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心理用心理学解释(脑动读书人性的救赎)

《仙症》是郑执创作的一部小说,2019年6月30日,该作品获得《钟山》之星文学奖“年度青年佳作奖”。

焦虑心理用心理学解释(脑动读书人性的救赎)(1)

郑抛的 《仙症》

如果你感受到痛苦,那么,你还活着。如果你感受到他人的痛苦,那么,你才是人。

-(俄]列夫.托尔斯泰

选择阅读《仙症》,是因它受到舆论热议的光环吸引了我的目光并勾起心底的好奇。读完它,我发现,这是一部成长救赎录。

而一切故事的发生都是围绕着王战团展开的。

作者一起笔,便是描写王战团指挥刺猬过马路的情景,这种引人入胜的表现立刻引起了我的注意力。心里默默排除王战团非儿童游戏、非马戏团训兽员身份后,基本可以判断,他是个精神病患者。而在我有限的医学知识里,精神病非天生,定有患病诱因。

作者为了营造故事的真实感,刻意使用了第一人称。在作者娓娓道来的陈述中,魔幻与现实交替中有并行,人物事件发生的时间点神奇重合,真相扑朔迷离却也忽隐忽现。

围绕在王战团与作者的身边人都在不辞辛苦地忙乱着,有好心好意的、有诚心添乱的、有想甩包袱的、有忍辱负重的……

在王战团被精神病折磨的背后,有一个多年默默陪伴并关注他的自闭症少年,他就是书中的作者。王战团与作者的病在多个时间点神奇巧合,既有一种内在关联性,又令人匪夷所思。如此,阅读便成了解谜之旅

如今,作者穿越过去,追忆自己少年时的一段自闭史,他深深地怀念着与大姑父王战团相处的点点滴滴,在光阴逝去的刻度里,也渐渐浮现出了引发王战团精神病的诸多原因。

在对比俩人的病情中,作者非常客观地说出自己的口吃来自先天,这是导致他自闭症的原因,至于后来提到的抑郁症,何时痊愈,我们不得而知,也许根本就不存在。

因为,作者的自闭症痊愈后,他再也不会被万事万物卡住。

焦虑心理用心理学解释(脑动读书人性的救赎)(2)

自闭症少年

作者郑执具有非常被值得夸赞的叙事能力与创作才华。观察生活细致,插入一段真实历史背景作铺垫,以沈阳地方特色的语言来打底,塑造的人物各具特色、生动又可信。

本书表现主题为内心救赎,跨越障碍,拥有不被困境打倒的信心与勇气,具备解决问题的变通思维。

“卡”这个字简洁明。可以是动词,也可以是名词,可以表示具体的困难,也可以指人的心结。仔细观察,书中的所有人物都有卡点,其实,真实的生活就是如此,鲜有人生常呈直线上升之道,大部分的人生都走在平坦与坎坷交替的道路上,既使努力爬到了高峰,再回首,依然是一条条由波折线段组成的弯曲之道。

(一)王战团命运启示录

王战团被彻底卡倒在56岁,是心梗走的。他孤独地死在了医院里,身边没有亲人。我们难以完全做到对另一个人痛苦的切身体会,因为世界上不会存在两片一模一样的树叶。但我们仍然可以拥有感知痛苦的能力。因为每个人都会遇到人生的卡点,从此有了理解与同情。

王战团被精神病严重折磨的三十多年里,大姑从怕丢人到最后主动送他接受医院治疗,在为王战团治病寻找偏方上,三姑首当其冲, 热心献策。

大姑还接受了一个能走阴过阳,被称为出马仙的赵老师的疗法,原来,王战团是因惹下冤亲债主得下邪症,如此,王战团在1975~2001年期间虔诚供奉被赵老师用来镇魔的祖宗“白仙三爷”与冤亲债主,即早已离世的前女友,病情基本稳定了二十五年左右。

让我们来回顾一下影响王战团命运中的人物,几个重要时间节点所发生的事件。

王战团19岁参军,躲过了上山下乡,却没躲过运动。他卡住了,跌倒在运动时不愿选择站队上。船长与政委背后为了争取他了没少下功夫,但他并不解风情,他轻视了融入群体的重要性。因为他在运动前的表现非常优秀。怎么一夜之间一切都变了。

面对连长与政委俩上级,王战团是十分尊重的,因此他才决定谁都不选择,便可谁都不得罪的中立态度。

连长与政委在此时的表现颇为耐人寻味,他俩虽在观点上不同,但在对待批斗王战团事情上,保持了出奇的一致,随即便开始了一场接一场的毁王战团不倦的批斗会,这是直接导致三观错乱的批斗会,是对人性质疑并无解的批斗会。

梦话为定罪的一幕描写荒诞不经,人间魔幻再次上演,用这个来表现魔幻现实主义概念简直太直观准确,为了明哲保身,大家不惜抛弃为人的良心准则,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被模糊与受影响。生不逢时的王战团,他的性格无法应付这些。当然,不仅仅是他一个人!

运动败北的政委似乎明白了过来,他竟然托熟人让王战团进了第一飞机厂作电焊工。

在王战团被备选稳坐小组长位置前,因他在电焊操作时大意未戴电焊帽,从高架上跌落,脑子再次出现问题。但令人欣慰的是,一飞的厂长待他真好,让王战团带薪养病连续十五年。

这段经历,王战团过得还是舒心的。他所展现的才华写诗、下棋、唱歌、喝酒都体现在这段时间。供奉仙台依然继续。

焦虑心理用心理学解释(脑动读书人性的救赎)(3)

郑执凭《仙症》获奖

改革春风吹满地,再道,已是香港回归了。1998年是王战团的精神病复发年。这一年,他遇到了女婿李广源。李广源导致王海鸥未婚先孕,这非常影响姑娘的名声,王战团与大姑的对李广源的底牌失去了,他们只能被动地接受了李广源与自己女儿的事实婚姻。

而王战团也正因听信李广源说用刺猬肉可以治愈腿疮的建议而实施了具体行动,那天,作者被王战团顺带牵连一起吃刺猬肉,大的精神病复发,小的引发自闭症,这一切不能全赖李广源,要赖只能说,他俩招惹上了惹不起的对象,即大姑为王战团供奉的“白仙”(刺猬),是赵老师作法治病的底牌仙家,她口中一直尊称其“白家三爷”。

事件发生的时间点如下:

1966年,王战团19岁,参军做了一名海军信号兵。船长与政委开展了针对他梦话的运动批斗会,导致王战团留下严重心理问题;

1972年,在王战团大儿子王海洋还在母亲肚里时,王战团被政委劝退复原。近两年无事可做,心理出现问题;

1975年王海鸥出生满月当天,王战团取葱从房顶跳下,出现精神病苗头;

1998年李广源与王海鸥订婚的当天,王战团听信李广源所说,吃刺猬肉可以治腿疮,结果他带作者捉了一只刺猬烤熟吃后的当晚,精神病发作,作者自闭症愈发严重,开始闭口不言。

2003年,王海洋车祸离世,王战团参加葬礼后第二个月,在医院心梗离世。

1998年,王海鸥与李广源的女儿沐阳出生了。大姑带上外孙女沐阳后,已顾不上去看着王战团乱跑了。

她身心疲惫,发现供奉白仙也不像以前那么起作用了。偶尔,大姑发现安眠药对王战团有作用,因精力实在难以分配便偷喂他吃了安眠药。但大姑终于还是忍受不了良心的谴责,于是她把耶稣主的十字架放在供台上,看起来是通过耶稣救助王战团,而最重要的还是她向主忏悔自己得以心灵救赎。

2001年,大姑忘记给王战团喂药,导致王战团跑到街道上指挥刺猬过马路,大姑一看不得已二请赵老师,但“白仙三爷”不肯原谅51岁的王战团,却愿意拯救14岁的少年,当然,这也是由赵老师决定的。

(二)作者为何要深情追思王战团

处于14岁的作者,曾因先天口吃遭同学嘲笑,进而在10岁引发自闭症,他竭尽一切可能地躲避现实,抗衡外界,自动关闭沟通渠道。拒绝上学读书,以跳楼相逼为难想要为他继续求医治病的父母。他的人生被卡在10~14岁,他因此发现自闭可以带来安全感。

14岁以后,少年的自闭症突然向好发展。这应该完全归功赵老师吗?在作者心中,自己的大姑父王战团是给他鼓励最多的人。他第一次见到5岁的作者就让他直呼自己大名,这让作者看到了他放低大人姿态,愿与自己平等交流的态度。给作者留下了初次好感。

作者继续阐述追忆王战团的原因。在参加2003年堂哥王海洋的葬礼时,作者的病情其实已经减轻到恢复上学的状态。

作者长大后心里一直留有一个遗憾,在葬礼上,他完全有想法要感谢一声大姑父,却终于没有开口,他没有想到这是与王战团的最后一面。

而2001年是作者倒数第二次见王战团,他当时正指挥着刺猬过马路,也正是那天,作者突破卡点,他张口了,从此开始未来变好发展。作者花了很大的功夫详细回忆他与王战团的的最后二次见面,藏在其中的深情可见一斑。

在个人眼中,王战团在儿子王海洋的葬礼上的表现很正常。这也证明了,大姑千辛万苦为他求得的治疗方法都不如精神病院里的药物管用。这才得以让王战团在医院医生的陪护下体面地参加完了葬礼。

而这时的他,内心的痛苦早就无以言表,说他麻木也好,说他是因气血淤堵太久也好,说儿子之死是压倒在这位可怜父亲身上的最后一棵稻草也好。如洪流奔腾在遍布淤泥的河道上,会选择牺牲堤坝为泄口一望。总之,儿子葬礼之后的第二个月,王战团也走了。

生前的王战团有过幸福的体验,在他当信号兵表现非常优秀的时间里,在王海洋、王海鸥出生后为他们起名字的某一瞬间,兄妹俩的名字都带着鲜明的烙印,那是王战团对他深为自豪的海洋职业生涯最为怀念的体现。他可以自由地看见蓝天大海,他了解《海底两万里》,他看到自由飞翔的海鸥在眼前。

在王战团对侄子粉饰自己职业的内心里,他一直有一个要当潜艇兵的梦。尽管他在一飞的电焊工生涯更短,还为他带来了15年的带薪养病的退休金。但他常拿《海底两万里》慰籍自己,给儿子讲故事,给作者吹牛。他是一个有理想的人,“一辈子就是顺杆儿往上爬,爬到顶那天,你就是尖儿了。”这是他常给作者讲的话。但他自己早已无力争取。

焦虑心理用心理学解释(脑动读书人性的救赎)(4)

郑执

(三)人性的温暖

在助力作者突破人生卡点当中,有几个非常重要的人物。

一、王战团与赵老师的妙传结合

浓墨重彩的王战团并非小说男一号,真正的no1还是作者 —— 我。

1998年的夏天,王战团给拒绝上学的10岁作者带来一本书,这本《海底两万里》是他5年前第一次去幼儿园接作者时的郑重承诺。

作者与王战团一直有来往,在一个童真儿童的眼睛里,王战团并非大人口中所述的精神病,他来作者家中帮助安装电视天线时,口中冒出“一辈子就是顺杆儿往上爬,爬到顶那天,你就是尖儿了。”这话有毛病吗?没有。

作者问他,你爬到哪儿了?王战团说,他卡在节骨眼儿了,全是灰。是啊!王战团心理的灰尘积压多年了,他无力自己清理,那很多灰尘的积压来自于运动的经历,来自于他当电焊工时不慎从高架上跌落,来自于听信女婿的建议用不知是“白仙”(刺猬)肉可以治愈腿疮的实验,还有大姑不堪重负,以安眠药喂他入睡求安宁……这么看,王战团的人生非常的悲催。

“你得一直往上爬,这一家子,就咱俩最有话说,你没觉出来吗?虽然你说话费劲。”从这些细节的流露中,谁又能看出王战团是个精神病患者呢?

他是作者的大姑父,与他有着整整40岁的年龄差。王战团的话语里有着积极的心理暗示与鼓励,他喜欢作者,尽管当时的作者已经决定与上学决裂,与父母正开启忤逆3年的疗病之旅。

王战团对作者有着感同身受的理解能力,他小心翼翼地鼓励着自闭症少年,他还知道自己仅存的一点价值。他似乎预测出了作者未来具有的光明前途,这是一种难以言明的识人之术,是常人无法用道理解释清楚的能力与天赋。

而作者的未来人生,的确是一步步朝着王战团的话“顺杆儿往上爬,爬到顶那天,你就是尖儿了。”作者最终突破卡点,浴火重生。

令人震撼的是首尾相接的内容描写,只有读通全篇,才能发现作者突破心理卡点的密码其实早就藏在首尾呼应的内容妙传里。是不是突然有了《红楼梦》判词被解开的感觉?

赵老师犹如一个会施展法术的大仙,原本非常讨厌她对大姑与王战团的作派,认为她那套封建迷信怎么可能治好病。

其实,有时候,有些事连科学家也无法言明,这是文化与知识体系过于贫乏造成的认识缺乏。有时候,大家是否发现,人往往会被别人指定的“光明之道”卡在中间,而一些藏在民间的神秘偏方会治疗好顽疾与疑难杂症。只要能治好病,乱投一次医的勇气还是需要的。只要能治好病,谁会管他是什么术。

原以为作者与描述多次的赵老师早见过面,谁料想,那都是他在亲人处听说得来的场景描写。

焦虑心理用心理学解释(脑动读书人性的救赎)(5)

这赵老师与作者的第一次见面颇为隆重,施法治疗的部分尤其精彩,简直就是天神与耶稣合而为一的附体。赵老师土黄色道袍加身,手待一柄短木剑的形象为驱魔过程添加了丝丝严肃庄重,关键是,她撬开了一自闭症少年的口。

不要说是作者身在其中,就连我也在为其助力加油,14岁时的作者终于张口说话啦,大声道错,任凭泪如雨下,被王战团喂了一口的刺猬肉冤魂终于被作者吐了出来,他释放了多年沉积的压抑。

而此刻的王战团其实比作者稍早一些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他伤害了刺猬,吃了“白仙三爷”的肉。所以他该受到惩罚,意识的觉醒让他有了悲悯之心,于是就有了他指挥刺猬过马路的一幕。

而作者也从这刻知道,大自然里不知会遇到何种生灵与人的命运有关,它们像具有着神秘使命般来与人类共存,比如,五仙中刺猬代表着白仙。如此,赶紧忏悔吧,知错即改,发誓永不再犯,重新做人,让白仙原谅并救赎他迷失的灵魂,让他不再忤逆父母。让他再不会被万事万物卡住。

本来为王战团病情复发疗病的赵老师,在这一天神奇地找到作者自闭症的病根,连北京(医院)都无法解决与治疗的病被赵老师一举拿下。赵老师这一番神奇法术操作,令作者“药到病除”。这是赵老师的胜利,她也算成功地突破了自己的卡点。

而我们发现,这一天的心灵救赎,在作者心里,除了有赵老师的法术起作用外,王战团在另一被锁的屋拍门呐喊的鼓励也非常重要。他一遍又一遍地大声提醒作者“爬啊!一直往上爬!爬过去就是人尖儿!”为此,才有了作者张开嘴的勇气。所以,在作者的心里,王战团是他走上人生正常之路的长辈与师者。

而王战团因一段时间被大姑喂了安眠药后,常在白日陷入沉睡,大姑因忙碌于照顾沐阳偶然一次忘记喂药让王战团跑到马路上,命运里无法摆脱的刺猬“白仙”再次出现了,这可是赵老师安排供奉的大仙啊!王战团小心翼翼,保护着刺猬安全躲过马路上的车流。

而此刻出现的女协警与及时出现的大姑与出租车上下来的作者,都在此刻重要的节点汇聚,为的是让作者去见到那个重要的人物—赵老师。

而追究当时的王战团精神表现与心理活动,又是恍惚的,他通过一只刺猬,懂得了尊重生命的可贵,可自己到底是别人眼里的精神病人,难以洗清的污点,更难以摆脱的影子,他对作者隔门鼓励的大喊表现,像一个精神病患者的表现吗?他的人生立刻被浓缩在一幕幕烟云流动的镜头里, 在这一声声的移魂呐喊中,分明在展现他心底的挣扎,王战团人生中最绚丽的灿烂烟花留给了作者,他令作者成功突破卡点。

二、Jade是作者的福音

作者为Jade的娓娓道来的故事即是证明他再已越过卡点的表现。作者数次强调,他的人生再也不会卡住。个人分析,是因为他遇见了人生的福音,心灵的知音Jade女士。

Jade也是在童年受过伤害的,只是她两岁离开母亲还太小,不知道有多少对母亲的具体记忆。她有句令人非常值得思考的话是说给作者的“我也不恨我父母,他们离婚是明智的。我的生母没必要因为生了我,就做一辈子母亲。”这就是Jade,一个看起来不被卡住人生道路的人,积极乐观的心态,影响并吸引着作者。让作者在她跟前能够袒露心迹,毫无保留,即便有抑郁症,都不值得一提的感觉。

我曾认为,Jade可能也是个心理有问题的人,还考虑过在渐渐痊愈的自闭症作者到底在何时能够彻底痊愈,原来,万里的奔赴,是双向而行。是出生地光阴交错的缘份使然。作者遇见了Jade,即找到了他人生中最大的解药。

背包客法国之旅让作者有幸遇到了人生中的爱情与婚姻,这是本书里最大的亮点,为内容一直呈现的灰色调涂抹了一抹亮色。令人读来显得心情格外愉快。

焦虑心理用心理学解释(脑动读书人性的救赎)(6)

青年作家郑执

Jade从小被20岁与母亲离婚的父亲打工留学带到法国,但父亲在法国又为Jade找了一个法国继母。可见,Jade并没有缺失母爱。爱情的缘份促成了他俩的闪婚,“有缘千里来相会”被体现得淋漓尽致。从中寻找答案,这背包客之旅如同作者的自我救赎之旅。

同样,Jade也因与作者的爱情收获了许多,她是个被值得祝福的人。因为她的乐观可以影响到身边的人。这种性格本是就是无视于卡点的。她会指引着人更好地生活,带给人无穷的力量与希望。

最佩服Jade 对作者所说的那句话“有些人活着,但他已经死了,有些人死了,但他还活着。”这是Jade对作者描述故事里出现人物的肯定,是对作者回忆录的高度概括与总结。他俩可真是默契的一对,心心相印,默契十足,非常地懂得对方。祝福他们永远幸福!

三、从不向命运妥协,放弃希望与努力的大姑

为了尽快治愈王战团的病,作者的大姑用她平生最大的努力帮助王战团疗病。而作者是比王战团小了整整40岁,所以有很多的事情都是他听家里人说的。在家人向他描述的大姑身上,他看到了大姑从不向命运妥协,放弃希望的一面。

大姑从嫁给王战团开始前,运动就已经开始了。在身怀王海洋时,王战团因批斗被复员。结束了他不到7年的海军之旅。因为被来回批斗的王战团已经不能正常上班,高强度的工作可以坚持,但反反复复的批斗无法承受。这时,大姑并没有抛弃王战团,而是选择默默地陪伴着他。

紧接着王战团在一飞厂电焊发生意外,从高处跌落,脑子有问题了。大姑一边带着儿子,一边照顾王战团。

在作者出生前近二十年,大姑的操劳与王战团的表现都是作者听奶奶,爸爸妈妈说的,所以他对大姑一家的情况都是烂熟于心的。

当他知道大姑因身心疲惫无法分神照顾王战团后,偷喂他安眠药以阻止他到处胡跑。那是在大姑的外孙女沐阳出生后,喂安眠药大约有不到两年时间,大姑终于良心发现诚心忏悔。这才让王战团接受了医院治疗。

大姑最后被佛教的因果论说服。从此,大姑看清了所有人命运的真相。突破了自己的认识卡点,找到了亲人相继离世的原因,从此也放下了一切!

大姑对生活的积极态度,热情直爽的脾气,一直为王战团摸索治愈病症的努力都深深感染着作者。而在内心救赎方面,大姑是最不被困境打倒的信心与勇气者,同样,她还具备着解决问题的变通思维。

作者为正是在大姑身上看到了亲情的无私彰显与奉献。他才理解了自己的父母,他放下了忤逆,他打开了自闭的窗口。一切都显得风轻云淡。他突破了卡点。

一切能理解的,不能被理解的治疗方法,只要能治愈病,又何管来处!

焦虑心理用心理学解释(脑动读书人性的救赎)(7)

再不会被万事万物卡住

作者简介:

梅美生活。 世界最大写作组织“007不写就出局”写作极致践行者。简书《红楼梦》研究院发起人之一。从事国际教育多年,曾任写作栏目主题编辑等。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