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该做孩子的年纪却做了妈妈(努力做妈妈却输)

卷首语:

“巧虎“相信是许多宝贝生活中的好盆友,缘何这只来自日本的小老虎魅力无穷到让宝宝有时宁愿听它的话却对妈妈说的话听而不见呢?今天樱桃妈要推荐的文章来自睡眠科普的达人辣妈@林小暖bella,她从自己切身的体验告诉大家“巧虎”的魅力到底在哪儿,除此之外,她还与大家分享巧虎DVD的“正确打开方式”——如何引导宝宝合理“看电视”。

“前几天看新闻,看到小S说自己常陪女儿看“巧虎”,但与“巧虎”比起来,自己却觉得受挫——“每次我叫小孩去刷牙睡觉,小孩不听我的话,我就反问女儿巧虎说要怎么样呀?小孩说要刷牙要早睡。真不懂为什么我会输给一只老虎?

”对啊,为什么妈妈的话会不如一只老虎?咱今儿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要说起来,给潼妞订购“巧虎”已经快一年了,这段时光里,这只憨态可掬的小老虎的确给我们带来了许多的快乐,同时,也让潼妞和我们都有不少的收获,而这一份惊喜,其实当初我并没有太多期许。第一次与“巧虎”见面,是在潼妞13个月的时候。收到包裹拆开,即使之前有心理装备,还是被这五花八门的书和玩具闪花了眼。我本以为“巧虎”的形象不算讨喜,可潼妞看见之后,却一把抢过去抱在怀里笑着轻轻拍着,还学着我的发音模糊地说了一个“虎”字。巧合的是,那一期的主题竟然是“睡觉”……

事实上它每期的产品都非常丰富,包括玩具、绘本、贴纸、给父母的小册子、CD或DVD……

内地版的“巧虎”产品根据孩子的年龄分为:7-12个月的宝宝启蒙版、13-24个月宝宝进阶版、2-3岁的幼幼版、3-4岁快乐版、4-5岁成长版、5-6岁学习版、6-7岁彩虹版、7-8岁的星空版。由于“巧虎”源自日本,后来进入中国台湾,再来到内地,所以也不难理解为什么它的主题许多都与规则与行为习惯相关。A、每个年龄阶段的产品都有针对性的理念不得不说,“巧虎”团队应该是对孩子的成长心理与行为研究得比较深刻的,它每个月龄的产品都会与这个阶段孩子的成长发育特点息息相关。比如7-12个月它主要针对宝宝音乐、认知、感知等各种体验感的启蒙;13-24月龄主要是习惯培养、语言启蒙与亲子互动;我翻阅了一下2岁以上的幼幼版,还会有与“巧虎”一起上幼儿园等内容,的确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有不同的非常贴切的主题变化。

本该做孩子的年纪却做了妈妈(努力做妈妈却输)(1)

所以有时候我们会觉得巧合,“巧虎”的主题经常与那个阶段孩子的问题或是特点不谋而合。比如22个月,正好是常见的孩子如厕训练开始进行的时间,“巧虎”的主题就是《我去上厕所》。

本该做孩子的年纪却做了妈妈(努力做妈妈却输)(2)

这一组产品当中,亲子玩具是“巧虎”上厕所的造型,它由两个部分组成,一个是能脱、穿裤子并坐下或站起的“巧虎”,另一个就是会发声的小马桶。按下开关,“巧虎”会告诉你如何一步步脱下裤子坐上马桶上厕所,过程中还会唱歌儿,最后会有冲水的声音,并鼓励说:“成功了!上厕所真开心!”看到“巧虎”的行为,孩子会习惯模仿,于是也会要求坐上马桶上厕所,当然最初一定就是当玩儿呢。B.生活习惯培养的好榜样!要说起“巧虎”宝宝版最大的特点,应该就是对于生活习惯的培养引导了。

从我所见过的每月主题来说:

14个月是“睡觉真舒服”,引导孩子在温馨的睡前亲子时光之后独立上床睡觉,于是潼习惯了每晚睡前都跟家里每一件家具、玩具与家人说拜拜然后进屋睡觉;

15个月是“手拉手一起走”,教导孩子出门在外一定要与父母牵着手走路,于是潼每次出门都会一边自言自语“手拉手”,一边紧紧拽着我们;16个月,“我会大声说哎”,告诉宝宝在妈妈呼唤的时候一定要应答,有时候跟她说话她不理,就问她“妈妈叫你的时候你应该怎么说?”她会很快回答“哎!”;17个月,“刷牙真开心”,这也是非常经典的一个主题,她会拿着牙刷给玩具大嘴狗仔细刷牙,也会翻开书指着“巧虎”与爸爸妈妈刷牙的样子一边自己模仿,偶尔刷牙的时候她嘴张得不够大,就跟她说“河马是怎么刷牙的?”她会迅速把嘴张开……

本该做孩子的年纪却做了妈妈(努力做妈妈却输)(3)

18个月,“巧虎”说“我爱洗澡”;19个月,“巧虎”教给宝宝要懂得分享,吃东西的时候先给爸爸妈妈,最后剩下一个甜甜圈的时候,自己与“咪咪”一人一半分着吃。其实在这期之前潼妞就已经习惯了分享玩具或书籍或零食,只是在这之后,即使是最爱的食物,她都会小声提醒自己“分”,然后大方地拿给其它家人;20个月,“收拾小能手”,潼一直无比热衷于给家里进行大扫除,这对她来说无非就是给她多了几件得心应手的好工具……

本该做孩子的年纪却做了妈妈(努力做妈妈却输)(4)

21个月,“我爱吃饭”,巧虎会帮着羊奶奶摆好碗筷招待小客人,还会自己乖乖坐上餐椅,戴上围兜自己吃饭;

23个月,“大大方方说你好”,鼓励孩子对人打招呼,说到这儿,就要说说“巧虎”每本书第一页的奖励贴纸,的确是个有趣儿的方法。潼妞很喜欢贴纸,我会鼓励她说,如果她对一个人说了“你好”,就让她拿走一张贴纸,于是她会开始学习看着对方的眼睛,一边招手一边眯眼笑着说“你好”。

本该做孩子的年纪却做了妈妈(努力做妈妈却输)(5)

针对这一期的主题,“巧虎”书还会有一些专家支招。比如说打招呼这一点,教宝宝打招呼不能强迫,而是要从父母的“身教”做起,初期要多鼓励甚至奖励;为什么宝宝不愿意打招呼的原因一般是因为对陌生人有焦虑,或是语言能力的限制,这些都需要父母来帮助引导。

本该做孩子的年纪却做了妈妈(努力做妈妈却输)(6)

绘本里面的内容一般都是温情引导,从潜意识里让孩子觉得这是一件快乐的事儿,在这里面能感受到开心的情绪,而不是被迫。

本该做孩子的年纪却做了妈妈(努力做妈妈却输)(7)

本该做孩子的年纪却做了妈妈(努力做妈妈却输)(8)

“巧虎”每期还都会有一本贴纸书,对于年幼时的潼潼来说,完全无规则地乱贴一气是她的最爱,而这一期的贴纸,她已经明显渐渐懂得怎么把贴纸贴在合适的位置了,请参看下图上下两本贴纸书对比……

本该做孩子的年纪却做了妈妈(努力做妈妈却输)(9)

C.关注不同月龄的儿童心理学!而“巧虎”系列另一大特点,就是它每一期里专门给父母阅读的“Easy儿童心理学”小册子。随手拿几本拍照一下——

本该做孩子的年纪却做了妈妈(努力做妈妈却输)(10)

拿最近的一本举例吧,“我家宝宝脾气大”。22个月,许多宝宝已经开始进入T2的阶段,逐渐有自己的主意,得不到满足的时候就容易大发脾气。面对这种情况,如何处理呢?首先,不同类型的父母,面对发脾气的孩子可能会有截然不同的处理方式,溺爱型的妈妈也许会让孩子越来越任性,严厉型的妈妈也许会激发孩子的叛逆,而耐心理性的妈妈,才可能妥善处理好孩子的情绪。

本该做孩子的年纪却做了妈妈(努力做妈妈却输)(11)

本该做孩子的年纪却做了妈妈(努力做妈妈却输)(12)

面对宝宝的脾气,我们应该怎么办才好?第一步自然是关注宝宝,观察他的需求,也就是所谓的先解决情绪再解决问题;第二步是学会判断宝宝情绪的原因,再决定如何回应。而家长如何在这样的“较量”当中克制自己的情绪,也是我们自己需要修炼的。

本该做孩子的年纪却做了妈妈(努力做妈妈却输)(13)

本该做孩子的年纪却做了妈妈(努力做妈妈却输)(14)

本该做孩子的年纪却做了妈妈(努力做妈妈却输)(15)

其实我相信经常在微博上关注育儿领域的妈妈们许多心里都有这些问题的答案,这本册子,至少在我家,更多的是给潼爹和潼奶奶、潼外婆他们看的。做爸爸的,或者是忙于工作无暇研究儿童心理,或者是觉得太多的长篇大论不知道从何看起,那这样一本几分钟就能看完的图文并茂言简意赅的小册子,就成了让其它养育人“充电”的非常好的方法。对于一些传统型的家长,从“书”里看到的内容,总归是比口述来得更可信一些。D.五花八门的亲子玩具这些只是大半夜我手边能拿到的一部分玩具,各种手偶、布书、洗澡玩具、乐器、积木、切切乐……每月一件,玩具基本都还是配合着这期的主题来的,比如那个手鼓,那期的书里也是说这个小浣熊音乐家的,乐高积木的那一期是教孩子认识红黄蓝三色……

本该做孩子的年纪却做了妈妈(努力做妈妈却输)(16)

而“巧虎”对于玩具的各项安全标准也相对严格,比如按照不同月龄会提供不同大小与体积的玩具,避免被小宝宝吞食或出现卡喉等意外情况。关于这一点,特别要推荐云妈妈写的那篇关于积木的文章(微博搜索:“和孩子一起玩吧”《这桶积木真的适合一岁宝宝吗?》),对于孩子玩具在尺寸方面的安全标准,尤其是积木,总结得太全面了。“ DVD 看还是不看? ”每次说起巧虎,都难免要谈到这个话题,DVD怎么办?有的妈妈视DVD或电视如大敌,生怕孩子一旦打开这个“潘多拉”匣子,就再也无法控制。我倒没这么紧张。

本该做孩子的年纪却做了妈妈(努力做妈妈却输)(17)

老实说,从14个月开始订“巧虎”时,我的确没打算那么早给她看电视,所以DVD连拆都没拆。美国儿科协会(AAP)建议,两岁以内的孩子不要看电视,因为过早让孩子看电视可能会有碍幼儿的发展,当然IPAD、手机自然也在之列。据博士姐姐@陈忻-儿童心理 的文章,“很多研究认为,过多过早地看电视,也许就是导致现在越来越多的孩子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的原因。这类号称针对婴儿的节目不一定像家长想象的那样,能够最好地开发孩子的潜能。”

就因为看过这个观点,所以我一直拖着,没给潼妞看。其实我们家也基本从不看电视,所以潼也没机会接触。直到最近,从她21个月开始,我才有意地慢慢“解禁”了。先是英文儿歌的APP,然后就是“巧虎”。“巧虎”每集大约15-20分钟,每次我都会陪着她看,拿着那一期主题的绘本书,针对她的手舞足蹈与各种情绪做出回应。每天最多看一集,她想不起来的时候就不看(其实她很少想起来,因为每天其它的亲子游戏时间足够多了)。但她想看的时候,就会搬来两个小凳子,拍拍让我坐一个,她自己坐一个,开始这15分钟的愉快经历。

DVD在我看来不是什么天敌,在这15分钟当中我也觉得很享受,相信潼妞也一样。我们在书本上看到的大象河马长颈鹿都能清楚地看到最真实的模样(当然不如去动物园),里面的一些运动操模仿起来也很可爱,情景性的故事剧场配合着当期主题来引导孩子生活习惯……从第一次起就坚持控制时间,每天最多一集,看完就关。前几次因为新鲜好奇她也闹过,那就抱着她认同她的情绪然后讲道理,没两次就习惯了,看完内容到最后放主题曲的时候就自己挥手拜拜,让我关电视。不沉迷、没瘾、看也行不看也行,我俩对此都淡然。

本该做孩子的年纪却做了妈妈(努力做妈妈却输)(18)

再次引用陈忻姐姐关于电视的看法,“在当今社会,要让婴幼儿完全和电视隔绝是不太可能的,但我们可以帮助孩子科学地看电视。1.控制时间:2岁以前的婴儿尽量不看电视,如果实在没办法要看,尽量控制在15分钟以下。2岁到3岁的孩子每天看电视的时间也最好不超过30分钟;2.选择合适的节目:对于3岁及以下的孩子,我们最好选择画面转换比较慢的节目。”

也许真有一些家庭,给孩子看电视是因为全家都有这个习惯。我听说过有的老人带孩子的家庭,每天带着孩子在电视前坐七八小时也有;也有的时候,是家人觉得孩子太调皮,只有在电视面前能乖乖坐上很久,自己也能放松放松,那电视就成了安抚利器。如果因为这些原因让孩子每天在电视面前一坐就是几个小时,那对孩子来说的确是有些不负责任的表现,可如果能够把看电视的时光当成另一种亲子游戏的时间,陪伴着孩子一起度过,其实倒未尝不可吧?当然,时间的控制,与开始看电视年龄的选择,是前提条件。从我自己的体会来说,看“巧虎”的DVD不是必要的,虽然它也会提供一些乐趣,但这些乐趣的确从其它渠道也可以获得。把孩子带到真实的生活场景当中,出门转转看看自然景象,每天与父母高质量快乐地互动哪怕半小时,这些都能够给孩子感官上最直接最深刻的触动,也是孩子学习最有效的方式。但这DVD如果真的看了,只要控制得当,方式得法,也不必天天焦虑担忧。在育儿方面,许多东西都是同理的,安抚奶嘴、睡眠调整、学步带或推车(不是学步车)……不是说这东西天生就有原罪,放在不同的人手里,采取不同的用法,自然会有截然不同的结果。在肆意批判之前,先想想前提。说回到“巧虎”上来,它的宣传方喜欢把它定义成是一款能“激发孩子潜能”的家庭早教产品,其实我个人是不喜欢什么“赢在起跑线”的说法的,我也没觉得订没订“巧虎”或其它所谓的“早教”产品能对孩子的智力发育有任何影响。说白了,在孩子的生活当中,它是可有可无的。

对我来说,我看重的是“巧虎”这个小伙伴对于宝宝在生活习惯方面的榜样作用,但我想说,如果父母完全无作为,寄希望于把一个“巧虎”扔给孩子就能打造出一个乖巧懂事、遵守生活所有行为习惯的宝宝,那也真是天方夜谭了。

育儿先育己,这么小的孩子模仿最主要的对象还是家长,想让孩子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首先你得自己是这样的人。在这样的大前提下,如果能有一个时时传递着正能量的“小伙伴”,那就是更有趣的事儿。

***本文首次刊登在@萌芽研究所BUD(订阅号:myyjs_bud)上,作者@林小暖,樱桃优品获授权转载***

还想知道更多靠谱的育儿资讯么?

欢迎关注樱桃优品Cherrygroup(长按复制)

每天为您推送专业育儿资讯,产品评测,创意宝宝食谱~快快加入我们吧!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