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地方民间故事(长治民间故事)

一代忠烈连楹御史

金陵(今南京)皇陵内的一块石碑上有一块明朝第三任皇帝朱棣专为御史连楹所作的一首诗:

御制 悯忠诗

金川不守景隆城,

叩马壮哉御史楹。

先谒陵乎先即位,

杨荣却异姓连情。

据史书记载,连楹死于朱棣刀下,他为什么还要给死者作诗显扬呢?

所有地方民间故事(长治民间故事)(1)

上党明人御史连楹御史泥像

连楹,字子聪,生于元朝末年(公元1352年),祖籍山西襄垣阳泽河村。虽然幼年丧父,但母亲李氏教育有方,加上他勤奋好学,文学造诣较深。公元1368年,朱元璋建立了大明王朝,五年(公元1372年)乡试,考试成绩最上,受到皇帝朱元璋的器重,连楹初官“都赦郎”(专为皇帝起草诏令)。后来继任太子赞读职(皇帝继位人的老师)。皇孙朱允炆(故太子朱标之子)被委托给年仅二十六岁的连楹培植,在朝百官无不敬仰。

朱元璋共有二十六个儿子,称帝后,为巩固朱氏统治,有二十四个封为“藩王”,镇守全国各地,其权力在皇帝之下,公侯之上。连楹出任太子赞读时,由于朱元璋执政十年中杀了不少武官,派别斗争有增无减,于是让他任御史。连楹谢过皇恩,赵任去了。文武百官中有的笑他被贬职仍高兴,傻;有的说他有官就乐意,憨;有的写书表同情,有的为他送行泄不平……而他却对同僚说:“御史乃皇帝的耳目,黎民的依托,责在纠察百姓,惩恶扬善,激浊扬清,只有忠心刚正的人才能胜任,这是陛下对我的无比信任。”他任职二十三年,巡城,巡海,操江,操仓,尽职尽责,处治贪官不避险难,为民造福在所不辞。因专其任,朱元璋赞他是“忠悃克”,高度颂扬了他忠于当朝,守律令,违者必纠,做事果断的风度。

公元1399年,朱元璋去世,长孙朱允继位,是为建文帝。建文登基后,各地“藩王”以叔父自居,表面上听号令,喑中却图谋篡位。特别是燕王朱棣,驻在北平长期与蒙古作战,拥有精兵十万,权势最大。朝中大臣连楹等人鉴于历代分封诸王后,不是形成割据,就是争夺中央大权,造成国家大乱的教训,提出“削藩策”,主张尽早削减藩王权力,以求国家长期安定团结统一。建文帝接受了他的建议,颁布了亲王不得节制之武吏士的诏令,并把开封,荊州,大同等属燕王手足,权力较小的藩王削职为民,接者部署削夺燕王。燕王公然反抗,提出“清君侧”的口号,大发“靖难兵”,挥师南下。于是,朱家自相争战爆发。

连楹为了尽快平息战乱,职会御史董镛等,召集在朝诸臣研究对策,并申言谁要对建文帝怀有二心,从以最严酷刑外治,稳定了朝纲。

所有地方民间故事(长治民间故事)(2)

争夺皇位中的朱棣

公元1420年,燕王朱棣兵到南京金川门,守门将领谷王穗,曹国公李景隆开门迎降,金川失守。连楹站在“削藩策”立场上,直叩燕王马前,陈词利害:“以臣篡君可谓忠乎。以叔残侄可谓仁乎?背先帝分封之制可谓孝乎?”当面斥责朱棣不顾法纪,即使夺取天下,也不能把国家治理。燕王大怒,下令将连楹斩首。

连楹大义凛然,视死如归,慷慨赴刑。当行刑官用刀砍头之际,只见一缕白气直冲云霄,人头落地,面色如生,尸体直立不倒。在场者无不惊骇,朱棣见状,惊慌失措,忙命侍从焚香祭奠,死者才倒下。

南京沦陷,建文帝下落不明,不愿归顺燕王的方考儒,暴昭等数十名大臣被杀,并诛九族。从此,燕王朱棣即皇帝位。

燕王杀死连楹等主张“削藩”的大臣,迁都北平后,看到朝臣中那些反戈者,却使他坐立不安,兵临金川门,李景隆守门不战开门而降,侍从杨荣不保侄驾,放火焚宫迎我马前,用先祭祖还是先登位之言,讨好于我,这些视国破君亡而不顾,巧于献媚之辈,怎能保我世代江山?想到自己以“藩王”权重得天下,如不削藩,江山定难保,不得不推行连楹的“削藩策”。所以,朱棣作《悯忠诗》褒杨连楹廉洁正直,下诏书给他封地建祠,连氏后裔加官进禄,李景隆,杨荣之辈则以奸凶问斩。

所有地方民间故事(长治民间故事)(3)

明皇帝朱棣

连楹虽死,“削藩策”没有死,他对国家安定统一起了积极作用,这也是朱棣在位时,国治民安的重要保证。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