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最强的预言家(口无遮拦是一种病)

古往今来,历史遗留的教训告诫我们,那些耍聪明、玩心眼, 阳奉阴违、面从腹诽、假仁假义的人是一个胜似一个。

如果,有一天所有的人,都变得越来越聪明了、手段也更高明了,那么最后有可能成功的人,则会是那些本本分分的老实人。

纵观古今,许多的历史名人因涉及到了明争暗斗,最终的结局却是鹬蚌相争, 渔人得利;有的则是落了个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的下场。

三国最强的预言家(口无遮拦是一种病)(1)

历史上这种真实例子比比皆是。

如:战国时期的四大名将之首的秦国大将白起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秦国与赵国爆发的长平一战,白起一句话就坑杀了40万赵国士兵,震惊朝野,却因功高震主而自危,最终是鹬蚌相争秦相范睢从中获利。

还有著名的军事家吴起,先后为鲁国、魏国、楚国等革旧鼎新,他和秦国变法者商鞅皆是因为触碰到了皇室贵族们的利益,在失去了其价值之后,前者死于乱箭之中,后者死于车裂,二者都落了个飞鸟尽,良弓藏的下场。

如:战国时期大败匈奴、剿灭襜褴、震慑东胡 抗击暴秦的赵国名将李牧,曾获战功无数,却因赵王疑心生暗鬼,而惨遭杀害,让秦国名将王翦从中捡了个便宜,获利颇丰。

还有西汉开国功臣,灭项羽助刘邦的一代名将韩信;再有歼灭七国叛乱的西汉名将周亚夫;更有随朱元璋南北征战,围歼张士诚,诛杀陈友谅,建立大明王朝的开国功臣徐达,皆因功高震主,都落了个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结局。

三国最强的预言家(口无遮拦是一种病)(2)

但是,纵览万物之间,合和同生的自然景象也比比皆是,鸥凫同嬉,百兽共生,以心醉神迷的境界借物抒情,因此居心不良的鬼蜮伎俩也就荡然无存了。

但是,在当下的生活中,我们总能遇到那些自视甚高、恃才傲物、目中无人、自以为是的一群人。

这种人年少气盛, 霸气外露,待人处事则竭泽而渔,为人处世则盛气凌人,做出一点成绩或具备一些能力,就按捺不住地卖弄起来。

这种人通常是精力充沛, 热情洋溢,同时因恃才傲物,瞧不起身边的所有人,意有一种"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势头。

这样的人,当下职场中不乏其人,他们自作聪明、刚愎自用、不可一世,他们不尊奉"低调做人"而崇奉"高调做人"的一种原则。

这种人但凡有些本事就觉得自己很了不起,他们傲世轻物、孤芳自赏,他们大言不惭地夸夸其谈,到处大张其词。

竟不知,这样的人在现实生活中、职场中、官场中、商场中常常都会遭逢失败,乃至衍变成一种厄运事件。

究其原因,无非就是,这种人不清楚"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对立性,凭借着好行小慧、事业略有小成就目空一切、耀武扬威,感觉是无所不晓, 没有什么是自己不能做的。

三国最强的预言家(口无遮拦是一种病)(3)

其实,大千世界,山外有山,人外有人,你又怎么能探究到尽头呢?

人一旦过分耍弄自己的小聪明,锋芒外露,以为自己是无一不知,无所不通的话,必然会处处碰壁,直到碰得头破血流为止。

这就是在告诫我们,无论做任何事情,都要一步一个脚印儿,不务空名、实事求是地为了能达到目标而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不做或少做与目标无关宏旨的事情。

如果您想成就一番大业,则要学会善用大智若愚的智慧。

因为,经常卖弄小聪明, 不论官场、职场、生意场,长此以往注定会损害你的事业线,因为真正的智者绝不卖弄小聪明!

三国最强的预言家(口无遮拦是一种病)(4)

探其原因,无非是运用大智慧的频率是屈指而数、而耍弄小聪明的次数却不胜枚举,这就是一种意识形态沉积的缘故。

由此观之,我们每一个人若想事业小成、平步青云的话,则需要兢兢业业、不务空名,埋头苦干,为了目标,该做什么,就做什么。

反而言之,若是违背事物的规律,言行相悖则是行不通的。

比如说,现实社会许许多多的人都想着一夜暴富,都一心想着做老板,但你是否会想起那句老话"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妄想暴富是白日做梦,做老板要的不是心动,而是要行动,你要去学习老板大智若愚的大智慧,而不是窥视老板都视如敝屣的小伎俩。

所以,要记住,不能只看老板的好,而不知老板的苦。

因为,老板有老板的做事方式,员工有员工的工作方式,员工可以偷懒耍滑,吃粮不管事;员工可以碰到挫折就三十六计走为上计,溜之大吉;员工可以遭遇困难就灰心短气,委靡不振,有始无终。

三国最强的预言家(口无遮拦是一种病)(5)

但是老板可以吗?

老板与员工的区别就是,在传统的意识形态上,有多大的才能就做多大的事,当多大的官。

但是,矛盾体又来了,若是下属的能力超越了上司,虽说还不至于功高震主,但足矣让上级领导提心吊胆、有一种朝不保夕的危机感。

要知道,威震其主一直被视为官场与职场中的第一禁忌。

尽管一些执政领导亦是爱才如渴,礼贤下士之心,不过,一朝觉察到属下有卓尔不群的迹象或凌驾于自己之上时,则宁肯大胆启用奴才,也不会重用人才了。

人尽皆知,"三国演义"中一代枭雄曹操帐下的谋士"杨修"无论从哪一个角度来看皆是一个聪敏睿智的人。

但是,正好相反,往往就会有些机智伶俐的人最容易犯糊涂,爱做一些出风头的事情。

三国最强的预言家(口无遮拦是一种病)(6)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

杨修博学多才、学贯古今,不可能不明白这个道理,但是他却几次三番地在曹操眼前炫耀自己的小聪明,犯了官场大忌。

看破不说破,官场不倒翁。

曹操那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事件、那一人一口酥事件,还有那门中活"阔字"事件等皆是脑力测试或一种文字猜谜嬉戏而已。

曹操的真实目的不是为了让大家去解开这个答案,而是为了显示自己的聪明才智,因而,在他主观意识形态上不希望有人能点破它,是想着有人能前来向他讨教。

就某种意义而言,在这样一种环境下,即使已有答案,你也只能秘而不言,用自己的"愚笨迟钝"陪衬出上级领导的"聪明智慧"这也是官场生存之道最基本的法则。

可是,杨修却浑然不顾这个道理,毫不顾忌,接二连三地道破曹操的权路迷局,以显摆自己的才华不逊于曹操。

纵然,曹操素有爱慕贤才之名,但换作是你?看着身边这个频繁卖弄小聪明,又让自己颜面无存的"愣头青",又怎么能不深恶痛恨?

三国最强的预言家(口无遮拦是一种病)(7)

官场立足之道,自扫门前雪,莫管他家瓦上霜。

从古到今,任何一个朝代的皇权统治者,都非常嫌恶朝臣与皇子私交甚密,进而抱成一团形成窥视储位的权势,甚至会引发兄弟阋墙,导致季孙之忧。

换而言之,生活在当今社会的我们,谁愿意让一个非亲非故的度外之人掺和自己家的事情呢?

可悲可叹的愣头青杨修,却不知高低。

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曹操是谁?

三国一代枭雄也,你杨修即使能掩耳盗铃,但我曹操是眼不著砂。

也许,此时曹操已心生杀机,但苦于没有借机发难的理由罢了。

三国最强的预言家(口无遮拦是一种病)(8)

要知道,口无遮拦是一种病,得治。

此时此刻,杨修若是有自知之明能急流勇退,缄口不言,不到处嘚瑟的话,死亡的大门大概还不会为其打开。

不作死就会不死,杨修作死,神仙也拦不住!

战场惨败,当众出丑,枭雄犯难,心有怒火。

杨修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即使看穿了情势,也不能说出去,更不能为炫耀而在众人面前信口开河。

这般,等于置曹操的脸面于哪里?

于是,忍无可忍的曹操也就有了一个名正言顺的理由。

惑乱军心,这个罪名足够强大了,杨修后悔都来不及了!

有人说曹操得了红眼病,为杨修的死打抱不平。

简单地说,杨修之死和其立身处世不是没有关系,看似一个非常有头脑有智慧的聪明人,为何不明白这个道理呢?

归根结底来说,是他的虚荣心在兴风作浪。

三国最强的预言家(口无遮拦是一种病)(9)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更重要。

愚人有愚人的活法,智者有智者的见解,毕竟愚者和智者是两种不同的立世之道。

为人处世,低调为本,切不可霸气外露。

因为,你要懂得,借用他人而显摆你自己能力的时候,已经在无形之中刺痛了身边人的,激发了他们内心的那颗妒忌之火,等于是玩火自焚,自作自受。

懂待人接物者,都会收敛锋芒,深藏若虚,避免在不知不觉中成了他人的眼中刺、肉中钉,你要明白,欲得天下宁,当拔眼中钉的教训。

杨修恰似触碰犯了这个官场禁忌,一头栽在了曹操碗里。

由此可见,杨修之死,都是因为其过分显摆自己。碑辞,阔字,一盒酥,皆是一种字谜游戏而已,曹操的心眼没有那么小,不至于对他痛下杀手。

曹操梦游弑杀近侍,杨修却一语道破:"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拆穿了曹操的花样,也就点燃了曹操心中的那团怒火。

还有杨修在战场逞匹夫之勇,一语道破"鸡肋"的寓意,无疑是在燃烧起来的怒火上面又浇上了一桶油,这就不难理解曹操为何在此时下狠手了。

所以说,杨修屡屡耍弄小聪明才导致了曹操对其动了杀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