姓祁,被黄帝降封于洛水上游,再赐祁性。”

在远古时代,子女有从父姓氏,亦有从母姓氏,亦有父母姓氏皆不从者。炎黄二帝皆少典之子,但皆不从父姓氏,且炎黄不同姓。黄帝有25子,就有12个姓,从黄帝姓姬者二人而已。尧舜皆为皇帝苗裔,且皆继承地位,但皆不从祖姓,且尧舜不同姓。炎帝有13子,有几个姓?榆罔姓什么?说“雷”因是炎帝榆罔的长子,故从炎帝姓姜,纯系臆测。

三曰“雷公(即“雷”)是榆罔的长子”,“本是炎帝族的帝位继承人”,但他果断地将帝位继承权让给了轩辕。

《史记•五帝本纪》载:“轩辕之时,炎帝欲侵凌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

《三皇五帝时代》载:“公元前4513年正月,轩辕黄氏河北釜山会盟,称黄帝……同年,神农氏东帝参卢榆罔降封(诸侯于)南洛水上游卢氏城(祁村湾),榆罔不受,率族迁湖北,与炎帝裔祝融开发神农架,蟠谷采药,死葬长沙茶陵白鹿原,”“祝融遂承炎帝榆罔帝号,为赤帝……”

榆罔为保帝位与轩辕血战三场后,不受降封率族迁湖北,殁后有祝融承帝号,说“雷”为榆罔长子,又说“雷”将帝位继承权让给了轩辕,在父命为天、君权世袭的古代,于理有悖。

四曰雷公(即雷)因伐蚩平乱功勋卓著而被封为左相,受封于方山,得方姓……从此,雷公由姓姜改为姓方。他是在被封方山后,才以地为姓而改姓方,即从姜雷改为方雷。

《庄子•盗跖》云:……然而黄帝不能致德,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流血百里。

《通志•三皇记》载:蚩尤逐榆罔榆罔与轩辕杀蚩尤于中冀轩辕复与榆罔五(疑当做三)战于阪泉为轩辕所灭诸候咸尊之代神农氏为天子是为黄帝。

《拾遗记》云:轩辕去蚩尤之凶,迁其民善者于邹屠之地,迁恶者于有北之乡。

《商君书•画策》载:黄帝作为君臣上下之仪(或作义) ……内行刀锯,外用甲兵。

《史记•五帝本记》载:天下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尝宁居。

《资治通鉴外记》载:黄帝“得六相而天地治神明至,风后明乎天道,故为当时;太常察乎地利,故为察者;屠龙辨乎东方,故为土师;祝融辨乎南方,故为司徒;大封辨乎西方,故为司马;后土辨乎北方,故为李。”

《管子•五行》亦有类似说法。

《三皇五帝时代》载:“黄帝釜山会盟,册命各级朝官后,又在具茨山嘉封功臣名将:封华盖童子世守具茨山,于主峰(北峰)天心一柱,司天道,通神明;封风后于大隗山峰顶,为风后顶;封力牧于东南峰,为力牧峰;封常先于南山口,为常先口;封鬼臾区大鸿于西南峰,为大鸿砦(同‘寨’);封七公天老、太山稽、阉冉、单盈才、果童、后土、应龙于七圣台。”

《路史•国名纪》(卷二十五)载:炎帝后姜姓国有共73个封国。《世本》(秦嘉谟辑补本)载:炎帝后代仅姜姓一支有16个属地107个氏。《通志•氏族略》载:(古代)以地为氏者126个。以字为氏者有方等157个。

炎黄之战和炎黄与蚩尤之战,战况惨烈。两场战争,对战败者的镇压异常严厉。轩辕釜山会盟称帝,册命各级朝官后,又在具茨山嘉封功臣名将,是在打败蚩尤,战胜炎帝、统一中原之后。

炎黄蚩尤之间的两场战争,孰先孰后?史无定论。若炎黄之战在先,则雷伐蚩平乱无由;若炎黄之战在后,则雷因功被封为左相,受封于方山于理不合。

黄帝六相和具茨山嘉封功臣名将名单不见雷字,说雷被封为左相,于史无据。

炎帝后姜姓国73个封国没有方、雷、方雷三国。炎帝后代姜姓一支有16个属地107个氏,没有方、雷、方雷三国与三氏。古代以地为氏者126个,没有方、雷、方雷三氏,方是以字为氏。说雷受封方山,得方姓,以地为姓而改姓方,有违史载。

五曰“轩辕皇帝为了表彰姜雷的卓越战功和逊让之风,封其为左相,封地于方山,姜雷至此以地为姓,称为方雷氏,成为方氏始祖,方雷氏姓方名雷,并不是复姓方雷。”

《炎黄源流史•方雷之名义》云:“徐中舒说:按方象耒之形制,故当训为一番土谓之墢,初无方圆之意。方之象耒,上短横像柄,首横木,下长横即足所踏处,履旁两短画或即饰文。小篆力作 ,即其遗形,古者乘耒而耕,刺土曰推,起土曰方。方或借伐、发、墢等字为之……据考证,方即为曲木之耒,是最原始的起土工具,由于方雷氏之祖神农氏发明农业,刀耕火种,至方雷氏才把最简单的尖棍钻土播种,改为曲棍扁尖起土,松土耕种,无疑在原始农业生产技术上又进了一步,故以耒为图腾及部落名称,称‘方’。雷则为其支图腾,即自然界雷声为信仰崇拜,形成图腾崇拜。雷声隆隆是下雨的预兆,正是农耕播种的良好时机。……方雷氏名称便在这种农耕条件下产生。”

古姓渊源于图腾,雷氏与方雷氏均来源于图腾,但“来历”不同,古代以地为氏者126个,没有方、雷、方雷三氏。雷公与炎帝、黄帝、西陵氏、方雷氏同属于一个时代,《三皇五帝时代》、《五帝时代研究》说姜雷(即‘雷’)以地为姓,称为方雷氏;“雷”即是雷公,雷公既是方雷氏,有为史证。

六曰“雷、方、邝三姓源,之姜雷。”“三姓始祖雷公(即‘雷’)之前的个代人是不可能姓雷的。”

《三皇五帝时代》载:“拉脊山在昆仑虚的东南部,在公元前1万至9000年之际,冰川融水使这一带形成很多湖泊。”“因此有仇池和雷泽。”“居住在这个湖周围的氏族就是雷泽氏。”“伏羲出生地甘肃成县,长于秦安大地湾,受业于弇兹、华胥、盘(瓠)古”,“在距今9721年(公元前7724年)于甘肃榆中称帝,代燧人氏,继天道木德而王,为天下诸氏族景仰依托,为百王先,帝号罗奉,史称人皇。”“立巫政人事管理制度,而有官职分部,尊始祖雷明王而以龙纪官,故为龙师而龙名……”“赫胥氏或华胥氏与雷泽氏是伏羲氏的祖先氏族。”“伏羲是华胥氏与雷泽第四代。”“伏羲是华胥氏与雷氏合婚子女。”“雷泽胥氏酋长名雷公,他发明了‘髀骨’纪历及,即持钺(戈)以步测‘于’,名‘武’,成县、武都(白龙水)、武山等,是雷公的天文观测中心。”“伏羲父亲名雷公,母亲名华胥。”

三皇世就有雷伯国(《路史•国名纪》)。上世帝王妃后国西陵国就有嫘氏,方纍国就有雷氏、纍氏(《路史•国名纪》)。嫘祖就姓雷(《南蛮源流》)。南方汉族雷一部分来自南蛮盘古氏之后,当代苗、瑶、畲等族的雷姓是盘古氏后裔(《中国姓氏三百大姓—群体遗传和人口分布(上)》)。雷公与炎帝、黄帝、西陵氏、方雷氏同属于一个时代(《三房五代时代》、《五帝时代研究》)。说榆罔之子“雷”之前的各代人不可能姓雷,于史有悖。

“榆罔之子‘雷’,助黄帝伐蚩尤因功爱封方山”诸文字,仅见于关于某几个姓的姓氏著作(述)中,“雷”姓,历、爵、绩如何?不见史载。故“雷”属杜撰人物?还是属神话人物?或是属传说人物?抑或是历史人物?尚待进一步考证。

第四、基于辩证结论,不容置疑。

《五帝时代研究》云:“黄帝是族团的名称,也是族团领袖的名称,‘黄帝’之名具有双重意义的。”“早期的氏有两种情况,一种氏是属于有影响的大家庭,一种氏是以国为氏,也就是说一个氏便是一个诸候国。”

“雷公”, 在远古神话时代,是原始社会初民对天上雷神的一种尊称;在传说时代,是氏族(族徽)之名或氏族(部落)民众对酋长的一种尊称,此时㝊有数种含义;在历史时代,是某个人的具体名号或人们对某人的一种尊称,此时它也有几种含义。

因此,天上的雷公为雷神,雷泽之滨的雷公—伏羲之父为华夏雷氏先祖,轩辕黄帝的大臣雷公为华夏雷氏祖先的论断应可成立。

华夏雷氏的立姓始祖,是和黄帝论医道的医圣雷公。

作者简介:雷寅威,男,现年七十有余,广西人。原广西壮族自治区广西教育厅《广西教育杂志社》副社(处)长,编审(正教授级)。《广西雷氏族谱》总编。

雷姓的来历(雷氏源流考略)(5)

中华雷氏网【www.leishi.org】,雷氏第一网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