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韵如想要什么(豆瓣9.2分台剧想见你)

文|嘿 秀秀

声明:原创文章,禁止转载,抄袭必究。

图片均来源于网络,侵删。


要说2020年开年最佳电视剧,非台剧《想见你》莫属。

豆瓣近38万人打出了9.2的高分,好评不断。

陈韵如想要什么(豆瓣9.2分台剧想见你)(1)

《想见你》:从存在主义心理学浅析陈韵如为什么选择死亡

出于好奇,在《想见你》大结局的时候,我花了两天的时间刷完了整部剧,只能说,太上头了。

《想见你》的出彩之处在于其披着高甜的爱情外衣,以莫比乌斯环式的穿越手法,讲述了一个烧脑的悬疑故事。

存在主义文学大师加缪曾说过:"真正的救赎,并不是厮杀后的胜利,而是能在苦难之中找到生的力量和心的安宁。"

看完《想见你》之后,陈韵如的故事,让我深刻的感受到了这一点。

今天,我们就以陈韵如这个人物为切入点,借用存在主义心理学浅析她的选择和救赎。

陈韵如想要什么(豆瓣9.2分台剧想见你)(2)

《想见你》:从存在主义心理学浅析陈韵如为什么选择死亡

什么是存在主义心理学

百度百科对"存在主义心理学"的定义:

存在主义心理学(Existential Psychology),因存在主义影响而兴起的一种心理学理论。存在主义强调人的存在价值,主张人有自行选择其生活目标及生活意义的自由,重视现实世界中个人的主观经验及主张,强调人须负责其自由行动所产生的后果。

存在主义认为,人的心理问题的根源是四个存在问题:死亡、自由、孤独和无意义

众人都没有办法避免这四个存在命题带来的焦虑和恐惧,当人们对这些焦虑和恐惧进行防御的时候,就会产生心理问题甚至精神疾病。

"存在"作为存在主义心理学的核心概念, 存在主义的集大成者萨特在《存在与虚无》一书中提到:

"存在"分为两种:物的存在和人的存在。

物的存在是自在的,人的存在是自为的。

意思就是说,物的存在是一种客观性,人的存在是一种主观性,人的存在是可以由自己自由选择的

陈韵如想要什么(豆瓣9.2分台剧想见你)(3)

《想见你》:从存在主义心理学浅析陈韵如为什么选择死亡

《想见你》中的陈韵如,是一名17岁的高中生,从小生活在重男轻女的家庭中,初中开始,父母分居,她和弟弟跟着妈妈生活。

妈妈是一名陪酒女,她觉得很丢人,但还是会每天早上把宿醉的妈妈扶到床上去休息。

然后,叫弟弟起床,给他买好早餐,清洗好校服。

陈韵如成绩优异,却沉默寡言,每天戴着耳机,一个人上学,一个人放学,一个人回家。

她渴望被爱,渴望被关注,结果弟弟对她发脾气,同学忽略她,父母闹离婚,关心的是弟弟归谁的问题,而无视的存在她。

于是,陈韵如在日记中写道:

有时候,我觉得自己是宇宙中,最黯淡的那颗星,拼命的发光,想要有人发现我渺小的存在,可是最后等待我的,却只有坠落,陨落的那刻,我知道世界上没有人记得我。

陈韵如自由地选择了自己的存在方式。

她做好女儿、好姐姐、好学生,拼尽努力发光,想让别人发现自己渺小的存在,结果得到的答案是:世界上根本没有人记得我。

陈韵如把自己的存在建立在了别人的注视中,这真的是人存在的意义吗?

陈韵如想要什么(豆瓣9.2分台剧想见你)(4)

《想见你》:从存在主义心理学浅析陈韵如为什么选择死亡

"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存在主义认为:

宇宙原本无任何意义,它只是存在。

动物也不会问意义是什么。

追寻意义、赋予意义是人独有的能力。

陈韵如选择的生活方式,让我想起了《小王子》中,住在第二颗星球上的那个虚荣的人。

他们都渴望从别人的关注和赞美中来证明自己的存在,并以此为目的,不断努力,从而忽略了自己存在的真正意义。

陈韵如想要什么(豆瓣9.2分台剧想见你)(5)

《想见你》:从存在主义心理学浅析陈韵如为什么选择死亡

那人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人需要意义,但是意义原本就是虚无的,它不是客观存在的事物,更无法从任何他人、他处那里获得。

意义是主观产物,它只产生在我们自己的意念中,是我们自己参与到赋予对某件事、某件物品某种"意义"的行为活动。

换言之,人生的意义就是个人在不断参与到人与人的关系中,找到对自我的清醒认知,知道自己是谁。

17岁的陈韵如,不断地参与到父母、姐弟、同学关系中,但是她缺乏内在的力量来对自己有一个很好的审视,所以她无法找到对自己的自我认知,她不知道自己是谁。

陈韵如想要什么(豆瓣9.2分台剧想见你)(6)

《想见你》:从存在主义心理学浅析陈韵如为什么选择死亡

陈韵如缺少自我认同感

就像《想见你》的编剧所说的,这部电视剧探讨的是青少年的自我认同问题。

自我认同,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爱利克·埃里克森提出的概念。

埃里克森认为,人要经历八个阶段的心理社会发展,分别为:

童年阶段

1、 婴儿期(0~1.5岁):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

2、 儿童期(1.5~3岁):自主与害羞(或怀疑)的冲突;

3、 学龄初期(3~6岁):主动对内疚的冲突;

4、 学龄期(6~12岁): 勤奋对自卑的冲突;

青春期阶段

5、 青春期(12~18岁):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

成年阶段

6、 成年早期(18~40岁):亲密对孤独的冲突;

7、 成年期(40~65岁):生育对自我专注的冲突;

8、 成熟期(65岁以上):自我调整与绝望期的冲突。

17岁的陈韵如正处在青春期阶段这个时期的青少年主要任务是建立一个新的同一感或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以及其在社会集体中所占的情感位置。

这个期间,当青少年的自我认同感越强,他就会越自信,反之亦然。

陈韵如想要什么(豆瓣9.2分台剧想见你)(7)

《想见你》:从存在主义心理学浅析陈韵如为什么选择死亡

17岁的陈韵如,遇到了分居多年的父母打算离婚,父母因为小孩跟谁的问题而吵架,却从头到尾都没有提到陈韵如的名字。

所以,陈韵如认为:父母问自己要跟谁,并不是尊重自己,而因为谁都不想要自己。

18岁生日的那天晚上,陈韵如表白喜欢的男生被拒。

回到家后,看到房间一片狼藉,妈妈和弟弟都不在。她以为妈妈不要她了,带着弟弟走了。

陈韵如很害怕,害怕父母真的都不要自己了。

于是,她一个人跑在夜晚空无一人的大街上,哭着找家人。

无助感、恐惧感,占据了一个刚满18岁的少女心头。

陈韵如最害怕的事情就是被抛弃,结果"真的发生了"。

这种恐惧感让她觉得:我做错了事才没有得到父母的爱,如果我做对了,那么他们就会爱我了。

原生家庭的不安全感,让陈韵如没有办法从内心认同自我,因此她急需从外界来寻找。

陈韵如想要什么(豆瓣9.2分台剧想见你)(8)

《想见你》:从存在主义心理学浅析陈韵如为什么选择死亡

陈韵如的孤独

孤独,作为存在主义的四大命题之一,它是生命的本质,无可改变,也不会消亡。

不过,人们可以通过活在与其他人的关系中,去抵御孤独。

按照《小王子》中狐狸的说法,就是建立关系。

建立关系是需要用心去感受和体验的,但是却常常被人们误以为是:要么掌控他人,要么甘于被他人掌控。

陈韵如就属于后者。

所以她不但没有抵御孤独,反而让自己越陷越深。

陈韵如想要什么(豆瓣9.2分台剧想见你)(9)

《想见你》:从存在主义心理学浅析陈韵如为什么选择死亡

18岁生日的那晚,陈韵如在外出寻找家人的过程中,遭遇了车祸(袭击)。

这场车祸,将一个叫做"黄雨萱"的人带到了陈韵如的身体里,而陈韵如自己的意识被关进了蓝色小屋,以旁人的身份看着另一个自己。

于是,黄雨萱以陈韵如的身份开始了一段17岁的生活。

17岁的黄雨萱,与陈韵如截然不同。

她性格开朗,积极乐观,主动与人互动,敢于表达真实的自己。

面对父母离异打算"不要我"的决定,她敢质问,说父母重男轻女,而不是怪自己不够好。

面对弟弟的"叛逆",她敢说"不",敢"教训",而不是逆来顺受的讨好。

面对学校的流言蜚语,她敢站出来,直视面对,而不是选择低着头,默默走开。

黄雨萱让陈韵如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关心和爱,她很享受。

陈韵如想要什么(豆瓣9.2分台剧想见你)(10)

《想见你》:从存在主义心理学浅析陈韵如为什么选择死亡

当陈韵如回来的时候,为了能够继续感受到内心的爱,她做了一个决定,扮演"黄雨萱"。

但是男主李子维看出来了,她不是黄雨萱。

于是对她说:"拜托不要,不要再拿黄雨萱的眼神看我。"

陈韵如面对喜欢男生的否定,于是又开始从外界寻找自己,结果她听到的是:

弟弟:"好不容易才开始喜欢你,拜托,不要再变回以前讨人厌的样子, 好不好。"

同学:"我拜托你,你不要再变回以前的陈韵如了,以前的你,超级讨厌的。"

最后连陈韵如自己都否定了自己:"我跟你们一样,也不喜欢以前的自己。"

不断从外界信息寻找自己的陈韵如,一次次收获的是"我不配""我不值得"的感受。

"完全不被人需要,不被在乎,不被爱"的恐惧感占据了陈韵如的心。

陈韵如彻底把自己封闭起来了,她感到前所未有的孤独,而这种发自内心的孤独感却成为了她唯一存在的人生意义。

陈韵如想要什么(豆瓣9.2分台剧想见你)(11)

《想见你》:从存在主义心理学浅析陈韵如为什么选择死亡

"我要的不是拯救,我要的是结束"

奥地利存在主义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在《追寻生命的意义》中说到:"这世界上并没有什么东西能帮助人在最坏的情况中还能活下去,除非人体认到他的生命有一意义。"

显然,陈韵如体会到的"人生意义"是完全不被人需要,不被在乎,不被爱。

这种体验让她感受到的是无尽的孤独和绝望。

在抵御孤独的道路上,陈韵如荒谬地觉得:被人杀死(而不是自杀),她就会变得有意义,这是她唯一可以证明自己存在的方式。

陈韵如在天台上对封锁在蓝色小屋的黄雨萱说:

在你出现之前,我不知想过多少次,想从这个世界消失。

但我知道如果我就这样消失了,大家只会觉得陈韵如好可怜。

怎么会那么想不开啊,她老是自己一个人,这样活着应该很辛苦吧。

怎么会那么可怜啊。

我的消失就会跟我的存在一样,简单的几句话,就从大家心里被抹去,不会有人记得……

如果我可以在今天被某个人杀死,我想不管是谁,都没有办法轻易忘记吧。

不会有人怪我,为什么那么软弱。

不会有人怪我,为什么那么没有勇气。

这样,在他们心中留下的陈韵如,就是我怎么都演不好的,但又是我最想成为的陈韵如。

陈韵如想要什么(豆瓣9.2分台剧想见你)(12)

《想见你》:从存在主义心理学浅析陈韵如为什么选择死亡

这段话是不是很可悲。

一直以来,陈韵如都是在扮演自己,扮演别人,这是第一次她做出了决定,要成为自己,可是方法却又错了。

就连死亡,陈韵如都还是选择了被动。

从始至终,陈韵如都没有主动认同过自己,没有从内心接受过:陈韵如就是这样子的陈韵如。

陈韵如的人生,她选择了为别人而存在。

她放弃了自我,认同了别人对自己的否定,认同了自己不值得被爱。

而这一种存在的方式,让她深陷孤独和无助中,也注定了她最后的结局。

陈韵如想要什么(豆瓣9.2分台剧想见你)(13)

《想见你》:从存在主义心理学浅析陈韵如为什么选择死亡

唯有爱是救赎

陈韵如的死亡,带给我们的心灵的震撼,和对自己存在的思考。

当周边的人都明白了陈韵如为什么而死的时候,一切都将走向光明。

故事的最后,黄雨萱扭转了结局。

黄雨萱就是陈韵如的一场自救梦,黄雨萱对陈韵如说:

你会发现,你会那么想要消失在这个世界上,不是因为你对这个世界太过失望,是因为你对这个世界有太多的期望。

其实你比谁都清楚,能被一个人放在心上,从来都不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不管那个人是谁,是家人,还是朋友,都是非常难得,应该要被好好珍惜才对。

陈韵如想要什么(豆瓣9.2分台剧想见你)(14)

《想见你》:从存在主义心理学浅析陈韵如为什么选择死亡

醒来之后的陈韵如想着黄雨萱的这些话,突然发现,这个世界,并没有她想象的那么糟,是因为她感受到了内心有爱着的人和自己被人爱着。

这就像存在主义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说的:"人类可以经由爱而得到救赎。我了解到一个在这世界上一无所有的人,仍有可能在暝想他所爱的人时尝到幸福的感觉,即使是极短暂的一刹那。"

《想见你》的编剧说:"悦纳自我,才是真正的救赎。"

而我想说,人只有心中充满爱的交流,才可以做到悦纳自己,才可以得到真正的救赎。

——END——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