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海岛二十多年的边防战士(难以割舍的橄榄绿)

坚守海岛二十多年的边防战士(难以割舍的橄榄绿)(1)

今年,公安边防部队全部退出现役。今年的这个“八一”建军节,将是边防民警身着军装的最后一个建军节。制服将由军装换为警服,工作岗位或许也将调整,除了格外依恋这身橄榄绿,难以割舍的还有很多,比如那些海岛和那些海岛上的人。在这个国家无战事但边关有牺牲的年代,驻岛工作意味着守护海疆的同时要割舍自己的家庭生活,他们的面前是波涛汹涌的大海,身后就是安宁的祖国。

坚守海岛二十多年的边防战士(难以割舍的橄榄绿)(2)

7月29日上午,鸡鸣岛。

李雪松匆忙把工作日志塞进挎包,着急忙慌地往码头赶。接连侦办几起案子,把李雪松累得够呛,但他还是决定抽空回鸡鸣岛上去看看。“几天不去,他们会想我的。”李雪松半开玩笑说,随即他又郑重地解释,“咱们警察站在岛上,老百姓心里才踏实。”

坚守海岛二十多年的边防战士(难以割舍的橄榄绿)(3)

33岁的李雪松是荣成港西边防派出所副教导员,同时他也是鸡鸣岛上“片警”,在岛上已经干了8年。李雪松认为自己没有壮举,“我就是天天给老百姓办小事。在鸡鸣岛的8年里,村民不拿我当外人,就是对我的最大肯定,最大嘉奖。”对于建军节,李雪松表示如果不忙,就一定要来岛上照张相,因为“这身军装穿不到年底了,明年我就只能过警察节了。”

坚守海岛二十多年的边防战士(难以割舍的橄榄绿)(4)

7月26日,刘公岛。

早上6点,王敏蹑手蹑脚地起床、洗刷,穿戴齐整军装后悄悄地带上门出了门,儿子还正在床上熟睡,而她要赶最早一班的渡轮去刘公岛上班。32岁的王敏是刘公岛边防所副所长,儿子早已习惯了“不知妈妈何时回家何时离家”的生活。

坚守海岛二十多年的边防战士(难以割舍的橄榄绿)(5)

随着第一批游客上岛,刘公岛又迎来了喧闹的一天。在这个暑期,每天有四五万游客进岛,他们在尽兴的同时会迷路、丢包、与其他游客发生冲突,乃至突发疾病,而处理这些事的就是刘公岛边防派出所的16名边防民警,他们中的11人是女警。

坚守海岛二十多年的边防战士(难以割舍的橄榄绿)(6)

一提及4岁的儿子,王敏不由自主地笑,也不由自主地抹泪。王敏来自新疆,丈夫孔德志是名在青岛工作的海警。王敏说,由于每周有三到四天要全天值班,她能回家的次数少,而丈夫更是因为在青岛,往往要一个月才能回家一次。在刘公岛边防派出所,她们绽放着各自的青春光华,也共同守护美好家园,也共同担当着警察的使命荣光。

坚守海岛二十多年的边防战士(难以割舍的橄榄绿)(7)

7月25日,小青岛。

上午,海阳所边防派出所副教导员张锐接到一个电话,小青岛村的村书记告诉他“于秀奎老人又生病了”。张锐不由得皱了一下眉,他跟同事急匆匆地赶到超市,买了一些鸡蛋、牛奶、水果乃至米面。张锐看了一下表,随即驱车赶到一处小码头,把东西搬上海巡摩托艇,解开缆绳、发动,摩托艇轰鸣着向大海驶去。

坚守海岛二十多年的边防战士(难以割舍的橄榄绿)(8)

张锐要去的地方是小青岛,是座距离岸边7海里的海岛,早年隶属于乳山市乳山口镇,几年前划归海阳所镇,岛上仅有366名居民。张锐去探望的人叫于秀奎,已经79岁。于秀奎老人有亲属,但张锐是于秀奎的第9个“兵儿子”。

坚守海岛二十多年的边防战士(难以割舍的橄榄绿)(9)

坚守海岛二十多年的边防战士(难以割舍的橄榄绿)(10)

往返小青岛,每天只有两班轮渡。但小青岛的村民每个月都会看到有边防民警提着大包小包到老人家去,他们坐轮渡来,有时也搭渔船来,不仅带着妻子,有时还带着孩子。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前来照顾老人的“兵夫妻”换了一对又一对,年事已高的老人已不能叫出每个人的名字,但她们永难忘却那身橄榄绿军装。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