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静默多长时间会迎来拐点(多数城市的困局)

城市静默多长时间会迎来拐点(多数城市的困局)(1)

文 / 子木

最近,某招聘网站上发布了一组数据,“成都招聘需求排名全国第一。”

本来是一个很正常的话题,但打开下面的留言板,却是另外一番风景。

年轻人的唾沫星子都快把成都淹没了,有人特地给成都编了一段RAP歌词:

来找单休没有节假日的工作

来面没有结果还被PUA的试

来租押一付三每月一千多的房

来上朝九晚九一人多职的班

来领不买社保到手没有三千的工资

来听你不干有的是人干的呵斥

北上广不相信眼泪

成都不相信劳动法

作为全国最强新一线城市之一的成都,就业市场出现这样的风评,大跌眼镜,我专门找了几位在成都开公司的朋友询问。

得到的结果,出奇的一致:

成都现在就是这样,就业市场比较混乱,骗子公司也很多,内卷严重,分化也严重,年轻人好像都习惯了。

就业市场是产业形态的外在表现,而产业是一个城市的经济支撑,也是房价支撑。

这样的成都,还有希望吗?

城市静默多长时间会迎来拐点(多数城市的困局)(2)

随后我又对榜单上的其他城市,比如重庆、武汉、东莞、温州、北京、深圳分别展开调查,惊奇地发现:

全国只有北上广深一线城市,求职者相对比较满意;二线城市及以下城市,几乎清一色的出现了同样的抱怨:

工资收入太低,付出多回报少,企业压榨比较严重,就业市场严重内卷。

这正常吗?对房价又有什么映射作用,它们背后又有怎样的关联。

在我翻阅大量资料后,终于明白了真相……

1

我曾在《房价的天花板》一文中提过一个重要的概念:

城市是分派别的,一类是苦心经营派,另一类是投资扩张派。

苦心经营派,是根据居民的实际购买力,一步一个脚印,踏实前行,不让房价出现泡沫,心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这个派别比较本分,风险小收益小,城市发展速度慢,典型比如重庆和长沙。

而投资扩张派,就是提前举债,大兴地产。

以透支居民未来购买力博取发展机遇,大基建和配套下,一旦招商引资成功,房价就会从“泡沫”变成“石头”落地。

这个派别比较激进,风险大收益高,一旦赌对,城市立马起飞,北上广深都是这样崛起的。

聪明人会发现,当下格局,投资扩张派者众,苦心经营派者寡,基本是9:1的比例。

尤其二线城市,数量多,角逐战场异常惨烈,为了抢占新一线的名额,四处造城,频繁掀起抢人大战。

要想脱颖而出,几乎都得“投资扩张”。

西安就是最好的代表,直接上街拉人落户,一年进好几十万人口。

再加上北上广深房价太高,倒逼年轻人回流到二线城市。

二线城市迎来人口增长高峰,但同时也会遇到一个很严重的问题。

人才多,产业少。

当求职者大于产业规模的时候,就业市场从饱和转为超载,“劳动力将加速贬值”。

所以你会看到,成都、重庆、武汉、南京、长沙等城市,虽然表面上一片欣欣向荣,但就业市场却极度分化。

一部分年轻人去了国企央企事业编,一部分年轻人去了500强名企大厂,而更多的普通年轻人只能在稀缺的就业市场中内卷,劳动力变得非常廉价。

大学毕业生月工资3—4K起步,真正赚钱的职业门槛非常高,通常都是几十人内卷后拼努力拼来的。

年轻人太多,对就业赚钱有足够的欲望,而骗子公司正好以此为饵,借培训费等巧立名目,进行圈钱。

前几天一个刚毕业的粉丝给我留言,准备在成都找了一个当服装拍摄模特的活儿。

去面试的时候,公司跟她说,拍一组照片1000块钱,一个月能赚6000元,但前提是需要花2000拍一组形象照。

她交了2000块钱后,等了一个月,没有一组拍摄工作,才知道被骗了。

就业市场持续求大于供,就会形成卖方收割市场。

跟开发商一样,资本为了追求利润,在正常劳动付出的基础上,开始进行收集“劳动剩余”。

也就在原有工资不变的前提下延长员工的工作时间,使得工人创造出更多的劳动力增值,这就是996的底层逻辑。

看到这里,你肯定会认为二线城市的普通年轻人过得实在太惨了,简直不像话。

但我要告诉你,这就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路径。

2

大家应该对一部电视剧比较熟悉,十多年前拍摄的《蜗居》。

在这部电视剧中,我们看到了沪漂年轻人的艰辛,挤在小房子里,吃着几块钱的盒饭,找工作四处碰壁,被资本压榨。

城市静默多长时间会迎来拐点(多数城市的困局)(3)

十多年前的北上广深,骗子很多,到处皮包公司,不给缴纳社保,动不动就PUA你,你以为公司是造飞机的,进了公司,才发现自己是拧螺丝钉的。

那时候我们感觉很正常,是因为那个时代物资匮乏,外地年轻人去一线大都市奋斗,就应该住地下室,就应该吃苦耐劳。

而现在,物质文明相对富足,年轻人再去经历这些,就显得很难接受了。

当下的成都、武汉、重庆之类的二线城市,只不过走着北上广深当年的路,从二线城市跃迁到一线城市,需要野蛮生长。

蛮荒时代的开辟,会对文明进行冲击。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当下二线劳动力就是栽树人。

这并不是为二线城市就业市场的不堪做辩解,而是历史进程就是如此,所有人都无法改变。

在就业岗位供不应求的时代,二线城市工资低是正常的,它需要一个产业发育的过程,这个过程大概需要5年。

等到产业富足后,会从劳动力内卷转移到资本市场内卷,那时候企业对人才的尊重才会提升,相应的,工资也会规模性的提升。

然而更残酷的是,很多人基本等不到那个时刻,因为房价永远涨得比工资更快。

一个读者问我,现在成都房价这么高,已经完全超越了普通年轻人的承载力,房价还能涨吗?

那我们首先要回答,北上广深在20年前房价已经相当高了,为什么还能继续涨……

这是一个逻辑问题。

一个城市的房价,不取决于普通年轻人的购买力,而是一个城市的财富均值。

拿成都来说,有不计其数的就业者,但也有规模庞大的企业主,还积聚了整个西部地区的有钱人。

这些才是成都的主要购买力,也解释了成都金融城4万每平米的房子,照样排队抢。

说实话,按照成都现在的房价,年轻人买房是有机会的。

城市静默多长时间会迎来拐点(多数城市的困局)(4)

成都的好处是,一套房两百万,首付50-80万,家里六个钱包凑一凑是可以覆盖首付的,而北上广深,动不动几百万的首付,一般家庭真够不上。

这些强一二线城市,房价一直都跑在平均收入前面。

跟上市企业的市盈率一样,房价相对收入比较高,也就是市盈率高,比如比亚迪,市盈率非常高,万亿市值靠300年才能回本,但就是有人买。

为什么?因为大家相信这家企业有未来,成都、武汉、杭州这类强二线城市未来可以维持高增长。

只要这个“共识”不破灭,不产生像郑州这样的天灾人祸的暴雷事件,大家就相信这个地方的房价会一直涨。

3

这还不是更扎心的。

前几天在网上看到一个帖子,有人指控成都第二轮集中拍地,参与的企业基本都是当地城投。

因为城投公司拿地,相当于成都政府左手倒右手,用老百姓在银行的存款,炒高地价和房价再卖给老百姓,简直从上到下的收割。

很多人问我怎么看。

这很正常啊,投资扩张型城市发展都是这条路径。

如果不想被收割,那么就去买房,用后来者的劳动力来弥补你前期付出的劳动力。

前人栽树,虽然要面临这座城市的种种不堪与混乱,但同时也会共享城市的发展红利,房价就是很好的表现形式。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2015年之前,市场上有一派,号称自己永不做“房奴”,誓死与房价抗争到底。

但现在几乎无人再提。为什么?

还不是因为大多数人都买了房,跟房价站在了一边。从“看空”转变为“看多”,只需要一套房的距离。

阶级固化就是这么来的。

今天讲这么多内容,并不是号召大家赶紧去买房,而是帮大家看清“中国式”城市发展的真相。

只要你想在一个有未来的城市扎根发展,就要想着如何更早一些成为城市发展红利的共享者,而不是被宰割者。

而城市的发展,城镇化的真相,注定不会让所有人有房住——只要资源足够稀缺,才会让源源不断的年轻劳动力为之奋斗。

有些人说,“我不想承载这些”,我要逃离到三四线城市或者小县城。

不错,小地方有诗与远方,房价也不贵,生活惬意。

但很多人没告诉你,小地方也有小地方的残酷:

没产业没经济没工作机会,只有体制内的人活的舒服。

很多县城,都有固定的圈子,一群有钱有权有势的人长期编织了一张牢不可破的关系大网。

在这张大网中,他们利益共享,分工明确,彼此关照,人事变化、商业机会都是他们制造出来的。

被大网整体过滤后好几次,留下的信息和机会,才会被普通人共享。

而外来者想进这张大网,比登天还难,除非有显耀的家世或者殷实的家底,否则人家根本不带你玩。

越小的地方,阶级固化的“硬度”越高。人家过得岁月静好,而你只能干瞪眼看。

所以当下,对于年轻人的命运,只有两个选择,要么去一二线城市奋斗,要么选择躺平。

如果看懂这些文字,没有情绪,反而释然了,证明你参透了城镇化的事实。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