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中的八个指南(家庭教育指南你需要的原则)

十一学校李希贵校长出了本新书《家庭教育指南》,这是一本专门写给家长的工具书说是特别适合3到15岁的孩子们,因为这是教育的最佳时段尽管我儿子今年已经上大学了,还是买了本来学习,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家庭教育中的八个指南?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家庭教育中的八个指南(家庭教育指南你需要的原则)

家庭教育中的八个指南

十一学校李希贵校长出了本新书《家庭教育指南》,这是一本专门写给家长的工具书。说是特别适合3到15岁的孩子们,因为这是教育的最佳时段。尽管我儿子今年已经上大学了,还是买了本来学习。

不过,得先吐槽吐槽这本书的装订。策划编辑是这样推介的:“打开塑封一看,也许你会懵,皮质包装,活页夹,活页纸,和常规的图书也太不一样了吧。这样一本书,该从什么地方下手读呢?”

确实有点懵。策划编辑说,这样装订主要是为了方便拆开来读,还千万叮嘱不要从头到尾读。因为这份指南,没什么复杂的理论,只有干干净净的行动清单;其次,每条指南都是独立的一页,只要看完一页,就可以开干了;第三,活页夹的形式,方便拆出相应的页面,张贴在家里。

这个活页装订确实是个有意思的创意,只是我觉得,书,不管怎么用,都得是“一本”书。活页散装很方便,却也容易丢,另外,并不是每一页都需要或适合拆开读。如果这既是本普通装订的书,再加一些卡片,我觉得能更好的实现编辑的目的。因为书的字数并不多,普通装订始终可以保持内容的完整,而卡片可以满足活页的用途,那样用起来就更方便了。另外,皮质包装 活页夹的设计很奇葩,既然是活页的,那皮质包装的意义在哪里呢,不如换成简装更环保。

吐槽完了,先来看看书的结构。全书是由10个原则,24个方法,10项任务和10个工具组成的,这些内容之前还有一个养育框架,包括社会情感模型和思维能力模型。

这个结构我好生喜欢。因为它与我的一个思考方法论特别相像,就是“目标、原则与底线、工具与方法”的方法论(具体内容可参见公众号6月19日题目为“目标、原则与底线、工具与方法”的文章)。

在我看来,任何事都可以套用这个思考方法论。首先都得先想清楚或者得有个目标,不管这个目标是不是准确的,这个东西得有,目标就是“天”,是北极星,是灯塔;而原则与底线则是“地”,是不可打破的边界;“天”“地”之间就是我们的空间,我们可以调动这个空间的一切资源,使用这个空间的一切方法,利用这个空间的一切工具,来腾挪、创造,从而实现目标。

这本指南写在前面的“养育框架”就是“目标”;10个原则就是“原则与底线”;而24个方法 10项任务 10个工具,则是“工具与方法”。有目标,有原则,有方法、任务、工具,是不是很有用。更重要的是,这个思路会激发出更多的方法工具。

再说说书的内容。实话说,看完之后,最大的感受是欣慰。边看,边回顾我们家的教育,还好符合了书中的好多条,虽然并不全,但确实很欣慰。

举个例子:十大原则中的第一个“咬住底线,放大空间”。书中说:底线是必须遵守的纪律。底线之上,尽量不再对孩子做过多纪律方面的要求,特别是时间和空间的安排。李校长还特别强调:如果除了底线你扔没完没了地对孩子说“不”,那么,孩子将不知道自己可以做什么,就会形成胆小怕事、不敢担当的性格,他的创新意识在家庭里就已经被扼杀。

我特别同意这个说法,去年公众号的文章“兜住底线,激发无限”大体表达的也是这个意思。底线之上,尽量不再对孩子做过多纪律方面的要求。

还有第二个原则,“少用权力,多用规则”。书中说:家长权力的特征是随时可以惩罚孩子,但是,过度惩罚给孩子带来的常常是暴力倾向、撒谎、偷偷摸摸、缺乏自尊。而规则的特征则是让孩子逐步拥有法律意识。通过权利工具,你可能经常“赢了”孩子,但是孩子却一次次成为失败者,失败的后果往往是反叛或盲从。你真正需要的,是“赢得”孩子,让孩子理解并信任你。规则不同于底线,家长不可单方面制定,必须通过与孩子协商产生。规则之外,家长不可以随意地、无休止地对孩子提出各种各样的要求。家长的目标是让孩子学会遵守规则,而不是逼着孩子遵守规则。孩子应该是因为明晓事理而遵守规则,而不是因为害怕惩罚才遵守规则。

我们在教育儿子的过程中,也常与孩子一起制定规则。前几天我还将这个方法分享给一位同事,规则真是个好方法。

有一个特别重要的事得说明一下。自从儿子出生后,老婆就全职带儿子,差不多一直到三四年级。老婆在孩子教育上花了很大的功夫,帮助孩子养成较好的生活学习习惯。说到习惯,得插一句。儿子进入大学快两个月了,我们问他感觉怎么样啊,儿子的回答让我们有点哭笑不得。他说,都挺习惯的,只是有一个还不太适应,就是做作业。中小学时当天的作业都是当天完成第二天交,而大学一般一周才交一次作业,还不太习惯。看来习惯也是双刃剑啊。

总之,无论框架还是内容,这都是本好书。如果你在教育孩子时,正苦于没有原则方法工具,这本书一定能成为你的好帮手。

需要提醒的是,这本书好是好,就是有点废爹废娘,就是家长得花心思学习原则方法,使用工具。这一点,书的第一页“使用说明”就写清楚了:“改变孩子首先从改变自己开始,在亲子关系中,父母处于主导地位,只有父母的改变,才能带来孩子的改变。只是你的改变比较困难,孩子的改变则出人意料”。

请慎重购买。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