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山和门头沟交界的古村落(记忆中的北京3-那些即将消失的古村落)

千军台:位于门头沟区清水涧沟西端的千军台,史称千人台,有着上千年历史,是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京西古幡会”的传承之地。

房山和门头沟交界的古村落(记忆中的北京3-那些即将消失的古村落)(1)

千军台,位于门头沟区清水涧沟西端,史称“千人台”,有着上千年的历史。京西古道的主干线“西山大路”穿村而过。村东口“紫气东来”、“西园翰墨”的大影壁墙傲然屹立,迎接着远方的来客。一株树干中空,却是枝繁叶茂傲然屹立在主街东端的老槐树,时时向人们诉说着千百年的风风雨雨。

房山和门头沟交界的古村落(记忆中的北京3-那些即将消失的古村落)(2)

千军台村是一处山区老村,坐落于涧谷河道旁的山坡高地上。过去古道悠扬,也许是马帮、驼队穿越大寒岭前经过的最后一个村子。据说村子传习的文化为民俗文化遗产,而可见入目的则是村子中有些年头的古宅、四合院,四通八达的胡同、古槐、古碾等。

房山和门头沟交界的古村落(记忆中的北京3-那些即将消失的古村落)(3)

千军台紧邻大寒岭,曾叫大汉岭,是古国道必经翻越的山岭,更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据史料载,汉代时期便是匈奴与汉朝的交界处;唐昭宗天复三年,契丹驻扎大寒岭以西,多马匹,唐卢龙节度使刘仁恭常选将练兵,过岭击之;每到霜降,下令趁夜黑烧掉大寒岭上的草,契丹马多被饿死,以后,常以好马来贿赂刘仁恭买草场。大寒岭南坡脚下、是东西向、名叫“清水涧”的山沟,沟中北侧一块面积较大的台地上,有一座明万历时已称:“千人台”,清代改叫“千军台”的村庄,从字意上看,此村成村之前一定是屯兵的地方,所以叫“千人台”,后人改叫“千军台”,

房山和门头沟交界的古村落(记忆中的北京3-那些即将消失的古村落)(4)

沿河城:是京西崇山峻岭中的一座边塞小城。属斋堂镇。城内保存古居、古树和古戏台。

房山和门头沟交界的古村落(记忆中的北京3-那些即将消失的古村落)(5)

沿河城因扼守几道山口水口古称"三岔(汊)村"、"沿河口",万历六年(公元1578年)建城后,始称"沿河城"。其隶属明代长城内三关之一的紫荆关所辖,是塞外通往北京的要冲之一。据大明天启四年(1642年)守备沿河口地方都指挥张经纬所立《沿河城守备府碑》载:"沿河口守备设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城建于万历六年(1578年)","沿河以山为城,以河为池,乃京师咽喉之地"。 此处当年与七座楼同属沿河城管辖,所以楼台都是"沿字第X号"标序。

房山和门头沟交界的古村落(记忆中的北京3-那些即将消失的古村落)(6)

沿河城内城长约一华里,宽约半华里,分东西两门。东门名"万安门",可惜毁于20世纪50年代,只残留城墙和门洞尚可辨认。东门城墙上立有"沿河城"的石碑。

房山和门头沟交界的古村落(记忆中的北京3-那些即将消失的古村落)(7)

沿河城及敌台在门头沟区西北山上。为明代边塞城堡,屯兵要塞。因城靠近永定河,故名沿河城。城东西长约420米,南北长约300米,有东西二门,东门名万安(已被拆除),西门名永胜,均为砖石结构。城墙用条石和鹅卵石砌筑(现大部塌毁)。城中有《沿河口修城记》石碑一座,记载明万历六年(1578年)御史中丞张卤督建城防始末。

房山和门头沟交界的古村落(记忆中的北京3-那些即将消失的古村落)(8)

此城辖有分布于沿河口、龙门口、黄草梁、洪水口一线长达40公里山巅或险隘处的敌台15座,其中3座已毁。筑于明万历元年(1573年)至三年。分上下两层,高约15米,宽10米以上。底层用石条铺砌,墙身砌砖;上层周围有垛口,上下层之间有梯相通。敌台上的石额都刻有编号(自沿字第1号至第15号),敌台之间有的虽无城墙连接,但能凭地形居险,彼此呼应,形成一道连续性的防线。

房山和门头沟交界的古村落(记忆中的北京3-那些即将消失的古村落)(9)

三家店:位于永定河三家店水闸东侧,属龙泉镇。明清时期,吸引了大批山西人来此地定居、经商,并在村里建了山西会馆。村里还有十多座古寺庙、白衣观音庵、古刹龙王庙、关帝庙铁锚寺等。

房山和门头沟交界的古村落(记忆中的北京3-那些即将消失的古村落)(10)

三家店村地处京西古道的永定河渡口,是连接京城和西山的京西门户,因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有数条古道交汇于三家店。明清以来,三家店是本地最主要的货物集散地,村内店铺林立。村中现存文物古迹众多,雍正皇帝的次女怀格公主墓就坐落在村东。天利煤厂,龙王庙,白衣观音庵,二郎庙,关帝庙铁锚寺和山西会馆等都是村内保留完好的建筑。

房山和门头沟交界的古村落(记忆中的北京3-那些即将消失的古村落)(11)

三家店村龙王庙三家店龙王庙创建于明代,清代三次重修。龙王庙坐东朝西,是三合院形式,上镶有石额“古刹龙王庙”,正殿三间,左右配殿各三间,均为硬山式。大殿前出廊,廊下立顺治、乾隆、光绪时期三通石碑。殿内龛台上端坐着北京地区仅存的五尊乾隆时期的龙王神像,两旁有雷公、电母等塑像。大殿内两侧墙上有气势宏大的“龙君出行图”壁画,是十分珍贵的文物。我们同行的几人都是第一次这样近距离的观看栩栩如生的龙王神、雷公和电母。这三位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神力无边的形象第一次这样真实的出现在我们的眼前,其艺术魅力非同一般,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房山和门头沟交界的古村落(记忆中的北京3-那些即将消失的古村落)(12)

关帝庙铁锚寺建成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以前。上刻有“关帝庙铁锚寺”。正殿三间,石板顶,清水脊,两厢配殿各三间。光绪二十六年(1900)铁锚寺曾作为本村义和团的拳坊。站在寺中,遥想当年这里练拳的“喝”、“哈”之声震天,不知道会不会吵了在这里清修的道人。

房山和门头沟交界的古村落(记忆中的北京3-那些即将消失的古村落)(13)

山西会馆位于村中街南侧,成了三家店小学的校址,是清代建筑。明代以来,山西各处商人来此经商渐多,于是建起了山西会馆。院内方砖墁地,房屋建于青石台基之上,现存大殿,面阔三间,进深两间,前为元宝顶箍头脊,有戗兽;后为硬山大脊,黄琉璃瓦顶,有望兽。两厢配殿各三间,元宝顶,板瓦筒瓦合瓦,排山勾滴。对于那些从山西赶来京城的人们来说,经过旅途的劳顿,在入京之前看到这座山西会馆无疑的会让他们热泪盈眶,倍感亲切。也更因为晋商的富庶与同乡仁爱之心,这座建筑建造得比一般的建筑要精致得多。我们在这里看到山西会馆,忍不住又要慨叹历史上晋商曾有过的辉煌和同乡间这样的团结与帮携是分不开的。殷家大院堪称清代民居的精品,山西会馆见证了晋商昔日的辉煌。

感谢阅读,动动小手,整理不易,点赞鼓励!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