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文化服务提升工作方案(公共文化服务的一种探索)

用“艺术社区”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用“社区枢纽站”连接社区共建的专家志愿者

文/ 王南溟

从“艺术进社区”到“艺术社区”,近年来,上海呈现出了社区与艺术结合的新形态。什么样的社区可以称之为“艺术社区”?如何进一步推进?我想以“社区枢纽站”的理论和实践案例,展示“艺术社区在上海”的一个侧面。

2000年“上海双年展”,当时被称为“非架上艺术”的艺术样式已经局部地出现在了上海美术馆。随后,此类艺术相关的美术展馆也进入了初创期。就这样,慢慢形成了由政府的艺术博物馆(主要是用于文物陈列而不是临展)和美术馆(当时还只是展示场所而不是策展)系统、群众艺术馆系统(市民文化的公共服务单位),以及民间正在形成的当代型美术馆的新空间(使得当代艺术得以用策展和学术的方式展示并带动公共教育)共同构成的艺术展陈格局。

“社区枢纽站”的创建初衷和推进,正是基于上面的条件而作出的理论假设和实践。在此之前,先说一下“艺术进社区”,这是基于当代型美术馆的展览和公众之间的交流困境,艺术从业者从自身开始的突破。2012年,我受上海市浦东新区文化艺术指导中心的委托,在浦东新区群众艺术馆策划了一场题为“图像与形成:当代绘画展”的展览。虽然展览空间不像白盒子,照明也不是美术馆专业灯具,但是内容上与当代美术馆的展览是一个系统的,而论坛和出版物也都是学术型的。2018年浦东新区文化艺术指导中心的“图像与形式:当代艺术社区展”进入了浦东新区洋泾街道社区学校。展览就办在教室的过道中,但活动项目则涵盖了公共讲座、专业导览和艺术家的亲子工作坊等。

公共文化服务提升工作方案(公共文化服务的一种探索)(1)

2018图像与形式:当代艺术社区展展览海报

值得一提的是,2010年后,民营美术馆的专业力量开始主动希望参与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私人属性的美术馆开始向公共社会机制转型。政府部门和民营机构彼此都在思考,公共服务力量如何能够更有效地结合。所以从2012年开始,我们每年都会用当代型美术馆的工作方法,与宝山国际民间艺术博览馆进行学术项目的合作。2019年,宝山市民美育大课堂启动了现当代艺术史讲座计划。流动美术馆、社区美术馆项目也随之创新呈现,即:将乡村空置的公共小建筑体进行“微更新”,成为宝山的“众文空间”,让现当代艺术直接从区级层面进到宝山的城乡社区。

宝山的“众文空间”是从“艺术进社区”到“艺术社区”的一种途径,对上海市民文化的公共管理而言也是一个重要案例,因为运维这样的社区空间,涉及到如何与专业人士开展直接合作,形成街镇公共文化服务产品质量的提升及在群文系统中的专业化发展等。时代快速发展,现在的市民对文化的需求已经不同于以往的市民,而当代艺术理论本身的开放性带来了艺术的参与性,市民的参与也打破了艺术与生活的边界,“人人都是艺术家”的行动属性又在当代艺术中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在这样的前提下,专业美术馆与艺术博物馆(博物馆策展也开始美术馆化,并且与当代艺术对话)直接可以通过社区共建,让“艺术社区”在各方面力量的共同努力下产生。

2020年开始的社区枢纽站“艺术社区”规划,首先选择了陆家嘴老旧社区进行蹲点尝试,同时,与上海大学博物馆合作,将展览的公共教育放到了东昌新村的居民停车棚(星梦停车棚)作为固定展览。专业艺术机构不但在做“艺术进社区”的项目,而且也与社区治理直接挂上了勾。2021年开始的第一期“三星堆图片展”,在东昌新村停车棚用灯箱式的图片展示方式悬挂在停车档板上方,不但使居民停助动车、自行车的时候可以看到上海大学博物馆的展览资讯,而且解决了停车棚的照明问题。居民志愿者的热情也被调动了起来,他们自愿组织观众并做导览,停车棚内越来越干净整洁,停车棚外,居民自发栽培的花坛面积也越来越大。一个紧挨着陆家嘴金融区的老小区,在建筑高度改变不了的情况下,其文化高度却通过“艺术社区”而不断提高。

公共文化服务提升工作方案(公共文化服务的一种探索)(2)

2021年1月31日,东昌新村居民陈国兴给东昌社区小学生导览“三星堆:人与神的世界”图片展

公共文化服务提升工作方案(公共文化服务的一种探索)(3)

东昌新村居民区书记曹骏在东昌新村星梦停车棚给东昌社区居民导览“龙门石窟:东昌社区展”

艺术社区还在进行时态中,不好太细化地定义,但社区枢纽站的实践偏向于:达到美术馆或者博物馆水准,居民可以参与且有所收获,社区自治并有与专家合作的意愿,当然还要有常态实体,否则就是“艺术进社区”而不是“艺术社区”。相比专业美术馆、博物馆,艺术社区的面会广泛得多,涉及到各种微更新,囊括了文化生活到社区设施及其特有看点的利用。因而在这样的艺术社区营造中,必然更注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的测试,而不是设计业务在社区的营造。“硬微更新”“软微更新”和“再微更新”是社区枢纽站的学术共同体在陆家嘴社区做的艺术社区规划中采取的具体方法。社区枢纽站中的博物馆学教授、社会学教授、公共管理与法学教授和艺术家、设计师、策展人、批评家、社会工作者在一起,组成了一个新文科志愿者团队,从文化的公共政策、公共行政和立法方向,从行动与艺术的社会学本身的更新,乃至通过在社区的“艺术动员”,让社区本身成为作品,从而让群文系统、美术馆系统和博物馆系统之间在“艺术社区”中找到结合点,用“艺术社区”来创新公共文化服务,形成多重而综合的体系。

(作者系喜玛拉雅美术馆原馆长,上海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