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中的科学好词(诗词里的科学六)

诗词中的科学好词(诗词里的科学六)(1)

古诗词是我国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精髓,诗人在创作时巧妙地借用了许多物理知识,使其作品大放异彩。我们在传承古代文化的同时从中获益的还应有隐藏其中的物理知识,而诗词类的试题成为近几年各类考试(包括公务员考试)中一道亮丽的风景。比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中“无边落木”在重力的作用下“萧萧”落到地面,由于我国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在重力作用下才有了“不尽长江滚滚来”的画面;“飞流 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则表现了重力和势能、动能之间的转换关系。至于“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我与云俱东”等诗句则很好得体现了相对运动的概念,“千帆”相对“沉舟”运动,“我”相对“云”静止,都是由于参照物的不同所造成的。

古诗词中也有常见的夸张写法,例如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 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前两句字面上的意思是诗人想“一日”之内往返“千里”江陵,也就是在 12 小时内行驶 2000 华里(1000 公里)的路程,据此估算船速约为 83.33 千米/时。现代的内河轮船船速也不过10~20 千米/时,此句显然是为了表达使人归心似箭的 热切心情。后两句则是说明船相对于“岸”和“青山”是运动的。

再如,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暗香来”“花气袭人”都是扩散现象(分子的热运动);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霜的形成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气体)因温度下降凝华为霜(固体)的结果;晚唐诗人高骈《山亭夏日》“绿树浓阴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浓阴”是光在沿直线传播的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形成的无光区域--蕴含的物理知识是“光沿直线传播”。“倒影”则是光反射时的成像现象,并且所成的像是正立的虚像--蕴含的物理知识是“光的反射”(平面镜成像)。

知识1:声学

诗词中的科学好词(诗词里的科学六)(2)

诗句1: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三峡》 郦道元

释义:

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

说明:

声音在传播的过程中遇到障碍物发生反射现象,回声到达人耳,要比原声晚0.1s。

诗词中的科学好词(诗词里的科学六)(3)

诗句2: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小儿垂钓》 胡令能

释义:

听到有过路的人问路,小孩连忙远远地摆了摆手,生怕惊动了鱼儿,不敢回应过路人。

说明:

小儿听到路人问路,赶忙招招手,不敢回答,因为声音不仅能在空气中传播,还能在水中传播。

诗词中的科学好词(诗词里的科学六)(4)

诗句3:醉和金甲舞,雷鼓动山川。

——《塞下曲四首之四》 卢纶

释义:

酒酣欢畅,战士们穿着金甲起舞,欢腾的擂鼓声震荡山川。

说明:

共振原理。欢声雷动,鼓乐喧天。战士击鼓,鼓皮振动,使鼓发声。鼓声在空气中传播,产生共鸣,仿佛连山川都振动了。

诗词中的科学好词(诗词里的科学六)(5)

知识2:能量

诗句1: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释义:

我定当使尽力气,拉满雕弓,让弓就像满月一样,朝着西北瞄望,射向西夏军队。

说明:

动能和势能的转化与守恒。拉弓时,拉力对弓做功,弓发生弹性形变,具有弹性势能。松手后,弓在恢复的过程中对箭做功,将弓的弹性势能转化为箭的动能。

诗词中的科学好词(诗词里的科学六)(6)

诗句2: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登高》杜甫

释义:

无边无际的树木,落叶萧萧飘落。望不到头的长江,滚滚奔腾而来。

说明:

“落木萧萧下”的过程是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而“滚滚来”的长江水蕴含着丰富的动能,奔流不息,营造出雄浑、辽阔的气象,衬托诗人年华逝去、壮志未酬的悲壮心境。

知识3:热学

诗词中的科学好词(诗词里的科学六)(7)

诗句: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暮江吟》白居易

释义:

九月初三之夜多么可爱,露珠像珍珠,而升起的新月像一张弯弓。

说明:

露的形成,是一种水汽凝结现象。九月初三,天气转凉,昼夜温差加大。夜间地面温度下降,与物体表面相接触的空气的温度也随之下降,在降到“露点”以后,多余的水汽析出凝结成水滴附着在物体表面,这就是露。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