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第一章拍写真的小说(张不伦的世界第一部)

第十七章一直以来活泼好动的张不伦突然间变得沉默寡言了,一段时间,大人们竟也不明所以其实张不伦自己知道,他的变化源自于他和金小宝的第一次见面,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关于第一章拍写真的小说?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关于第一章拍写真的小说(张不伦的世界第一部)

关于第一章拍写真的小说

第十七章

一直以来活泼好动的张不伦突然间变得沉默寡言了,一段时间,大人们竟也不明所以。其实张不伦自己知道,他的变化源自于他和金小宝的第一次见面。

摇床里襁褓中金小宝的头长得很小,脸圆圆的,红红的,像个熟透了的大苹果。他睡得很香,两只小眼睛眯得很紧,身上还有好闻的奶香味。小嘴巴常常一张一合的,好像是在呐喊,想要告诉芸芸众生他来到这个世界的喜悦。

张不伦忍不住伸出手去,轻轻抚摸了一下他的小脸蛋。突然,他的表情变了,张不伦以为他是被自己不小心弄疼了,要哭呢,可他却对张不伦做了一个笑脸……

张不伦也咯咯笑了。那一刻,张不伦突然觉得自己长大了,而摇床里的这个和自己有着血肉亲情的小家伙是需要他这个哥哥去照顾的。张不伦很想做一个负责任的哥哥,而负责任的哥哥是什么样的呢?大概应该像大炮哥哥那样是比较严肃的吧!

大炮和小兵兄弟俩是邻居兔伯伯的孩子,兔伯伯到底姓什么张不伦实在是想不起来了,那时因为他在家里养了一窝兔子,大院里的孩子们都特别愿意上他那去看兔子,时间长了,大家都喊他兔伯伯。

作为哥哥,大炮一直很呵护他的弟弟,有什么好吃的好玩的都让着小兵,照顾得无微不至,一度是左邻右舍教育孩子的榜样。大炮是个话不多并且比较严肃的人,比张不伦他们大了好几岁,似乎学习不是很好,但是他有个优点,就是喜欢带比自己小的孩子玩而从无一点不耐烦的意思。

并且玩的东西常常也会标新立异,有一次大炮从车间拿了些铁丝,橡皮胶条,再加上自家的废自行车链条,拿着老虎钳等等工具又磨又挫忙活了几天,竟然做出了一把能打响的玩具枪。把火柴头的火药刮下,填入自行车链条改的弹仓中压紧,扣动扳机,“啪”的一声,瞬间还有火光一闪,煞是好玩。把张不伦羡慕得要死,屁颠屁颠跟了大炮好几天。

炮长大后进厂当了钳工,那时两家相距甚远,来往不多。多年后一次张不伦偶然在职工食堂看见了大炮,两人相视一笑,寒暄几句,大炮依然和年幼时一般严肃而少话,已是两鬓染霜的中年人了。

或许那时是受了大炮榜样的影响,张不伦也变得寡言少语但是特别维护他弟弟,久而久之,大院里的孩子都知道,谁要敢动金小宝,必将遭到张不伦发疯似地报复并且还不止一轮打击。

到了金小宝能走路的年纪,张不伦到哪玩都会带着他。有时睡梦中的金小宝一觉醒来看不到出门去了的张不伦,就会下床摇摇晃晃满厂去找哥哥。

尽管没有iPad、手游,对于那个时候的孩子而言,好玩的东西还是挺多的。

一个铁圈加一根长铁丝做的钩子,能推着在厂区道路上跑一上午。

几个骨头,一个沙包放于桌上。一只手拿起沙包往上一抛的刹那,快速抓起一个骨头,再翻开手掌接住落下的沙包,接不住的沙包的就主动让位。

用废纸叠成四四方方的叫做宝的东西,拿着自己的宝狠狠向对手放于地上的宝一侧用力掼下,只要把对方的宝搧翻了身,就算赢了。作为奖励,胜利者可以理直气壮地把对方的宝拿走。

拿着玻璃球在地上踩个坑,然后众多小朋友蹲在地上,瞄准别人的玻璃球,将自己的玻璃球用力从大拇指弹出,只要把别人的玻璃球打进洞内,就算是胜了一局。

以上几个游戏作为竞技类保留曲目,孩子们总是玩得乐而忘返。

每天傍晚时分,小兵和大炮还会带着张不伦、金小宝等等十几个孩子在工厂区一个叫做大坡的地方疯跑,呼啸而过,一路笑声。

有一日,还出了个灵异事件。那天是个阴天,雾蒙蒙的,大家还在一起快乐地奔跑,忽然小兵指着大坡上面一声惊呼:“你们看,有鬼!”

很多孩子确实都看见了,一个古代人,一袭白衣,骑着一匹白马,在大坡上悠然而过。大炮是个胆大的人,话不多总是很果断:“回家抄家伙,打鬼!”

那个年代的孩子还挺有历史常识的,知道古人与今人的差别。

一众孩子如哪吒上身,纷纷到家找出了拖把,擀面杖,铁棍、气枪等等,反正是把大人们吓了一跳。听着又蹦又跳的孩子们七嘴八舌描述,顺着孩子们指的方向望去,大人们却一脸惘然,什么也看不见啊!

可孩子们确实看得真切,不知谁喊了一声:“追啊!”

于是众小将向着大坡方向一路追杀而去,大人们有的不放心,在后跟随。

那天跟着一起冲上大坡的张不伦记得相当清楚,远处,看着一人一马,缓缓而行,渐行渐远,突然在一瞬间就无影无踪了。

这件事在工厂传了很久,众说纷纭,终无定论。

大院里的孩子长大以后学各种专业的都有,有的在学术上还颇有造诣,但就此事却从来给不出一个相对合理的解释。

不过像张不伦他们玩的这一类游戏,厂里有一帮大孩子是不屑一顾的,那时他们已经上了初中或者技校了,这些是他们玩剩下来的。

他们有自己的游戏,那时有个词叫混世,就是聚众争勇斗狠打群架之类,打来打去居然有几个居然在制药厂和南七里站一带混出了名气,张不伦有很多江湖传说和群架战术都是从他们那里知道的,所以后来上学遇到打群架从来没吃过亏。

当然,越来越乱的社会治安还是引起了政府的注意,综合社会上其他各类案件来了一轮严厉打击。

有次从幼儿园放学的张不伦在厂办公楼门口闲逛,走到告示栏边就看到了两份刚贴上去的判决书,彼时张不伦已经认识些许字了,连蒙带猜总算明白了判决书上的意思。一份判决书贴的照片是张不伦同学的哥哥,那时还在上技校,几个半大孩子把一个女同学约到宿舍,动了邪念,轮着就干了伤天害理的事了。

本文非金瓶梅,作案细节就不详细描述了。但是那天,张不伦还是被判决书上血淋淋的红钩和合肥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的黑色毛笔签名给震撼了,那是立即执行死刑的标志。张不伦第一次明白,有些突破红线的事情是永远不能干的。

第二份判决书上的照片是个面目清秀的中年女子,判决书上没打红钩但是用黑字写着大大的罪名,反革命重婚罪,尽管那个中年女子姓名很陌生,但是张不伦在回家路上想了半天,一直也没明白重婚和反革命究竟有什么必然联系。

其实明白不明白对那时的张不伦倒是没有任何影响,他总是很快乐,因为他的世界中还有很多好玩的东西。

第十八章

春夏季每个的周六晚上都是张不伦兄弟俩最关注的,因为父母有时会就第二天是否带他们去逍遥津玩进行讨论。逍遥津公园基本上是七八十年代合肥市所有孩子节假日做梦都想去的地方,也是当时各中小学校春游首选的目标之一。

这是一个镌刻着悠久历史印记的地方,东汉建安二十年,孙权率十万大军进攻合肥,被曹操手下一个猛人张辽教训得七零八落,溃不成军,孙权仓皇出逃,飞骑越过断桥这才捡了一条性命,那个断桥下面有水的地方就叫逍遥津。《三国演义》还专门写了这段故事,那一章名字就叫张辽大战逍遥津。

从明清到民国时期逍遥津曾经是达官贵人的私家花园,先后为合肥的窦、王、龚三家霸占,命名为“窦家池”、“斗鸭池”,“龚家花园”。不过俗语说富不过三代,豪门大户也有走背字,江河日下的时候,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花园内已经是杂草丛生,一片荒芜。1950年,政府为老百姓考虑,作为一项大事开始重新规划建设,到了1953年正式对外开放,起名叫逍遥津公园。曾经有段时间顺应潮流还改名叫做东风公园,不过最终还是改了回来。

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公园里,有儿童乐园、动物园、旱冰场、雕塑、回廊、亭榭、各种奇花名木。园中有湖,湖中有岛,岛上有亭,还有个张辽的衣冠冢,公园环境优美、风景独好。那时合肥很多年轻人经人介绍相亲处对象第一次见面地点都大多会选择在这里。

不过要带兄弟俩去玩,父母还是要好好斟酌一番,公园是要收门票的,尽管门票不贵,但那个时候确实工资拿得也不多,还是要精打细算着过。

公园里所有的一切,对于张不伦兄弟来说,都是新奇而好玩的。进到园里,儿童乐园是张不伦兄弟俩流连忘返的地方。那里有个很高很大汉白玉石造的白色大象滑滑梯,憨态可掬。传说在1954年就有了,张不伦的父母亲小时候都玩过。

又长又陡的大象鼻子就是滑道,兄弟俩经常穿着一色的小背心和西装裤头,手拉着手和其他小朋友一起排着队,逐一而上,到了大象背部,再闭眼滑下,然后在下面的父母会伸出手及时的兜住他们,让他们不至于冲到地面上。起身后的兄弟俩哈哈笑着又去排队,反反复复一趟一趟,不厌其烦,经常会逗留很长时间。

在逍遥津划船也是一件很大的乐趣。七八十年代的逍遥湖,湖面开阔,波光粼粼,湖岸柳丝拂浪,花香袭人。湖中有三个岛屿,划船过去,还可以一一登岛游览。那时是没有电动船的,都是靠自己划桨。有时张爸爸也会把船桨交给张不伦,然后张不伦就一边很用劲地划水,一边想象着自己是船长的样子。到了岸边,张爸爸时常会拿出借来的海鸥黑白相机,咔嚓咔嚓给兄弟俩来上几张,为兄弟俩以后留下了不少童年映像。

公园里往往会碰见熟人,都是厂里的年轻职工,有结了婚的有还没结婚的,成双成对。大家遇见后会彼此热情地打着招呼,然后相约中午一起下馆子。

逍遥津附近不远就有家叫国营回民饭店的地方,每次去都是满屋走来走去的人,认识的不认识地坐在一张桌子上。点过菜,到售票处交上钱和粮票开了票,就在桌前等待,这时大家往往会攀谈两句,欢声笑语,很是热闹。因为是国营饭店,讲究阶级平等,菜好了是需要自己去拿的,也没人把你当上帝,不过菜烧得确实好吃。

其中有道叫响油鳝丝的菜是张不伦的最爱,鳝丝上桌后盘中的油还在“噼啪”作响,阵阵“哧啦”声中,油在鳝丝上翻腾,鳝丝在油里沸腾,还夹杂着阵阵蒜香、油香、鳝丝香,鲜香扑鼻,忍不住食指大动,每次就着鳝丝张不伦都会干下两大碗饭,直打饱嗝。长大后的张不伦游历四方,吃了不少厨子做得响油鳝丝,但始终吃不出童年的味道。有一天他忽然记起了小时候常去的回民饭店,于是虔诚而去,却被告知回民饭店因为拆迁早已不知所踪,还有人说响油鳝丝不是回民菜,弄得张不伦很遗憾。

不过上公园下馆子这种烧钱的事不是经常能干的,总归工人阶级家底子还是不厚。因此每次去看电影,便成了不仅是张不伦兄弟,而且是全厂孩子又一件快乐的事情。

那个时候厂里放电影的职工俱乐部还没有开始建,因此看电影还需要坐公交车或骑自行车到南七里站重机厂电影院去,因为那里经常会上映一些新片子。有次张不伦和金小宝跟着父母去看了一场那时很流行的叫《流浪者》印度电影。

在张不伦记忆中,那是一部法官与贼之间的历史恩怨情仇的故事,当时大部分是看明白了,但是随着剧情深入,当“法官的儿子永远是法官,贼的儿子永远是贼”这句话在影院一遍一遍响起的时候,他突然站起来了,小手紧攥,脸憋的通红,他突然有了一种莫名其妙的愤怒,他为拉兹感到不公平!那是一种很难受的感觉。后来上了学学历史课,有一天学到了一句话,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张不伦突然就拍案叫好,总感觉印度人民好可怜,我们老祖宗几千年前就把这个事说明白了。

成年后的张不伦对这部电影一直记忆尤深,以至于在歌厅,抓起话筒就能把电影的主题歌结合合肥话唱得和影片中的原唱一模一样:“阿巴拉古,阿巴拉古,一个变压器他不来古欧欧欧,阿巴拉古……”唬得大家一愣一楞,竟以为他精通多国语言。

工厂也会定期组织电影放映队到厂篮球场放露天电影,丰富职工业余生活。不过都是一些老电影,如《地道战》《地雷战》《小兵张嘎》《平原游击队》,而且放了不止一遍,很多台词工厂里的孩子们都能倒背如流:

“别动,打死你个狗汉奸!”

“太君,别开枪,是我……“

“各小组注意,各小组注意,你们要各自为战,你们要各自为战,不准放空枪!”

“兄弟,听过一句话吗?别看今天闹的欢,就怕将来拉清单!”

“老子在城里下馆子都不要钱,还在乎你几个破西瓜!”

以上各类经典台词被孩子们背得滚瓜烂熟并活学活用于各种场合,特别是最后那句下馆子不要钱,每次刘飞抢其他同学零食和玩具的时候,都会恶狠狠地补上一句,活脱脱一副土匪恶霸的丑陋嘴脸。

尽管如此,那也是孩子们很喜欢的时刻,他们会在电影放映中一边接着下句台词一边在幕布前后钻来钻去,快乐地奔跑。

每次放露天电影前,工厂食堂晚餐就会做一种叫富强粉的馒头,那是厂里职工家家户户的最爱。通知放电影的那天,家长们就会让家里大一点的孩子去篮球场提前占个位子顺便再带点富强粉大馍回来。

占位子规则很简单,带个板凳往地上一放或在地上放块砖划个圈,就可以宣布对此位置的领土控制权。当然也有孩子偷奸耍滑,把别人标志弃之一旁,将别人家位子占为己有还理直气壮,于是时常会就位子问题发生纠纷。快上学的大孩子们已经有了些许战斗技能,并且早已摒弃了小时候光动嘴不动手的习惯,于是经常由此会发生武力争斗,更有甚者还会头破血流并惊动双方家长。

张不伦是个讲道理的人,一般不会和小朋友们动手。小朋友们也不愿和他动手,大家都知道张不伦只要一动手就下狠手而且善用各种工具是出了名的不讲武德。

因为由金小宝而发生的一件事让他们一直记忆深刻。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