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旅游简介(徐霞客三游漳州)

台海网4月25日讯 据闽南日报报道 徐霞客是明代伟大的地理学家、旅行家。在公元1628年到1633年期间,他先后3次踏足漳州,考察地理,寻访友人,感受漳州的风土人情。在漳期间,他拜访了黄道周、林釬、何楷、张燮、李宓等一众漳州名人,还在游记中留下了不少与漳州有关的记录。392年前的今天,徐霞客第一次到访漳州。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本报整理了他驰骛万里的行程中,身历步履闽南大地的历史片段,并采访专家学者,勾画出这位“东方游圣”的“漳州印象”,以飨读者。

徐霞客旅游简介(徐霞客三游漳州)(1)

徐霞客旅游简介(徐霞客三游漳州)(2)

漳州山水 霞客行

明朝万历十四年(1587年),一个名叫徐弘祖的男孩出生于江苏江阴诗书世家。400多年来,因为一部60多万字的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千古奇书”《徐霞客游记》,人们记住了这个名字。一介平民徐霞客被公认为“驴友”的祖师爷,穷其一生,用足迹丈量了大半个中国,终成千古“游圣”。

徐霞客不避风霜雨雪,不惧豺狼虎豹,三次遇盗,数次绝粮,几次险些丧命……虽经历困难重重,却从未停下前进的脚步。毛泽东曾发出感叹:“我很想学徐霞客。”《徐霞客游记》开篇日5月19日,于2011年被国务院确定为“中国旅游日”。数百年来,徐霞客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在全国乃至世界得到传承和发扬。

他三次游历福建漳州,其时间和路线是这样的:

第一次,崇祯元年(1628年)仲春,“发兴为闽广游”。四月初一日,经漳平县,入宁洋溪,下华崶舟,首次行屐漳州。初二日,抵华崶,考察九龙江北溪。初三日,登岭,十里至岭巅。又舟行八十里,至西溪,过江东渡,西南陆行三十里,即漳郡。初四日,舆行二十里,入漳之北门。访叔司理,则署印南靖,去郡三十里。遂雨中出南门,下夜船往南靖。初五日,晓始达南靖,以溯流迂曲也。溪自南平来,至南靖六十里,势与西溪同其浩荡,经漳郡南门,亦至海澄入海……

第二次,崇祯三年(1630年)八月初二日入福建浦城。十七日,下舟达华崶,历险考察北溪华安段溪南、溪北之危石险滩。十九日,抵漳州司理署。

第三次,崇祯六年(1633年),与黄道周同游平和大峰山(即灵通岩),赴黄道周家乡铜山(今东山县铜陵)。

(记者 苏水梅 整理)

徐霞客旅游简介(徐霞客三游漳州)(3)

徐霞客漳州游记

第一次到漳:1628年

崇祯改元戊辰之仲春,发兴为闽、广游。二十日,始成行。三月十一日,抵江山之青湖,为入闽登陆道。十五里,出石门街,与江郎为面,如故人再晤。十五里,至峡口,已暮。又行十五里,宿于山坑。

……

初二日下华崶舟。行数里,山势复合,重滩叠溜,若建溪之太平、黯淡者,不胜数也。六十里,抵华崶,北溪至此皆从石脊悬泻,舟楫不能过,遂舍舟逾岭。凡水惟滥觞之始,不能浮槎,若既通,而下流反阻者,止黄河之三门集津,舟不能上下。然汉、唐挽漕,缆迹犹存;未若华崶,自古及今,竟无问津之时。拟沿流穷其险处,而居人惟知逾岭,无能为导。

初三日登岭,十里至岭巅,则溪水复自西来,下循山麓,俯瞰只一衣带水耳。又五里,则然直下,又二里,抵溪。舟行八十里,至西溪。西南陆行三十里,即漳郡;顺流东南二十里,为江东渡,乃兴泉东来驿道也;又顺流六十里,则出海澄入海焉。

初四日舆行二十里,入漳之北门。访叔司理,则署印南靖,去郡三十里。遂雨中出南门,下夜船往南靖。

初五日晓始达南靖,以溯流迂曲也。溪自南平来,至南靖六十里,势与西溪同其浩荡,经漳郡南门,亦至海澄入海。不知漳之得名,两溪谁执牛耳也?

第二次到漳:1630年

庚午春,漳州司理叔促赴署。余拟是年暂止游屐,而漳南之使络绎于道,叔祖念莪翁,高年冒暑,坐促于家,遂以七月十七日启行。二十一日至武林。二十四日渡钱唐,波平不縠,如履平地。二十八日至龙游,觅得青湖舟,去衢尚二十里,泊于樟树潭。

……

十七日下舟达华崶。

十八日上午始抵陆。渐登山阪,溪从右去,以滩高石阻,舟不能前也。十里,过山麓,又五里,跨华崶绝顶,溪从其下折而西去。遥望西数里外,滩石重叠,水势腾激,至有一滩纯石中断而不见水者,此峡中最险处。自念前以雨阻不能达,今奈何交臂失之?乃北下三里,得村一坞,以为去溪不远。沿坞西行里许,欲临溪,不得路,始从蔗畦中下。蔗穷,又有蔓植者,花如豆,细荚未成。复践蔓行,土流沙削不受履,方藉蔓为级,未几蔓穷,皆荆棘藤刺,丛不能入。初侧身投足,不辨高下,时时陷石坎,挂树杪。既忽得一横溪,大道沿之。西三里,瞰溪咫尺,滩声震耳,谓前所望中断之险,必当其处。时大道直西去,通吴镇、罗埠。觅下溪之路,久不得,见一小路伏丛棘中,乃匍匐就之。初犹有路影,未几下皆积叶,高尺许,蛛网翳之;上则棘莽蒙密,钩发悬股,百计难脱;比脱,则悬涧注溪,危石叠嵌而下。石皆累空间,登其上,始复见溪,而石不受足,转堕深莽。余计不得前,乃即从涧水中攀石践流,遂抵溪石上。其石大如百间屋,侧立溪南,溪北复有崩崖壅水。水既南避巨石,北激崩块,冲捣莫容,跃隙而下,下即升降悬绝,倒涌逆卷,崖为之倾,舟安得通也?踞大石坐,又攀渡溪中突石而坐,望前溪西去,一泻之势,险无逾此。久之,溯大溪,践乱石,山转处溪田层缀,从之,始得路。循而西转,过所踞溪石二里许,滩声复沸如前,则又一危矶也。西二里,得小路,随山脊直瞰溪而下,始见前不可下之滩,即在其上流,而岭头所望纯石中断之滩,即在其下流。此嘴中悬两滩间,非至此,则两滩几有遁形矣。逾岭下舟。明日,抵漳州司理署。

摘自《徐霞客游记》 (中华书局2015年5月版)

《晴山堂法帖》赏析

徐霞客旅游简介(徐霞客三游漳州)(4)

何楷,字元子,号黄如。漳州镇海卫(今福建龙海市隆教乡镇海)人。他是黄道周的姻亲,明代天启五年进士。

徐霞客旅游简介(徐霞客三游漳州)(5)

张燮(1574-1640),字绍和,号汰沃、石庐主人、海滨逸史等,福建龙溪人,《东西洋考》作者。此帖由张燮作诗,明代著名书法家李宓书写。

徐霞客旅游简介(徐霞客三游漳州)(6)

林釬,字实甫,号鹤台。福建龙溪西坑洞口社人,明朝万历进士,官至礼部侍郎兼侍读学士,林釬与魏党决裂后返漳,在永丰溪畔择地兴建“阁老楼”。

徐霞客旅游简介(徐霞客三游漳州)(7)

黄道周(1585—1646),字幼玄,一作幼平或幼元,又字螭若、螭平,号石斋,世人尊称石斋先生。为明末学者、书画家、文学家、民族英雄。

《晴山堂法帖》是我国明代杰出的地理学家徐霞客为庆祝母亲八十大寿汇刻的。在该帖中,有不少漳州名士的作品,这些作品是徐霞客与当时漳州文化名人密切交往的见证,现摘录部分碑帖,以飨读者。

“东方游圣”徐霞客

徐霞客(1587-1641),原名徐弘祖,字振之,号霞客,汉族,明朝南直隶江阴(今江苏省江阴市)人。

1613年5月19日,明代大旅行家、地理学家和文学家徐霞客开始游历名川大山。他从浙江宁海出发,以三十多年时间,东渡普陀,北历燕翼,南涉闽粤,西北直攀太华之巅,西南远达云贵边陲,足迹及于当时十四省,开创了我国地理学上实地考察自然,系统地观察、描述自然的新方向。他那60余万字的《徐霞客游记》,是后人研究中国山川地貌、探寻明代社会历史、启迪人们开拓旅游事业的宝贵财富。1641年春天,徐霞客在江阴家里逝世。大约280年后,作为文化偶像,徐霞客被人们树立起来,成为一种精神品质和知识水准的代表,被尊敬、讨论,至今不绝。

徐霞客出生在一个世代为官的家族中,但是家族在他父亲那一代就已经开始中落。徐霞客从小不喜欢读四书五经,只喜欢读各种奇书,比如舆地志、山海图经等。所以十五岁参加科举考试,不出意料地落榜了。

在徐霞客18岁时,父亲去世了,母亲已年过花甲,他打算在家里好好孝顺她。可是母亲却鼓励他出门旅行,说男儿志在四方。母亲精于纺织,她织出的布匹能卖出丝绸的价格,还带领家中女仆开起了手工作坊。22岁那年,戴着母亲亲手缝制的帽子,他开始了人生的第一次出游。

徐霞客从二十二岁开始外出游览祖国大好山河,一直到他五十四岁去世,从1607年开始,直到去世那年(1641年),这三十几年中的绝大多数时间都在游览中度过,他的足迹遍及北京、福建、陕西等多个省份。据统计,徐霞客共考察记录了地貌类型61种、水体类型24种、动植物170多种、名山1259座、岩洞溶洞540多个。“一切水陆中可惊可讶者,先生以身历之,后人以心会之。”

“达人所之未达,探人所之未知”,徐霞客所到之处,探幽寻秘,并记有游记,记录观察到的各种现象、人文、地理、动植物等状况。

上个世纪四十年代,著名学者张其昀辑成《地理学家徐霞客》(商务印书馆1948年出版),此书曾引起李约瑟的注意,或受其影响,李约瑟后来讲了这样的话:“他(霞客)的游记读来并不像是十七世纪的学者所写的东西,倒像是一位二十世纪的野外勘测家所写的考察记录。”在今天,徐学的内容已经远远超出了地理科学的范畴,人们已经更多地注重徐霞客的高尚人格和治学精神。

☉记者 苏水梅 整理

(文字参考2011年5月23日《光明日报》中《游圣徐霞客》一文)

漳州人文 霞客情

徐霞客与黄道周

徐霞客一生酷爱游览山川、考察地形地貌,曾三次游福建漳州,与明末文化巨子黄道周相知相契,结下深厚的友谊。二人之间深厚情谊源于他们相似的志趣、性格和学风。徐霞客曾这样评价黄道周:“字画为馆阁第一,文章为国朝第一,人品为海内第一,其学问直接周、孔,为古今第一。”

崇祯元年(1628年)四月初,徐霞客“万里造膝”,专程从江阴赴漳寻访黄道周。他由漳平入华安,考察九龙江北溪源头及流向,抵漳州府后即赴南靖考察九龙江西溪,而后到漳浦绥安拜会黄道周。

是年2月20日,徐霞客从家乡出发到福建漳州。因徐霞客打算游闽,专程登门造访黄道周。当时,黄道周因父亲病故,“辞官请告归里”,营葬父墓,守孝在墓地。徐霞客到墓地相访。见到这位素不相识的异地来客,问之是徐霞客,黄道周非常感激。他早就盼望与徐霞客相会,因此特别高兴。一揖登堂,便相倾倒,置酒对饮,敞开心扉,通宵达旦。惺惺相惜的两个人一见如故,因当时,黄道周正适“方墓下时,有笔墨之戒”,所以许诺日后要赠徐霞客长诗一首。

崇祯三年(1630年)二月,黄道周守孝期满,复官进京。他从福建漳州起身,由水路坐船出发,途经常州横林,上岸登门拜访好友郑鄤。在郑鄤府上,他俩盛赞徐霞客。黄道周走后,徐霞客来拜访郑鄤,得知这一消息,立即雇小船追赶。结果追上了,与黄道周在丹阳道上相会。二人相互酬唱,黄道周信守二年前的许诺,乘酒兴提笔赋写《七言古一首赠霞客》。后二人且谈且饮,到镇江一起登岸,同游金山、焦山。同年八月,徐霞客再次赴漳。十六日,徐霞客抵达龙溪县华崶(今华安县城关)。十八日,徐霞客舍舟登陆,盘山越岭,实地详细地勘察九龙江北溪从华崶至漳州府治的流水地貌。后来,黄道周用“乃欲搜剔穷真灵,不畏巉岩不避死”评价徐霞客为求真知而置生死于度外的顽强精神。

崇祯四年(1631年),“黄道周因疏救钱龙锡事降三级调用,上疏请求归休。”崇祯五年正月黄道周以上疏得罪,被斥为民。黄道周“二月挂冠出都门,至南京,西游黄山、白岳、九华、匡庐诸胜”。七月归途中,黄道周与徐霞客相会,一起重游镇江金山、焦山,后又同游太湖,直至冬季黄道周返回漳浦。

据学者徐达会考证,崇祯六年(1633年),徐霞客北游五台、恒山后,专程赴福建平和县大峰山及漳州东南的丹霞洞与黄道周晤叙。在叙谈中,他俩赋词唱和。黄道周赋诗赠徐霞客,在徐霞客临别之前,黄道周写《五言古风四首》相送。同时还赠徐霞客诗:《分阉十六韵》《七言绝句十首》。

《五言古风四首》跋云:“右四章,百韵,千字,值徐振之行,潦草成篇,聊存远证。幸为藏拙,并以覆酱,不作灯纸也。癸酉(崇祯六年)长秋,丹霞侨次,弟黄道周书。”

今天的人们从黄道周赠诗和跋、引的内容,很容易看出徐霞客与黄道周二人友谊非常深厚,他们因共同的政治见解,进一步结成知音,成为知己,友谊牢不可破,如同一人。

之后,徐霞客在漳州与黄道周、蔡玉卿夫妇聚首,然后南行百里游平和大峰山(即灵通山),后又到黄道周的家乡铜陵游玩。

徐霞客第三次到漳州拜访黄道周时,还专门带来《徐霞客游记》手稿,让黄道周夫妇共享其旅游考察的乐趣。黄道周夫人蔡玉卿也赋诗二首,诗中写道: “快把奇书游记读,顿如甘露豁心胸。”

崇祯十三年(1640年)黄道周因遭诬陷入狱,徐霞客已因长途跋涉瘫痪在床,听闻黄道周的遭遇后,命长子带上棉衣去京师探监,听儿子回来报告黄道周在狱中的磨难,徐霞客竟“据床浩叹,不食而卒”,其情其义,感人肺腑。黄道周同样重情重义,出狱后,闻徐霞客为他郁愤而亡,亲自来到徐霞客墓前凭吊,并称徐霞客是自己“死生不易,割肝相示者”。

徐霞客与黄道周二人的友谊确实是生死不易。真是“英雄惜英雄”,人世间如此高贵的品格和深厚的友谊,值得钦佩,值得学习。(记者 苏水梅)

观点

徐霞客旅游简介(徐霞客三游漳州)(8)

徐霞客旅游文化资源是漳州一宝——访徐霞客研究资深学者陈镜清

自国务院确定以现存的《徐霞客游记》开篇日为中国旅游日以来,全国几十个徐霞客行屐所及城市纷纷打造徐霞客旅游文化品牌,推进旅游文化与经济发展。徐霞客三游漳州,是其旅游文化积淀丰富的地方之一。徐霞客旅游文化资源是助力漳州旅游发展的一宝,是漳州彰显文化底蕴,增强文化自信的软实力。为此,记者专程登门拜访中国徐霞客研究会资深学者,聊聊徐霞客与漳州,谈谈漳州应如何保护开发漳州徐霞客旅游文化资源。

陈镜清不仅是高级记者、老报人,而且是中国老教授协会会员,多年来问学广泛,尚实求是,笔耕不辍,在旅游文化创意和茶文化研究有所造诣。他自1983年起就沉迷《徐霞客游记》研究,踽踽独行几十年,乐此不疲。谈起徐霞客,陈镜清眼睛闪烁着光芒,充满敬仰之情。当记者在他坐拥的书城中,问及疑惑之处,他便起身在一叠叠藏书中准确找到能够解疑的那一本,耐心而生动地为记者解答。

徐霞客被后人尊称为“游圣”,是杰出的旅行家、地理学家,他用三十余年的时间驰骋华夏大地,足迹遍布现今近二十个省(区)市。徐霞客尊重科学、敢于破除迷信,是将旅游有机地与科学考察融为一体的先驱者,将科学精神贯穿于旅游之中。陈镜清认为,徐霞客的精神在当今社会仍具有无比宝贵的价值,徐霞客的精神内涵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家国及人文情怀,严谨的求真精神和科学探索精神,勇于吃苦并勇于向困难挑战,高度的审美观照。

在徐霞客一生旅游和地理考察生涯中,一个城市接连到过三次,足迹遍布全市多数县区,只有漳州。陈镜清介绍,徐霞客曾于明朝崇祯元年、崇祯三年、崇祯六年三次来到漳州,到过芗城、南靖、漳浦、华安、平和、东山等地旅游考察,在《闽游日记》里记录了许多当时的所见所感。三次赴漳的原因主要是要观山察水,探究九龙江源流,考察闽粤山川民风社情,并访亲交友,寻求“视世同怀者”。此外,还有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吸引着他,那便是黄道周、林釬、张燮、李宓、何楷、刘完公等漳州大名士、大学者。陈镜清介绍,徐霞客与黄道周情谊深厚,第三次专程来漳州拜访黄道周时,两人在漳州寻山访水、吟诗作赋,两人的友谊逐渐成为一段佳话。

徐霞客三次来到漳州,足迹所至形成了“徐霞客漳州旅游线路”,为漳州留下了闪耀的印迹,是我市宝贵的旅游资源,陈镜清认为,保护、修复与管理“徐霞客漳州旅游线路”迫在眉睫。加以保护之后,建议我市做好旅游开发,充分挖掘路线背后的文化内涵,打造好徐霞客旅游文化品牌,弘扬徐霞客精神。同时,我市可以抓住时机、主动作为,筹备参与申报“世界线性文化遗产”活动,以此更好地宣传徐霞客文化、中国文化。国家旅游局早已组织“徐霞客游线”沿线各地市联合筹备参与申报世界线性文化遗产,愿漳州不失去此良机。(记者 俞映云)

徐霞客旅游简介(徐霞客三游漳州)(9)

漳州市文化和旅游研究中心主任、闽南师范大学副教授李彬

深度挖掘徐霞客游历漳州文化

作为有1300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漳州的文化旅游资源极为丰富。近年来,漳州以打造“花样漳州”旅游品牌为主线。徐霞客游漳州的历史文化之前并未受到重视,旅游开发不足。通过对该历史文化的深度挖掘,开发“旅游 文化”“旅游 游学”“旅游 养生”等系列的文旅融合线路,可丰富漳州旅游的产品线,打造独特的文旅融合品牌。

首先,建议漳州积极参与徐霞客游线申遗工作,对徐霞客三入漳州所涉及的历史文献进行深度挖掘。其次,开展徐霞客旅游标志地的认证工作,将其游览的景点重新挖掘并形成完整的旅游线路。第三,积极推动对徐霞客游历路线标志地的文物保护和旅游开发。针对不同的目标群体(学生、老人、户外爱好者)等,与徐霞客旅游标志地的自然文化资源禀赋相结合,开发系列旅游线路,构建“吃、住、行、游、购、娱”的旅游产品体系,通过旅游提高该线路的知名度,让徐霞客游历漳州的文化得到深度挖掘。(记者 张晗 整理)

徐霞客旅游简介(徐霞客三游漳州)(10)

中国作协会员、福建省文学院签约作家何也

游记描写漳州的文字生动传神

《徐霞客游记》是中国旅游史和文化史上的一座耀眼的里程碑。把《徐霞客游记》开篇日5月19日定为“中国旅游日”,是因为作者徐霞客是中国旅游日标志人物。

为什么是徐霞客而非孔夫子、秦始皇、汉武帝或李白?历史上许多名人都有过丰富的游历,足迹遍布各地,但他们的行旅是朝着某个目的去的,而非徐霞客那样一位纯粹的旅游家。徐霞客一生都在旅游,足迹遍及今21个省、市、自治区;其次他是带着丰厚的文化储备在旅游的,他在游历一个地方之前,一定要做足功课,尽其所能查阅、收集各种资料,几十种甚至上百种,吃透与该地相关地理人文、风土人情,所到之处探幽寻秘,记下的游记精准独到,记录观察到的各种现象、人文、地理、动植物等状况为寻常所不能;再一个是他既倾情地理山川之形胜,更倾情于“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上,他几次踏寻漳州大地,都跟当时漳州的几个文化名人有关。

今天我们能从《徐霞客游记》读到描写漳州的文字。这些文字生动传神地描绘了平和、华安、南靖等地山水名胜、风俗民情,让今人游至这些地方,由此及彼所引发的内涵就会大不一样。(记者 苏水梅整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