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翻译注释及原文(史记原文译文二十四)

《史记》,二十四史之一,最初称为《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太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史记翻译注释及原文(史记原文译文二十四)(1)

鲁周公世家

原文:

周公旦者,周武王弟也。自文王在时,旦为子孝,笃仁,异于群子。及武王即位,旦常辅翼武王,用事居多。武王九年,东伐至孟津,周公辅行。十一年,伐纣,至牧野,周公佐武王,作《牧誓》。破殷,入商宫。已杀纣,周公把大钺,召公把小钺,以夹武王,衅社,告纣之罪于天,及殷民。释箕子之囚。封纣子武庚禄父,使管叔、蔡叔傅之,以续殷祀。遍封功臣同姓戚者。封周公旦于少昊之虚曲阜,是为鲁公。周公不就封,留佐武王。

武王克殷二年,天下未集【集:安定。】,武王有疾,不豫,群臣惧,太公、召公乃缪卜。周公曰:“未可以戚我先王。”周公于是乃自以为质,设三坛,周公北面立,戴璧秉圭,告于太王、王季、文王。史策祝曰:“惟尔元孙王发,勤劳阻疾。若尔三王是有负子之责于天,以旦代王发之身。旦巧能,多材多艺,能事鬼神。乃王发不如旦多材多艺,不能事鬼神。乃命于帝庭,敷佑四方,用能定汝子孙于下地,四方之民罔不敬畏。无坠天之降葆命,我先王亦永有所依归。今我其即命于元龟,尔之许我,我以其璧与圭归,以俟尔命。尔不许我,我乃屏璧与圭。”周公已令史策告太王、王季、文王,欲代武王发,于是乃即三王而卜。卜人皆曰吉,发书视之,信吉。周公喜,开籥,乃见书遇吉。周公入贺武王曰:“王其无害。旦新受命三王,维长终是图,兹道能念予一人。”周公藏其策金縢匮中,诫守者勿敢言。明日,武王有瘳【瘳:病愈。】。

其后武王既崩,成王少,在强葆【强葆:通“襁褓”。】之中。周公恐天下闻武王崩而畔,周公乃践阼代成王摄行政当国。管叔及其群弟流言于国曰:“周公将不利于成王。”周公乃告太公望、召公奭曰:“我之所以弗辟而摄行政者,恐天下畔周,无以告我先王太王、王季、文王。三王之忧劳天下久矣,于今而后成。武王蚤终,成王少,将以成周,我所以为之若此。”于是卒相成王,而使其子伯禽代就封于鲁。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

管、蔡、武庚等果率淮夷【淮夷:古时民族名称,居于淮河下游。】而反。周公乃奉成王命,兴师东伐,作《大诰》。遂诛管叔,杀武庚,放蔡叔。收殷余民,以封康叔于卫。封微子于宋,以奉殷祀。宁淮夷东土,二年而毕定。诸侯咸服宗周。

天降祉福,唐叔得禾,异母同颖,献之成王,成王命唐叔以馈周公于东土,作《馈禾》。周公既受命禾,嘉天子命,作《嘉禾》。东土以集,周公归报成王,乃为诗贻王,命之曰《鸱鸮》。王亦未敢训周公。

成王七年二月乙未,王朝步自周,至丰,使太保召公先之雒相土。其三月,周公往营成周雒邑,卜居焉,曰吉,遂国之。

成王长,能听政。于是周公乃还政于成王,成王临朝。周公之代成王治,南面北依以朝诸侯。及七年后,还政成王,北面就臣位,匔匔如畏然。

初,成王少时,病,周公乃自揃其蚤【自揃其蚤:剪掉自己的指甲。揃:修剪。蚤:通“爪”。】沉之河,以祝于神曰:“王少未有识,奸神命者乃旦也。”亦藏其策于府。成王病有瘳。及成王用事,人或谮【谮:说坏话。】周公,周公奔楚。成王发府,见周公祷书,乃泣,反周公。

周公归,恐成王壮,治有所淫佚,乃作《吐司》,作《毋逸》。《毋逸》称:“为人父母,为业至长久,子孙骄奢忘之,以亡其家,为人子可不慎乎!故昔在殷王中宗,严恭敬畏天命,自度治民,震惧不敢荒宁,故中宗飨国【飨国:当政,在位。飨:通“享”。】七十五年。其在高宗,久劳于外,为与小人。作其即位,乃有亮闇,三年不言。言乃欢,不敢荒宁,密靖殷国,至于小大无怨,故高宗飨国五十五年。其在祖甲,不义惟王,久为小人于外,知小人之依,能保施小民,不侮鳏寡,故祖甲飨国三十三年。”《吐司》称曰:“自汤至于帝乙,无不率祀明德,帝无不配天者。在今后嗣王纣,诞淫厥佚,不顾天及民之从也,其民皆可诛。”“文王日中昃【昃:日西斜。】不暇食,飨国五十年。”作此以诫成王。

成王在丰,天下已安,周之官政未次序。于是周公作《周官》,官别其宜,作《立政》,以便百姓【百姓:这里指百官。】。百姓说【说:通“悦”,高兴。】。

周公在丰,病,将没,曰:“必葬我成周,以明吾不敢离成王。”周公既卒,成王亦让,葬周公于毕,从文王,以明予小子不敢臣周公也。

周公卒后,秋未获,暴风雷,禾尽偃【偃:倒下。】,大木尽拔。周国大恐。成王与大夫朝服以开金縢书,王乃得周公所自以为功代武王之说。二公及王乃问史百执事,史百执事曰:“信有,昔周公命我勿敢言。”成王执书以泣,曰:“自今后其无缪卜乎!昔周公勤劳王家,惟予幼人弗及知。今天动威以彰周公之德,惟朕小子其迎,我国家礼亦宜之。”王出郊,天乃雨,反风,禾尽起。二公命国人,凡大木所偃,尽起而筑之。岁则大孰【孰:通“熟”,丰收。】。于是成王乃命鲁得郊祭文王。鲁有天子礼乐者,以褒周公之德也。

周公卒,子伯禽固已前受封,是为鲁公。鲁公伯禽之初受封之鲁,三年而后报政周公。周公曰:“何迟也?”伯禽曰:“变其俗,革其礼,丧三年然后除之,故迟。”太公亦封于齐,五月而报政周公。周公曰:“何疾也?”曰:“吾简其君臣礼,从其俗为也。”及后闻伯禽报政迟,乃叹曰:“呜呼,鲁后世其北面事齐矣!夫政不简不易,民不有近;平易近民,民必归之。”

伯禽即位之后,有管、蔡等反也,淮夷、徐戎亦并兴反。于是伯禽率师伐之于肸,作《肸誓》,曰:“陈尔甲胄,无敢不善。无敢伤牿。马牛其风,臣妾逋逃,勿敢越逐,敬复之。无敢寇攘,逾墙垣。鲁人三郊三隧,歭【峙:储备。】尔刍茭、糗粮、桢干,无敢不逮。我甲戌筑而征徐戎,无敢不及,有大刑。”作此《肸誓》,遂平徐戎,定鲁。

鲁公伯禽卒,子考公酋立。考公四年卒,立弟熙,是谓炀公。炀公筑茅阙门。六年卒,子幽公宰立。幽公十四年,幽公弟<生僻字(氵费)左右结构>杀幽公而自立,是为魏公。魏公五十年卒,子厉公擢立。厉公三十七年卒,鲁人立其弟具,是为献公。献公三十二年卒,子真公濞立。

真公十四年,周厉王无道,出奔彘,共和行政。二十九年,周宣王即位。

三十年,真公卒,弟敖立,是为武公。

武公九年春,武公与长子括,少子戏,西朝周宣王。宣王爱戏,欲立戏为鲁太子。周之樊仲山父谏宣王曰:“废长立少,不顺;不顺,必犯王命;犯王命,必诛之:故出令不可不顺也。令之不行,政之不立;行而不顺,民将弃上。夫下事上,少事长,所以为顺。今天子建诸侯,立其少,是教民逆也。若鲁从之,诸侯效之,王命将有所壅;若弗从而诛之,是自诛王命也。诛之亦失,不诛亦失,王其图之。”宣王弗听,卒立戏为鲁太子。夏,武公归而卒,戏立,是为懿公。

懿公九年,懿公兄括之子伯御与鲁人攻弑懿公,而立伯御为君。伯御即位十一年,周宣王伐鲁,杀其君伯御,而问鲁公子能道顺诸侯者,以为鲁后。樊穆仲曰:“鲁懿公弟称,肃恭明神,敬事耆老【耆老:受尊敬的老人。】;赋事行刑,必问于遗训而咨于固实【固实:往事,先例。又作“故事”。】;不干所问,不犯所咨。”宣王曰:“然,能训治其民矣。”乃立称于夷宫,是为孝公。自是后,诸侯多畔王命。

孝公二十五年,诸侯叛周,犬戎杀幽王。秦始列为诸侯。

二十七年,孝公卒,子弗湟立,是为惠公。

惠公三十年,晋人弑其君昭侯。四十五年,晋人又弑其君孝侯。

四十六年,惠公卒,长庶子息摄当国,行军事,是为隐公。初,惠公适【适:通“嫡”。】夫人无子,公贱妾生子生子息。息长,为娶于宋。宋女至而好,惠公夺而自妻之。生子允。登宋女为夫人,以允为太子。及惠公卒,为允少故,鲁人共令息摄政,不言即位。

隐公五年,观渔【渔:捕鱼。】于棠。八年,与郑易天子之太山之邑祊及许田,君子讥之。

十一年冬,公子挥谄谓隐公曰:“百姓便【便:认为好。】君,君其遂立。吾请为君杀子允,君以我为相。”隐公曰:“有先君命。吾为允少,故摄代。今允长矣,吾方营菟裘之地而老焉,以授子允政。”挥惧子允闻而反诛之,乃反谮隐公于子允曰:“隐公欲遂立,去子,子其图之。请为子杀隐公。”子允许诺。十一月,隐公祭钟巫【钟巫:神名。】,齐【齐:通“斋”。】于社圃,馆于蒍氏。挥使人弑隐公于蒍氏,而立子允为君,是为桓公。

桓公元年,郑以璧易天子之许田。二年,以宋之赂鼎入于太庙,君子讥之。三年,使挥迎妇于齐为夫人。六年,夫人生子,与桓公同日,故名曰同。同长,为太子。

十六年,会于曹,伐郑,入厉公。

十八年春,公将有行,遂与夫人如齐。申繻谏止,公不听,遂如齐。齐襄公通桓公夫人。公怒夫人,夫人以告齐侯。夏四月丙子,齐襄公飨公,公醉,使公子彭生抱鲁桓公,因命彭生折【折:通“折”。】其胁,公死于车。鲁人告于齐曰:“寡君畏君之威,不敢宁居,来修好礼。礼成而不反,无所归咎,请得彭生以除丑于诸侯。”齐人杀彭生以说鲁。立太子同,是为庄公。庄公母夫人因留齐,不敢归鲁。

庄公五年冬,伐卫,内卫惠公。

八年,齐公子纠来奔。九年,鲁欲内子纠于齐,后桓公,桓公发兵击鲁,鲁急,杀子纠。召忽死。齐告鲁生致管仲。鲁人施伯曰:“齐欲得管仲,非杀之也,将用之,用之则为鲁患。不如杀,以其尸与之。”庄公不听,遂囚管仲与齐。齐人相管仲。

十三年,鲁庄公与曹沬会齐桓公于柯,曹沬劫齐桓公,求鲁侵地,已盟而释桓公。桓公欲背约,管仲谏,卒归鲁侵地。十五年,齐桓公始霸。二十三年,庄公如齐观社。

三十二年,初,庄公筑台临党氏,见孟女【孟女:党氏的长女。】,说而爱之,许立为夫人,割臂以盟。孟女生子斑。斑长,说梁氏女,往观。圉人荦自墙外与梁氏女戏。斑怒,鞭荦。庄公闻之,曰:“荦有力焉,遂杀之,是未可鞭而置也。”斑未得杀。惠庄公有疾。庄公有三弟,长曰庆父,次曰叔牙,次曰季友。庄公取齐女为夫人曰哀姜。哀姜无子。哀姜娣曰叔姜,生子开。庄公无适嗣,爱孟女,欲立其子斑。庄公病,而问嗣于弟叔牙。叔牙曰:“一继一及【一继一及:父死子“继”与兄终弟“及”。】,鲁之常也。庆父在,可为嗣,君何忧?”庄公患叔牙欲立庆父,退而问季友。季友曰:“请以死立斑也。”庄公曰:“曩者叔牙欲立庆父,奈何?”季友以庄公命命牙待于针巫氏,使针季劫饮叔牙以鸩,曰:“饮此则有后奉祀;不然,死且无后。”牙遂饮鸩而死,鲁立其子为叔孙氏。八月癸亥,庄公卒,季友竟立子斑为君,如庄公命。侍丧,舍于党氏。

先时庆父与哀姜私通,欲立哀姜娣子开。及庄公卒而季友立斑,十月己未,庆父使圉人荦杀鲁公子斑于党氏。季友奔陈。庆父竟立庄公子开,是为愍公。

愍公二年,庆父与哀姜通益甚。哀姜与庆父谋杀愍公而立庆父。庆父使卜齮袭杀愍公于武闱。季友闻之,自陈与愍公弟申如邾,请鲁求内之。鲁人欲诛庆父。

庆父恐,奔莒。于是季友奉子申入,立之,是为厘公。厉公亦庄公少子。哀姜恐,奔邾。季友以赂如莒求庆父,庆父归,使人杀庆父,庆父请奔,弗听,乃使大夫傒斯行哭而往。庆父闻傒斯音,乃自杀。齐桓公闻哀姜与庆父乱以危鲁,及召之邾而杀之,以其尸归,戮之鲁。鲁厉公请而葬之。

季友母陈女,故亡在陈,陈故佐送季友及子申。季友之将生也,父鲁桓公使人卜之,曰:“男也,其名曰‘友’,间于两社,为公室辅。季友亡,则鲁不昌。”及生,有文在掌曰“友”,遂以名之,号为成季。其后为季氏,庆父后为孟氏也。

厘公元年,以汶阳鄪封季友。季友为相。

九年,晋里克杀其君傒齐、卓子。齐桓公率厘公讨晋乱,至高梁而还,立晋惠公。十七年,齐桓公卒。二十四年,晋文公即位。

三十三年,厘公卒,子兴立,是为文公。

文公元年,楚太子商臣弑其父成王,代立。三年,文公朝晋襄公。

十一年十月甲午,鲁败翟【翟:通“狄”,古代的一个民族。】于咸,获长翟乔如,富父终甥舂【舂:通“冲”,刺。】其喉以戈,杀之,埋其首于子驹之门,以命宣伯。

初,宋武公之世,鄋瞒伐宋,司徒皇父【皇父:名充石,字皇父,宋戴公之子。】帅师御之,以败翟于长丘,获长翟缘斯。晋之灭路,获乔如弟棼如。齐惠公二年,鄋瞒伐齐,齐王子城父获其弟荣如,埋其首于北门。卫人获其季弟简如。鄋瞒由是遂亡。

十五年,季文子使于晋。

十八年二月,文公卒。文公有二妃:长妃齐女为哀姜,生子恶及视;次妃敬嬴,嬖爱,生子俀。俀私事襄仲,襄仲欲立之,叔仲曰不可。襄仲请齐惠公,惠公新立,欲亲鲁,许之。冬十月,襄仲杀子恶及视而立俀,是为宣公。哀姜归齐,哭而过市,曰:“天乎!襄仲为不道,杀适立庶!”市人皆哭,鲁人谓之“哀姜”。鲁由此公室卑,三桓强。

宣公俀十二年,楚庄王强,围郑。郑伯降,复国之。

十八年,宣公卒,子成公黑肱立,是为成公。季文子曰:“使我杀适立庶失大援者,襄仲。”襄仲立宣公,公孙归父有宠。宣公欲去三桓,与晋谋伐三桓。会宣公卒,季文子怨之,归父奔齐。

成公二年春,齐伐取我隆。夏,公与晋郄克败齐顷公于鞍,齐复归我侵地。四年,成公如晋,晋景公不敬鲁。鲁欲背晋合于楚,或谏,乃不。十年,成公如晋。晋景公卒,因留成公送葬,鲁讳之。十五年,始与吴王寿梦会钟离。

十六年,宣伯告晋,欲诛季文子。文子有义,晋人弗许。

十八年,成公卒,子午立,是为襄公。是时襄公三岁也。

襄公元年,晋立悼公。往年冬,晋栾书弑其君厉公。四年,襄公朝晋。

五年,季文子卒。家无衣帛之妾,厩无食粟之马,府无金玉,以相三君。君子曰:“季文子廉忠矣。”

九年,与晋伐郑。晋悼公冠襄公于卫,季武子从,相【相:辅助。】行礼。

十一年,三桓氏分为三军。

十二年,朝晋。十六年,晋平公即位。二十一年,朝晋平公。

二十二年,孔丘生。

二十五年,齐崔杼弑其君庄公,立其弟景公。

二十九年,吴延陵季子使鲁,问周乐,尽知其意,鲁人敬焉。

三十一年六月,襄公卒。其九月,太子卒。鲁人立齐归【齐归:胡国女子,襄公妾敬归的妹妹。】之子裯为君,是为昭公。

昭公年十九,犹有童心。穆叔不欲立,曰:“太子死,有母弟可立,不即立长。年钧【钧:通“均”,相同。】择贤,义钧则卜之。今裯非适嗣,且又居丧意不在戚而有喜色,若果立,必为季氏忧。”季武子弗听,卒立之。比及葬,三易衰。君子曰:“是不终也。”

昭公三年,朝晋至河,晋平公谢还之,鲁耻焉。四年,楚灵王会诸侯于申,昭公称病不往。七年,季武子卒。八年,楚灵王就【就:建成。】章华台,召昭公。昭公往贺,赐昭公宝器;已而悔,复诈取之。十二年,朝晋至河,晋平公谢还之。十三年,楚公子弃疾弑其君灵王,代立。十五年,朝晋,晋留之葬晋昭公,鲁耻之。二十年,齐景公与晏子狩竟,因入鲁问礼。二十一年,朝晋至河,晋谢还之。

二十五年春,鸜鹆来巢。师己曰:“文成之世童谣曰‘鸜鹆来巢,公在干侯。鸜鹆入处,公在外野’。”

季氏与郈氏斗鸡,季氏芥鸡羽,郈氏金距。季平子怒而侵郈氏,郈昭伯亦怒平子。臧昭伯之弟会伪谗臧氏,匿季氏,臧昭伯囚季氏人。季平子怒,囚臧氏老。臧、郈氏以难告昭公。昭公九月戊戌伐季氏,遂入。平子登台请曰:“君以谗不察臣罪,诛之,请迁沂上。”弗许。请囚于鄪,弗许。请以五乘亡,弗许。子家驹曰:“君其许之。政自季氏久矣,为徒者众,众将合谋。”弗听。郈氏曰:“必杀之。”叔孙氏之臣戾谓其众曰:“无季氏与有,孰利?”皆曰:“无季氏是无叔孙氏。”戾曰:“然,救季氏!”遂拜公师。孟懿子闻叔孙氏胜,亦杀郈昭伯。郈昭伯为公使,故孟氏得之。三家共伐公,公遂奔。己亥,公至于齐。齐景公曰:“请致千社待君。”子家曰:“弃周公之业而臣于齐,可乎?”乃止。子家曰:“齐景公无信,不如早之晋。”服从。叔孙见公还,见平子,平子顿首。初欲迎昭公,孟孙、季孙后悔,乃止。

二十六年春,齐伐鲁,取郓而居昭公焉。夏,齐景公将内公,令无受鲁赂。申丰、汝贾【申丰、汝贾:此二人皆为季氏家臣。】许齐臣高龁、子将粟五千庾【庾:古代容量单位,一庾等于十六斗。】。子将言于齐侯曰:“群臣不能事鲁君,有异焉。宋元公【宋元公:子姓,名佐,宋平公之子。】为鲁如晋,求内之,道卒。叔孙昭子求内其君,无病而死。不知天弃鲁乎?抑鲁君有罪于鬼神也?愿君且待。”齐景公从之。

二十八年,昭公如晋,求入。季平子死于晋六卿,六卿受季氏赂,谏晋君,晋君乃止,居昭公干侯。二十九年,昭公如郓。齐景公使人赐昭公书,自谓“主君”。昭公耻之,怒而去干侯。三十一年,晋欲内昭公,召季平子。平子布衣跣行【跣行:赤脚行走。】,因六卿谢罪。六卿为言曰:“晋欲内昭公,众不从。”晋人止。三十二年,昭公卒于干侯。鲁人共立昭公弟宋为君,是为定公。

定公立,赵简子问史墨【史墨:蔡墨,晋国史官。】曰:“季氏亡乎?”史墨对曰:“不亡。季友有大功于鲁,受鄪为上卿,至于文子、武子,世增其业。鲁文公卒,东门遂杀适立庶,鲁君于是失国政。政在季氏,于今四君矣。民不知君,何以得国!是以为君慎器与名,不可以假人。”

定公五年,季平子卒。阳虎私怒,囚季桓子【季桓子:名斯,季平子之子。】,与盟,乃舍之。七年,齐伐我,取郓,以为鲁阳虎邑以从政。八年,阳虎欲尽杀三桓适,而更立其所善庶子以代之;载季桓子将杀之,桓子诈而得脱。三桓共攻阳虎,阳虎居阳关。九年,鲁伐阳虎,阳虎奔齐,已而奔晋赵氏。

十年,定公与齐景公会于夹谷,孔子行相事。齐欲袭鲁君,孔子以礼历阶,诛齐淫乐,齐侯惧,乃止,归鲁侵地而谢过。十二年,使仲由毁三桓城,收其甲兵。孟氏不肯堕城,伐之,不克而止。季桓子受齐女乐,孔子去。

十五年,定公卒,子将立,是为哀公【按:哀公以下鲁史纪年历来说法不一。】。

哀公五年,齐景公卒。六年,齐田乞弑其君孺子。

七年,吴王夫差强,伐齐,至缯,征百牢于鲁。季康子使子贡说吴王及太宰嚭,以礼诎【诎:通“黜”,驳斥。】之。吴王曰:“我文身,不足责礼。”乃止。

八年,吴为邹伐鲁,至城下,盟而去。齐伐我,取三邑。十年,伐齐南边。十一年,齐伐鲁。季氏用冉有有功,思孔子,孔子自卫归鲁。

十四年,齐田常弑其君简公于俆州。孔子请伐之,哀公不听。十五年,使子服景伯、子贡为介【介:助手。】,适齐,齐归我侵地。田常初相,欲亲诸侯。

十六年,孔子卒。

二十二年,越王句践灭吴王夫差。

二十七年春,季康子卒。夏,哀公患三桓,将欲因诸侯以劫之,三桓亦患公作难,故君臣多间。公游于陵坂,遇孟武伯于街,曰:“请问余及死乎?”对曰:“不知也。”公欲以越伐三桓。八月,哀公如陉氏。三桓攻公,公奔于卫,去如邹,遂如越。国人迎哀公复归,卒于有山氏。子宁立,是为悼公。

悼公之时,三桓胜,鲁如小侯,卑于三桓之冢。

十三年,三晋灭智伯,分其地有之。

三十七年,悼公卒,子嘉立,是为元公。元公二十一年卒,子显立,是为穆公。穆公三十三年卒,子奋立,是为共公。共公二十二年卒,子屯立,是为康公。康公九年卒,子匽立,是为景公。景公二十九年卒,子叔立,是为平公。是时六国皆称王【六国皆称王:称王的六国为魏、赵、韩、楚、燕、齐。】。

平公十二年,秦惠王卒。二十年,平公卒,子贾立,是为文公。文公元年,楚怀王死于秦。二十三年,文公卒,子雠立,是为顷公。

顷公二年,秦拔楚之郢,楚顷王东徙于陈。十九年,楚伐我,取徐州。二十四年,楚考烈王【楚考烈王:名元,顷襄王之子。】伐灭鲁。顷公亡,迁于下邑,为家人,鲁绝祀。顷公卒于柯。

鲁起周公至顷公,凡三十四世。

太史公曰:余闻孔子称曰“甚矣鲁道之衰也!洙泗之间龂龂【龂龂:争辩。】如也”。观庆父及叔牙闵公之际,何其乱也。隐居之事;襄仲杀适立庶;三家北面为臣,亲攻昭公,昭公以奔。至其揖让之礼则从矣,而行事何其戾【戾:相反。】也?

史记翻译注释及原文(史记原文译文二十四)(2)

译文:

周公旦是周武王的弟弟。文王在世的时候,周公作为儿子就很孝顺,厚道仁爱,不同于其他的儿子。等到武王即位,周公辅佐武王,承担很多国家政务。武王九年,周军向东征伐到达孟津,周公一直辅佐同行。十一年,武王讨伐商纣,到达牧野,周公辅助武王,写了《牧誓》。周军大败殷军,进入商朝的王宫。杀死商纣王以后,周公手持大钺,召公手持小钺,护卫在武王左右,以牲血祭祀殷朝的社坛,向天帝和殷朝的百姓宣布纣王的罪状。释放被囚禁的箕子。封立纣王的儿子武庚禄父,派管叔、蔡叔辅佐他,以延续殷商的祭祀。随后又大规模地分封有功之臣,以及周王室的亲族。将周公旦封在少昊之墟曲阜一带,称为鲁公。周公并没有到封地去,而是留下来辅佐武王。

武王灭掉殷商的第二年,天下尚未完全安定,武王患病,身体不适,大臣们都很担心,太公、召公虔诚地进行占卜。周公说:“这还不足以感动我们的先王。”周公于是以自己的身体做抵押,筑起了三个祭坛,周公面北而立,顶着璧,捧着圭,祝告太王、王季、文王三位先祖。祝史代为高诵祷文道:“你们的子孙周王姬发,辛劳成疾。如果是你们三王在天,因为患病需要他来扶持,那么请用我来替代他。我行事灵巧,多才多艺,能够敬奉鬼神。你们的姬发不如我多才多艺,不能侍奉好鬼神。你们在天庭受命,保佑天下四方,因此能让你们在人间的子孙安定,四方的民众无不敬畏。只要不让上天降下的大命中途废弃,我们先王的神灵也永远有归依的地方。现在我要在大龟上接受你们的命令,你们如果同意我的请求,我就将璧与圭献给你们,回去等候你们的命令。如果你们不答应我,那我就要藏起璧和圭。”周公既已命令史官册告太王、王季、文王,自己想替武王姬发而死,随后就在三王的神位前占卜。占卜的人说卦象都很吉利,打开兆书看,果然很吉利。周公很高兴,打开存放占卜文书的箱子,于是见兆书很吉利。周公进宫向武王道贺说道:“大王不会有什么灾害。我刚刚接受了三王的命令,您可以做长远的计划,上天的意思已经在关照你了。”周公将册书封藏在柜子里,又告诫保管的人不可言说此事。第二天,武王的身体就好了。

后来武王驾崩,成王年幼,尚在襁褓当中。周公担心天下人听说武王去世而发动叛乱,便登临天子之位,代替成王处理政务。这时管叔还有他其他的几个弟兄就在国内散布谣言说:“周公将要对成王不利。”周公便对太公望、召公奭说:“我之所以不回避而代成王摄行国政,是担心天下反叛周室,那便无法向太王、王季、文王等先王交代。三王开创这份基业长期忧劳,直到今天才算成功。武王早逝,成王又年幼,为了完成周的大业,我才这样做。”于是他始终辅佐成王,而让他的儿子伯禽替自己去鲁国就封。周公告诫伯禽说:“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父,以整个天下而言,我的地位也不算低了。然而我洗一次头三次挽起头发,吃一顿饭三次吐掉口中的食物,好前去接待贤士,即便这样还怕错过了天下的贤才。你到了鲁国,要谨慎而不可因为有了封国而对人骄横。”

管叔、蔡叔和武庚等果然率领淮夷发动叛乱。周公便奉成王的命令,出兵东征,写了《大诰》。于是诛杀了管叔和武庚,放逐了蔡叔。又将殷朝的遗民集中在卫地,将那里封给康叔。将微子封在宋地,以供奉殷商的宗庙祭祀。又用了两年的时间,平定东方的淮夷。天下的诸侯都表示臣服于周朝。

上天降福,唐叔在田里发现一株稻禾,异母同穗的,就将它献给成王,成王命令唐叔将其送给正远征东土的周公,还写了一篇《馈禾》。周公既已接受成王命赠的稻禾,赞扬天子之命,写了《嘉禾》。东方平定以后,周公返回禀报成王,并作诗赠送给成王,题为《鸱鸮》。成王也不好责备周公。

成王七年二月乙未日,成王从镐京步行来到丰京的文王庙,派太保召公率先前去雒地勘察地形。当年三月,周公前往指挥营建成周雒邑,又占卜此处是否可以建都,占卜结果显示吉利,便决定以此为国都。

成王长大了,已能够临朝听政。于是周公就将国政交还成王,由成王亲自临朝处理政务。周公代替成王治理国政,朝见诸侯时,背对屏风,面向南方而立。到七年后还政于成王时,朝向北面,处于臣子之位,完全是一副恭敬谨慎、有所畏惧的样子。

起初,成王年少时,有一次患病,周公剪下自己的指甲扔到河中,向河神祷告说:“王年幼不懂事,冒犯神灵的是我。”事后仍将祷告的册文藏在府中。成王的病果然好了。等到成王掌政之时,有人进谗言诬陷周公,周公逃奔楚国。成王打开府库,看到了周公当年祷告的册文,被感动得哭了,立刻请回周公。

周公回朝以后,担心成王年轻气盛,在治国时有纵欲放荡之处,就写了《吐司》,又写了《毋逸》。《毋逸》篇中说:“为人父母者,创业极其长久艰难,子孙却骄奢淫逸,忘了这些,以至于失去家业,为人子弟,不可不谨慎啊!从前的殷王中宗,严谨恭敬地对待天命,自律并治理百姓,心中总有畏惧之心,从来不敢荒废国事,所以中宗能够当政七十五年。到了高宗,他长年住在民间,和人民一起劳动。当他即位之时,便有丧事,三年不谈论国事。三年期后,一发表言论就能赢得百姓的拥戴,他治国不敢荒废,一心要让殷国安定,以至无论贵贱老少都不怨恨他,所以高宗在位五十五年。到了祖甲的时候,因认为自己当君王为不合道义之时,所以长期逃在民间,了解百姓都依赖什么,能够保护百姓并广施恩惠,做到了不欺鳏寡,所以祖甲在位三十三年。”《吐司》篇中说:“从商汤到帝乙,无不恭顺祭祀,修明德政,帝王没有不顺从天道的。到如今继承王位的纣王,荒诞淫佚,无视天命及百姓的依从,以至他的臣民都有罪当诛。”“文王每天忙到过了中午没时间吃饭,在位五十年。”周公写了这些篇章来告诫成王。

成王居住在丰都,天下已经安定,但周朝的政府机构尚未完善有序。于是周公撰写了《周官》,对各级官吏的职责范围加以区分,撰写了《立政》,使百官明白为官处理政务的道理。百官都很高兴。周公在丰京,生了病,临去世时说:“我死后一定要将我葬在成周,表明我不敢离开成王。”周公死后,成王表示谦让,将周公葬在了毕邑,追随文王,以表示他不敢将周公当作他的臣子。

周公去世以后,正当秋季尚未收获,突然间狂风大作,雷电交加,庄稼全部倒伏,大树被连根拔起。周国上下大为惊恐。这时成王便和大夫们穿上礼服,打开金縢之书,便看到了当初周公愿意以自己为人质替武王而死的简书。太公、召公和成王向史官和其他众官员求证,他们回答说:“确有此事,当时周公命令我们不许说出去。”成王手持简书哭道:“从今以后恐怕再也没有这样虔诚的占卜了。从前周公为王室辛劳,我这个年幼的人还不知道。如今上天显示威严,以此表彰周公的德行,我要亲自去迎接神灵,按我国的礼仪也应该这样做。”于是,成王出城在城郊举行祭天之礼,天立即下起雨来,风向也倒转了,倒伏的庄稼又都直立起来。太公、召公让人们扶起所有被刮倒的大树,用土将树根培土夯实。这一年全国都获得了大丰收。于是成王命令鲁国国君可以举行郊祭并祭祀文王。鲁国拥有天子的礼乐,就是用来褒奖周公的德行的。

周公去世,他的儿子伯禽在之前已受册封,就是鲁公。鲁公伯禽起初被封到鲁国,三年之后才向周公报告鲁国的政绩。周公说:“为什么报得迟了?”伯禽说:“改变那里的风俗,变革那里的礼制,丧事要过了三年才能除服,所以迟了。”当时太公也被封到齐国,五个月以后就向周公报告政务。周公说:“为什么这样快呢?”太公回答道:“我简化了君臣之间繁琐的礼仪,顺从当地的风俗。”待到后来有了伯禽报告政事迟缓的事,周公就感叹道:“唉!鲁国将来必定要臣服于齐国了!如果为政不简便易行,人民就不会亲近;统治者平易近人,百姓一定会归附于他。”

伯禽即位以后,发生了管叔和蔡叔等人的叛乱,淮夷、徐戎也同时起兵叛乱。于是伯禽率领军队到肸邑讨伐他们,并作《肸誓》,上面说:“准备好你们的铠甲和头盔,不要有破损不全的。不要伤害拴着的牲畜。如果马牛走失,奴隶逃跑,不许擅自离开队伍前去追赶,要将获得的他人的牛马、奴隶恭敬地归还。不允许掠夺财物,不允许翻墙偷窃。鲁国北、西、南三个方向近郊以及远郊的人,要储备牲畜吃的刍草和人吃的干粮,还有筑墙用的木柱木板,不可以缺少。我将在甲戌日建造工事以征伐徐戎,到时候不许不来,否则就要用严厉的刑罚惩罚。”并写下《肸誓》,于是平定了徐戎,安定了鲁国。

鲁公伯禽去世后,他的儿子考公酋继立。考公在位四年后去世,他的弟弟熙被拥立为国君,就是炀公。炀公修筑了茅阙宫门。在位六年,炀公去世,他的儿子幽公宰继立。幽公十四年,他的弟弟杀了幽公后自立为国君,就是魏公。魏公在位五十年去世,他的儿子厉公擢继立。厉公在位三十七年去世,鲁人拥立他的弟弟具为国君,就是献公。献公在位三十二年去世,他的儿子真公濞继立。

真公十四年,周厉王昏庸无道,出逃投奔彘,国家的政事由周、召二公一起主持。真公二十九年(前827年),周宣王即位。

三十年(前826年),真公去世,他的弟弟敖继立,就是武公。

武公九年(前817年)春季,武公和他的大儿子括、小儿子戏一起到西方去朝见周宣王。宣王非常宠爱戏,想要立戏为鲁国的太子。周国的大夫樊仲山父劝谏宣王说:“废掉大儿子而立小儿子,这是不符合制度的;不符合制度,就一定会触犯君王的命令;触犯君王的命令,就一定要诛杀他:因此颁布命令不能不符合制度。如果下达的诏令得不到执行,国家的政权也就无法创建;推行的政令不符合法度,百姓就会背弃君王。下级效命上级,年少的服侍年长的,这都是合乎制度的做法。如今天子册封诸侯,立诸侯的小儿子为嗣,这是教百姓做事不符合制度法令。如果鲁国听从命令,其他的诸侯都纷纷效仿,先王的命令就无法实行;如果鲁国不听从您的命令而诛杀他,就相当于您亲自违背了先王的训命。诛杀他是过失,不诛杀他也是过失,君王您要认真考虑这件事。”宣王并不听从,最终还是立戏为鲁国的太子。夏季,武公回国以后就去世了,后被拥立为国君,就是懿公。

懿公九年(前807年),懿公的哥哥括的儿子伯御和鲁国人一起攻打并杀掉懿公,拥立伯御为鲁国的国君。伯御即位十一年时,周宣王讨伐鲁国,杀死了鲁国的国君伯御,在鲁国公子中询问谁能够治理、理顺诸侯,并让他担任鲁国君位的继承人。樊穆仲说:“鲁懿公的弟弟称,严肃恭谨地侍奉鬼神,恭敬地对待长辈与老人;办理事务与执行刑罚的时候,一定会咨询先王的训命,也会根据从前的经验教训来办事;不违背先王的训命,不和过去的经验发生冲突。”宣王说:“好的,这样他就可以训导并治理好他的百姓了。”于是在夷宫册立称为鲁国的国君,就是孝公。从此以后,诸侯经常违抗王命。

孝公二十五年(前771年),诸侯叛变周王室,犬戎杀掉周幽王。秦开始被列为诸侯。

二十七年(前769年),孝公去世,他的儿子弗湟继立,就是惠公。

惠公三十年(前739年),晋国人杀掉他们的国君昭侯。四十五年(前724年),晋国人又杀掉他们的国君孝侯。

四十六年(前723年),惠公去世,长庶子息代理政事,行使国君的权力,就是隐公。起初,惠公的嫡夫人没有儿子,而惠公的贱妾声子生下儿子息。息长大后,为他从宋国娶了妻子。宋女到了鲁国,惠公见她十分美丽,就自己把她夺了过来。后来宋女生下儿子允。惠公把宋女升为夫人,让允做太子。等到惠公去世,因为允年纪小,鲁国人共同要求息代理国政,没有说让他即位。

隐公五年(前718年),隐公来到棠地观看捕鱼。八年(前715年),用许田与郑国交换天子赏赐的祭祀泰山的汤沐邑祊,君子讥讽这件事。

十一年(前712年)冬季,公子挥向隐公进谗言说:“百姓认为您好,就请您正式继位为国君吧。我请求为您去杀掉太子允,然后您任用我为国相。”隐公说:“有先王的遗命。我因为允年纪小,因此代理国政。如今允已经长大了,我正想要经营菟裘之地,并到那里养老,将国政交还给子允。”公子挥畏惧子允听说这件事后会反过来诛杀他,于是反过来在子允面前诬陷隐公说:“隐公想要正式即位,并除掉你,请你尽早做好打算。我请求为你杀掉隐公。”子允同意了。十一月,隐公祭祀钟巫神,在社圃园里进行斋戒,住在蒍氏家。公子挥派人在蒍氏家中杀掉隐公,立子允为国君,就是桓公。

桓公元年(前711年),郑国用璧玉和鲁国交换天子赏赐给鲁国国君的许田。二年(前710年),把宋国贿赂的鼎放到太庙中,君子讥讽这件事。三年(前709年),桓公派公子挥前往齐国迎娶齐女为夫人。六年(前706年),夫人生下儿子,和桓公的生日是同一天,因此给孩子取名为同。同长大以后,被立为太子。

十六年(前696年),桓公和各诸侯在曹国举行会盟,讨伐郑国,将郑厉公送回国内。

十八年(前694年)春季,桓公想要出行,便和夫人一起前往齐国。大夫申繻劝谏阻拦,桓公并不听从,于是前往齐国。齐襄公和桓公夫人私通。桓公怨怒夫人,夫人把这件事告诉了齐襄公。夏季四月丙子日,齐襄公宴请鲁桓公,桓公喝得大醉,齐襄公命令公子彭生将鲁桓公抱到车上,趁机命令彭生打断了桓公的肋骨,桓公死在了车上。鲁国人向齐国的国君提出要求说:“我们的君主畏惧您的威严,不敢安宁地居住,亲自来到贵国修定盟好之礼。礼仪完成人却不能返回,又没有地方可以追究,请让我们得到彭生,以便能在诸侯之间消除这件事所产生的恶劣影响。”齐国人杀掉彭生来讨好鲁国。鲁国人拥立太子同为国君,就是庄公。庄公的母亲,也就是鲁桓公的夫人因此留在齐国,不敢回到鲁国。

庄公五年(前689年)冬季,鲁国讨伐卫国,将卫惠公送回卫国执政。

八年(前686年),齐国的公子纠前来投奔鲁国。九年(前685年),鲁国想要护送公子纠回齐国执政,但是落后于齐桓公小白,齐桓公发兵攻打鲁国,鲁国形势危急,便杀掉公子纠。召忽殉死。齐国告诉鲁国,一定要活捉管仲并把他送到齐国。鲁国人施伯说:“齐国想要得到管仲,并非要杀掉他,而是要重用他,如果管仲被重用,就会为鲁国带来祸患。不如现在就杀掉他,然后把管仲的尸体送到齐国。”庄公并不听从,于是囚禁了管仲并送给齐国。齐国任用管仲为相。

十三年(前681年),鲁庄公和曹沬在柯地与齐桓公举行会盟,曹沬劫持齐桓公,要求齐国归还所侵占的鲁国的土地,盟誓结束后释放了桓公。桓公想要背弃盟约,管仲劝谏,最终归还了侵占的鲁国的土地。十五年(前679年),齐桓公开始在诸侯中称霸。二十三年(前671年),庄公到齐国观看祭祀社神的活动。

三十二年(前662年),起初,庄公建造高台的时候曾经到大夫党氏的家中,见到了党氏的女儿孟任,很高兴并且很喜爱她,许诺要立她为夫人,并割破手臂来盟誓。后来孟女生下儿子斑。斑长大后,喜欢上大夫梁氏的女儿,就前去看望她。看见养马官荦在墙外和梁氏的女儿嬉戏。斑非常生气,鞭打荦。庄公听说这件事以后,说:“荦非常有力气,应该杀掉他,不可以只是以鞭打来处置他。”斑却未能杀掉荦。这时正赶上庄公生病。庄公有三个弟弟,大弟弟叫庆父,二弟叫叔牙,三弟叫季友。庄公娶了齐国的女子为夫人,名叫哀姜。哀姜没有儿子。哀姜的妹妹名叫叔姜,她为庄公生下儿子开。庄公没有嫡子适合立为继承人,他非常喜爱孟女,就想立她的儿子斑为太子。庄公病重的时候,向弟弟叔牙询问立嗣的事情。叔牙说:“父死子继,兄终弟及,这是鲁国始终奉行的制度。庆父在,可以作为继承人,君王有什么可担忧的呢?”庄公担心叔牙想要立庆父为继承人,叔牙出去以后,他又询问季友。季友说:“请让我用我的生命担保来拥立斑为国君。”庄公说:“刚才叔牙表示想要立庆父,我该怎么办呢?”于是季友以庄公的命令让叔牙等在鲁大夫针巫氏的家里,让针季劫持叔牙给他喝下毒酒,并说:“你喝下这杯酒,以后就有后人为你祭祀;否则你死了也不会有人祭祀你。”叔牙于是喝下毒酒而死,鲁国的国君立叔牙的儿子为叔孙氏。八月癸亥日,庄公去世,季友最终立斑为国君,遵照庄公的命令行事。斑守丧期间,住在党氏家里。

在这之前,庆父曾经与哀姜私通,打算立哀姜妹妹的儿子开为国君。等到庄公去世而季友拥立斑为国君,十月己未日,庆父派养马官荦在党氏家中杀死了鲁公子斑。季友逃奔陈国。庆父终于拥立庄公的儿子开为国君,就是愍公。

愍公二年(前660年),庆父与哀姜私通得更加频繁。哀姜和庆父就谋划杀死愍公而立庆父为国君。庆父派卜齮在武闱偷袭并杀死愍公。季友听说了这件事,从陈国和愍公的弟弟申一起前往邾国,请求鲁国接纳他们回国。鲁国人想要杀掉庆父。

庆父十分恐惧,逃奔到莒国。于是季友护卫子申回到鲁国,并拥立他为国君,就是厘公。厘公也是庄公的小儿子。哀姜很恐慌,逃奔邾国。季友贿赂莒国,捉到了庆父,庆父被遣送回鲁国,季友就派人去杀庆父,庆父请求让他逃走,那个杀他的人没有答应,于是季友让大夫傒斯哭着前往。庆父听到傒斯的哭声,便自杀了。齐桓公听说哀姜与庆父淫乱从而危及鲁国,就从邾国把她召来杀掉了,并把她的尸体送回鲁国,在鲁国陈尸示众。鲁厘公请求将哀姜安葬了。

季友的母亲是陈国的女子,因此逃亡到陈国,陈国因此帮助护送季友和子申返回鲁国。季友将要出生的时候,他的父亲鲁桓公曾经让人占卜,卜者说:“是个男孩,他的名字叫‘友’,将来会处于两社之间,成为公室的辅助大臣。季友不在,鲁国就不会昌盛。”等到季友出生,手掌上有“友”字的纹路,于是就用“友”来命名,号为成季。他的后人是季氏,庆父的后人是孟氏。

厘公元年(前659年),鲁国国君把汶阳、鄪邑封赏给季友。季友成为鲁相。

九年(前651年),晋国的大夫里克杀掉他的国君傒齐和卓子。齐桓公率领厘公讨伐晋国的叛乱,到达晋国的高梁才返回,拥立晋惠公为国君。十七年(前643年),齐桓公去世。二十四年(前636年),晋文公即位。

三十三年(前627年),厘公去世,他的儿子兴继立,就是文公。

文公元年(前626年),楚国的太子商臣杀了他的父亲楚成王,即位为楚王。三年(前624年),文公前去朝拜晋襄公。

十一年(前616年)十月甲午日,鲁国人在咸地打败了翟人,俘虏了长狄的首领乔如,鲁国的大夫富父终甥用戈刺他的咽喉,杀死了他,然后将他的头颅埋在子驹之门,用“乔如”来命名宣伯。

起初,宋武公统治时期,鄋瞒讨伐宋国,司徒皇父率领军队抵御,在长丘打败了翟人,俘获了长翟的首领缘斯。晋国灭掉路国,俘获了乔如的弟弟棼如。齐惠公二年,鄋瞒讨伐齐国,齐国的王子城父抓获了乔如的弟弟荣如,并把他的首级埋在北门。卫国人抓获了鄋瞒最小的弟弟简如。鄋瞒从此就灭亡了。

十五年(前612年),季文子出使晋国。

十八年(前609年)二月,文公去世。文公有两位妃子:长妃是齐国的女子,名叫哀姜,生下儿子恶和视;次妃叫敬嬴,很得文公宠爱,生下儿子俀。俀私下与襄仲交好,襄仲想要拥立他为国君,叔仲说不可以。襄仲就请齐惠公帮忙,惠公刚刚即位,想要和鲁国亲近,于是便应允了。冬季十月,襄仲杀掉公子恶和视,立俀为国君,就是宣公。哀姜回到齐国,哭着经过闹市,说道:“天啊!襄仲做出大逆不道之事,杀掉嫡子拥立庶子!”闹市上的人都哭了,鲁国人称她为“哀姜”。从此鲁国的公室渐渐衰微,三桓的势力变得强大。

宣公俀十二年(前597年),楚庄王很强大,他率领军队包围了郑国。郑伯投降,但是楚庄王很快又使他复国。

十八年(前591年),宣公去世,他的儿子黑肱被立为国君,就是成公。季文子说:“让我们杀掉嫡子拥立庶子从而失去强大外援的,就是襄仲。”襄仲拥立宣公,他的儿子公孙归父因此受宠。宣公想要除去三桓的势力,曾经和晋国谋划讨伐三桓。不久宣公就去世了,季文子怨恨襄仲,公孙归父逃奔齐国。

成公二年(前589年)春季,齐国讨伐鲁国,攻取了隆邑。夏季,成公和晋郄克在鞍地打败了齐顷公,齐国又一次归还所侵占的鲁国的土地。四年(前587年),成公前往晋国,晋景公对待鲁成公的态度非常不恭敬。鲁成公想要背叛晋国并与楚国缔结的盟约,有人进谏劝阻,于是没有这样做。十年(前581年),成公前往晋国。晋景公已经去世,因此晋国人把成公留下来送葬,鲁国人认为这是耻辱的事,避讳不说。十五年(前576年),成公开始和吴王寿梦在钟离举行盟会。

十六年(前575年),宣伯告诉晋国,想要杀掉季文子。季文子很有道义,晋国人没有允许。

十八年(前573年),成公去世,他的儿子午继立,就是襄公。这时襄公只有三岁。

襄公元年(前572年),晋国人拥立悼公为国君。前一年冬季,晋国的大夫栾书杀死了他的国君厉公。四年(前569年),襄公前往晋国朝拜。

五年(前568年),季文子去世。家里没有穿着丝绸的妻妾,马厩中也没有吃粮食的马匹,府库中没有金银珠玉,他连续辅佐过三位国君。君子说:“季文子确实是位廉洁忠诚的人。”

九年(前564年),鲁国和晋国联合讨伐郑国。晋悼公在卫国为襄公举行加冠典礼,季武子跟从襄公,辅助举行冠礼。

十一年(前562年),三桓将鲁国的军队分为三支。

十二年(前561年),鲁襄公前往晋国朝拜。十六年(前557年),晋平公即位。二十一年(前552年),鲁襄公再次前去朝见晋平公。

二十二年(前551年),孔丘出生。二十五年(前548年),齐国的崔杼杀死了他的国君齐庄公,拥立庄公的弟弟景公为国君。

二十九年(前544年),吴国的延陵季子出使鲁国,向他询问周王室的音乐,他完全知道其中的含意,鲁国人非常尊敬他。

三十一年(前542年)六月,鲁襄公去世。这一年的九月,太子也去世了。鲁国人拥立齐归的儿子裯为国君,就是昭公。

昭公十九岁时,仍然保有一颗童稚之心。穆叔不想拥立他,说:“太子去世以后,还有同母所生的弟弟可以拥立,如果没有同母所生的弟弟,才可以拥立庶长子。年纪如果相仿,就选择贤能的人,如果贤能也一样,就用占卜的方法来决定。如今裯并非嫡系的继承人,而且在守丧时心中毫无哀伤的心意,反而有喜悦的神色,如果真的立他为国君,一定会为季氏带来忧患。”季武子不肯听从,最终还是立他为国君。等到安葬襄公的时候,昭公竟然三次更换丧服。君子说:“这个人是不会得到善终的。”

昭公三年(前539年),鲁国国君到黄河岸边朝见晋君,晋平公谢绝并让他返回,鲁国人为此感到耻辱。四年(前538年),楚灵王在申地会盟诸侯,昭公声称生病没有前往。七年(前535年),季武子去世。八年(534年),楚灵王建好章华台,并召见昭公。昭公前往恭贺,楚灵王赏赐给昭公珍贵的宝器;很快便反悔,又把赏赐给昭公的东西骗了回去。十二年(前530年),昭公到黄河岸边朝见晋国的国君,晋平公辞谢,并再次请他返回。十三年(前529年),楚公子弃疾杀了他的国君楚灵王,自立为国君。十五年(前527年),昭公朝见晋国的国君,晋国留下他并请他为晋昭公送葬,鲁国人为此感到十分耻辱。二十年(前522年),齐景公和晏子在鲁国的边境狩猎,趁机来到鲁国询问礼制。二十一年(前521年),鲁昭公到黄河岸边朝见晋君,晋君仍然谢绝,请他返回。

二十五年(前517年)春季,鸜鹆飞到鲁国来筑巢。鲁国的大夫师己说:“文公和成公统治的时候,有童谣说:‘鸜鹆来筑巢,君主在干侯。鸜鹆来进窝,君主在野外。’”

季氏和郈氏斗鸡,季氏给鸡套上铁甲,郈氏给鸡套上金属制的爪子。季平子因为斗鸡失败十分愤怒,于是侵占了郈氏的田产,郈昭伯也十分怨恨季平子。臧昭伯的弟弟臧会假装诬陷臧氏,并躲到季氏家中,臧昭伯囚禁了季氏家的人。季平子很愤怒,囚禁了臧氏的家臣宰。臧氏、郈氏把两家遭受的灾难告诉了昭公。于是昭公在九月戊戌日讨伐季氏,并侵入他的宅邑。平子登上高台请求说:“君王因为谗言而不明察我的罪过,前来诛杀我,请允许我将自己流放到沂水边上。”昭公不允许。又请求把他囚禁到鄪邑,昭公也不允许。再次请求让他带着五辆车逃亡,昭公仍然不允许。子家驹说:“君王还是同意他吧。鲁国的国政把持在季氏手中已经很长时间了,他们的党羽非常多,那些人会联合起来对付你的。”昭公并不听从。郈氏说:“一定要杀了他。”叔孙氏的家臣戾对他的属下说:“没有季氏和有季氏,哪种情况对我们更加有利呢?”大家都说:“没有季氏,也就没有了叔孙氏。”李又说:“这样,我们就去援救季氏吧!”于是打败了昭公的军队。孟懿子听说叔孙氏取得了胜利,也追杀郈昭伯。郈昭伯作为昭公的使臣被派往孟氏家,因此孟氏抓到了他。三家联合讨伐昭公,昭公于是逃奔国外。己亥日,昭公逃到齐国。齐景公对昭公说:“愿意奉送一千社以接待国君。”子家说:“放弃周公的基业而臣服于齐,可以这样做吗?”于是停止了这种行为。子家说:“齐景公这个人不讲信用,不如尽早到晋国去。”昭公并不听从。叔孙氏到齐国看到昭公后返回鲁国,去见平子,平子叩头。起初,他们想迎回昭公,但是孟孙、季孙后悔,于是没有那么做。

二十六年(前516年)春季,齐国讨伐鲁国,夺取了郓城并让昭公住在那里。夏季,齐景公将要护送昭公回国,命令手下的人不可以接受鲁国人的贿赂。鲁国的大夫申丰、汝贾暗中允诺给齐国的大臣高龁、子将五千庾粮食。子将对齐侯说:“鲁国的群臣不侍奉鲁国的君王,是因为鲁国的君主有怪异的地方。宋元公为了鲁国的国君前往晋国,请求晋国护送鲁国国君回国,在途中死掉了。叔孙昭子请求鲁君回到国内,没有生病便死去了。不知道这是不是上天要抛弃鲁国呢?还是鲁国国君得罪了鬼神呢?希望国君暂时等待一下。”齐景公听从了他的建议。

二十八年(前514年),鲁昭公前往晋国,请求晋国帮助他回国。季平子和晋国六卿有私交,六卿接受了季氏的贿赂,进谏劝阻晋国国君,晋君于是停止护送鲁君回国,而让昭公住在干侯。二十九年(前513年),昭公来到郓城。齐景公派人送给昭公一封信,自称“主君”。昭公感到非常耻辱,一怒之下又回到干侯。三十一年(前511年),晋国国君想要护送昭公回国,于是召见季平子。季平子穿着麻布衣,赤脚而行,通过六卿向晋君谢罪。六卿在晋君面前替季平子说:“晋国想要护送昭公回国,鲁国的民众不会依从。”晋国人这才停止护送昭公回国的行动。三十二年(前510年),昭公在干侯去世。鲁国人共同拥立昭公的弟弟宋为国君,就是定公。

定公继立,赵简子向史墨询问说:“季氏会灭亡吗?”史墨回答说:“不会灭亡。季友对鲁国有非常大的功劳,被封在鄪邑,成为上卿,一直到文子、武子,累世扩充了基业。鲁文公去世以后,东门就杀掉嫡子拥立庶子为鲁国国君,鲁国国君于是失去国政大权。国政操纵在季氏手中,到如今已经经历了四位国君。人民不知道他们的国君,国君凭借什么掌握国家的行政大权呢!正因为这样,国君要谨慎地对待国家的车服器物和爵位名号,不能轻易地给予别人。”

定公五年(前505年),季平子去世。阳虎心怀私愤,囚禁了季桓子,与他订立了盟约,才放了他。七年(前503年),齐军讨伐鲁国,攻取郓邑,将它作为鲁国阳虎的封邑,并让他参与政事。八年(前502年),阳虎想要杀掉三桓所有的嫡系继承人,而改立和他关系密切的庶子取代嫡系的继承人;阳虎用车载着季桓子,并趁机要杀掉他,桓子用欺骗的手段得以脱身。三桓联合起来攻打阳虎,阳虎占据阳关。九年(前501年),鲁国人讨伐阳虎,阳虎逃奔齐国,不久又前去投奔晋国的赵氏。

十年(前500年),鲁定公和齐景公在夹谷举行盟会,孔子跟随鲁定公作傧相。齐国人想要偷袭鲁国国君,孔子根据礼仪,一步一阶地快步走上台阶,诛杀了齐国演奏淫靡乐曲的乐师,齐侯畏惧,这才停止了行动,并且归还了侵占的鲁国的土地,向鲁国谢罪。十二年(前498年),定公派仲由拆毁了三桓都邑的城墙,收缴了他们的武器。孟氏不愿意毁掉城墙,定公派兵讨伐,没有攻克,只好收兵。季桓子接受了齐国赠送的女乐队,孔子便离开了鲁国。

十五年(前495年),定公去世,他的儿子将继立,就是哀公。

哀公五年(前490年),齐景公去世。六年(前489年),齐国的田乞杀了他的国君孺子。

七年(前488年),吴王夫差的势力很强大,派兵讨伐齐国,到了缯地,向鲁国人征发牛、羊、猪各一百头。季康子派子贡前去游说吴王和太宰嚭,依照礼仪驳斥他们。吴王说:“我是断发文身的蛮夷人,不要用中原的礼仪来斥责我。”于是停止对鲁国人的索取。

八年(前487年),吴国为了邹国而讨伐鲁国,一直打到鲁国的城下,双方订立盟约以后离去。齐国讨伐鲁国,攻取了三座城邑。十年(前485年),鲁国攻打齐国南部的边境。十一年(前484年),齐国讨伐鲁国。季氏任用冉有创建功勋,想到了孔子,孔子从卫国回到鲁国。

十四年(前481年),齐国的田常在徐州杀了他的国君齐简公。孔子请求鲁国国君发兵前去征讨,鲁哀公没有听从孔子的建议。十五年(前480年),让子服景伯担任使臣,子贡担任他的助手,前往齐国,齐国归还了侵占的鲁国的土地。田常刚刚成为齐相,想要和诸侯亲近。

十六年(前479年),孔子去世。

二十二年(前473年),越王句践消灭了吴王夫差。

二十七年(前468年)春季,季康子去世。夏季,鲁哀公认为三桓是鲁国的忧患,想要借助诸侯的力量剥夺三桓的权利,三桓也担心哀公会发难,因此君臣间产生了许多隔阂。哀公到陵坂出游,在街上遇见孟武伯,哀公说:“请问我就要死了吗?”孟武伯回答说:“不知道啊。”哀公想要借助越人的力量讨伐三桓。八月,哀公来到陉氏。三桓攻打哀公,哀公逃奔到卫国,又逃到邹国,接着又前往越国。鲁国人又迎接哀公回到鲁国,哀公最后死在有山氏的家里。他的儿子宁即位,就是悼公。

悼公在位时期,三桓的势力占优,鲁国的国君就像一个很小的诸侯,地位低于三桓家族。

十三年(前453年),晋国的韩、赵、魏三家消灭了智伯,瓜分了他的土地并占有了晋国。

三十七年(前429年),悼公去世,他的儿子嘉继立,就是元公。元公在位二十一年去世,他的儿子显继立,就是穆公。穆公在位三十三年去世,他的儿子奋继立,就是共公。共公在位二十二年去世,他的儿子屯继立,就是康公。康公在位九年去世,他的儿子匽继立,就是景公。景公在位二十九年去世,他的儿子叔继立,就是平公。这时候六国的国君都已经称王。

平公十二年(前305年),秦惠王去世。二十年,平公去世,他的儿子贾即位,就是文公。文公元年,楚怀王死在秦国。二十三年,文公去世,他的儿子雠即位,就是顷公。

顷公二年(前271年),秦国拔取楚国的都城郢,楚顷王向东迁都于陈。十九年(前254年),楚国攻伐鲁国,占领了徐州。二十四年(前249年),楚考烈王攻打并灭掉鲁国。顷公逃亡,迁居至下邑,成为平民,鲁国的宗庙祭祀至此断绝。顷公死在柯地。

鲁国从周公开始一直到顷公,一共传了三十四代。

太史公说:我听说孔子说过“鲁国的礼仪之道衰败得真是太严重了!洙水和泗水之间不停地争吵”。察看庆父和叔牙在愍公时期的行为,是多么混乱啊。隐公和桓公期间的事;襄仲杀嫡立庶;三桓向北称臣,亲自攻打昭公,昭公因此出逃。以至于他们对于传统的揖让礼仪虽然还在遵从,但是做事的时候又是何其的相反呢?

史记翻译注释及原文(史记原文译文二十四)(3)

喜欢的话请转发、关注!

免责声明:文章素材和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同时文章仅代表本人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