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秦腔的所有戏词(你听过这些秦腔)

关于秦腔的所有戏词(你听过这些秦腔)(1)

戏曲谚语,是民间流传的一种描述艺苑趣事和赞颂名伶艺业的固定语句,对仗谐韵,朗朗上口,通俗易懂,寓意深刻。秦腔是一个古老的剧种,源远流长,谚语浩瀚。

1、秦腔重丑,唐代就有。

注:旧社会,秦腔班社中有两条不成文的规矩。一是称司鼓为“龙头位”,演员们登台前都得向其作揖,以求包涵;二是生、旦、净诸多角色,在后台只能依规定箱位而坐,唯独丑角演员,东西南北,悉听尊便。追根溯源。据说这与唐玄宗亲创“梨园”并操扳、演丑有关。世代相传,遂成定例。

2、烂戏扣份子,违法上柱子。

注:旧戏班中,凡“烂戏”者,也就是唱错台词或误了场,必须扣“份子”减发工资。违反班规者,处罚更严。轻则由班主祭起“庄王”(传说是唐玄宗李隆基),让其下跪,以示惩罚;重则绑在庙宇(旧残班子多住宿古庙)的廊拄上鞭打,以至悬吊二梁。这种自立刑罚,侵犯人权的作法理应废止,但其严肃舞台纪律之精神,今日仍当借鉴。

3、七紧、八慢、九消清。

注:旧社会的一些江湖秦腔班社。为了多挣钱,尽量设法减少演员,从而自然形成了一出戏中一名演员串演几个角色的行规。如演《玉虎坠》时,“贺其卷”要兼扮差人(班头)、丑丫环和老娄罗;“冯母”要兼扮尼庵主;“王滕”要兼扮乡约;“酒保”要兼扮地方、禁子、小唆罗;“县官”要兼扮冯绍,等等。这样,五个演员就扮了十四个角色。久而久之,相沿成习,行内人便都知道,演啥戏时某一角色还要兼扮那几个角色。班主也是以此给演员定“份子”。当然,七人紧、八人慢,九人就消清了,只是形容而已,实际情况并不完全如此。这种做法,好处是能够锻炼演员一专多能;但一台戏中一名演员几副面孔,角色混淆,却给观众欣赏造成很大的困惑。

4、冬练三九,夏练三伏。

5、不练三冬两夏,哪会唱念做打。

6、不经一番寒彻骨,哪有梅花扑鼻香。

注:这三条都是强调演员常年训练的重要,既要刻苦,又要持之以恒。只有如此,艺业才会逐渐长进,以至梅香扑鼻,名扬戏坛。

7、翻打弹唱,艺业兴旺;清晨如古寺,艺业必停止。

注:凡热火朝天练功的剧团,一定兴旺发达;反之,晨间静如古寺,势必止步不前,每况愈下。

8、宁出大价钱,不雇烂箱倌。

注:“烂”,是关中人形容“坏”和“差”的口头语。“箱倌”,就是秦腔旧班社中专管戏箱的人。戏转是班主的资本,延长其使用年限,等于增加收入。所以,班主对“箱倌”的任用非常重视,宁愿多出身价;也要雇用责任心强,又精于戏装折叠、保管的人。据知,旧戏班中,大几“箱倌”,多为班主的亲友,且待遇优厚。

9、打箱倌,驾场面,必定不是好演员。

注:“场面”是戏班乐队的行称。戏剧是一门综合艺术,既要有技艺精湛的演员演唱,又要有美工、服装、道具等工作人员的支持和乐队的配合,缺一则不成体统。几是艺、德兼备的演员,都非常尊重后台(幕后)人员。但也有些演员常常因演出中的差错责怪以至打骂“箱倌”和“场面”。秦腔艺坛,这种有艺乏德的所谓“名演员”亦不乏其人。

10、想找民众剧团把戏看,顺着鸡蛋皮能寻见。

注:抗日战争期间,活跃在陕甘宁边区的民众剧团,剧目新颖,富有教育意义,很受群众欢迎。每到一处演出,老乡们都热情地以鸡蛋慰劳。行团时演职人员边吃边走,鸡蛋皮撒的满路,想看戏的人使以鸡蛋皮为路标,寻觅而至新的演出地点。1942年5月16日,民众剧团团长村仲平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讲了这个故事,在场的毛泽东主席笑着幽默地说:“你们如果老是《小放牛》,就没有鸡蛋吃了!”

11、快走,快走,看“德娃”的《杀狗》。

12、快跑,快跑,看“德娃”的《皇姑打朝》。

13、快赶,甭歇,看“德娃”的《曹玉莲走雪》。

注:“德娃”,又称“德儿”,是陈雨(甭)农(1880-1942)的乳名。陈系西安市东关龙渠堡人,从小学艺于临潼县的“华清班”和“玉盛班”,是清末民初秦腔艺坛红极一时的闺阁旦。《杀狗》、《皇姑打朝》和《曹玉莲走雪》是其拿手好戏,久演不衰。1912年受聘入“陕西易俗学社”,边演出边教戏,并任教练长,先后培养出许多出类拔萃的旦角演员,对秦腔艺术的发展功绩卓著。

14、天喜子进了西安城,《闯宫抱斗》台合红。

15、天喜子麻鞭抡得欢,《大和城》里鬼叫唤。

16、宁看天喜子的《放饭》,不坐皇上的金銮殿。

注:清末名须生高天喜的小名叫天喜子。其人擅演激昂悲壮的硬扎戏,尤以《梅伯闯宫)、《朱春登放饭》和《太和城》著称,《太和城》,又名《要离刺庆忌》,也就是秦腔观众习惯所称的《要离刺庆》或《鞭打殷夫人》,高天喜在该剧中舞麻鞭啪啪炸响,技艺绝伦,故赞之日:“麻鞭抡的欢”。

17、木匠红的《劈门》、《挂画》,一直唱遮天下。

达:清未名须生刘立杰(1874-1935),临潼县雨金乡粉刘村人。幼时家境贫寒,当木匠度日,中年学戏。一举成名,观众遂以“木匠红”誉之。民初,入易俗社担任教练。《劈门》和《程婴挂画》是他的拿手戏。一度曾同其子、易俗社一期学生刘毓中于三原县创办了“秦钟杜”,演遍陕、甘,处处叫好。刘毓中艺业更超乃父,有“衰派须生一绝”之誉。

18、王娟娟穿孝衫,党甘亭演的真活泛。

19、看了党甘亭的《慈云庵》,那怕回家没盘缠。

20、只要能看“胎里红”,不怕熬眼到天明。

注:党甘亭(1880-1931)乳名“群儿”,艺名“胎里红”。三原县人,清末秦腔著名花旦;师承龙德子(艺名高娃)。唱做俱佳,活泼自如。一些人看他的戏,“迷”到留连忘返的程度,不惜熬一个通宵,甚至回家时无有“盘缠”(路费)也不顾及。民初后在易俗社、正俗杜当过教练,刘箴俗、王天民、李正敏、曾鉴堂等许多名旦都受过他的指点。三原县解元陈伯澜于清光绪年间曾赋诗《群儿赞》,颂扬党甘亭的舞台艺术。

21、易俗社的苏、马、汤,三丑个个有特长。

22、滑稽大王马博士,演丑不俗人赞许。

注:苏、马、汤,分别指的是名丑苏牖民、马平民和汤涤俗。三人表演妙趣横生,脍炙人口,观众谐其姓氏之音,以陕西的名贵食品“酥麻糖”喻之。1921年易俗社赴武汉公演,苏、马与刘箴俗、刘迪民、沈和中、路习易获“六君子”之美誉。1937年,马平民在北平经国画家、京丑名票李游鹤先生指点,演出的《蒋干盗书》,一改秦腔丑角之粗俗,京剧名丑肖长华送其一个雅号—马博士。

23、马振华的身段,张镜堂的眼,李正敏的唱腔没弹嫌。

注:马、张、李都是秦腔旦角演员。

马振华(1925-1968),祖籍蓝田,家居西安绛子巷。自幼酷爱秦腔,常常溜入邻近的剧场欣赏模仿。家父厌恶艺门,托入送其至宝鸡一澡堂学理发。高陵人曹某赴佛坪县任职,路过宝鸡,夜宿澡塘,偶然发现他的艺术才华,便带至汉中,送入正在此地演出的高陵“化民社”学戏。经短期培训,上演《拾玉镯》,惟妙惟肖,一鸣位人,观众直呼“万人迷”。建国初期进藏,曾任西藏泰剧团党支部书记。“文革”当中受迫害谢世。

张镜堂(1915-1976),长安县人。三意社演员,长于花旦,出台亮相,眼珠左右滚动,风骚迷人。

李正敏,西安市灞桥区狄寨乡小李村人。十岁入西安正俗社学艺,师承党甘亭,工花旦、青衣,以青衣成名。二十岁即誉满西北。唱腔清脆圆润。刚柔相济,韵味浓郁,无可挑剔,尤以鼻音行腔独树一帜,人们谓之“敏腔”,获“秦腔正宗”之殊荣,1936年离开正俗社,自创正艺社;后又搭江湖班社演出。1953年入西北戏曲研究院,曾任导演和二团团长。上海百代公司1935年就灌制制了他的《赶坡》、《二度梅》等多部唱片;五、六十年代,陕西广播电台又选录其唱腔片断,故有大量声腔芳留秦坛。门生众多,以杨凤兰称著。

24、“玉鬼”满台转,冤魂久不散。

25、看玉桂的《杀裴生》,那怕它东西西北风。

注:秦腔名旦曾鉴堂(1916-1948),小名玉桂,师承党甘亭,艺名“一枝花”。他在《杀裴生》中饰演李慧娘,满台转动,抵挡廖寅,掩护情人。无论风向怎么变幻,他的“吹火”绝技皆运用自如。观众谐其音称玉桂为“玉鬼”,既是赞扬演技绝伦的曾鉴堂,也是美化忠贞爱情的李慧娘。

26、冷魁、晋福长,逗人笑断肠。

注:冷魁,真名刘福魁,西安市杨家村人,生字不详;晋福长(1890-1960),艺名“长娃子”,籍贯待改。两位都是秦腔名丑,口巧齿利,幽默滑稽,说唱演做妙趣横生,常常逗得观众捧腹大笑。

27、台心是秤盘,斤两在其间。

注:易俗社六期学生、秦腔名须生雒秉华(1916-1946)常对人讲:舞台中心,方不过丈,演员献艺其间,斤两有度,优劣显然。艺人行话“台子心心见”,亦寓此意。

28、演戏不粗蛮,唱表极自然。

注:谚赞秦腔名须生耿善民的舞台艺术。耿善民(1912-1942),长安县人,易俗壮六期学生,戏风儒雅飘洒,嗓音宏亮,擅饰帝王将相,有“活岳飞”之誉。清装戏中的雍正、李鸿章亦见特色。1937年演红北平。1940年轰动兰州。惜沾染毒瘾,贫病交加,而立之年天亡。

29、扮相俊俏韵醉人,轻松不挣王天民。

注:王天民(1914-1972),歧山县入,易俗社六期学生。师承陈雨农、党甘亭,工闺阁旦。扮相俊俏,唱做自若,善哭善笑,缠绵细柔,音韵醉人,十二岁成名。1937年随社赴北平演出《柜中缘》、《入洞房》倾倒观众。誉称“天香院主”和“西京梅兰芳”。

30、一出《背娃娃》,村妇痴顽笑哈哈。

注:《背娃娃》就是丑角、彩旦戏,《背娃进府》,亦叫《入侯府》。写的是一对农村夫妇攀扯亲戚,进入侯府后的种种丑态。清未民初名丑聂金铭及马平民常常演出。剧本的渲染,加上演员传神入微的表演,生动逼真,就连村妇、痴呆人看了都哈哈大笑。但是,该剧的情节、台词和该员的做表,都有辱劳动人民,故解放后已绝迹秦坛。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