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豆小颗粒(小土豆成金疙瘩)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深秋时节,内蒙古自治区商都县一派繁忙收获景象,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土豆小颗粒?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土豆小颗粒(小土豆成金疙瘩)

土豆小颗粒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深秋时节,内蒙古自治区商都县一派繁忙收获景象。

坐在刚刚翻出土的马铃薯堆旁,喇嘛板村种植户范美玲,迫不及待打了个电话:“今年亩产4吨多,我想现在就预订明年的种子!”

接电话的人,远在几千里外的山东乐陵,名叫梁希森。

他是谁?他的种子有啥特点?

“堂堂一个农业大国,吃个土豆子咋还要进口”

“快来尝尝,保准你之前没喝过。”

步入梁希森位于乐陵梁锥新村的家中,记者刚一落座,他就端上一杯淡紫色的“饮料”,味道香甜可口。他语气自豪地告诉记者:“这是我们用‘希森8号’榨成的马铃薯生汁,没有一点儿添加剂。”

少为人知的是,这位一谈起“小土豆”就“来劲儿”的山东大汉,曾经也是名噪一时的房地产大亨。

因家境贫寒,梁希森小学没毕业便开始闯荡社会,打过铁,卖过馒头,改革开放后还开过毛巾厂、建材厂。上世纪90年代,他带着自己的施工队来到北京,尝试承包建筑工程。1999年,他正式进入房地产界。

“梁大老板不干房地产了,要改种小土豆了!”2001年,一则消息在梁锥新村疯传。

事情说来偶然。

梁希森的小女儿很喜欢吃炸薯条,他便常带她去洋快餐店。看女儿吃得格外过瘾,一次,他忍不住问服务员:“这薯条这么好吃,是用哪的土豆做的?我也去买点,回家试着做做。”没成想,服务员的回答令他哑口无言——

“我们用的都是进口薯种,不对外销售,市场卖的国产薯种品质不够,你买回家也炸不成薯条。”

“堂堂一个农业大国,吃个土豆子咋还要进口?”梁希森心里很不舒服,回家后仔细查阅资料发现:中国土豆种植面积虽然排名世界第一,但因为没有好的脱毒种薯,平均亩产不到一吨,还不及发达国家的三分之一。

“马铃薯为什么要脱毒?”记者不禁问道。

“当初我也是听人讲才知道,马铃薯在生长过程中会受到多种病毒侵染,产生枯叶病等,这些病毒会破坏马铃薯叶片,进而导致低产。”梁希森耐心解释说,中国农民习惯用自产马铃薯作种,再种再收,病毒导致种薯一代代退化,因此产量和品质都难以提高。

既然脱毒种薯如此关键,怎么会没人搞呢?原来,脱毒种薯的选育、扩繁投资大、周期长、见效慢,在当时是许多现代农业企业不敢涉足的“雷区”。

“中国搞房地产的人很多,不缺我一个!”梁希森坦言,自己是农民出身,也打心眼里喜欢农业,最想干的还是农业上的事儿。

2001年,他暗下决心:“要从育种做起,培育咱们国家自己的土豆良种!”

“马铃薯育种就像一场漫长而艰辛的‘拉力赛’”

“马铃薯育种就像一场漫长的‘拉力赛’,始终有意想不到的挑战。”回忆这二十年,梁希森感慨万千。

2001年10月,“无知无畏”的他招了6名刚毕业的大学生,搞起了脱毒种薯“研发”。然而,两年时间里,脱毒苗一拨接着一拨的失败,600多万元投资全打了水漂。

这次挫折让梁希森意识到:育种这事,离不开专家指导。百般打听,他找到曾在北大荒培育出“克新”系列抗旱薯种的著名马铃薯育种专家孙慧生教授。

“不是我给你泼凉水,马铃薯育种可不像搞房地产那样能赚钱,弄不好会把老本赔进去的!”与马铃薯打了半辈子交道的孙慧生深知育种的艰辛。她告诉梁希森,自己能培育出一个“克新”已算幸运的,很多专家搞了一辈子都没育出一个好品种。

“孙教授,有困难咱不怕。”梁希森说,“发达国家能搞好的事,中国为啥搞不好?以前搞不好是咱没有条件,现在有条件了,不可能搞不好!”78岁高龄的孙慧生,被梁希森的诚意打动,答应出山。

2005年,梁希森成立了希森集团,投入近10亿元,在乐陵和北京延庆区建起两个现代化马铃薯育种基地。他还从世界各地购买引进马铃薯优质种质资源,建成国内数一数二的马铃薯种质资源库。

硬件和资源备齐后,梁希森便与孙慧生的研究团队一道,全身心投入马铃薯育种工作。他们选择优质的父本、母本植株进行人工授粉,等结出圣女果大小的实生果,再小心翼翼用牙签拨出多达几百粒的实生籽,对它们进行催芽、育苗。第二年春暖花开,带上杂交结出的马铃薯,他们到商都县进行大田栽植、选种。

梁希森说,“可能老天爷被我们的诚心感动了,在一个杂交组合里,我们发现了黄、红、紫3种颜色优质品种,我跟孙教授兴奋得睡不着觉!”

正当梁希森准备大展拳脚之际,至暗时刻悄然降临。2010年秋,刚进入收获季节,连续20余天的雨雪天气,令商都县10多万亩马铃薯种薯一半烂在了地里,造成损失2亿多元。

静立在雪地中,梁希森禁不住泪流满面:“想干点好事为啥这么难?”

这事之后,许多人感觉,梁希森可能垮了,失败了,再也站不起来了。

由于欠债,他被限制乘坐高铁、飞机。他就自己开车,辗转全国各地项目现场,想尽一切办法筹措资金。“倾家荡产不怕,千难万险不怕,只要倒不下、死不了,我的马铃薯育种就一天也不能停。”这位鲁北汉子咬紧牙关,坚持着。

历尽磨难,终见曙光。

2011年,梁希森终于推出第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希森3号”。此后,“希森4号”“希森5号”“希森6号”等系列品种相继问世。截至目前,已有11个新品种,通过品种审定和国家注册登记,且品质和产量均超过引进品种。

“靠着‘金蛋蛋’挣钱,日子越来越有奔头”

目前,梁希森的育种事业后劲十足。

2017年,希森集团开始承担山东省良种工程——马铃薯耐盐碱育种项目,在东营市设立研究基地,开展耐盐碱马铃薯品种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

“如果说常规育种是‘优中选优’,那么在盐碱地里育种就像是‘矮子里拔高个儿’。”集团核心技术研究员崔长磊感叹:“马铃薯喜酸厌碱,在盐碱地种植没有任何先例,试验也缺乏育种材料。”

崔长磊至今清楚记得第一次在东营育种时的情景,“植株叶片特别小,有些根本没出苗,试种结果相当惨淡,看不到丁点儿希望。”

是坚持还是放弃?“这是育种企业应该承担的责任,也是国家给咱们的任务,更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不行也得行!”梁希森的话稳住了团队的心。为确保试验顺利推进,他们跑过国内外不少育种企业与科研院所,最终从20多家单位征集到育种材料6000余份。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3年试验研究,团队在中度盐碱地筛选出耐中度盐碱材料26份;在中高度盐碱地,马铃薯和碱蓬间套立体多元化栽培技术研究也初见成效。

皮肤白净的崔长磊,已被海风烈日磨炼成了黝黑汉子。“看着从盐碱地中刨出的‘金疙瘩’,我们非常欣慰,也感受到坚守的幸福。”

近年来,梁希森探索实践“企业 合作社 农户”的订单种植模式,带动不少农民致富。

“像商都县气候干燥、降雨偏少,这样的气候条件,对于马铃薯育种绝对称得上是块‘风水宝地’。”梁希森介绍,2020年,企业在商都县喇嘛板村新建马铃薯原原种繁育基地,每年仅土地流转一项,就让当地农户年均收入增长1000多元。

集团还在村内租赁钢架温室大棚484座,交由农业专业合作社管理,并与农户签订合作繁育协议。

“我每年从5月中旬开始育苗,9月初就开始卖钱了,一年也就忙活100多天。”村民范美玲说,大棚育苗有专业技术人员负责全程指导,比在外面打工轻松多,收入也稳定,每个大棚最差也能收入1万多元。

“这两年,我们帮儿子在县城里买上了楼房,小孙女也出生几个月了,靠着‘金疙瘩’挣钱,日子越来越有奔头。”说到未来的生活,范美玲希望满怀。

希森马铃薯,也影响着全球马铃薯种植版图。

“中亚和非洲地区国家马铃薯种植面积大,但缺少合适新品种,产量一直偏低。”梁希森说,响应“一带一路”倡议,集团已与埃及、哈萨克斯坦等国家开展广泛交流合作,将“希森”系列马铃薯新品种推广到部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使脱毒种薯利用率在原基础上提升三至五成。

“农业的事就要咱农民来做,土豆育种关系到‘中国饭碗’,如果能把它做好,那我这一辈子就活得很有意义。”梁希森说。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