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典籍解读合集(国学经典礼记译注版)

国学典籍解读合集(国学经典礼记译注版)(1)

曲礼上第一

【题解】

本篇题名“曲礼”,是摘取篇首二字为名。至于“曲”字的含义,历代学者说法不一。郑玄、孔颖达认为本篇所记非止一礼,乃吉、凶、宾、军、嘉五礼都有,须要“曲屈行事”,故名《曲礼》。朱熹则认为古经有《曲礼》之篇,此篇乃《曲礼》篇之记,其内容“杂碎”,“不甚伦贯”。孙希旦进一步发挥朱说,认为“此篇所记,多礼文之细微曲折,而上篇尤致详于言语、饮食、洒扫、应对、进退之法”。比较而言,孙说甚为可取。由于本篇“简策重多”,所以自有郑玄注解以来就分为上下两篇。《礼记》凡四十九篇,《曲礼上》是其第一篇。后可类推,不复赘言。

【原文】

《曲礼》曰:毋不敬,俨若思,安定辞一。安民哉!

【注释】

一安定辞:郑玄解释为“审言语”的意思,孔颖达更用《论语》的“马四不及舌”来发挥郑说,今未从。孙希旦云:“安者气之和,定者理之确。”今译文从之。

【译文】

《曲礼》上说:一个有地位的人,心中时刻都要有个“敬”字,外表要端庄,像是俨然若有所思样子,说话要态度安祥,句句在理。做到这三点,才会使人们安宁啊!

【原文】

敖不可长一,欲不可从二,志不可满,乐不可极。

【注释】

一敖(ao傲):这是郑玄的读法,译文从之。王肃读作(a。 遨);解为遨游之意,亦通。

二从(zong纵)同“纵”,放纵。

【译文】

傲慢之心不可产生,欲望不可放纵无拘,志气不可自满,享乐不可无度。

【原文】

贤者狎而敬之,畏而爱之。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积而能散,安安而能迁一。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很毋求胜,分毋求多。疑事毋质二,直而毋有③。

【注释】

一安安而能迁:上“安”字是动词,作居处讲。下“安”字是名词,作安逸、舒适讲。郑玄举例说:“晋舅犯与姜氏醉重耳而行,近之。”晋文公重耳“安安而能迁”事,详《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二质:成也。这里是“肯定的回答”的意思。

③直:正。这里是“对问题自己已经有正确答案”的意思。郑玄说:“直,正也。己若不疑,则当称师友而正之,谦也。”

【译文】

对于道德、才能胜于己者,要亲近和尊敬他,畏服并爱戴他。对于自己所喜爱的人,不可只知其优点,而不知其缺点;对于自己所憎恶的人,不可只知其缺点,而不知其优点。自己有了积蓄,要分给贫穷的人。居安思危,能够及时改变处境。面对财物,不可苟且据有;面对危急,不可苟且逃避。在小事上争讼,不可求胜;分配财物,不可求多。对自己不懂的事情不可装懂,对自己已经搞懂的东西,回答别人时,要归功于师友,不可据为自己的发明。

【原文】

若夫坐,如尸一;立,如齐二;礼,从宜③;使,从俗。

【注释】

一尸:古代祭祀时代死者接受祭祀的人。尸居神位,坐必矜庄,所以用尸来比喻坐姿。

二齐(zhai斋):通“斋”。斋戒。古代祭祀之前要举行斋戒。斋戒时的立姿是“磐折屈身”,以表示毕恭毕敬。吴澄云:“为尸者有坐而无立,故坐以尸为法;祭者有立而无坐,故立以齐为法。”

③宜:朱熹曰:“宜,谓事之所宜,若男女授受不亲为礼,而祭与丧则相授器之类。”

【译文】

至于坐的样子,要像祭祀时的尸那样端重;立的样子,要像斋戒时的人那般恭敬。礼节要顺应事之所宜,出使要顺应当地的风俗。

国学典籍解读合集(国学经典礼记译注版)(2)

【原文】

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一,别同异,明是非也。礼不妄说人二,不辞费③。礼不逾节四,不侵侮,不好狎。修身践言,谓之善行。行修言道,礼之质也。礼闻取于人,不闻取人。礼闻来学伍,不闻往教。

【注释】

一嫌疑:孙希旦云:“彼此相淆谓之嫌,是非相似谓之疑。”

二说(yue悦):“悦”的本字,这里是使动用法。

③辞费:《释文》云:“言而不行为辞费。”

四礼不逾节:孔颖达云:“礼者,所以辨尊卑,别等级,使上不逼下,下不僭上,故云礼不逾越节度也。”

伍礼闻来学二句:孔颖达曰:“凡学之法,当就其师处北面伏膺,不可以屈师亲来就己。”这是师道尊严的表现。据《汉书?孙宝传》,孙宝以明经为郡吏,御史大夫张忠召宝为属官,欲令宝授其子经,遭到孙宝拒绝:“前日君男欲学文,而移宝自近。礼有来学,义无往教。”这表明西汉时确有人依此二句行事。

国学典籍解读合集(国学经典礼记译注版)(3)

【译文】,

所谓礼,是用来确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远近,判断事情的疑似难明,分别事情的何时当同何时当异,明辨事情的得礼或失礼。依礼而言,不可随便地取悦于人,不可说做不到的话。依礼,做事不得超过自己的身份,不得侵犯侮慢他人,也不得随便地与人套近乎。

涵养自己的德性,实践自己的诺言,这就叫做完美的品行。行合忠信,言合仁义,这才是礼的实质。依礼,听说过招致贤人是要用他的德行来影响教化,没听说过招致贤人只是要他当块招牌而已。依礼,听说过有学生主动来到师门拜师学艺的规矩,没有听说过老师反而到学生住处去施教的。

【原文】

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辩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一,非礼不定;宦学事师二,非礼不亲;班朝治军,位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③,非礼不诚不庄。是以君子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四。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夫唯禽兽无礼,故父子聚麀伍。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

【注释】

一上下:孔颖达云:“上,谓公卿大夫。下,谓士也。”

二宦(huan换)学:孔颖达云:“宦,谓学仕宦之事。学,谓习学六艺。”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详《周礼?地官?保氏》。

③鬼神:这里指祷祠祭祀的对象,包括一切天神地祗人鬼。

四恭敬撙(zun遵上声)节退让:何胤曰:“在貌为恭,在心为敬。”孙希旦云:“有所抑而不敢肆,谓之撙;有所制而不敢过,谓之节。”孔颖达云:“应进而却曰退,应受而辞曰让。”

伍聚麀(you幽):聚,共也。鹿是母鹿。

【译文】

道德仁义这四个抽象的概念,没有礼就落不到实处;教育训导,整饬民俗,没有礼就会顾此失彼;区别争讼的是非曲直,没有礼就无法判断;君臣、上下、父子、兄弟的名分,没有礼就无法确定。学习做官的本领和学习六艺,如果弟子侍奉老师无礼,师生之情就不会亲密。百官在朝廷上的班位,将帅的治军,官员的到任履行职务,没有礼就无法体现威严;求福之祷,谢神之祠,以及常规的种种祭祀,供给鬼神的祭品都有规定,不按照礼数来做就显得内心不诚,外貌不庄。所以,作为君子,就要用恭敬、抑制、退让的精神来显示礼。鹦鹉虽然能学人说话,但终究还是飞鸟;猩猩虽然也能说话,但终究还是禽兽。如果作为人而不知礼,虽然能说话,难道不也是禽兽之心吗?正因为禽兽不知礼,所以才父子共妻。所以圣人制定了一套礼来教育人,使人人都有礼,知道自己有别于禽兽。

【原文】

太上贵德一,其次务施报二。礼尚往来③,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故曰礼者不可不学也。夫礼者,自卑而尊人。虽负贩者,必有尊也,而况富贵乎?富贵而知好礼,则不骄不淫。贫贱而知好礼,则志不慑四。

【注释】

一太上贵德:郑玄曰:“太上,三皇五帝之世。其民施而不惟报。”

二其次务施报:郑玄曰:“三王之世,礼始兴焉。”

③往来:往,指对他人施惠。来,指接受被施惠者的回报。

四慑(she射):郑玄云“慑,犹怯惑。”

【译文]

三皇五帝时期,人们只讲究施惠他人而不思求报。到了后来的三王时期,才讲究施惠他人而即思求报。礼讲究有往有来:往而不来,不合乎礼的规定,来而不往,也不符合礼的规定。人有礼就处境安宁,无礼就处境危险,所以说礼是不可不学的。礼讲究贬低自己而尊重别人。即令是挑担做小生意的人,也有他值得尊重的地方,何况富贵之人呢?身处富贵而知好礼,就会不骄傲,不淫逸。身处贫贱而知好礼,就会心无所怯,志无所惑。

【原文】

人生十年曰幼一,学;二十曰弱,冠二;三十曰壮,有室③;四十曰强四,而仕;五十曰艾伍,服官政;六十曰耆,指使;七十曰老,而传;八十九十曰耄;七年曰悼⑥。悼与耄,虽有罪,不加刑焉七。百年曰期⑧,颐。

国学典籍解读合集(国学经典礼记译注版)(4)

【注释】

一人生十年句:《内则》曰:“十年出就外傅,居宿于外,学书计。”学书计,即学写字,学算术。

二二十曰弱冠句:古代贵族青年男子,到了二十岁要举行隆重的加冠典礼,作为成年的标志。至于为什么叫做弱,孔颖达说:“体犹未壮,故曰弱。”

③三十曰壮句:孔颖达曰:“三十而立,血气己定,故曰壮。”室:妻的代称。

四强:孔颖达曰:“强有二义:一则四十不惑,是智虑强;二则气力强。”

伍艾:孔颖达曰:“年至五十,气力已衰,头发苍白如艾。”

⑥悼:怜爱。孔颖达曰:“未有识虑,甚可怜爱。”

七悼与耄三句:按《周礼?秋官?司刺》有三赦之法,对于幼弱及老耄之人,虽有罪,不加刑。郑玄注云:“若今律令,年未满八岁、八十以上,非手杀人,他皆不坐。”说明汉代尚有此法。

⑧期:方悫云:“人生以百年为期,故百年以期名之。”

【译文】

男子长到十岁叫做幼,这时候该出外上学了;二十岁叫做弱,这时候就该加冠了;三十岁叫做壮,这时候就该娶妻了;四十岁叫做强,这时候就该做官了;五十岁叫做艾,这时候就该参与国家的政事了;六十岁叫做耆[qí] ,这时候就该役使他人了;七十岁叫做老,这时候就该把家事交给儿孙掌管了;八九十岁的人叫做耄[mào] ;七岁的孩子叫做悼。被称为耄与悼的老人和幼儿,即令有罪,也不对他们判刑。百岁老人叫做期,儿孙要尽心加以供养。

【原文】

大夫七十而致事,若不得谢一,则必赐之几杖,行役以妇人,适四方,乘安车二。自称曰“老夫”③,于其国则称名。越国而间焉,必告之以其制四。

【注释】

一谢:孔氏云:“谢犹听许也。”

二则必赐之几杖四句:郑玄说:“几从、妇人、安车,所以养其身体也。”几可以凭,杖可以扶,妇人便于看护,安车是可以坐乘的小车。古者一般立乘,此车坐乘,故称安车。这些都是挽留老臣的优待措施。

③老夫:孔氏曰:“言己是老大夫也。必称老者,明君尊贤,臣老犹在其朝也。”

四越国二句:郑玄曰:“邻国来问,必问于老者以答之。制,法度。”这是一种解释。王安石曰:“越国而问,谓老者自有事越出他国,他国问之也。”这是又一种解释。今译文从郑注。

【译文】

大夫级别的官员,到了七十岁就可以把所掌管的事情交还君主而告老。如果告老未得允许,那么君主一定要赐给大夫几和杖,在本国因公外出,可以有妇人陪从。若出使异国,可以乘坐安车。在上述场合与人讲话,可以自称“老夫”,但在朝廷上与自己的国君讲话则要自称己名。邻国来问,国君必问于老者以答之。

【原文】

谋于长者,必操几杖以从之一。长者问,不辞让而对,非礼也二。

【注释】

一必操几杖句:几杖是养老之具,“必操几杖以从之”,是为了表示尊敬长辈。

二长者问三句:按《曲礼下》云:“侍于君子,不顾望而对,非礼也。”与此三句有相通之处,皆是礼尚谦让之意。

【译文】

和长辈商议事情,一定要随身带着几杖去。长辈有所问,如果不先谦让一番而回答,就不合乎礼的规定。

【原文】

凡为人子之礼,冬温而夏清一,昏定而晨省。在丑夷不争二。

【注释】

一清(qing庆):凉。

二丑夷:犹言“侪辈”。丑的繁体字是“丑”,而“丑”乃“侍”的借字。祷和夷都有平辈之意。《孝经?纪孝行章》:“在丑不争。”

【译文】

凡是作子女的都应做到冬天让父母过得温暖,夏天让父母过得凉爽,晚上替他们铺床安枕,早晨向他们问候请安。与平辈相处,不可发生争执。

【原文】

夫为人子者,三赐不及车马一,故州闾乡党称其孝也二,兄弟亲戚称其慈也,僚友称其弟也,执友称其仁也,交游称其信也。见父之执,不谓之进不敢进,不谓之退不敢退,不问不敢对③。此孝子之行也。

【注释】

一夫为人子者二句:这两句放在这里显得与上下文很不协调。万斯大《礼记偶笺》说,此二句下“当有阙文”。郑玄对这二句的解释是:“三赐,三命也。凡仕者,一命而爵,再命而受衣服,三命而受车马。”如果接受车马之赐,就有尊荣超过其父之嫌,故不受。王引之则认为“赐与予同义”。三泛指其多。《坊记》曰:“父母在,馈献不及车马。”注:“车马,家物之重者。”与此同意。万斯大亦有此说。今译文从王、万二氏。又《檀弓上》云:“未仕者不敢税人,如税人则以父兄之命。”税,谓以物遗人。所以译文加上“可以父亲的名义。”

二故州闾乡党称其孝也:如果将此句与上文“在丑夷不争”衔接,文义方觉贯通。又按《周礼?大司徒》,二十五家为闾,四闾为族,五族为党,五党为州,五州为乡。本是一些大小不等的各级行政单位。这里是本乡本土之意。

③见父之执四句:郑玄云:“敬父同志如事父。”

【译文】

凡是做儿子的,可以以父亲的名义将某些财物送人,把一般财物赠人,还可以商量,但绝对不能赠送车马。所以本乡本土都称赞他的孝顺,兄弟亲戚都称赞他的善良,同僚们都称赞他的敬爱兄长,同志们都称赞他的对人厚道,和他有来往的人也都称赞他的诚实可靠。见到父亲的同志,若不叫上前就不敢上前,若不叫退下就不敢退下,若不间,不敢首先发话。就像对待父亲一般。这样做才算是孝子的行为。

【原文】

夫为人子者,出必告,反必面一;所游必有常二,所学必有业③;恒言不称老。年长以倍,则父事之。十年以长,则兄事之。五年以长,则肩随之。群居五人,则长者必异席四。

【注释】

一出必告二句:这两句是互文,当理解为“出必面告,反必面告”。所以郑玄说:“告、面同耳。反言面者,从外来,宜知亲之颜色安否。”

二所游必有常:与《论语?里仁》的“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同义。方,常也。说是去甲地,就不可去乙地,以免父母悬念。

③业:木板,可以记事。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周颂?有瞽》:“至弟子之言学业、请业,皆谓书所问于板,以备遗忘。盖弟子之有业板,犹人臣之有笏。”

四群居五人二句:古代席地而坐,一席只容四人,五人中之年长者独居一席,也是敬长之意。

【译文】

作儿子的,出行之前一定要当面禀告父母,回到家里也要这样。出游必须有一定的去处。学习一定要有备忘的记事簿。平常讲话不可在自称中带有“老”字。对于年长自己一倍的人,应当待之如父;对于年长十岁的人,应当待之如兄;对于年长五岁的人,虽可以并肩而行,但仍须略微退后。平辈五人同居一处,应让年长者另坐一席。

【原文】

为人子者,居不主奥一,坐不中席二,行不中道③,立不中门。食飨不为概四,祭祀不为尸伍。听于无声,视于无形⑥。不登高,不临深,不苟訾,不苟笑七。

【注释】

一奥:古代室中西南隅谓之奥。因为西南隅最为深隐,故谓之奥。奥是尊者平时所居之处,人子卑,当避开。

二坐不中席:孔颖达云:“共坐则席端为上,独坐则席中为尊,故卑者坐不得居中也。”

③行不中道:孔颖达说,古代道路分左右中,尊者走道中,故人子不得中道而行。于鬯则认为此“道”是庭中之道,不是户外之道。

四食(si四)飨(xiang响):这是指以酒食宴请宾客。概:量,限量。孔氏云:“待宾馔具,事由尊者所裁,而子不得辄预限量多少也。”

伍祭祀不为尸:宗庙之内尸最尊。尸,依礼要用所祭者之孙来充当。父在而子为尸,其父参加祭祀,则子将尊临其父,为人子者心不安,故避不为尸。

⑥听于无声二句:《祭义》云:“君子之所为孝者,先意承志。”是不待父母有所表示即已揣知其意,这就是“听于无声,视于无形。”

七不登高四句:郑玄云:“为其近危、辱也。”登高临深是近危,苟訾苟笑是近辱。

【译文】

作儿子的,家居不可占据室内的西南隅,不可坐在席的中间位置,不可走在路的当中,不可立在门的当中。遇有宴请宾客的事,如何招待,自有家长裁决,不可自作主张;举行祭祀的时候,不可充当尸的角色。要时刻留心父母的意旨,先意承欢,不要等到父母发话或指使才办。不要登高,不要临深。不随便诋毁他人,不随便嘻笑。

【原文】

孝子不服暗一,不登危,惧辱亲也。父母存,不许友以死二;不有私财。

【注释】

一服:事,行事。之所以“不服暗”,孔颖达云:“一则为猝有非常,二则为暗中行事,好生物嫌。”

二父母存二句:孔颖达云:“若父母存,许友报仇而死,是忘亲也。亲亡则得许友报仇。”

【译文】

孝子不在冥暗之中做事,不行险以侥幸,怕给双亲带来不善教子的恶名。双亲健在,不应承诺为朋友报仇、卖命,也不应有私财。

【原文】

为人子者,父母存,冠衣不纯素一。孤子当室二,冠衣不纯采。

【注释】

一纯(zhun淮):镶边。

二孤子:幼而丧父曰孤。据《深衣》,如果双亲健在,“衣纯以青”;如果是孤子,衣纯以素。

【译文】

当儿子的,如果双亲健在,戴的帽,穿的衣,不可用素色镶边(因为那样有点像丧服)。主持家事的孤子,戴的帽,穿的衣,可用素色而不用彩色镶边,以此表达其持久的哀思。

【原文】

幼子常视毋逛一,童子不衣裘裳二,立必正方,不倾听。长者与之提携,则两手奉长者之手,负剑辟咡诏之③,则掩口而对四。

【注释】

一幼子常视毋逛:孔颖达举例说:“曾子儿啼,妻云:'儿莫啼,吾当与汝杀豕。’儿闻辄止。妻后向曾子说之,曾子曰:'勿教儿欺。’即杀豕食儿。”视,今之“示”字。

二童子句:郑玄说,童子不穿裘,是因为“裘太温,消阴气”;童子不穿裳,是因为穿裳干活不方便。

③负剑辟咡(pi er僻贰)诏之:孔颖达云:“负,谓置儿背上也。剑,谓挟于胁下如带剑也。辟,倾也。咡,口旁也。诏,告也。长者或若负儿之时而与之语,当倾头以告之也。不正向之,令气不触儿也,亦令儿见长者所为而习之也。”

四则掩口而对:这是儿童模仿长者“辟咡诏之”的行为。掩口也是为了避免口臭袭人。

【译文】

切记不可给儿童做出说谎话的榜样。儿童不宜穿皮衣和裙子。儿童立必正向一方,不得作出歪头听人讲话的样子。如果长辈要拉着儿童的手走路,儿童就应双手捧着长辈的手。长辈在或背或抱小儿时应当倾头与语,小儿也应该掩口回答。

【原文】

从于先生,不越路而与人言一。遭先生于道,趋而进,正立拱手。先生与之言,则对;不与之言,则趋而退。从长者而上丘陵,则必向长者所视二。登城不指,城上不呼。

【注释】

一从于二句:郑玄云:“尊不二也。”

二从长者二句:这是担心长者目力不济,看不清远方之物,有所问,弟子便于回答。

【译文】

跟随先生走路,不应跑到路的另外一边和别人说话。在路上碰见先生,要快步上前,正立拱手。先生和自己讲话,就回答;先生不与自己讲话,就快步退下。跟随长者登上丘陵,一定要向长者所视的方向视去。登上城墙,不要指东画西,不要大呼小叫,以免蛊惑人心。

【原文】

将适舍,求毋固一。将上堂,声必扬二。户外有二屦③,言闻则入,言不闻则不入。将入户,视必下四。入户奉扃伍,视瞻毋回⑥。户开亦开,户阖亦阖。有后入者,阖而勿遂七。毋践屦,毋踖席⑧,抠衣趋隅⑨。必慎唯诺⑩。

【注释】

一将适舍二句:郑玄云:“固,犹常也。”解此二句为到人家家去,不能要求主人总是提供固定的东西,因为那件东西也可能这时恰巧没有。今译文未从郑,乃从孙希旦《集解》。

二将上堂二句:这是为了警告室内的人。

③户外句:古人入室,要把鞋子脱在户外。

四将入户二句:这是怕冲撞他人的隐私。

伍奉扃(jiong垌):扃是门闩。奉扃,这里是两手向心作奉扃状,表示恭敬。

⑥回:旋转,这里指眼珠转来转去。

七遂:这里指把门关死。

⑧踖(ji集):跨越。古人席地而坐,席分上下,依礼当从下而升,如从上而升,势必跨越席子,就不合理。《王藻》云:“升席不由前(即上),为躐席也。”也是这个意思。

⑨抠(kou叩上平声):提起。

⑩唯诺:唯与诺都是应答声,但唯比诺显得更恭敬。

【译文】

将要到别人家去,凡事当求合理,不可失之粗野。将要进入人家的堂室,一定要发出较大的声响。户外有两双鞋子,听见室内的说话声音才可进去,否则就不进去。将要进门,目光一定要向下。进门以后要神情肃敬,目光不要东张西望,上下扫视。如果门本来是开着的,就让它仍旧开着;如果门本来是关着的,就让它仍旧关着。如果后面还有人进来,就把门轻轻关上,但不能关紧。进门时不要踩着别人脱在户外的鞋。将入席位,不要跨越坐席,应提起裙子的下摆走向席位下角。坐定之后,要谨慎地应对。

【原文】

大夫、士出入君门,由闑右一,不践阈二。

【注释】

一闑(nie聂)右:闑是古代门中央所竖之短木。王引之说“右”当作“左”,字相似而误。可备一说。

二阈(yu预):门坎。之所以不得践踏门坎,孔颖达说:“一则自高,二则不净,并为不敬。”

【译文】

大夫、士进出国君的大门,应由门橛的右边走,也不得践踏门坎。

【原文】

凡与客入者,每门让于客。客至于寝门,则主人请入为席,然后出迎客;客固辞一,主人肃客而入。主人入门而右二,客入门而左③。主人就东阶四,客就西阶伍。客若降等,则就主人之阶⑥;主人固辞,然后客复就西阶。主人与客人让登,主人先登,客从之,拾级聚足七,连步以上,上于东阶则先右足,上于西阶则先左足。

【注释】

一固辞:即再辞,推辞两次。孔颖达曰:“礼有三辞:初曰礼辞,再曰固辞,三曰终辞。”

二而右:因东阶在右。

③而左:因西阶在左。

四东阶:又叫“昨阶”,是主人升降之阶。

伍西阶:又叫“宾阶”,是宾客升降之阶。

⑥客若降等二句:主人是大夫,客人是士,这就是降等。“就主人之阶”,意思是客人自觉身份低下,不敢和主人分宾主抗礼。

七拾(she射)级:登阶。

【译文】

凡和客人一道进门,每到一个门口都要让客人先入。客人来至主人内室门口,主人要请客人稍等,而自己先进去铺好席位,然后再出来迎接客人,主人请客先入,客人要推辞两次,主人这才引导客人入室。主人进门后向右走,客人入门后向左走,主人走向东阶,客人走向西阶。如果客人身份较主人卑下,就应随主人走向东阶,要等主人一再谦让,然后客人才又拐回西阶。到了阶前,主客又互相谦让谁先登阶。谦让的结果主人先登,客人跟着,主人登上一阶,客人跟着登上一阶,每阶都是先举一足,而后举另一足与前足并拢,如此这般地一步接着一步地上去。上东阶的主人应先举右足,上西阶的客人应先举左足。

【原文】

帷薄之外不趋一,堂上不趋,执玉不趋二。堂上接武③,堂下布武四。室中不翔。并坐不横肱。授立不跪,授坐不立伍。

【注释】

一帷薄句;郑玄曰:“不见尊者,行自由,不为容也。”

二堂上二句:堂上地方狭窄,所以不宜快步走;玉器贵重,执玉须小心,所以不宜快步走。

③接武:足迹相接,即前脚印紧接着后脚印。武,足迹。

四布武:足迹散开,即前脚印和后脚印之间有一定的距离。

伍授立二句:这样作是为了避免对方接受东西时忽而俯忽而仰的麻烦。跪与坐姿,都要两膝著地,但身子挺直,臀部不落在脚后跟上叫做跪,也叫长跪;臀部落在脚后跟上则为坐。

【译文】

在离帷帘遮挡较远的地方不要快步走,堂上不要快步走,手中拿着玉器时也不要快步走。堂上走路要用小碎步,堂下走路可以用大步,室内走路不可张开两臂。和别人坐在一起不可横起胳膊。把东西交给站着的人则自己不应跪,把东西交给坐着的人则自己不应立。

【原文】

凡为长者粪之礼一,必加帚于箕上。以袂拘而退二,其尘不及长者。以箕自乡而吸之③。奉席如桥衡四。请席何乡?请衽何趾?席南乡北乡,以西方为上;东乡西乡,以南方为上。若非饮食之客,则布席,席间函丈伍。主人跪正席,客跪,抚席而辞。客彻重席⑥,主人固辞。客践席,乃坐。主人不问,客不先举。

【注释】

一粪:打扫席前。

二袂(mei妹):衣袖。拘(gou沟):遮蔽。

③乡(xiang向)通“向”。吸(xi吸):郑玄说:“吸,读曰吸,谓收粪时也。”收粪,即撮垃圾。

四桥:井上桔槔。衡:横。按:这里指的是卷起来的席,不是舒展开的席,所以才能拿桥作比喻。

伍若非三句:郑玄曰:“谓讲问之客也。函,犹容也。讲问宜相对。容丈,足以指画也。”师生之间即适合“席间函丈”。

⑥重席:双层席子。《礼器》:“礼有以多为贵者。天子之席五重,诸侯之席三重,大夫再重。此以多为贵也。”主人设重席是表示恭敬,客撤重席是表示谦逊。

【译文】

凡是为长者扫除席前之礼,一定要用扫帚遮住畚箕。扫的时候要一手持帚扫地,一手举起衣袖遮住扫帚,边扫边退,这样就不会使灰尘飞扬,污及长者。撮垃圾时,要使畚箕朝向自己。双手捧席要横着,像井上桔棒那样左端昂起右端低垂。为尊者铺设坐席,要问面向何方;为尊者铺设卧席,要问脚朝何方。席是南北方向铺设的,以西方为尊位;东西方向铺设的,以南方为尊位。若不是请来吃饭的客人,席要散开些,一般说来,席与席之间要有一丈的距离。当主人跪着为客人整理席位时,客人也要跪着并且按住席子说不敢当。客人提出要撤去重迭的席子时,主人要一再地表示辞让阻止。客人就席之后,主人才能坐下。主人如果不问话,客人不可率先发话。

【原文】

将即席,容毋作一。两手抠衣去齐尺二。衣毋拨,足毋蹶③。先生书策琴瑟在前,坐而迁之四,戒勿越。虚坐尽后伍,食坐尽前⑥。坐必安,执尔颜。长者不及,毋儳言七。正尔容,听必恭。毋剿说,毋雷同。必则古昔,称先王。侍坐于先生,先生问焉,终则对。请业则起,请益则起。父召无诺,先生召无诺,唯而起⑧。侍坐于所尊敬,毋余席⑨。见同等不起。烛至起,食至起⑩,上客起。烛不见跋@。尊客之前不叱狗。让食不唾⑩。

【注释】

一作(zuo坐):变动脸色。

二齐(zi资):通“ ”,裳的下摆。衣,此处实指裳。

③蹶(gui桂):行路急遽貌。

四坐:跪。孔颖达云:“坐亦跪也。坐通名跪,跪名不通坐也。”

伍虚坐:空坐,即非饮食之坐。

⑥食坐尽前:孔疏云:“古者地铺席,而俎豆皆陈于席前之地,若坐近后,则溅污席,故尽前也。”

七儳(chan忏):孔颖达云:“儳,暂(即突然)也。长者正论甲事,未及乙事,少者不得辄以乙事杂甲事,暂然杂错师长之说。”

⑧父召无诺三句:诺与唯都是应答之辞,但答应“唯”比答应“诺”更加恭敬。

⑨侍坐于所尊敬二句:这就好比今天学生听老师讲课,要尽量坐在第一排,不要让第一排座位空着。这样做,一则表示尊师,二者便于后来者坐后边。

⑩烛至起,食至起:烛至表示天晚,应起身告辞;食至表示到了吃饭时候,也应起身告辞。

⑾烛不见跋:烛是火炬,跋是火炬柄,即火炬燃尽剩余的部分。客人发现火炬柄多了,就会意识到已经夜深了,该告辞了。

⑿让食不唾:如果吐口水,就像是嫌主人饭菜不好,这是不礼貌的举动。

【译文】

将就席,要仪容庄重,不可有失常态。两手提起衣裳的下缉,使下缉离地一尺左右,这样才不致于脚踩着衣裳。不要掀动上衣。迈步不要慌里慌张,以免脚下有失。如果在当行的路前放有先生的书册琴瑟,就要跪下来把它们移开,千万不可从上面跨越过去。不是饮食之座,应尽量往后坐;饮食之座,则要尽量靠前。坐要安稳,始终保持自然的神态。长者没有提及的事,不要随便插嘴打断。要神情端庄,恭恭敬敬地听先生讲话。不可把别人的见解说成是自己的见解,不可没有主见,人云亦云。说话一定要以历史事实为根据,也可引述先王之言为根据。在先生身边陪坐,先生问到自己,要等到他的问话终了再回答。向先生请教书本中的问题,要起立;请先生把不明白的地方再讲一遍,也要起立。父亲召唤时,不可用“诺”来答应;先生召唤时,也不可用“诺”来答应;应该用“唯”来回答,同时起立。在所尊敬的人身边陪坐,要尽量靠近,不要使自己的席端留有余地。见到同辈的人来,可不起立。见到执掌火炬的人来,要起立。见到端饭的人来,要起立。见到主人的贵客来,要起立。晚上座谈,不可使客人发现有许多火炬柄,否则,客人将误会为主人不欲留客久坐。在贵客面前不得大声喝斥狗。主人请客人进食时,客人不可吐口水。

【原文】

侍坐于君子,君子欠伸、撰杖屦一、视日蚤莫二,侍坐者请出矣。侍坐于君子,君子问更端,则起而对。侍坐于君子,若有告者曰:“少间③,愿有复也四。”则左右屏而待伍。毋侧听,毋激应⑥,毋淫视,毋怠荒。游毋倨,立毋跛,坐毋箕,寝毋伏。敛发毋髢七,冠毋免。劳毋袒,暑毋褰裳⑧。

【注释】

一撰:拿取。

二蚤莫:蚤,通“早”。莫,“暮”的本字。

③少间(xian闲):少许空闲时间。

四复:报告。

伍屏(bing丙):退避。

⑥激(jiao叫):号呼之声。

七敛发毋髢(ti剃):髢是假发。也叫髲(bi必)。古人用絤(xi喜),即宽一幅,长六尺的帛来束发,不使发垂。而假发是下披的。孔颖达云:“髢,髲也,垂如髲也。古人重发,以絤韬之,不使垂。”郑注:“髢,或为肄。”俞越《礼记异文笺》说:“肄”有余义,如果将此句解释为要把头发收拾好,别叫垂下几绺来,也讲得通。

⑧褰(qian千):把衣裳提起来。

【译文】

在君子身旁陪坐,如果看到君子打哈欠伸懒腰,或是淮备拿起手杖和穿鞋,或是据太阳的位置看时间的早晚,陪坐者就该主动告退了。在君子身旁陪坐,君子如果问及另外的事,陪坐者要起立回答。在君子身旁陪坐,如果有人进来说:“想借用片刻空闲,有话要讲。”这时候,陪坐者就应暂时避开,在不影响来人说话的地方等待。不要侧耳探听别人的说话,不要粗声大气地答应,不要转动眼珠斜看,不要做出无精打采的样子。走路不要露出傲慢的样子,站立时要双腿挺直,不可一腿直立,一腿打弯,坐着时不要像畚箕一样把双腿叉开,睡觉时不要俯卧。头发要用帛束好,不要让它像假发那样下垂。帽子不可随便脱下,干活时不要脱衣露体,热天也不要撩起裙子。

【原文】

侍坐于长者,屦不上于堂,解屦不敢当阶。就屦,跪而举之,屏于侧。乡长者而屦一,跪而迁屦二,俯而纳屦。

【注释】

一乡长者而屦(ju聚):这是在陪坐者独退,长者下堂相送情况下才有的事,否则,不可能面乡长者穿鞋。

二跪而迁屦:郑玄说:“迁,或作还。”还,即旋转之旋。实际上,作“还”字是正确的。据俞越说,脱置阶下的鞋子原是鞋头向外的,现在面向长者,所以旋转成鞋头向内了。

【译文】

凡在长者身旁陪坐,要把鞋子脱在阶下,不可穿着鞋子上堂。脱下的鞋子切莫放在当阶,以免妨碍后来者升堂。穿鞋时,要跪着拿起鞋子,退到一旁再穿。如果面向长者穿鞋,就要跪着把鞋子旋转180度,然后弯腰穿上。

【原文】

离坐离立一,毋往参焉。离立者,不出中间。男女不杂坐,不同揓枷二,不同巾栉,不亲授。嫂叔不通问,诸母不漱裳。外言不入于梱③,内言不出于梱。女子许嫁,缨四,非有大故伍,不入其门。姑、姊、妹、女子子⑥,已嫁而反,兄弟弗与同席而坐,弗与同器而食。父子不同席。男女非有行媒,不相知名;非受币七,不交不亲。故日月以告君,齐戒以告鬼神⑧,为酒食以召乡党僚友,以厚其别也。取妻不取同姓⑨,故买妾不知其姓则卜之⑩。寡妇之子,非有见焉,弗与为友⑾。

【注释】

一离:偶,成双成对。

二揓枷(yi jia宜架):衣架。《考文》引古本无“枷”字。郑玄也说:“揓,可以枷衣者。”单独一个揓字也是衣架之义。臧琳《经义杂记》据此以为“枷”字是衍字。

③梱(kun捆):通“间”,古代妇女居住的内室。

四缨:缨究竟是个什么东西,郑玄也只是说“盖以五采为之,其制未闻”(《仪礼?士昏礼》注)。后人就更说不清楚了。这个缨,在新婚之夜由丈夫亲手解下。

伍大故:指灾祸丧病一类事情。

⑥女子子:即女儿。孔颖达说:“女子子者,谓已嫁女子。不直云'女子’而云'女子子’者,案郑注《丧服》云,女子重言子者,别于男子。”

七受币:从女方的立场上讲叫受币,如果从男方的角度讲就叫纳币,即男方向女方交纳财礼。纳币,相当于后代的订婚礼。

⑧齐(zhai斋)戒以告鬼神:齐,通“斋”。斋戒,古人在祭祀前从精神、身体两方面所作的淮备工作。精神方面要求摈除一切杂念,思想高度集中,身体方面要求沐浴、更衣、洁食。从《礼记》一书来看,尤注重精神方面。详见《祭义》。告鬼神:禀告祖先。从女方来讲,婚礼六礼中的每一环节,女方家长都要在家庙中祭告先祖。因为女儿是先祖的遗体,其父不得随便许人。如果男方父母早亡,新妇过门三个月要举行庙见之礼,这也是“告鬼神。”

⑨取妻不取同姓:取,“娶”的古字。下同。《白虎通?嫁娶》:“不娶同姓者,重人伦,防淫泆,耻与禽兽同也。”这是从宗法、伦理的角度上讲的。从生理角度讲,同姓相婚,“其生不蕃”。上古族姓分别极严。和后代之姓不同。

⑩买妾不知其姓则卜之:《左传》昭公元年已有此语,并且说出自更早的古书。所谓“卜之”,不是卜妾的本姓,而是卜买此妾是吉是凶。

⑾寡妇之子三句:郑玄说:“避嫌也。有见(xian现)谓有奇才卓然,众人所知。”

【译文】

遇到两个人并排坐着或并排立着,自己就不要再插身其间。遇到两个人并立,不要从他们中间穿过。男女不可同坐在一起,不可共用同一个衣架,不可共用同一面巾和梳子,不可亲手互相递交东西。小叔和嫂嫂不互相问候。不可让庶母洗自己的下身衣裳。男人谈的事情不得让女人知道并干预,女人谈论的事情也不可让男人知道并干预。街谈巷议不得带入闺房;妇女在闺房所讲的话也不得拿到外边宣扬。女子订婚之后,就要头上佩戴彩带,表示已经有主了。没有大事,不得进入其居室之门。姑母、姐妹、自己的女儿,出嫁以后回到娘家,兄弟不可与之同席而坐,不可与之共用同一器皿进食。父子不可同席而坐。男女之间,如果没有媒人往来提亲,就不知道对方的名字;如果女方还没有接受财礼,双方就不会有交往,更不会关系亲密。因此,结婚的年月日要向官方登记,还要斋戒禀告祖先,还要置办酒席邀请乡邻、同事、朋友,如此郑重其事,就是为了强调男女之别。娶妻不得取同姓女子,所以买妾不知她的本姓,就得通过占卜决定可否。寡妇的儿子,除非表现出具有卓异的才能,不得和他交朋友。

【原文】

贺取妻者曰:“某子使某,闻子有客,使某羞一。”贫者不以货财为礼,老者不以筋力为礼二。

【注释】

一贺取妻四句:某子,指祝贺者。有客:即上文之“为酒食以召乡党僚友”,也可以说是娶妻的又一说法。羞:进献。此指进献酒食。

二贫者二句:这两句体现了礼的灵活性,即量财而行,量力而行。“筋力为礼”,指起立跪拜之类。

【译文】

祝贺娶妻者,如果祝贺者本人不在场,其所派使者应当这样说:“是某君派我来的,某君听说您要宴请宾客,特派我来进献一点酒食。”对于贫穷的人,就不必苛求他非要以货财为礼了;对于年老的人,就不必苛求他非要以体力为礼了。

【原文】

名子者,不以国,不以日月,不以隐疾,不以山川一。男女异长二。男子二十,冠而字③。父前子名,君前臣名。女子许嫁,笄而字四。

【注释】

一名子者五句:郑玄说:国名等等都是常用字,若用作人名,则其人死后,便难以避讳。暗疾为名,则不雅驯。不以国,是指不以本国国名为名。“不以日月”,一说是不以日、月二字为名,一说是周人以天干地支纪月日,“不以日月”,就是不以“甲乙丙丁”和“子丑寅卯”等字为名。为儿子取名之法,《左传》桓公六年所载较此为详,可以参看。

二男女异长:男女各自有其伯仲叔季。伯是老大,其余类推。

③冠而字:冠礼是男子成年的标志。在冠礼仪式上,要为被冠者取字。从此以后,人们称呼他,一般都要用字,不可再用名。

四女子二句:女子以许嫁为成人。《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是十五岁时加笄。笄[jī],簪子。

[译文】

为儿子取名,不要用国名,不要用日月之名,不要以身上的暗疾为名,不要用山川之名。男子有男子的排行,女子有女子的排行。男子到了二十岁,要举行加冠礼,并为他取字。在父亲面前,儿子仍须称名;在国君面前,无论臣子自称,或是臣子互称,都要称名。女子到了许嫁的年龄,就要挽个发髻并用簪子插定,并为她取字。

【原文】

凡进食之礼一:左殽右胾二,食居人之左,羹居人之右;脍炙处外,醯酱处内③,葱沫处末四,酒浆处右。以脯脩置者伍,左朐右末⑥。客若降等,执食兴辞;主人兴辞于客,然后客坐。主人延客祭七,祭食,祭所先进。殽之序,遍祭之。三饭,主人延客食胾,然后辩殽⑧。主人未辩,客不虚口⑨。侍食于长者,主人亲馈,则拜而食;主人不亲馈,则不拜而食。共食不饱,共饭不泽手⑩。毋专饭,毋放饭,毋流歠⑾,毋吒食⑿,毋啮骨,毋反鱼肉,毋投与狗骨,毋固获⒀,毋扬饭,饭黍毋以箸,毋嚃羹⒁,毋絮羹⒂,毋刺齿,毋歠醢。客絮羹,主人辞不能亨⒃;客歠醢,主人辞以窭⒄。儒肉齿决,乾肉不齿决。毋嘬炙⒅。卒食,客自前跪,彻饭齐以授相者⒆。主人兴,辞于客,然后客坐。

侍饮于长者,酒进则起,拜受于尊所⒇。长者辞,少者反席而饮。长者举未釂(21),少者不敢饮。长者赐,少者贱者不敢辞。赐果于君前,其有核者怀其核。御食于君(22),君赐馀,器之溉者不写(23),其馀皆写。馂馀不祭(24),父不祭子,夫不祭妻(25)。御同于长者,虽贰不辞(26),偶坐不辞(27)。羹之有菜者用梜,其无菜者不用梜。为天子削瓜者副之(28),巾以絺(29);为国君者华之(30),巾以绤(31);为大夫累之(32),士疐之(33),庶人龁之(34)。

【注释】

一凡进食之礼:从此句始,至“庶人龁之”止,阐明饮食之礼。

二左殽(yao尧)右胾(zi字):殽,通“肴”,带骨的肉。胾,切好的大块肉。

③醯(xi息):醋。

四葱沫(yi义):蒸葱。处末:郑玄说:“处醯酱之左。言末者殊加也。”意思是说,按照正馔的菜单是没有蒸葱的,现在有,是特地加上的。

伍脯脩:干肉。分开来说,加姜桂锻治者谓之脩,不加姜桂而仅以盐乾之者谓之脯。

⑥朐(qu渠):弯曲的干肉。

七祭:祭食。祭的方法是,在进食之前,把各种食品取出少许,放在食器之间的地上,以表示对先代造出此种食品的人的报答。

⑧辩:通“遍”。下同。

⑨虚口:郑玄说:“虚口,谓酳[yìn]也。”即饭后饮酒荡口,以清洁口腔及帮助消化。用浆荡口叫漱,用酒叫酳。

⑩泽手:两手互相切磨。这样易出手汗。出手汗则不洁。因为古人吃饭不用筷子而用手,而且是共器而食,所以要讲究手的卫生。

⑾歠(chuo戳):饮,喝。

⑿吒(zha诈)食:吃饭时口中弹舌作响。这样做有挑剔主人食物之嫌。

⒀固获:郑玄说:“欲专之曰固,争取曰获。”

⒁嚃(ta榻):大口吞食。

⒂絮(chu触):调和食物。

⒃亨:通“烹”,烹调。

⒄窭(ju聚):由于贫穷而礼不备。

⒅嘬(chuai踹):郑玄说:“嘬,谓一举尽窗。”这是贪吃之相。

⒆齐(ji机):通“齑”,指切成碎末的酱菜或肉。

⒇尊所:放酒樽的地方。尊,通“樽”。孙希旦说:“必拜受于尊所者,此盖长者亲酌而赐之,故于尊所拜受,不敢烦长者至己席前而授之也。”

(21)釂(ji己。叫):饮尽杯中酒。

(22)御:劝侑曰御。

(23)溉:洗涤。此指陶瓷类食器。不溉,指竹编类食器。写:从此器注入彼器。

(24)馂(jan峻):吃剩下的食物。特指吃他人剩下的食物。

(25)父不祭子二句:孔颖达云:“父得有子馀者,谓年老致仕,传家事于子孙,子孙有宾客之事,故父得馂其子馀。夫馂其妻馀者,谓宗妇与族人妇宴饮有馀,夫得食之。”

(26)贰:指与长者同样的一份饭菜。之所以对贰不辞,是因为这样丰盛的饭菜是冲着长者的面子来的,少者只不过是跟着沾光而已。

(27)偶坐:作为陪客与主人要请的客人坐在一起。

(28)副(pi劈):剖分。

(29)絺(chi吃):细葛布。

(30)华:从当中剖开。

(31)绤(xi细):粗葛布。

(32)累:通“倮”,裸露。此指不以巾覆盖。

(33)士疐(di蒂)之:郑玄说:“不中裂,横断去疐而已。”疐:同“蒂”,花或瓜果跟枝茎相连的部分。

(34)龁(he河):咬,啮。

【译文】

凡陈设便餐,带骨的肉放在左边,切好的大块肉放在右边,饭食放在人的左手方,羹汤放在人的右手方;细切的肉和烤熟的肉放在盛肴胾的器皿之外,离人远些;醋和肉酱放在盛肴胾的器皿之内,离人近些。蒸葱放在醋和肉酱之左,酒和浆放在羹汤之右。如果还要摆设干肉,则弯曲的在左,挺直的在右。如果客人的身份较主人卑下,就应端着饭碗起立,说自己不敢当此席位,这时主人就要起身劝说客人不要客气,然后客人才又落座。主人请客人和他一道祭食。祭饭食的方法是,主人先摆上哪一种就先祭哪一种。祭肴馔的方法是逐一祭之,祭个遍。吃过三口饭后,主人要请客人吃切好的大块肉,然后请客人遍尝各种肴馔。如果主人尚未吃完,客人不可漱口表示已经吃饱。陪着长者吃饭,如果主人亲自布菜,要拜谢之后再吃;主人不亲自布菜,就不必拜谢,可以径自动手取食。大伙儿共同吃饭,要注意谦让,不可自顾自己吃饱。大伙儿共同吃饭,要注意手的卫生。不要把饭搓成团,不要把多取的饭再放回食器,不要大口喝,以免满口汁液外流,不要吃得啧啧作响,不要啃骨头,以免弄出声响,不要把咬过的鱼肉再放回食器,不要把骨头扔给狗,不要争着抢着吃好吃的东西,不要为了贪快而扬去饭中的热气,吃黍米饭不要用筷子,羹汤中的菜要经过咀嚼,不可大口囫抡地吞下,不要当着主人的面调和羹汤。不要当众剔牙,不要喝肉酱。客人如果调和羹汤,主人就要道歉,说不会烹调。客人如果喝肉酱,主人就要道歉,说由于家贫以至于备办的食物不够吃。湿软的肉可以用齿咬断,干硬的肉不可以用齿咬断,就须用手擘而食之。吃烤肉不要一口吞一大块。食毕,客人要从前面跪着收拾盛饭菜的食器并交给在旁服务的人,这时主人要连忙起身,说不敢劳动客人,然后客人再坐下。陪伴长者饮酒,看见长者将给自己斟酒就要赶快起立,走到放酒樽的地方拜受。长者说不要如此客气,然后少者才回到自己的席位淮备喝酒。长者尚未举杯饮尽,少者不敢饮。长者有所赐,作晚辈的、作童仆的不得辞让不受。国君当面赐食水果,有核的要把核藏在怀里,不可吐到地上。伺候国君吃饭,国君赐以剩余之食,这时就要看盛食之器是否可以洗涤。若是可以洗涤的食器,则就原器取食,不必倒入另外的器皿;若是不可以洗涤的食器,就要统统倒入另外的器皿取食。这是怕弄脏了国君的食器。吃剩余之食不须行祭食之礼。父亲吃儿子剩余之食,丈夫吃妻子剩余之食,也都不祭。陪同长者参加宴会,如果主人厚待少者如同长者一样,少者不用说客气话。作为宴席上的陪客,也不用讲客气话。汤里如果有菜,就要用筷子来夹;如果没有,则不用筷子,只用汤匙。为天子削瓜,先削去皮,再切成四瓣,拦腰横切一刀,然后用细葛布盖上。为国君削瓜,先削去皮,再一分为二,也拦腰横切一刀,然后用粗葛布盖上。为大夫削瓜,只要削去皮即可,不盖任何东西。士人只切掉瓜蒂,再横切一刀。庶人在切除瓜蒂之后就捧着整个瓜啃吃。

【原文】

父母有疾,冠者不栉,行不翔,言不惰,琴瑟不御,食肉不至变味一,饮酒不至变貌,笑不至矧二,怒不至詈[lì] 。疾止复故。有忧者侧席而坐③,有丧者专席而坐四。

【注释】

一食肉不至变味:孔颖达说:“许食肉,但不许多耳。少食则味不变,多食则口味变也。”

二矧(shen审):齿龈。郑玄说:“齿本曰矧,大笑则见。”

③侧席:独席。意谓只设自己独坐之席,不设待宾之席。因为心中忧虑,没有心思接待宾客。

四专席:单层席。吉时可坐重席。

【译文】

父母生病,成年的儿子由于心中忧虑,头忘记了梳,走路也不像平日那样甩开双臂,开玩笑的话也不讲了,乐器也不弹奏了,吃肉只是少量地吃一点,饮酒也不至于喝到脸红,没有开怀的大笑,发怒也不至于骂人。父母病愈,作儿子的才恢复常态。父母有病的人要独席而坐,父母去世不久的人只坐单层的席子。

【原文】

水潦降,不献鱼鳖一。献鸟者佛其首二,畜鸟者则勿佛也③。献车马者执策绥四,献甲者执胄,献杖者执末伍,献民虏者操右袂⑥,献粟者执右契七,献米者操量鼓⑧,献孰食者操酱齐⑨,献田宅者操书致⑩。

【注释】

一水潦降二句:郑玄说:雨水多时,鱼鳖也普遍的多,谁家也不希罕,所以不须献。

二佛:扭转。

③畜鸟:畜养之鸟,即家禽。

四献车马者执策绥:车马物体庞大,不易呈献,所以用策绥作代表。所以郑玄说:“设其大者,举其小者,便也。”以下各句仿此。

伍献杖者执末:末端是拄地的一端,不洁,不可向人,故自执。

⑥右袂(mei妹):右手的袖子。右手比左手有力,故抓紧其右臂,以防其反抗。

七右契:符契的右边部分。符契分左右两部分,等于今天的一式两份,具有同等效力。

⑧量鼓:量米之鼓。鼓是量器名。《广雅?释器》:“斛谓之鼓。”是一鼓即一斛。

⑨孰:“熟”的本字。齐:通“齑”,已见前注。

⑩书致:书契。致,通“质”。质也是一种契约文书。

【译文】

雨水多的时节,不须以鱼鳖献人。凡献野鸟要扭转其首以防其啄人,献家禽则不须如此。献车马者,只要呈上马鞭和登车索就可以了,献铠甲者,只要呈上头盔就行了。献手杖者,要自己手执杖的末端。献俘虏的时候要抓紧他的右臂。献粱、稻一类谷物者,只要呈上可以兑取的证券就行了。献米者,可以呈上量米的容器。献熟食者,要先送上酱类和切碎的腌菜。献田地房产者,只要呈上田契房契即可。

【原文】

凡遗人弓者一,张弓尚筋二,弛弓尚角③,右手执箫四,左手承弣伍,尊卑垂帨⑥。若主人拜,则客还辟七,辟拜。主人自受,由客之左,接下承弣,乡与客并⑧,然后受。进剑者左首⑨。进戈者前其鐏⑩,后其刃。进矛戟者前其镦⑾。

【注释】

一遗(wei慰):赠予。

二尚:通“上”。下同。筋:指弓弦。

③角:指弓背。

四箫:弓之末端。《释名?释兵器》:“弓,其末曰箫。箫,言梢也。”

伍弣(fu抚):弓背的中部。《释名》:“弓中央曰弣。弣,抚也,人所抚持也。”即弓中央人手所握处。

⑥尊卑:意思是只要二人身份地位相同。例如,同为大夫就是尊,同时士就是卑。不是说二人之中一尊一卑。垂帨(shui税):佩巾下垂。平时佩巾系腰间,弯腰行礼时佩巾就下垂。

七还辟:孔颖达说:“还辟,犹梭巡也。”

⑧乡与客并:与客人同向并立。因为弓是兵器,要避免二人对面授受,似作射状。

⑨进剑者左首:授剑者在右,受剑者在左,左首授剑,便于对方接受。首,指剑柄。

⑩鐏(zun尊):戈柄末尾的圆球形金属套。

⑾镦(dui队):矛戟柄末的平底金属套。总而言之,凡授人兵器,皆须避开兵刃。

【译文】

凡是送人弓的,如果弓弦己经张紧,就要弓弦向上,如果弓弦尚未张紧,就要弓背向上,同时右手拿着弓的一头,左手托着弓背的中部。授受双方彼此鞠躬为礼。如果主人下拜,客人要退避,避开主人的拜,表示不敢当。如果是主人自己接受弓,就要从客人左手方接住弓背的中部,用右手接住弓的下头,与客人面朝同一方向并排而立,然后接过弓来。送别人剑,要剑柄向右。送别人戈,要以戈柄朝前,戈刃向后。送别人矛或戟,也要以柄向前。

【原文】

进几杖者拂之。效马效羊者右牵之,效犬者左牵之一。执禽者左首。饰羔雁者以缋二。受珠玉者以掬。受弓剑者以袂。饮玉爵者弗挥。凡以弓剑、苞且(bāo jū) 、箪笥(dān sì) 问人者③,操以受命,如使之容。

【注释】

一效马效羊者二句:献马献羊用右手牵着,是因为用右手方便。献犬用左手牵着,是因为犬好咬人,腾出右手,以便随时制服恶犬。

二饰:覆盖。缋(hui绘):同“绘”。此指画布。

③凡以弓剑句:郑玄说:“问,犹遗也。苞且,裹鱼肉,或以苇,或以茅。箪笥,盛饭食者,园曰箪,方曰笥。”

【译文】

送人几案和手杖,要擦拭干净。献马献羊要用右手牵着。献犬则用左手牵着。以鸟送人,要鸟头向左。以羊羔和雁送人,要在羊羔和雁身上蒙上彩色画布。接受珠玉,要用双手捧着。接受弓剑,要用衣袖承接。用玉杯饮酒,不要挥扬,以免失手打破。凡是被尊者派去赠送弓剑、苞且、箪笥的人,在捧起这些礼物接受使命时,其仪态要像是臣受君命出聘他国那样。

【原文】

凡为君使者,已受命,君言不宿于家。君言至,则主人出拜君言之辱一;使者归,则必拜送于门外。若使人于君所,则必朝服而命之二;使者反,则必下堂而受命。

【注释】

一辱:敬词。有“惠临、劳驾”之义。

二孔颖达说:“敬君,故朝服命使也。然命使者言朝服,则君言至亦朝服受之,互言之。”

【译文】

凡是被国君派作使臣的人,接到使命之后就不得在家逗留,要立刻出发。传达国君命令的使者来到,主人就要穿上朝服在门外拜迎使者,并说有劳尊驾。使者回去时,还要到门外拜送。如果派人到国君那里去,就得像亲自朝见国君那样,先穿上朝服再派遣使者。使者从国君那里回来,一定要下堂迎接使者带来的君命。

【原文】

博闻强识而让一,敦善行而不怠二,谓之君子。君子不尽人之欢,不竭人之忠,以全交也。

【注释】

一识(zhi至):记住。

二敦:崇尚,注重。

【译文】

博闻强记而能谦让,乐于作善事而不懈怠,这样的人就叫做君子。君子不要求别人时时事事都说自己好,也不要求别人时时事事都要对得起自己,这样,交情才能始终保持。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