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上积德的人有什么特征(我一生多积阴德)

人生在世传承是第一位的,能把子孙后代教育好,使他们有一个好的前程,是每一个父母长辈的渴望。

怎样才能让后代子孙成为国家栋梁呢?

是多报补习班,还是逼着孩子苦学?很多家长很头疼这件事。

那么古人是怎样来完成这件事的呢?是通过什么方式让子孙后代兴旺发达,有个“好工作”的呢?

看看古人的做法你可能恍然大悟。

祖上积德的人有什么特征(我一生多积阴德)(1)

厚德载物

把子女的教育提高到这个高度,就正确了

——原来可以这样做!

我一生审案断狱从未冤枉过一人,广积阴德,子孙后代必有兴旺之人。

于公下班回家,见乡亲们正要维修损坏的里巷大门。于公急忙叫停说:

“不能再按原来的门楼修建了,要把大门扩建的高大宽广些,能容得下高官乘坐的四匹马、高盖的大车通过才行。”

乡亲父老不解,以为小门小户的怎么会有高官的驾乘呢!

于公解释说:“我一生审案断狱从未冤枉过一人,多积阴德,子孙后代必有兴旺发达之人。”

于工为什么这么自信呢?

于公是西汉宣帝时期管理监狱审案的小官。有多小呢?从名字上就可以看出来,只知道他姓于,名都没有,史书给他加了一个“公”字,一是说明他审案公平公正;二是为表彰他的这种行为,以“公”作为尊称。

史书上说:凡是他经手的案件,犯人无不心服口服毫无遗憾。

祖上积德的人有什么特征(我一生多积阴德)(2)

于公治狱,大行驷马之门

当时于公所在的郡内有位孝顺的儿媳妇,年轻守寡,没有儿子,但她侍养婆婆依然非常周到。

这种美德,现在人做不到,没有血缘关系,也没有这样道德理念,肯定会走掉的。当然也不能用古人的那一套来约束现代人。

婆婆怕连累媳妇让她改嫁,但媳妇始终不肯。

最终婆婆不愿意拖累这名孝妇,竟然上吊自杀了!

这也太奇葩了!

孝妇的小姑子以为是嫂子逼死了娘家妈,于是状告孝妇,说她杀了母亲。

狱卒严刑拷打,孝妇最终含冤招认。

于公在复查这案件时,认为该孝妇奉养婆婆十余年,孝闻乡里,一定不会杀害婆婆。

于是据理力争,无奈太守不听,最终判处孝妇死罪。

无奈之下,于公怀抱卷宗,痛哭堂上,称病辞官。

祖上积德的人有什么特征(我一生多积阴德)(3)

孝妇感动天地

东海郡内从此大旱三年。

新太守上任,请人卜卦大旱三年的原因。

古人往往对天时的异常进行自省,认为天心对应人心,人心的过失就会造成天时的反常。

于公对新太守说:“孝妇含冤而死,原因或许在此。”

于是,新太守为孝妇平反,亲自去坟前祭奠,并立碑表彰其孝道。

随即上天降大雨,这一年全部丰收。

从此全郡对于公大为敬重。

这就是一个人改变一座城,他的正能量必与天合。

于是出现了开头一幕,于公让家乡的父老乡亲把里巷的大门加高加宽,以迎接后世子孙的高官车驾。

于公的自信来源于自己公正无私的心地。

祖上积德的人有什么特征(我一生多积阴德)(4)

心底无私天地宽

那么于公“我子孙后代必有兴旺之人”的“大话”实现没有?

于公的儿子叫作于定国,官至丞相,封西平侯。

于公的孙子,被选为驸马,官至御史大夫。

于家从一小小的狱吏开始,没背景没人脉,但后代子孙封侯拜相,仅仅凭一颗公平之心从此光大门楣,传送后世。

自古狱讼是彰显法律平等,公正自在人心的表现形式,它真正的内涵其实是体现“天理”的所在。天道护佑所取的其实就是你那一颗公正的心。

因此在《左传·曹刿论战》中曹刿问鲁庄公“何以战”(凭什么给强大的齐国作战)时,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当鲁庄公说大小的诉讼案件,虽然没有做到明察秋毫,但是必然以真情、诚心来判决。

祖上积德的人有什么特征(我一生多积阴德)(5)

小大之狱必以情

曹刿认为这是尽了职分的事,可以凭着这件事迎战,因为小大之狱的公正,获得了民心。

可见狱讼的事多么重要!

于公的事迹,也在上下五千年的《二十四史》里,被历代史官多次记载,把他作为历史的“正面典型”被后代历史名人反复引用。

于公可以说是历史上的“大网红”吸粉无数。

到了南北朝时期,于公的铁粉柳庆就说道:“西汉时,东海于公断案无私,生前就扩建大门以待后世子孙封赏。如果这有应验,我也应该差不多了吧?”

柳庆,西魏至北周时期名臣。

他在西魏朝任尚书都兵时,广陵王元欣的外甥孟氏,屡次横行不法,有人状告孟氏盗牛,柳庆查实后将孟氏监禁。

祖上积德的人有什么特征(我一生多积阴德)(6)

孟氏却嚣张地说:“今天把我关起来,以后你怎么放我?”

也真服了这样的官二代了,有这样强大的背景做一个“公务员”上下班多好,偏偏去做贼。

广元王元欣同时也派人申辩孟氏无罪。

此时,柳庆召集下属官员,公开宣布孟氏依仗皇亲虐害百姓的事实,然后下令将孟氏直接打死!

从此,皇亲贵族纷纷收敛气焰,不敢侵害百姓。

西魏末期,权臣宇文泰(后篡位,北周太祖)比较憎恨大臣王茂,准备杀了他,朝中无人敢劝阻。

柳庆毅然进言道:“王茂没有犯罪,为什么要将他处死?”

宇文泰豪横地说道:“王茂罪当处死,你如果说他没有罪,那你也必须治罪!”说完就把柳庆绑了。

祖上积德的人有什么特征(我一生多积阴德)(7)

柳庆并不害怕,大声说道:“我听说,君王不通达则为不明,臣子不谏争则为不忠。我竭尽忠诚,并不怕死!只是担心你将成为不明之君。”

宇文泰恍然大悟,下令赦免王茂,但已经来不及了。

柳庆一生谨守正道,伸张正义,明辨是非。因此他才以于公为榜样,说出那番话来。

那么柳庆的预言真的那么准吗?柳庆有四个孩子,柳机、柳弘、柳旦、柳素。

柳机在隋文帝时被封为建安郡公,任纳言(等同宰相)。

柳机的儿子柳述,娶隋文帝的小女儿兰陵公主为妻。

柳旦的孙子柳奭,唐高宗李治时期宰相。

柳旦的六世孙,叫柳宗元。

他们预言背后都是自己积德、积下阴德所致。

祖上积德的人有什么特征(我一生多积阴德)(8)

吾将百万之众,未尝妄杀一人,其后必有兴者。

这句话是东汉开国名将邓禹说的。

邓禹给光武帝刘秀是发小,刘秀起兵后邓禹就辅助刘秀。

因此,邓禹是东汉开国第一功臣。

汉明帝刘庄命人在云台阁画28位大将的画像,以此纪念东汉开国、重兴汉室的二十八位功勋,号称“云台二十八将”,邓禹列首位。

冥冥之中有很多巧合,天上有云台二十八星宿,而东汉就有二十八将。这是上天派下来拯救苍生的。

但是,带兵打仗哪里有不死人不杀人的,可邓禹却说:

我将百万之众,未尝妄杀一人,其后世必有兴者。

邓禹一生领兵,部队纪律严明,深受各地百姓爱戴。所到之处,从不烧杀抢掠,从不屠城灭门,反而经常停车驻慰劳当地父老乡亲,安抚百姓。

祖上积德的人有什么特征(我一生多积阴德)(9)

甚至邓禹部队所驻之地,每天来归顺的都数以千计,逐渐号称百万之众。

令他名满天下的不止战功,还有仁心厚德。

那么邓禹说的“大话”实现了吗?

邓禹的孙女叫邓绥。

邓绥15岁入宫,22岁被立为皇后,25岁成为太后,掌控东汉帝国临朝听政16年,在位期间四海升平,百姓安定。

陆元方——我积了很多阴德,子孙后代中当有兴起之人。

陆元方,武则天时期的宰相。

武则天登基后,曾派陆元方安抚偏远的岭外,渡海之前风浪很大,没有船家敢出海。

陆元方说:“我受命安抚岭外,不为私事,神灵岂会害我?”

说完坚持出海。不一会风浪果然平息。

祖上积德的人有什么特征(我一生多积阴德)(10)

陆元方为官清廉,举贤不避亲,两次担任宰相为朝廷举荐了大量优秀人才。

武则天十分信任他,每次有官员调整都会先征询他的意见。

而陆元方每次都把自己的意见密封起来上奏,从不显露武则天对他的信任。

他还保留有一个常年密封的盒子,家人都不知道装的是什么,他去世后家人打开才知道原来竟是所有的诏书和皇命。

他一生谨慎严密达到如此地步。

公元701年,陆元方去世,享年62岁。

临终时,他取出所有上奏的草稿命家人烧掉,并说道:

我积了很多阴德,子孙后代中当有兴起之人。”然后又说道:“我本来应该长寿,但是在选贤任能的职位上待得太久了,所以耗费伤神。”

又是一个历史大佬说了这样的“大话”,那么陆元方说准了没有?

祖上积德的人有什么特征(我一生多积阴德)(11)

陆元方有五个儿子。

长子陆象先,是唐玄宗时期一代名相。

次子陆景倩官至右台监察御史。

三子陆景融官至工部尚书。

四子陆景献官至屯田郎中。

幼子陆景裔官至光禄卿。

《旧唐书》评论他说:

陆元方博学大度,两任宰相……渡海无私,狂风自止,临终焚稿、为官清谨就知道,正直感动神明,厚德可以延续家业。

“正直感动神明,厚德延续家业。”这就是这篇文章的“文眼”。

如果你也能做到这句话,那么你也可以说这样的“大话”——我做到了人应该做的本分,子孙后代当有兴旺发达之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