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风华朱棣临终和朱瞻基对话(朱棣传位朱高炽是为了朱瞻基)

导语

随着电视剧《大明风华》的热播,朱棣的三个性格迥异的儿子受到了大家的关注。在很多人眼中,历史上的朱高炽就是个坐收江山的平庸之人,他比不上父亲的雄才大略,更兼身体肥胖修于文治,与陪伴父亲征战半生的弟弟朱高煦可以说是天差地别。朱棣觉得朱高煦像他,对他很是喜爱,而对与他性格不合的长子,则是多有猜忌。

大明风华朱棣临终和朱瞻基对话(朱棣传位朱高炽是为了朱瞻基)(1)

演员梁冠华饰演的朱高炽

朱高炽的儿子朱瞻基聪颖灵秀,早早被朱棣册为皇太孙,使得当朝有了太子、太孙同朝存在的奇景,这让很多人都觉得朱棣之所以册立朱高炽为皇储,正是为了“好圣孙”朱瞻基,难道历史上真的如此吗?

那句“世子多疾,汝当勉励之”被认为是朱棣对朱高煦深深的寄望,同时也让人感慨朱棣对长子朱高炽的无情。作为一位被很多人误解的皇帝,朱高炽能够即位被很多人认为是因为“好圣孙”朱瞻基,甚至还因为“贤儿媳”张氏,其实这些都只是朱高炽的加分项,而绝非决定因素,朱高炽能即位的原因值得我们细心探究。

绕不过去的长幼次序

宗法制自周朝始,为历朝所沿用,嫡长子继承制虽然未必能遴选出最优秀的继承者,但是却能保证国家传承的基本稳定,到了明太祖建国后,制定了《皇明祖训》,其中规定“有嫡立嫡,无嫡立长,如无子嗣,兄终弟及”。

大明风华朱棣临终和朱瞻基对话(朱棣传位朱高炽是为了朱瞻基)(2)

演员王学圻饰演的朱棣

众所周知,朱棣是夺来的江山,他即位后,修改了自己和三位哥哥还有弟弟周王的出身,把三个哥哥的生母改成了李淑妃,把自己标榜为朱元璋嫡长子,马皇后的大儿子,以宣扬自己即位的正统性。

如果朱棣改立朱高煦为储君,那就是废长立幼,既犯了历朝历代的取乱之道,又违背了父亲制定的家法,好不容易树立的正统性再次被自己摧残。这就相当于好不容易栽活一棵树,自己又开始掘树根,一个决定就能让以前做的全部努力白费。

不过,朱棣这样一个强势君王,仅靠长幼次序遴选皇储,绝非朱棣所愿,与朱棣经历相似的李世民,也是杀兄屠弟得位不正,易储不也是他一言而定之事,朱棣选择朱高炽绝不仅仅因为他是嫡长子。

最好不过的看家人

朱棣可算得上中国历史上最能折腾的皇帝之一,他一生征战,靖难之役、五次北征,留守老营的看家人都是朱高炽,他虽不像弟弟一样随父征战,立下了赫赫战功,但是朱高炽在朱棣创业过程中所做的贡献绝不亚于朱棣手下的任何一个将领。

创业之功

大明风华朱棣临终和朱瞻基对话(朱棣传位朱高炽是为了朱瞻基)(3)

靖难之役示意图

《明史·仁宗本纪》记载:成祖举兵,世子守北平,善拊士卒,以万人拒李景隆五十万众,城赖以全。

朱高炽以万余老弱拒五十万人于孤城,又与闻报驰援的父亲朱棣里应外合,将李景隆大军击退,保得朱棣的大后方平稳安定,让朱棣免去了后顾之忧。

短短四年的时间,朱棣从北平打到金陵,朱高炽于后方主持粮草转运和辖地政务,保障了朱棣大军供给,其职责与汉高帝之萧何何其相似,刘邦荡平天下,以萧何为首功。以此观之,朱高炽的功劳岂能等闲视之。

监国之劳

朱棣在位二十二年,五次远征漠北,加上永乐六年朱棣北巡北京,朱高炽先后六次监国,负责处理朝廷的政务,前后加起来有七八年的时间。

大明风华朱棣临终和朱瞻基对话(朱棣传位朱高炽是为了朱瞻基)(4)

《大明风华》中朱高炽监国

这些年之中,朱高炽身领监国重任,实则就是帮父亲朱棣收拾烂摊子,永乐时期的大明朝看似强盛,但经历了四年战乱,朱棣又数次北征、修《永乐大典》、派郑和巡洋、用兵安南......大明国这个家不好当,全国的水灾、旱灾时有发生,皆赖朱高炽与六部官员日夜筹划,稍有处理不当便有可能酿成民变。

朱棣北征期间,国家机器交到了朱高炽手中,一心想要夺取储位的汉王朱高煦联合赵王朱高燧对他多次诋毁,朱高炽本就身有肥胖症,长期操劳却又长期为小人诋毁、父亲猜忌,他心中的苦闷可想而知。

就是在这样的压力下,朱高炽在历练中成长,积累了广泛的治理经验,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他宽仁为政与父亲的严苛截然不同,他主张与民休息、废除严苛法律,在监国期间,哪怕明知与父亲相悖、明知会有小人曲意诋毁,他也会一往无前,得到了百官和百姓的景仰。

大明风华朱棣临终和朱瞻基对话(朱棣传位朱高炽是为了朱瞻基)(5)

《大明风华》中朱高炽告诫朱瞻基

永乐朝的重臣解缙、黄淮、蹇义、夏元吉等无一不对朱高炽的仁德赞不绝口,这些饱读之士心中所思所念的不正是汉文帝、宋仁宗那些以天下之心为心的君主吗?

每一次监国,其实也是朱棣对朱高炽的考核,在他第三次监国期间,朱棣秘派礼部左侍郎胡濙留心政事,意图是找寻皇太子政务之失,这位朱棣的心腹之臣,竟找不到皇太子的任何疏漏,不禁心悦诚服,他以诚敬孝谨七事写入密疏呈上朱棣,朱棣感慨万千。此时的他意识到,辉煌的永乐盛世离不开朱高炽,自己的赫赫武功离不开朱高炽,这片大明江山离不开朱高炽。

汉王比不过的加分项

在储位面前,朱高炽有的不仅是嫡长子的名分,还有治理国家的能力,但偏偏,他还有许多让汉王无法企及的加分项,每一分都加的恰到好处。

“好圣孙”“贤儿媳”

大明风华朱棣临终和朱瞻基对话(朱棣传位朱高炽是为了朱瞻基)(6)

演员朱亚文饰演的朱瞻基

朱高炽的嫡长子朱瞻基是朱棣最喜爱的孙子,他长的很像朱棣,天资聪颖,朱棣靖难之后派遣贤臣辅佐教导他,并在永乐九年朱瞻基成年之际册立为皇太孙,很多人据此认为,朱棣选择朱高炽正是为了这位解缙口中的“好圣孙”,但朱元璋《皇明祖训》规定“皇太子嫡长子为皇太孙”,朱棣依礼册封,实为遵守祖训。后世万历年间,神宗朱翊钧之皇长孙朱由校也是在成年之际册为皇太孙。

在永乐中期的数次北征中将他带在身边,因为与祖父的长期相处,他的性格与祖父越来越像,但更为难得的是,他又能胸怀父亲的宽仁和文治,在祖父与父亲的双重影响下,他渐渐成长为一位文武双全的皇太孙,这对朱高炽储君之位的稳固是有所助益的。

大明风华朱棣临终和朱瞻基对话(朱棣传位朱高炽是为了朱瞻基)(7)

演员吴越饰演的张氏

好儿子离不开好父亲,当然也离不开好母亲,朱瞻基的母亲太子妃张氏是朱棣和徐皇后为儿子遴选的佳人,她恭谨持家,得到了公婆的欢心。《明史》中有载,在朱棣动心易储之时,张氏的贤德成为了朱棣推翻这个想法的原因之一。从后世张氏襄助夫、子成就仁宣之治,又在孙儿即位后以太皇太后之尊主政,使得正统前期国政清明,可见朱棣的眼光是很准的。

自己的隐形执政集团

大明风华朱棣临终和朱瞻基对话(朱棣传位朱高炽是为了朱瞻基)(8)

《大明风华》中朱棣斥责朱高煦

朱高炽监国期间,朱棣先后指派蹇义、黄淮、杨士奇、杨溥、梁潜等辅佐朱高炽治国,以“三杨”为代表的出身太子府的一众官员得到了朱棣和朱高炽的任用,这些官员与太子朱高炽有着密切的关系,又都是见识过人、能力卓越的能臣。

在监国期间,朱高炽和父亲留给他的辅臣密切配合,又提拔一些文臣出任各部和各省官员,在他身边逐渐形成了隐形的执政集团,这个集团是大明王朝实力最强的政治组合,但绝非朋党。以朱棣的英明神武,又怎么会看不出这一点,他也曾在永乐中期借事打压过蹇义、黄淮、杨溥等,但终究没有将这批人真正的赶出明朝的中心决策圈,至胡濙密奏之后,对太子彻底放了心。在《大明风华》中,有汉王监国不力的剧情,虽为虚构,但也是对历史上朱高煦疏于政务、缺少得力辅弼的形象写照。

仁孝温和友善诸弟

大明风华朱棣临终和朱瞻基对话(朱棣传位朱高炽是为了朱瞻基)(9)

《大明风华》中朱高炽为弟弟求情

朱棣的即位是一场腥风血雨,他子嗣不多,幼子朱高燨又早夭,他深知次子朱高煦的性格,他一即位,必定会将长子朱高炽一家赶尽杀绝,而朱高炽的仁孝他是放心的,当有人问他是否知道两个弟弟对他的诋毁时,他说“不知也,吾知尽子职而已”。

在处理朱高燧密谋戕害朱棣一事上,他尽力为弟弟辩护,不希望弟弟因此被杀,这和朱棣期望家庭和睦,身后再无自相残杀事的想法是贴合的,朱棣对此也是深感欣慰。朱高炽没有让父亲失望,他即位后加赏两个弟弟的俸禄,对他们多次规劝,尽到了一个兄长的责任,展现了一代仁君的气度。他的仁孝温和最终成为了父亲老年深切的安慰。

结语

大明风华朱棣临终和朱瞻基对话(朱棣传位朱高炽是为了朱瞻基)(10)

明仁宗朱高炽画像

朱高炽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仁爱有德的君王,在短短的十个月的时间里,他赦免建文旧臣、废除苛政、平反冤狱、修整武备与民休息......在他众多为政举措中,最为后世所称道的就是他能体民所苦,为扭转永乐朝经济困顿、兵役繁重的局面,诏令因赋税过重或逃避兵役而逃亡的百姓回返家乡,并免除他们所欠的税又额外减少他们两年的赋税和劳役,对生活困顿的百姓,他下令各级官吏进行救济,对救济不力的臣子严加申斥,并对全国税负进行调查,为宣宗减少繁重的赋税做了铺垫。在逝世前,他反复强调丧事、陵寝从简,而他的献陵也确实是明十三陵中最简朴的。

《明史》称赞道:使天假之年,涵濡休养,德化之盛,岂不与文、景比隆哉。

纵观历朝历代,这样以民为本、宽仁为怀的君王又能有几个,后世常以仁宣之治比拟文景之治,而朱高炽的庙号为仁宗,正是把他与历史上的贤君汉文帝、宋仁宗相比。由此可见,朱棣选择朱高炽继承大统是为了朱瞻基之言,实不足立论,听听也就罢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