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好的睡眠有多重要(是什么夺走了你的)

睡眠障碍常见原因

睡眠障碍的原因,大致可以分为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

内在因素:

1、生理因素:人们在跨越几个时区的旅行(俗称倒时差),或值夜班倒班等情况,会造成昼夜节律紊乱,也就是生物钟紊乱,出现失眠的情况。

2、心理社会因素:很多生活事件也可引起失眠,比如学生中常见的考试前压力大,工作中的职场压力,亲人及自身的健康问题,以及一些经济压力等,也可能造成失眠。

3、躯体疾病:各种导致疼痛的疾病,如慢性的关节炎、腰椎病等;急性的外伤等等,还有一些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帕金森病,或者慢性肺病、心脏疾病等等,也可能造成失眠。慢性前列腺炎等容易使人频繁起夜的疾病也会导致睡眠质量下降。

4、精神疾病:如抑郁症、精神分裂症、认知障碍(老年痴呆)、焦虑症、强迫症、躁狂发作等均会有失眠症状,失眠也有时成为个体发病或复发的前兆。

5、药物相关:如咖啡因、茶碱及各种兴奋剂的使用,以及酒精、激素、一些抗生素也与失眠有关。

外在因素:

主要是一些环境因素,比如睡眠环境过于明亮、嘈杂,甚至过于干燥可能影响睡眠质量。

明确了睡眠障碍的原因,有助于 “对症下药”。比如睡眠节律紊乱的患者可以使用一些褪黑素相关药物调整睡眠节律,心理社会因素所致的患者可以进行一些放松训练等,而有相关疾病基础的患者则需要积极处理原发疾病。

PART.01

睡不着?睡不长?还是睡不香?

根据不同的症状,失眠通常可分为三类:

早段失眠——即“睡不着”,表现为难以入眠型,指超过30分钟不能入睡

中段失眠——即“睡不香”,表现为不能持续沉睡,容易惊醒或反复憋醒,且几乎每次醒来的时间超过30分钟。

末端失眠——即“睡不久”,也称早醒,表现为醒的很早(比平时早1-2小时),想睡却又睡不着。

根据失眠时间的迁延时间,也分为三种类型:

短暂性失眠即失眠时间少于一周。大部分的人在感受到压力、刺激、兴奋、焦虑时;或生病时;或至高海拔地方;或者睡眠规律突然改变时(如倒时差、轮班工作)都会有短暂性失眠。这类失眠一般会逐步适应而缓解和改善。当然,部分短暂性失眠如处理不当也会迁延而加重。

短期性失眠即失眠时间在一周到一个月之间。一般与相应的社会事件相关,这种失眠与压力有明显的相关性。

慢性失眠即失眠时间在一个月以上。临床上,当睡眠障碍每周至少发生3次,并持续1月以上,并排除其他躯体或精神障碍所致睡眠障碍,就能诊断为“睡眠障碍”。

准确区分失眠的形式,结合其他疾病的排除,对后续治疗和干预,如选择药物治疗及认知行为治疗,都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都是情绪在“作怪”

焦虑抑郁中的睡眠障碍

PART.02

失眠是精神障碍的促发因素,同时也是精神障碍的常见临床表现形式,甚至二者会产生恶性循环——因为睡不好,所以焦虑抑郁,因为焦虑抑郁,所以更加睡不好。

精神症状可以放大或加重原有的睡眠障碍,而精神障碍的病理过程也会降低睡眠质量。对于焦虑合并抑郁的患者,常常有睡眠效率下降、入睡困难、睡眠总时间减少、夜间觉醒次数增加,反复发生的焦虑性梦境。抑郁障碍患者的睡眠紊乱,最常见的是失眠和早醒,少数患者睡眠过度或睡眠总时间延长。很多时候,患者本人并不能察觉到自己的焦虑或者抑郁情绪,而简单的将自己的身体不适归结于睡得不好。这种情况下,尽早寻求专科帮助,进行必要的评估和治疗就变得非常重要。对于这些患者,抗焦虑药物及抗抑郁药物比安眠药物更为重要。

PART.03

严重打鼾要治疗吗?睡梦中的隐形杀手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一般是指每次发作时,口、鼻气流停止流通达10秒或更长时间,并伴有血氧饱和度下降等。一般在成人每晚7小时的睡眠时间里,发作次数可达30次以上,还有打鼾、憋气、停止呼吸等循环表现。这类患者几乎都有高调鼾声,影响同室人休息。患者的白天常有嗜睡,甚至谈话间不自觉地入睡;有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能集中,工作效率下降,还可躁动、多梦、遗尿、阳痿、晨起头痛等,也可出现梦游、梦魇等。

在儿童可能有智力降低,学习成绩下降。症状严重持久者可并发高血压、心律失常、心肺功能损害。一般而言,咽喉部存在解剖结构性异常、肥胖、内分泌紊乱以及老年人更容易发生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建议平时有着打鼾问题的患者可以进行多导睡眠检测以更好地了解自身是否存在睡眠呼吸暂停以及严重程度。

一些轻度鼾症病人,有一些非手术治疗干预办法,如(1)睡时调整体位,改仰卧为侧卧,可减轻或消除鼾声;(2)减肥,如控制饮食,加强活动等减轻体重;(3)睡时用持续正压通气法,通过面罩导入气流。少数严重的患者,也可进行手术治疗。

安眠药会“上瘾”?

PART.04

很多睡眠障碍者都特别害怕安眠药成瘾,在需要服药的时候盲目的拒绝药物,或者自行减少剂量导致达不到改善睡眠的效果,假以时日,导致其他疾病如焦虑症等。

首先要了解的是,“成瘾”和“需要”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对于需要安眠药改善睡眠者,服药药物是“需要”。但是对于那些盲目使用药物者,他们已经不需要药物或者不需要那么大剂量的药物,还在盲目使用,对身体和精神状态带来不利影响,这才是“成瘾”。

其次,对于单纯失眠的患者,安眠药能有效改善睡眠。比如,对那些还要知道,不规律、不合理的使用安眠药,反而容易促发成瘾。尤其对那些存在焦虑症和抑郁症的患者,睡眠可能仅仅是其症状之一。这些患者使用安眠药,可能只是掩盖了本身的疾病,而那些未得到规律治疗的焦虑症或者抑郁症,会带来更严重的失眠,导致个体使用安眠药的剂量不断增加,带来“成瘾”假象。

再次,要了解睡眠是生理过程,并没有一个绝对的睡眠时间标准。只要白天不困倦,对生活工作没影响,有人只睡几个小时,也是正常的。不能人为设置一个入睡和起床时间,盲目通过药物控制睡眠,这样容易导致成瘾。

PART.05

小习惯,大作用

睡眠障碍的认知行为治疗

对于不同种类的失眠,行为认知治疗都是十分有效且无明显副作用的治疗方式。心理行为治疗的目的主要是通过调整“睡眠三要素”,改善失眠患者的不良心理以及行为因素,以及增强患者自我控制失眠症的信心。

为了方便大家记忆,失眠的心理行为治疗可以总结为:“上下不动静”五步疗法。“上”就是每天固定的上床时间;“下”是每天固定的下床时间;“不”就是白天不补觉,不赖在床上做与睡眠无关的事情;“动”是每天坚持运动;“静”是每天坚持练习静心放松,如身体扫描,正念呼吸等。通过连续的的训练,就可以养成一个比较好的生物钟,达到改善睡眠的效果。

睡眠是太累了才会发生的吗?睡眠有固定模式吗?

PART.06

很多人认为,睡眠是太疲劳导致,每个人都要睡到8个小时。是这样吗?这些问题是睡眠生理研究中的重要内容,是医学和神经科学一直在探讨的内容。现在已经有了较明确的结论。

首先,睡眠不是被动改善疲劳的结果,睡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大脑中有两个神经结构体系,分别负责负责睡眠的启动(告诉我们该睡觉了)和觉醒维持(告诉我们不能睡)。它们的协调工作,让我们有了睡眠-觉醒-睡眠-觉醒的规律过程,从而有效地应对工作、学习和生活。

其次,要了解睡眠并没有一个绝对的睡眠时间标准。只要白天不困倦,对生活工作没影响,有人只睡几个小时或十来个小时,都可能是正常的。不能人为设置一个入睡和起床时间,盲目通过药物控制睡眠,这样容易导致药物成瘾或者损害大脑的正常运作,导致疾病。

\ 专 家 名 片 /

有好的睡眠有多重要(是什么夺走了你的)(1)

陆峥

精神医学科 主任医师

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特需门诊:周二下午

擅长于各类精神心理疑难杂症的诊治。

现任中国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副会长、抑郁焦虑障碍工作委员会主委、精神分裂症工作委员会副主委;中华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第六届常委;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专科分会常委;上海市医学会心身医学专科分会主委;上海市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副会长;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常务理事、性心理健康专业委员会主委、上海市心理卫生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精神健康分会副主委;中国医院协会精神卫生管理分会委员、上海市医院协会精神病医院管理分会副主委;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精神卫生和精神病学专家委员会常委、中国睡眠研究会睡眠与精神卫生专委会副主委、中国性学会性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神经科学会精神病临床与基础专委会常委等。

\ 专 家 名 片 /

有好的睡眠有多重要(是什么夺走了你的)(2)

李清伟

精神医学科主任医师

专家门诊:周六上午

主要工作方向是焦虑抑郁障碍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同时关注重性精神障碍。是上海市心身医学重要薄弱学科负责人、上海市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学科带头人(心理健康方向);主要社会兼职有中国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委员、上海市医学会心身医学专科分会副主任委员、西部精神医学协会重性精神障碍专业委员会常委兼秘书、中国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焦虑抑郁障碍工作委员会委员兼秘书、中国焦虑障碍研究协作组成员。

文 | 精神医学科

编辑 | 赵思思 王北墨

校审 | 谢壮丽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