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颜祸水是一句古语吗(的出处以及世人的偏见)

中国传统中有“红颜祸水”的说法。“红颜”特指女子美丽的容颜,也可指代美女。清代吴伟业《圆圆曲》中就有“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祸水”单独为另外一个词。旧题汉代伶玄的《赵飞燕外传》中说汉成帝宠幸赵飞燕的妹妹美女赵合德,在宫中任教授的淖夫人在皇帝背后唾骂:“此祸水也,灭火必矣!”根据五行学说,汉代是以“火”德而建立,这里说赵合德得宠将使汉亡,就像“水”能灭“火”,所以叫“祸水”。后来就以“祸水”称惑人败事的女子。这样,“红颜”就和“祸水”联系在一起,成为“红颜祸水”。

红颜祸水是一句古语吗(的出处以及世人的偏见)(1)

人们通常认为,那些具有闭月羞花、沉鱼落雁容貌的女人都会带来灾祸,对历史的兴衰、王朝的更迭起了重要作用。有人认为她们是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有人认为她们是王朝灭亡的催化剂。人们一边赞叹美女的花容月貌,另一方面又对这种美丽的红颜心存恐惧。一个政治男人身边有红颜,这个男人会做错事,并且做错事的原因一定是他身边的这个女人造成的。这种想法的根源大约来自孔子《论语》中的“唯小人与女子难养也”。

在历史上,这样被称为“红颜祸水”的女人很多,如妲己、赵飞燕、杨玉环与陈圆圆等。

红颜祸水是一句古语吗(的出处以及世人的偏见)(2)

中国最有名的“红颜祸水”要数妲己。司马迁《史记》中说,妲己在祸乱了商纣之后被周武王所杀,将头挂在小白旗上示众。《封神演义》沿用史书中的说法,周武王令刽子手斩妲己,因为妲己太娇媚,刽子手都不忍心下手。换了一个刽子手,刽子手甚至愿意替妲己而死。姜子牙用照妖镜照出妲己的本相是个九尾金毛狐狸,刽子手才手起斧落斩了妲己。后世的人劝谏位高权重的人警惕女色时,都要历数妲己的教训。如蔡东藩的《南北史演义》讲述高颎在杀张丽华的时候说:“昔太公灭纣,尝蒙面斩己,此等妖妃,岂可留得?”于是就将张丽华斩首。这样看来,妲己确实是“红颜祸水”,后代也该以此为鉴。然而,《世说新语》中孔融却说,周的大军进入朝歌以后,武王将妲己送给了周公,让妲己成为周公的侍姬,好好服侍周公,周公就能更好地治理天下。明代梁辰鱼的《浣纱记》中,越王勾践打败武王夫差后,很感谢范蠡,就把西施叫来,对范蠡说:“现在把西施送还给你了。”范蠡有些推托。勾践就讲:“以前武王灭纣之后,把妲己赐给周公,也算是一桩美事。”

同样是姐己的事情,却有两种完全不同的说法。

“红颜祸水”说法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两个。

其一是历史与小说的叙述。

红颜祸水是一句古语吗(的出处以及世人的偏见)(3)

如赵飞燕与赵合德,《汉书)中所讲的事情是:成帝突然暴病身亡,有人说成帝傍晚还好好的,第二天早晨,成帝想穿衣服起床,却不能穿了,也不能说出话了,没多久就驾崩。成帝的突然死亡引起朝野猜疑,一时间议论纷纷,都归罪于赵合德,说是她纵欲无度而导致了皇帝的死亡,皇太后下令大司马王莽、大司空等朝廷官员组成调查小组查明成帝死因,赵合德知道自己难脱干系,就自杀了。赵飞燕在成帝死后被尊为皇太后,但一个大臣上书新皇帝,提出一个“赵飞燕姐妹谋害成帝两个亲生儿子”的案件,说是成帝宠幸了一个宫女和一个美人,她们生的孩子都被赵飞燕姐妹害死了。最后,赵飞燕被逼得走投无路而自杀。

这是史书中的叙述。到了小说《赵飞燕外传》,已经完全改变了《汉书》中的情节,不再指责她们是灭龙种的罪魁祸首,而是讲了两个人怎么在皇宫专宠、争风吃醋和淫乱,指责她们为祸后宫。此后的《赵飞燕别传》、《昭阳趣史》则详细描述了赵飞燕经常用小牛车拉年轻人进宫和她通奸,结果被皇帝发觉,起了严重的后果。又增加了赵飞燕假怀孕骗皇帝的情节。这些故事与前边的故事虽然有些不同的侧重,但思路却是一脉相承:赵飞燕、赵合德就是祸水。其实《汉书》中记载的赵飞燕姐妹罪状是一场冤案。历史学家指出:赵飞燕姐妹出身卑微,她们依靠汉成帝的色令智昏而获得身份与地位。不过,成帝在世时虽然给了她们的家人封侯,但并未给他们任何实质性的权力,在朝廷中根本无法形成盘根错节的权力网络。这与王莽外戚集团相比实在是不可同日而语。赵飞燕姐妹平日盛气凌人,不知检点,树敌太多,与其他外戚、嫔妃之间积怨太多。成帝一死,她们立即陷入孤立无援的困境。宿敌们一齐出来向赵飞燕姐妹攻击。大臣提出的谋害龙种案件只有人证没有物证,但她们却完全没有辩护的权力。赵合德明白这点,只能自杀。赵飞燕勉强多活了几年也自杀而死。然而,赵飞燕姐妹却在历史叙述与小说叙述中被塑造成“红颜祸水”的形象。

中国最典型的“红颜祸水”要数杨玉环与陈圆圆。杨玉环入宫之后的所作所为都在歌舞玩乐、极尽奢华的享乐上,唐代当时比较强盛,奢华之风蔓延整个社会,奢华不算什么,年老的玄宗此时也内心懈怠,一味宠爱她而疏于朝政,同时为了讨好她而让安禄山与杨国忠青云直上。杨玉环是一个对政治丝毫不感兴趣的人,她没有为了让哪个人升官发财而故意操纵皇帝,然而马嵬兵变时却被迫自裁。兵变的目的在于除去杨国忠。逼死杨贵妃,一方面在于解除贵妃秋后算帐潜在的危险,另一方面在于贬损、打击玄宗的尊严,让玄宗知道自己无能为力应该让贤。不过,各种历史、小说与诗歌渐渐将杨玉环描述为“红颜祸水”。如白居易《长恨歌》“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让杨玉环定格为“红颜祸水”的角色。

红颜祸水是一句古语吗(的出处以及世人的偏见)(4)

同样,吴伟业的长诗《圆圆曲》“恸哭六军俱素,冲冠一怒为红颜”一锤定音把陈圆圆塑造成“红颜祸水”的形象。

“红颜祸水”说法产生的第二个原因是男人的心理。

《东周列国志》中,楚庄王灭了陈国,看到夏姬姿色妍丽,语言文雅,当即心志就迷惑了,跟诸将说,他的楚国后宫佳丽虽多,但是能比得上夏姬的几乎没有,就想纳了夏姬为妃嫔。手下大臣力劝他不可如此,楚庄王忍住了,但他说:“你说的很对,寡人不敢纳她了。只是此妇世间尤物,若再经寡人之眼,必然不能自制”楚庄王也一不小心说出了男人心理:尤物从面前经过,最怕的是自己不能自制。

红颜祸水是一句古语吗(的出处以及世人的偏见)(5)

花蕊夫人点明了“红颜祸水”背后的男人心理。花蕊夫人是五代十国时期后蜀后主孟昶最宠爱的妃嫔。因她喜欢芙蓉花和牡丹花,孟昶就命官民在都城大量种植。后蜀被赵宋灭国时,花蕊夫人写下:“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哪得知。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人们都说花蕊夫人是“红颜祸水”。然而,花蕊夫人却道出了问题的根本所在:男人的错,为何要埋怨女人呢?

因而可以说,“红颜祸水只是一个有关倾国倾城的美丽谎言。人们不辨是非,或者怀着男性中心主义的想法不愿去分辨是非,这个观念从古至今大行其道。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