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系列诗经(每天一篇经典国学)

桑中

爰采唐矣?沬之乡矣。云谁之思?美孟姜矣。

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7]

爰采麦矣?沬之北矣。云谁之思?美孟弋矣。

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8]

爰采葑矣?沬之东矣。云谁之思?美孟庸矣。

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9]

国学系列诗经(每天一篇经典国学)(1)

[白话译文]

到哪儿去采女萝?到那卫国的沫乡。

我的心中在想谁?漂亮大姐她姓姜。

约我等待在桑中,邀我相会在上宫,送我远到淇水旁。

到哪儿去采麦穗?到那卫国沫乡北。

国学系列诗经(每天一篇经典国学)(2)

我的心中在想谁?漂亮大姐她姓弋。

约我等待在桑中,邀我相会在上宫,送我远到淇水上。

到哪儿去采蔓菁?到那卫国沫乡东。

心中在想谁?漂亮大姐她姓庸。

约我等待在桑中,邀我相会在上宫,送我远到淇水滨。

国学系列诗经(每天一篇经典国学)(3)

[注释]

[7] 爰—在,在哪里。唐—女萝,菟丝子草。沬—同“妹”,沬乡,即妹邦,也就是商纣王的都城朝歌,后来是周代卫国的都城。云—说。思—思念。孟姜—女子名。古代女子没有名字,就用排行加上她的姓氏作为名字。该女子姓姜,排行老大,故称孟姜。周代的齐、申、吕、许等国的国君都姓姜。期—等待。桑中—桑树林中。因为树林里比较隐蔽,所以成为男女幽会的地方。要—约会。上宫—大概是孟姜居住的地方。送—送别。淇之上—淇水边上。淇,淇水,卫国境内的河流。

国学系列诗经(每天一篇经典国学)(4)

[8] 沬之北—朝歌的北边,指原来的邶地。弋(yì),同“以”,即姒(sì),夏朝的国君姓姒。

[9] 葑(fēng)—菜名,芜菁,蔓菁。沬之东—朝歌的东面,即原来的鄘地。孟庸—即孟鄘,鄘地的女子,以地名为姓氏。

国学系列诗经(每天一篇经典国学)(5)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男女幽会的诗歌。今天看来,这是很正常的男女恋爱。但是在古时礼教比较严谨的时代,学者们把它看作是一首讽刺淫奔的诗篇。如《毛诗序》云:“《桑中》,刺奔也。卫之公室淫乱,男女相奔,至于世族在位,相窃妻妾,期于幽远,政散民流而不可止。”朱熹《诗集传》亦云:“卫俗淫乱,世族在位,相窃妻妾,故此人自言:将采唐于沫,所思之人,相期会迎送如此也。”

在这首诗里,卫国的卫、邶、鄘三个地方都写到了。这三个地方都有这种自由恋爱的风气,说明整个卫国都有这样的风气。男女婚配不再遵守古老的礼教,男女之间只要喜欢,就可以偷偷幽会。这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呢?好的一方面,人能够充分考虑自己的情感需求,而不是听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但坏的一方面也很明显,容易导致社会风气不正。比如现在的自由恋爱,乃至已经结婚的人也去追求他的情感自由,给很多人带来了伤害。因情感纠葛造成身败名裂乃至家破人亡的人不知道有多少。

国学系列诗经(每天一篇经典国学)(6)

也许最好的方式是,男女之间还是要保持一定的距离,男女恋爱或者婚配时,一方面要考虑自己的感受,另一方面也要遵守一定的礼制。这样不仅可以尊重自己的情感需求,也可以保护自己不受伤害。

这首诗描写男女的幽会,没有激烈的情感表达。每一段只用短短的三句话就描写了整个幽会的过程。先是“期我乎桑中”,即在桑树林间等候我;接着“要我乎上宫”,见了面后就来到了女子居住的地方;最后“送我乎淇之上矣”,女子为男子送别。

另外,这首诗为何用采摘野草来起兴呢?也许用采摘女萝来比喻与女子幽会?这男子可以称为是古代的“采花大盗”吧。想到“路边的野花你不要采”这首歌,倒是和这首诗遥相呼应。(刘永)

---摘自《诗经选》

国学系列诗经(每天一篇经典国学)(7)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