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构为何怕北伐:赵构为何一心求和

绍兴五年(1135)初,北宋王朝的苦主金太宗完颜吴乞买挂了,大金国为了继承人的问题乱成了一锅粥。

最后,在各方女真大佬的博弈下,不到十五岁的完颜合剌登上了大金皇帝的宝座位,是为金熙宗。

一直密切关注金朝动向的右丞相张浚觉得,北伐的时机已经成熟。

他迅速召集幕僚,制定了一个非常棒的作战计划。

赵构为何怕北伐:赵构为何一心求和(1)

第二年的初春,在得到最高领导人的首肯后,张浚亲自前往镇江的都督府,召开了一个军事会议。

在会上,张浚先生抛出了他酝酿已久的作战计划:

岳飞从襄阳北上,向西京洛阳进军;韩世忠则从淮东出发,一路向北;刘光世、张俊二人的军队作为战略预备队,随时准备增援韩世忠和岳飞。

会议结束后,张浚分别找来韩世忠和岳飞,做最后的动员。

对这两个人,张总指挥是非常看重的,认为他们都是可以办大事的人(《朱文公文集》卷九五上记载道:浚“于诸将中每称世忠之忠勇,飞之沉鸷,可以倚办大事。"),值得信赖。

看起来张浚先生的眼光还是很不错的,张俊和刘光世虽然后来也名列中兴四将,但成色有些不足,尤其是刘光世,比韩、岳二人差太多了。

此前岳飞刚刚收复了襄阳六郡,风头正劲。

张浚特意对此提出了表扬,希望他再接再厉,在收复中原的战场上勇立新功。

最后,他拍着岳飞的肩膀,满怀激情地说道:

“此君之素志也,勉之!”

赵构为何怕北伐:赵构为何一心求和(2)

在前线布置停当后,张浚立即赶回了临安,劝说赵构御驾亲征。

他告诉高宗,目前在朝廷手里的地盘,建康(南京)是最重要的。

如果皇帝移驾建康,身在前线,必然常怀警惕,不敢有丝毫的懈怠。而临安僻居一隅,很容易丧失进取之心。

最后,张浚又加了这一句。

正是这一句,彻底打动了赵构,他说:

“主上在临安,不足以号召远近。”

这话的意思是,你呆在这里,离前线太远,不好号召全国军民共同抗敌。

赵构为何怕北伐:赵构为何一心求和(3)

实事求是地讲,赵构最初还是很有一番雄心的。他大胆提拔和使用岳飞、韩世忠等将领,又把张浚这个铁杆主战派放到了最高军事首长的位置,绝不仅仅是为了自保。

只不过后来,在经历了多次失败后,赵构意识到自己本钱不够,只能采取守势。

应该说,赵构桐子的这个定位还是比较靠谱的。这里面既有自身能力的问题,也有用人不当的问题。

但这是后话了,至少在那个时候,赵构还没有彻底躺平。

所以,他最终同意张浚的建议。

刚刚调回朝廷不久的秦桧听说高宗要上“前线”,立即毛遂自荐,要求跟随皇帝一起去建康。

他表示,自己在敌国多年,比较了解对手的套路(“敌国诡计,稍知一二“),可以给皇帝陛下做参谋。

秦桧此举的用意十分明显,就是希望能够在高宗的身边,以便左右他的决策。

可惜,高宗拒绝了他的请求。

赵构并不糊涂,知道秦桧是主和派,自己此去是要主持北伐,带上这货岂不是会伤了士气?

赵构为何怕北伐:赵构为何一心求和(4)

绍兴六年的二月,韩世忠按计划整军渡过长江,直取伪齐的淮阳。此时西线的岳飞却没有动,岳家军兵出襄阳,还要等到半年之后。

两军齐发变成了韩世忠孤军作战,宋军的北伐从一开始就蒙上了一层阴影。

赵构为何怕北伐:赵构为何一心求和(5)

收到韩世忠进兵淮阳的消息后,刘豫布置好了一个口袋,单等宋军来钻。

不久之后,韩世忠真的如他所愿,在淮阳城下陷入了伪齐和女真军队(人数不会太多)的合围。

赵构为何怕北伐:赵构为何一心求和(6)

很多时候,两军大战,决定胜败的并不是战术,而是军队的素质。

比如同样是破釜沉舟,有人置之死地而后生,有人却被赶下河里一败涂地。

刘豫围住了韩世忠,在战术层面上当然是占尽了上风。不过可惜,他的对手是南宋的王牌部队之一,可不是轻易就能吃掉的。

陷入重围的韩世忠指挥若定,很快就率领大军杀出了一条血路,突围而出(“为贼所围,奋戈一跃,溃围而出,不遗一镞”)。

紧接着,韩世忠又反戈一击,一举击溃了淮阳外围的齐军,反过来包围了淮阳城。

刘豫连忙向金国告急。

韩世忠也飞书张俊、刘光世,告诉他们决战的时候到了,请两位爷赶快带领预备部队前来助战。

不久之后,金兀术和刘豫的侄儿刘猊各自率领一队人马杀到了淮阳。

而韩世忠这边,却只等来了两封书信。

刘光世和张俊都说:

“我们这边另有军情,没办法派兵给你了”

势单力薄的韩世忠搞不定金兀术和刘豫的联军,只好引军撤退,东路的北伐自此草草收场。

赵构为何怕北伐:赵构为何一心求和(7)

同年八月,岳飞从西线进兵,一路势如破竹。

牛皋攻克镇汝军(今河南鲁山县);

杨再兴攻克顺州(今河南嵩县西南)、长水县(今河南洛宁县西);

王贵收复虢州(今河南灵宝市)、商州(今陕西商洛市商州区)两州。

此后岳飞也重复了韩世忠的窘境,孤军北伐,没有协同,也没有后援,很快也无力继续挺进,只能后撤了。

张浚总指挥雄心勃勃的北伐大计,自此化作了泡影。

赵构为何怕北伐:赵构为何一心求和(8)

回过来看,此次北伐之败,首先在于东西两线时间上错开了,没有形成合力。

那么,岳飞为什么不按照计划,与韩世忠配合作战呢?

原因是他的母亲在那一年的三月去世了,岳飞给朝廷上了一个折子,不等回复就自己跑到庐山守孝去了。

岳飞此举确实任性了些,但人家的理由好歹是说得过去的。后来,在西线形势一片大好的时候,东线的三大名将按兵不动,错失了良机,却连一个解释都没有。

赵构桐子和张浚先生的指挥协调,几乎看不到半点作用。

很多人因此批评张浚志大才疏,不是当军事统帅的料。

这或许有一定的道理,但也应该看到,不管是赵构还是张浚,那个时候其实都不太能驾驭得了四大将。

赵构为何怕北伐:赵构为何一心求和(9)

南宋初期的军队,一大半都接近私人军队的性质,比如什么刘家军、岳家军,朝廷的影响力十分有限。

赵构桐子要调他们,经常都只能用商量的口吻。

就连岳飞这样一心北伐的人,有时候也照样不甩朝廷。

比如后来他丢下大军二上庐山,从岳飞的角度来看当然理由充分,但从皇帝和朝廷的角度来看,就是不听招呼嘛。

张浚、刘光世不听从指挥的事儿就更多了。

比如韩世忠给张俊、刘光世求援,肯定是抄送给了张总指挥的,张浚也确实做了工作。

但效果大家都看到了,一句“另有军情”就推脱了。

这也是后来赵构一心求和,腾出手来收拢军权的原因之一。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